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招行在滬設立私人銀行中心

昨日,招商銀行私人銀行中心(上海)在上海外灘16號成立,這也是該行繼深圳、北京之後的第三家私人銀行中心。
  近年來,中行、工行、交行陸續成立私人銀行部或財富管理中心,直接瞄準高端理財市場,招行也於2007年8月成立了第一家私人銀行中心。不僅如此,包括外資銀行在內也加入了對高端客戶的爭奪。

  招行總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劉建軍表示,截至2007年末,招行「金葵花」客戶已接近30萬戶,其中上海地區金葵花貴賓客戶數量達到4萬多戶。招行在零售銀行方面的領先優勢為開設私人銀行打好了基礎。

  據悉,該行定位私人銀行的目標客戶為淨資產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客戶,國內其他銀行包括外資銀行多採用100萬美元的門檻。招行總行零售銀行部私人銀行部常務副總經理王菁表示,之所以採用人民幣劃定目標客戶群,並且比其他銀行門檻更高,一方面是因為招商銀行對中國的客戶基礎很有信心,另一方面是因為招行私人銀行的業務定位是基於本土的、在岸的人民幣業務。

  此前,招行在全球公開招募「投資顧問團隊」,集合了來自證券、基金、保險等行業專家,對資產配置、綜合融資、風險管理、離岸金融等提供專業意見。招行副行長唐志宏表示,招行私人銀行是集合了中國文化與國際眼光的團隊,是中外經驗的結合。

  唐志宏坦言,目前國內私人銀行還剛剛起步,「探索在目前階段適合中國客戶金融需求的、適合中國經濟金融環境的私人銀行發展模式,是各家銀行共同的目標」。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同威私募

以下全部内容转自《私募英雄》一书。
  2007年8月28日,李驰和他的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前往新疆,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假期。此前,同威资产清空了所持可流通A股股票。

  是时,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正被市场放在PK舞台上,之前,部分私募基金经理过早判断A股股票偏离了价值面,他们经过审慎的判断之后提前轻仓或空仓,在5000点附近,很多媒体开始鼓噪私募基金败了阵。

  但让我们看看另一面:5·30之后,正如李驰说的,公募基金不断地发行,不断地快速建仓,等于基金抱团把股价给推上去了,造成蓝筹股供不应求,蓝筹股股价一涨,老基金的市值就增加很快,暂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与公募抱团取暖相比,国内私募基金在运作模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信托成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这一部分私募基金虽然业绩公开、明了,但存在操作上的诸多不便;另一类是并不通过信托募集资金,亦没有义务定期公布其持仓情况与业绩,目前多数私募基金属于此类。

  李驰的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就属于第二类,那么在2007年清仓其所持有的A股股票,他的业绩如何呢?

  在清仓之前,李驰和他的同威资产公司共持有三只股票。分别为:万科、招商银行、中信证券。

  同威投资万科自2005年开始,是时万科股价3元多,此后在万科股价7元以下时,只要有新资金进入,同威就会不断加仓,万科在31元高位完成了100亿增发后,李驰决定出掉了万科,累计计算,同威投资万科的收益率不下10倍。

  类似的,同威也是在2005年开始投资招商银行,当时股价6元,到全部出货时,同威在招商银行上面的收益亦近6倍。

  同威投资中信证券相对较晚,2007年4月份建仓,成本40元左右,在中信证券80元以上时,李驰果断对其清仓。

  李驰的清仓行为是否意味着他看空A股后市?

  不!李驰回答十分明确:清仓,并不表明他看淡后市,但是a股市盈率偏高,市场已积累了相当的风险。当然不排除以后一段时间市场疯狂,万科或许会涨到60元,招商银行或许会涨到80元,中信证券或许会涨到120元甚至更高,但是,任何人不可能赚尽每一分钱,没必要做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事。

  清仓之后,李驰与他的团队度过了一个轻松、惬意的悠长假期。

  证券业之外,人们对李驰了解不多,但在业内,李驰有很多粉丝,他甚至被誉为“投资哲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李驰已在中国内地、香港市场经历了多个牛熊转换,他是这十几年资本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剩”者。

  能够“剩”下来,并获得投资成功,就不得不提及李驰的投资预判能力。在2006年初李驰就看到,做大A股市场的盘子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2007年,这一战略被演变为加大IPO的力度和大盘H股、红筹股的回归速度;现在,当一些投资者意识到二级市场投资风险时,李驰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投资拟上市公司股权。

  那么,这次李驰的A股清仓行动是否同样有先见之明?或许,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看到的是:由QDII放开而引发了国内投资者蜂捅进入香港市场之际,李驰早已在香港市场持有多只绩优龙头股,其中包括金蝶、腾讯等。

  作为同威资产核心投资人士,李驰为自己公司订制的目标是:做中国回报率最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自以为一直都做到了,看看我们现在管理多少资产就知道我们不是理论家。”李驰说。

  李驰还被很多圈内人称为“巴菲特中国版”,对于巴菲特投资理念,国内哪怕是初入行的普通投资者都耳熟能详,但是,当投机气氛充斥市场时,因为时空、市场的迥异,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真正理解、实践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但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李驰的投资理念,中国投资者将会有一个参照,那就是——巴菲特理念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去投资。当然,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李驰和同威的故事可能无法复制,但了解现世的“剩者”李驰的一些行为和理念,或许能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指引。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介绍李驰在他十几年投资生涯中不断积累、点滴呈现的投资哲学,试图让更多的投资者以思想的交流方式来贴近李驰,并以此修正我们普通投资者许多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投资观念。

  我们保证,即便出自“哲学家”李驰,其投资理念,对于每一位普通投资者而言,也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正如李驰博客的名称:越不繁、越不凡@白话投资。

  李驰的博客,此处要重描一笔。即便在圈内有“哲学家”之称,李驰并非故作清高隐于市。在私募基金经理中,李驰是为数不多的开设博客的基金经理之一,从2006年7月开设博客以来,一年多的时间,李驰坚持每周都会将所得所思呈现给每一个普通读者,目前其博客的点击量已超过100万。

  所以,跟随李驰吧,让我们一起享受投资思想的盛宴!

  跟随李驰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投资意味着紧张和疲惫。每天紧盯大盘,随着指数起伏满心焦虑,时刻担忧股价的涨跌成为多数人的投资状态。

  但李驰的投资却是如此快乐!正如前面所述,李驰可以在一次清仓操作后,到新疆享受20多天的悠长假期。事实上,他每年有1/4左右的时间在全球各地周游,在结束新疆之旅后,李驰又马上邀上朋友前往埃及红海潜水。多年以来,李驰的足迹曾散布于尼泊尔山区中、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珠穆朗玛峰的路上,以及北美大陆之间……

  如果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赶快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近距离地与李驰交流。或许,我们之后的投资也将不凡,也会随之简单起来,快乐起来。


之一:英雄莫问出处

  英雄不问出处,这是李驰常说的一句话。在私募基金圈内,“剩者为王”的定律给了李驰以恰当的定位。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李驰早在1989年初就来到深圳,先后任职于蛇口工业区、宝安集团、深业集团、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见证过多起海内外证券市场的风风雨雨是李驰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李驰在证券投资行业浸沉17年,经历过三次国内市场牛熊转换、两次香港市场牛熊转换、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全球科技股股灾,丰富的投资经验使得李驰善于从价值投值的基点出发,领先市场抓住机遇。

  在李驰的投资哲学中,尽管“理性”是最核心的地位,但李驰本人更多属于性情中人。

  李驰甚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如果你有机会与他聊天,你会发现他的叙述如此富有激情。他语句诙谐,且字字珠玑。即使你无法见到李驰,光阅读他的博客,你也会发现他的个性如此丰富、立体,他身上饱含着太多的特征:

  他很理性,强调投资的第一要诀是理性。

  他很自负,自己目标是:“做中国回报率最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自以为一直都做到了。”

  他很张扬,说“我们一直有信心在任何市场、任何时期做出保本承诺,牛去熊往我们一直兑现着我们的承诺,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共同做到了。”

  他很骄傲,因为他说“巴菲特,叹天下何人识君!”

  他很懒惰,他买进股票后,基本不动。

  他很灵活,说“积聚财富亘古不变法则:低买高卖”,哪怕是持有万科这样公认的上市公司常青树,他也不会持有几十年或者一辈子。

  他很诚实,说“我们的投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的可流通A股,流通A股组合仅仅是我们投资冰山中显露出的一角。我们也一直投资于国内可流通B股、A股或B股的法人股、香港和国外上市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于国内外上市的公司股权;我们是私募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PE)的混血儿,而目前的私募信托投资产品无法满足我们此类多元化投资领域的要求”。

  他很坦白,告诉别人,“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

  他很有责任感,自己开了博客只是为了宣扬价值投资,说“开博初期,怀着一颗宣传价值投资的善心,坚持到今天”。

  他很有创意,能说出诸如“越不繁,越不凡”、“慢即快,少即多”、“洗脑和催眠”、“中心思想、女人与花”等投资妙语。

  他有些冷,那些“皇帝的新衣,领导说你行才行”、“人造美女也是美女”、“三反运动”、“该大的部位大”等分析市场的话语让人记忆深刻。

  他很敏感,否则不会说“如果有朋友觉得我的预测可能影响大家的正确判断,在此正式收回前几天的一段话。”

  他很随性,经常不打理自己管理的资产就出去旅游。长时间的外出度假,对于同威资产公司的同事,尤其是李驰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他有这么多优点和不足,但我们更无法否认,李驰很受人欢迎,从他开博客一年多来,其点击率超过100万人次,而且,数以万计的人认真阅读,并发表评论、参与讨论。


之二:价值之路

2004年3月13日,李驰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门口买了当时仅有的一本《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当时他在扉页上写了“好书”,“熊市里的小火炉”等几个字,2007年他再读该书时,他认为应该接上一句:“牛市里的王老吉。”

  后来李驰才知道,这本发行量不大的著作是莱格·梅森基金公司的总经理robert.g.hagstrom写的。这也难怪比尔·米勒连续十几年跑赢美股大盘了!就此他感叹,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莱格·梅森基金公司是高手云集啊!

  今天,李驰已经成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他仍认为,要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与集中投资,有关巴菲特的书是应该放在床头枕边的,这些书不但可以为熊市集中投资打气,而且可以为牛市里投资降火去燥。但也正如李驰所言,真正的价值投资不可能是读几本书就可以嬗变的。读书、学习是前提,实践、探索才能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实,李驰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悟道于价值投资,而是经历过多年磨砺才走上价值投资之路的,在见证证券市场数次风雨之后,李驰才真正成长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他是这样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的:

  10多年前,我们还比较年轻,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平静的心态来看待收益。我们刚进股票市场时都希望赚钱快而且数量多,抱着这个信念在A股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好多年。

  当时沪深股市出现过一波行情,时间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邓小平南行讲话后的那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们的心态和新入市的股民没有什么两样,觉得进去了就赚钱很开心,但并没有想过整个行情的起落规律。后来那次行情跌下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下跌期间,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总结,想弄清楚其中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在思考的同时,也和一些朋友进行了交流,并不断向这个领域的杰出者学习,比如我现在同威资产公司的合作伙伴韩涛,他在投资方面有许多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一直是我投资领域学习的榜样。现在看来一些非常理性的选股方法当时并没有为人们所认识,他当时讲到的一些东西,我也没有留下强烈的印象。比如1999年韩涛就讲到同股同权的B股便宜,要买B股,之后他也一直参与B股投资,直到2001年B股开放后全仓退出,两次重仓买到翻10倍的B股。在A股里我回头看到了翻10倍的股票,但我没买到;在B股里回头也看到了,我的朋友却做到了。我就反思他为什么能做到而我为什么没有做到?

  等到2001年B股开放,我的感触更深了,机会其实一直就在眼前。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研究巴菲特、林奇等人,才发觉他们说的话都是出自肺腑,没有任何包装。他们成功投资的真理都包含在自己或者别人写他们的书籍中,但大家并不相信真理是那么简单。

  我是浙江大学毕业的,校训就是“求是”。但我在大学里没有真正领会,来深圳的前几年中也没有做到,直到后来参与证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过程中才发觉,无论是做人也好做投资也好,都需要“求是”,同时也体会到真理确实十分简单,关键在于人们往往不相信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为什么在牛市里还能保持一个比较正确的判断?是因为在B股开放后,也就是2001年6月政府允许内地居民可以参与B股投资之前的两个月内,市场疯狂后我们就退出了。那一次退出令我印象深刻,我也相信了以前不甚了解的价值投资理论。从那之后,我们的步伐就合上了市场的节奏。

  从2000年到2001年8月份国内市场盘顶期间,投资者都疯狂了,当时甚至有开夜市的说法,随后A股迎来了大跌行情。其实,全球的证券市场现象、实质都是一个规律,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疯狂之时,离大跌就不远了。

  有趣的是,当中国的投资者在股市盘顶有时不我待之感时,美国已经有“夜市”了。2001年年初我正好在美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我不太懂英文,所以就到超市买中文报纸,发现整版都在谈论股票。我朋友家在加州,因为美国东西部时差的原因,他是每天加早班(天还没亮,相当于夜市了),凌晨6点多就在电脑前看行情了。因为有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车之鉴,我感觉到狂热的美国股市离顶不远了,这是重要的直观因素,我感觉中国的股市一直在跟随美国股市,行情自然要慢一点。其后美国等国际市场的下跌调整是十分充分的,中国一直没有调整充分,又有涨跌停板制度,所以熊市持续的时间反而人为地加长了。


之三:“行者”李驰

 尽管在圈内李驰被称为“投资哲学家”,但对于投资,李驰绝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资实践者。在与李驰交流时,你会感受到他思想的广博、纵横;读他的文字,你又能感受到他灵魂的不羁、飘逸和灵动。或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使得李驰在财富与智慧上拥有过人之处。

  从这一点讲,李驰与“投资骑士”吉姆·罗杰斯相似。

  1990年暮冬,罗杰斯开始了历时22个月的第一次环球旅行,他骑着摩托车共跨越了六大洲,到过50多个国家,行程达6.5万英里,这一壮举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999年1月1日,罗杰斯携未婚妻由冰岛出发开始了历时三年的第二次环球旅行。这一趟,他驾驶那辆著名的黄色奔驰跑车一共跑了116个国家,全程达15.2万英里,再次改写了他本人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也许,投资家都有类似的激情,李驰也是一个近乎狂热的“行者”,每年1/5左右的时间,李驰会在世界各地行走。

  两者的相似让李驰与吉姆·罗杰斯成为朋友,这也是李驰为吉姆·罗杰斯《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中文版写序的原因。在推荐序中,李驰写道:

  罗杰斯在书中以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观察角度、诙谐幽默的口吻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旅行的全过程。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一窥罗杰斯独特的投资风格,而且可以跟着罗杰斯环绕世界“走”一圈,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概貌,并从中体会到罗杰斯是怎样将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来发现投资机会的。

  不过罗杰斯当初闯荡华尔街的初衷,也是他搞长期投资的初衷,却是投资行业里并不多见的,罗杰斯坚持不懈并取得了成功——罗杰斯从小就想周游世界,而且想看看其他人难得一见的世界。他坚信,只有到了别人未到之处,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才能发现新的投资机会。这正对应了我们祖先“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

  华尔街的经历证明,“专家”的话常常是错的。因为,很多权威几乎“足不出户”。

  罗杰斯在华尔街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他独特的审视世界的眼光。环球旅行既是冒险,也是不断求知的延续,使罗杰斯受益匪浅。他的见闻常常打破以往的定见,戳穿不实之说。

  李驰对罗杰斯的一番评价,肯定是对自己的“行走”、投资感同身受之言。在李驰也把自己的“游记”出版成书之前,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李驰行走的足迹、行走哲学,以及行走与投资的关系。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或许从以下文字中,了解李驰在行走中如何发现投资机会、体悟人生之道和投资之道的。

  (一)旅行与投资

  旅行是人生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只是行走于流动的时间片段里。旅行可以让人抛开俗务,获得思想的宁静,有助于思考。

  旅行可以让你亲历或亲眼看到正在发生的人和事。如果说到投资,很直观,比如,一个地方如果出租车价位非常离谱,那么这个地方很可能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初期;如果这个地方出租车市场很正常,这个地方最暴利的机会可能已经过去了。

  在外面走的过程中,可以做出非常直观的判断。我们大街上跑的美国进口车,同样的车,在国内的价格是在美国价格2~3倍,而且配置还不如在美国的好,这不是关税的问题,而是反映出当今国人的消费观念问题。

  再比如,出去走了,你会对大势有更好的感觉,对中国世界经济的角色、潜力做出评估。2007年4月,李驰第三次到拉斯维加斯的最大感受是,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真实了。ballys赌场的著名jubilee show,第二场就是中国杂技,全场下来,得到的掌声最多;最新落成的最豪华的wynn(永利)赌场,里面有非常高档的中餐厅“永利坊”;还有venetian赌场的里“道”(tao club)……中国元素在美国是越来越具体了。现在吸引全球的中国元素中,已经包括成交量不断创新高的中国股市了。

(二)投资需要宁静的思考

李驰认为投资需要思考。只有认真、理性的思考,才能避免在投资中犯一些简单低级的错误。比如,财富和人生之间有何关系?又比如同股同权,为什么买贵的而不买便宜的?

  我们天天面对喧嚣,宁静与喧嚣之间的落差,正是思想遨游的空间。思考包括投资,也包括人生。

  喜欢到处走走,当然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城市,我喜欢去风景比较自然的地方。那里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不单是投资,什么方面都需要经常思考。巴菲特有一句话,有些人到死都不思考,这是很深刻的一句话。

  在QDII入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李驰说,A股与H股的价差极大,A股这么贵,H股那么便宜,许多人还在买A股,就是不思考的结果。

  所以,为什么不学习李驰,在市场热闹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心去思考呢。“行走”给思考设置了比较的背景,这有助于思考更直接、清晰。

  (三)探险、冒险、高股价

  李驰不仅仅只是到自然风景比较好的地方,他还会去参加登山、潜水等具有挑战性的运动,这些运动对于普通人多少有些冒险,但在李驰看来,这些活动与投资又息息相关:

  探险不是冒险,这是王石讲的。就像高价股看起来危险,但买高价股实际上不是冒险。好多人不敢买绝对股价高的股票,但恰恰就是这样的股票风险反而小,不是绝对价位高,这个股票就贵。许多人长时间都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去登喜马拉雅山,去登珠峰,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包括体能、装备等方面的准备。你的资金充足,装备可能就好,你受到的危险就小,你可以雇人在后面帮你背几个气瓶,这从某种意义上也不算是探险。

  当你做了充分准备,攀珠峰并不是冒险。投资绝不是无知者无畏的事,你对股票越理解就越没风险,你不理解的事当然就会觉得风险大。

  (四)珠穆朗玛峰、美女、放大镜与好股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近观、远眺,是投资上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很多上市公司远观美丽,然而近看时却差强人意;有些上市公司远观乏善可陈,但仔细研究,却具有投资价值。李驰从旅游中得到了类似的观点:

  2006年9月底到了珠峰大本营,近距离看到了“珠穆朗玛”的真面貌,遗憾的是,近距离看到的珠穆朗玛似乎还不如深圳900米的梧桐山高,好在我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么近那么远”是我的感慨。

  珠峰8848米(新的数据我记不得了,但又有何意义),有9个深圳梧桐山高。凭我们自己的知识,肉眼是测不准这两座山的比例的,还是相信公开数据吧。

  在2006年5月巴菲特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上,芒格说:“我们不去训练企业经营管理者,而是去发现(优秀的)经营管理者。”

  像珠穆朗玛一样巍峨的高山,你无须是天才就能看出“这是一座高山”,但如何发现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并不像芒格说的那样简单。我们常人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带着放大镜看美女”,或借用一句老话,叫“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别人的标准严格,对自己的标准宽松。去上市公司调研,去追究一些细节,就有如“带着放大镜看美女”,其实,距离美是相当重要的,西子湖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时候最可爱。

  招行的好多员工没有买招行,万科的好多员工没有买万科。原因就是他们手中都拥有可看到美女细部的显微镜。审视美女时,请勿用放大镜,更不能用显微镜。

  (五)珠穆朗玛峰与登顶

  贪婪和恐惧永远是困扰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市场什么时候到顶,什么时候可以抄底,这永远是困扰投资者最大问题。对此,让我们听听李驰的感触,或许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他会在合适的时点选择清仓。

  去青藏高原的,没有人是奔青藏高原上面的洼地去的,一小部分人如王石就是奔珠峰登顶去的,大多数人也是以能上到更高海拔为荣。如我和我公司部分员工去年自驾经川藏线去到西藏,就将车开到了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近距离观赏了珠峰面貌,也为此虚荣了一些日子。

  但登顶,对我们这样的体质,想也没想过。

  珠峰,我们永远敬畏的目标。到了5300米,已经很满足啦。

  知道自己不善于做什么,远比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重要得多。我们喜欢、也擅长去平原发现真正的价值洼地,那就空出现金等机会出现时再去用现金填平价值洼地吧。

  冲顶、登顶的事,谁喜欢谁去吧,那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就免了,否则很可能命丧于稀薄空气中。

  爱海,也爱山,但成为专业深潜潜水家,或登顶珠峰,都不是今生梦里的内容。

  (六)攀登珠穆朗玛峰与漫步股市的相似之处

  攀登珠峰、投资股市,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李驰的旅行游记中,我们突然明白一些道理,原来攀登珠峰和投资股市有相似之处:

  几乎所有的登山爱好者都把征服珠峰作为最高理想。然而险恶的环境无情地阻碍了人们理想的顺利实现,成功登顶的人总是少数。与此类似,根据美国股市百年发展史,赔平赚的比例是5∶3∶2。赚钱难,赚大钱难上加难。(理性来做又易上加易)

  细想一下,攀登珠峰与投资股市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一,要树雄心、立大志。平庸的登山者不可能有攀登珠峰的想法,自己看不起自己,把登珠峰看得比登天还难,所以一辈子也登不上珠峰之巅。投资股市也要目光长远,胸襟博大,有从股市赚大钱的坚定信念。(要相信赚大钱容易)

  其二,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断磨炼,反复锤打,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为穿上羽绒服就可以征服珠峰未免太可笑,以为读了两本书就可以笑傲股市未免太天真。(市场才是真正的老师)

  其三,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珠峰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攀登,股票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卖。宁可错过,也不要做错。(第一第二都记住不要输钱,攀登时机错了会要人命)

  其四,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攀登珠峰有几条路线,要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确定从哪儿登山,可难可易。投资股市成功的方法千百种,有投资的有投机的,有短线的有长线的,有看基本面的有看技术面的,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更好,关键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投资之路。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巴菲特不是神,尊敬而不要迷信)

  其五,要敢于面对困难。计划再周密,登山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料想不到的困难,不能气馁,不能半途而废。股市变化莫测,不能只想着赚钱,有可能让你损失惨重。不能正确对待失败的投资者,永远不可能成为股市的强者和成功者。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惨痛的教训,教训把你推到了成功之巅。(交完学费就要高分毕业)

  其六,要能笑到最后。登上了珠峰最高处,激动人心,令人钦佩。可如果在下山途中不小心身遭不测,就很令人惋惜了。一时在股市上赚点钱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在股市赚钱,难的是当你永远离开股市的时候赚了许多钱。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一时慢就是一世快!理解“慢即快”了!)

  (七)滑雪、潜水与熟悉规律

  读了李驰谈攀登珠峰一文,我们豁然开朗,原来攀登珠峰和投资股市如此类似。而在滑雪、潜水时,李驰也说出了其与股市的异曲同工之处:

  滑雪是一项慢上快下的运动,犹如股市。

  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学会滑雪,熟悉这项运动的规律,是非常必要的。

  我现在每次滑雪首先戴上头盔,第一次滑雪重重地摔到了头部的教训一直深刻,这是件绝对大意不得的事情。股市也大意不得,在一个慢上快下的刺激场所,还是要一直戴着头盔为妙。

  潜水,是一种上上下下的运动,乐在其中,没有下哪有上。

  潜入深处,才知道,鲨鱼好柔,水下世界没想象的那么凶险。

  海底生物如此多样,人类只是陆生动物的一种。

  (八)沙漠、星空、投资和历史长河

  电影《无间道》有句话:出来混得,迟早要还。证券市场,一直是贪婪与恐惧的混合物,如果你决定在此长久游弋,请先读此文:

  2007年9月13日之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度过。仰望清晰得有立体感的太空顿生无限感叹:银河横空,繁星璀璨……地球上人类之渺小,难用语言描绘。

  证券史短暂的三四百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长河只是一刹那间而已,人类在此期间进化之缓慢,几乎等于感觉不到的停滞。证券市场,一直不过是贪婪与恐惧的混合物。以前如此,现在如此,看得见的将来也是如此。

  沙漠起伏,市场涨跌,人生起落,寒暑冷暖,月缺月圆,皆同理也。其理循易数之理,阴阳辩则一通尽通,可察万物变化之迹。

  美就产生在这个起伏有序的市场中,学会远远地欣赏它比什么都重要。

  (九)从美国豪宅看,富不过三代

  短期内,证券市场投资很容易让人滋生财富的膨胀感,但是,能够从始至终都抱得财富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从全世界、整个人类历史看,也是如此,李驰文中这么说:

  biltmore house位于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的asheville,游览手册上称是美国当年最大的房子。如今,该房子建造者的孙子辈们以收参观门票的方式经营着这份家产。尽管门票不菲(42美元/张),参观的人也有不少,但该家族与100年前的财富地位相比,已完全今非昔比,家业衰败了。

  biltmore house是19世纪末vanderbilt的家族财产。资料显示,vanderbilt一家当年从荷兰逃荒到美国,建此房的人的祖父cornelius 靠经营渡轮生意起家,然后投资铁路发达壮大,由此成为当时美国数一数二的富豪。后来到了父亲辈william henry,一个很聪明的投资者,靠投融资8年内再次使家产翻番,达到当时的巨额数字2亿美元!(按1.06利息复利增长,到今天将超过1200亿美元,绝对是当今世界的首富地位)最后才到了此屋的所有者——儿子辈之一的goerge washington vanderbilt。喜欢游山玩水的他,有一天来到asheville,并很快喜欢上此地,于是就大兴土木开始修这栋豪华大房,一修就修了6年,于1895年竣工。

  现在房子流传到goerge的孙子辈手上后,仅成为今天供人旅游观光生意的一个大道具而已。(不过这门生意现金流应该还算不错,只是看不见增长点)

  庭院里漂亮的郁金香与豪宅的主人一样都是祖籍荷兰。

  没有投资的头脑,没有持续经营的能力,100年前的巨额财富只沦落为今日的几片砖瓦;当年富可敌国,如今仅得一介小富而已。如果当年goerge没有盖这座大宅,也极可能是家财耗尽!富不过三代(美国说法:shirtsleeves to shirtsleeves in three gener-ations),全世界范围内都极其相似啊。

  此起彼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国又成为本世纪最大的财富聚宝盆,但如何守住第一桶金,并让财富随时间不断地持续增长,是每一个中国第一代创业者应该不时思考的首要问题。

  李驰是一个愿意分享的人,行走在外的日子,他会记得抽时间在博客上写下所见、所闻、所感,还奉上精美的照片,如果我们没有时间、精力、财富来行走于世界,那么,我们可以从李驰的行走之旅、投资之旅中来获得相关知识吧。

  以下这段话,是李驰写的《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中文版推荐序结尾部分,所写所述,同样适合于本书。

  好了,赶快阅读这本书吧!或者带上它,或者把它放在随手可取的地方,跟着罗杰斯,换一种眼光,去了解去认识去感悟这个世界。你的视野会拓宽,你的知识会丰富,你的投资思路将更明晰。总之,如果你领会了这本书的精髓,你会很快掘到你的人生第一桶金……在路上,你只需耐心等待,一直等到你看到,或者发现,或者碰到,或者通过研究发掘到你觉得稳如探囊取物的东西,这时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过去把钱拾起来。

针对是否设立私募信托投资产品的提问,李驰回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目前我们尚不会设立。

1. 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目前受银监会监管,目前私募信托计划基本公募化,此类型的信托计划必须做分散组合投资,这与我们集中投资的原则相违背,我们不会削足适履,我们有永恒的原则:宁缺毋滥——少即多。

  2. 在我们公司网站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也一直在也做法人股投资,我们投资的唯一标准就是买入便宜的好公司股份,至于该股份是否上市流通、在哪里上市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我们仅关心一个公式: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

  3. 我们自认为我们是当之无愧的马拉松冠军人选,我们为什么要让裁判员在100米处、1000米处、5000米处、10000米处去评价我们的短期成绩?我们无意加入任何比短期业绩的国内外基金评级游戏,我们从不与市场指数进行短期赛跑,我们只有长期绝对收益的概念。我们在“等待最佳击球机会”的那段时间里,绝对不会去参加比赛,做可能令自己尴尬的事情;我们比赛的终点站相信也不会短过我们的名誉董事长董伟先生的证券业从业时间(60年),我们仅需要对历史交出一张成绩单。

  我们崇尚快乐投资,我们不会再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4. 我们多年来做惯了保本型的私募基金,我们一直有信心在任何市场、任何时期做出保本承诺,牛去熊往我们一直兑现着我们的承诺,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共同做到了;我们最喜欢保本型的客户,我们承担了客户本金损失风险,自然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业绩报酬;信托型基金无法满足我们既有保本客户,又有不保本客户的两元化需求。

私募人士认为招行08年资产状况可能出现滑坡

香港、深圳报道

  特约记者 朱宝 见习记者 雷李平

  1.4亿股“A计划”终于出炉 招行净利152亿元未能激活股价?

  3月19日,已被腰斩的招商银行(30.36,-0.28,-0.91%,吧)(3968.HK,600036.SH)股价受良好业绩预期影响略有回升。是日招行发布年报。

  招行表示,2007年招行净利润增长124.36%至152.43亿元,税前利润由2006年的100.08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0.043亿元,增幅达108.68%,每股基本盈利增长96.23%,由2006年的0.53元增长到2007年的1.04元。

  招行称,2007年利润大幅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即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利差扩大,净利息收入快速增长;非利息净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本费用得到有效管理,费用的投入产出能力提高;资产质量操持优良,信用成本下降显著;低税率地区利润占比提高使实际所得税率有所降低。

  同时,在2007年底即有传闻的招行首期A股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终于出炉。该计划授予激励对象1.47亿股的限制性股票,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激励对象为不含董事、监事以及高管人员外的,经董事会确定的对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专业人才和管理骨干,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其他关键人员。

  招行2007年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利差扩大,非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和佣金)高速增长,资产质量优良,以及实际所得税率有所降低。

  券商全面看好

  业内人士指出,招行此次年报可谓交出了一份令市场满意的答卷,不仅124.36%的净利润增长超过了预告的110%,同时披露的有别于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也将有利于留住人才、凝聚向心力,为企业的长期高速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石。

  受此消息影响,招行A股当日复牌后以涨幅2.09%开盘,并有大笔买单介入,盘中一度上涨6.7%,午盘受大盘回落影响,收涨3.83%,达29.29元。招行H股当日涨幅为5.37%,18日收市价格为21.4元,19日开市股价高企至23.4元,收盘报22.50元,盘中冲到最高达23.75元。

  券商对招行2007年业绩普遍持欢迎态度,并一致强调零售业务的优势,将保障其2008、2009年业绩继续大幅增长。国信、东海、国金、兴业、光大、华泰证券等均给出了“推荐”、“强烈推荐”、“买入”评级。而上述券商对招行2008、2009年的每股收益预测也比较接近,2008年为1.5元-1.6元,09年为1.77元-2.35元。
  其中,光大证券分析师金麟预计2008年招行全年净利润增速将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67.1%。国金证券分析师李伟奇则预测招行2008-2009年的每股收益将同比分别增长49.4%和30.1%,并给予46.45 元的目标价位。而东海证券分析师赵娜给出的目标价位则为37.44元,对应24倍的市盈率。目前招行的08PE为17.6倍。

宏调利控不可避免

  不过,有私募基金人士对招行2008年的业绩增长表示了质疑。“2008年最大的风险在于宏观经济。”他指出,通货膨胀导致信贷紧缩,而信贷规模被控制将直接造成银行存贷差缩小;不良贷款也会随着紧缩政策回升;2007年招行大幅增长的非存贷收入(主要为代理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随着证券市场的转冷,今年也不大可能持续。

  “银行盈利应该就是这几个方面吧?这几个方面跟去年比,你认为哪点不是对业绩的负面因素?你说它盈利点在哪里?”该人士以连串的反问向记者表明了他的看法。

  而招行的年报也坦陈了上述不利因素:宏观调控背景下贷款规模受到限制,对公司的利润增长和资产质量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公司中间业务的发展和负债业务的增长会产生一定影响;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下,房地产、"两高一资"、出口等行业中部分企业的信贷风险可能加大;汇率、利率的波动加大会给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招行年报还显示,2007年公司持有的次级按揭债券及其相关衍生金融工具余额为零,未受次按影响;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未对公司流动性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不过,公司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较年初有所下降;零售客户存款也遭股市分流占比下降了5.71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占比亦有所下降;贷款和垫款总额为6,731.67亿元,增长19.00%;不良贷款总额与不良贷款率则大幅双降。

  “这一局面可能在2008年被打破。”上述私募人士认为,由于今年的宏观调控与2007年有着本质的区别,招行的资产状况可能出现滑坡。

  2007全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流动性泛滥,避免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其调控措施主要是“预防”作用。而2008年,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共识,“今年将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并且抑制通胀将可能延续为未来五年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相较去年,今年调控的效果将是“治疗”而不是“预防”。

  2008之问

  可以预见,2008年宏观调控的措施将更为严厉、更有针对性、也将更频繁。而3月18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拉开了“两会”后宏调的序幕。在此背景下,招行的放贷规模必然受到限制。同时由于通胀及外贸形势的恶化,企业的还贷能力也将受到影响,坏账和不良贷款回升是很自然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招行2007年贷款增幅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两方面。年报显示,2007年招行企业贷款比年初增长23.89%,占客户贷款总额的比例为66.23%。中小企业一般贷款总额达到人民币1,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零售贷款比上年末增长71.62%。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311.38亿,比上年增长61.14%,占贷款总额的19.48%。年末信用卡应收账款比上年增长110.17%。而59.87%的企业贷款又主要投向制造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及零售业等行业。

  虽然招行贷款集中行业目前并不在国家限制范围内,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在紧缩政策影响下,造成坏账和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同样增加。事实上,招行的年报已经透露出这一风险。其称“2007年,宏观调控下的信贷紧缩给本公司对中小企业贷款增长带来一定影响,一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空间受到挤压;二是资金链绷紧给抗风险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造成影响”。2008年的宏调显然影响更为严重。

  再者,2007年底以来,各主要中心城市房价涨幅放缓甚至普遍下跌,房价拐点迹象越来越明显,房市观望氛围浓厚。这一方面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快速回笼,而房价的下跌也将削弱客户还贷意愿,进而增加银行坏账风险几率;另一方面房市成交减少,房贷增速会下降。

  “以上都为2008年招行的业绩增长埋下了隐患。”该人士指出。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招商银行600036的远虑与近忧

文:叽哩咕

个人观点:招商银行600036的远虑与近忧
注:本文成文于2007年末,目前仍维持观点不变。

招商银行是我长期重点关注的个股之一。今年因为重仓中国人寿,而我又一直强力看好招行的成长性,所以没有建仓招行不能不说是07年度一大憾事。
近期在网上看到高手看淡银行股。理由是境外如花旗等银行股一路下行,在次级债的影响下没有翻身的可能。国内银行本来赢利能力就不如外资,加之市盈率居高不下,明年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所以前景不妙。而境内基金经理一向没有远见而只有近视,所以预计明年年初突然大梦觉醒,便会狂抛银行股,届时银行股会成为重灾区。
上述理由的确很充分。但仍不能消除我看好招行的决心。以3年作为一个投资期的话,我仍强力看好招行股价的上行空间,百元招行不是梦想。但招行在走向百元之路上,面临以下的远虑与近忧,这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先谈强力看好的理由,以免大家误解是拍脑袋的结论。
1、招行的赢利能力。已有报道指出,招行的赢利增长同比去年是下降的。但事实上,招行在07年加大了网点建设,斥巨资扩建支行与自助设备,加大对沿海地区城市的投入,而这些巨额成本的压力造成利率的下降。这些网点建设实际上是对前几年网点资源欠债的清偿。如删除上述因素,招行的赢利能力是国内银行中最强的。因为招行是先定好年度利率增长,再倒推各业务指标并分解至支行,所以完成利润指标是不存在悬念的。
2、招行的执行能力。招行员工的执行能力是比较强的,即总行推选政策,下面基本上是令行禁止,这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明显的对比。深发展的老外行长到任第一目标就是建设“one bank”,就是因为各家分行各行其事,没有一个统一的执行力。马云说过,一流的创意与三流的执行,三流的创意与一流的执行,二者之间他一定选择后者。所以说招行人的执行力决定了招行在市场占有先机方面领先了一步。
3、招行的创新能力。从招行的一卡通、一网通、快易理财、财富账户、外汇期权、一话通、随借随还、贵宾易登机等,直到信用卡,招行在国内银行创造了N个第一。每一项业务都是具有先发优势的创新业务品种,并得到客户的认同。招行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它在市场的定价权,未来在个人金融领域,招行作为业务创新领先者的优势仍将保持数年。
4、招行的领导者能力。招行的今天,与领导者的能力密不可分。马作为人行的学者型官员在99年空降至招行后,主导了招行一系列的变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个人在人行深厚的人脉与前瞻性的布局,决定了招行的今天。而在07年三季报会上,招商局的董事长秦晓已明确指出,现年58岁的马不受60岁退休条件的限定。只要马不出昏招,招行在现行轨迹上再顺利运转个5年应该不成问题。
5、股权激励。相关报道很多,此处不赘述。H股39.8的定价,使得招行A股现在的如同对折出售。
6、08年银行业二税合并。这将提高银行的赢利率,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7、企业形象。招行是国内第一家将企业社会责任感作为品牌运转的银行。其信用卡中心的“红动中国”慈善捐赠令我感动。
8、未来成长性。以境外银行的低成长来断定国内银行的夕阳化是很滑稽的对比。花旗的全能银行策略已成明日黄花,所以步入低谷,成长不确定。而国内银行刚刚开始进入黄金时代,流动性泛滥带来货币投放量的成倍增长,而境内居民的投资渠道仍没有什么选择,银行理财仍是主流,所以其中只要有小部分留存银行就是利润来源,所以境内银行的成长空间仍十分巨大,招行作为业内领先者更可获得较大发展。
9、混业经营。虽说全能型银行的典范花旗银行已经失败,但这不影响国内银行混业经营的冲动。招行已经控股招商基金,而这只是混业经营的第一步。近期又开始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相信混业经营在初期将是利好而非利空。

再谈招行近忧。
1、08年宏观经济的紧缩将为招行的成长带来阴影。调控剑指地产业。而房贷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房贷增速度的下降、贷款利率上升引发还贷高潮等因素均会影响银行利率增长。而地产商如资金链断裂,而开发贷款坏账可能性大增。可庆幸的是招行近几年在地产业极少有地产开发贷款,为的是控制风险,虽说这二年少赚不少贷款利率,但比起坏账还是合算的。但个人房贷的萎缩仍会影响收益,这是大气候,招行不可能独善其身。
2、同业竞争。08年将是外资银行大举进攻的一年。渣打今年在上海召了上千人,准备大干一场。其他外资不没有闲着。在投资理财方面,人民银行规定外资银行只能吸收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客户,这是明摆着将高端客户拱手相让。而中资银行也纷纷开设私人银行业务,虽说服务高端客户一向是招行的强项,但在群雄纷争的时代,不拼恐怕是抢不到市场的。
3、政策突变。银证通业务应证监会的要求全部改为第三方存管。本来利润丰厚的银证通业务,既可给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又占有存量资金享,一举两得。现在改为第三方存管,收入大减,对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带来压力。

最后谈谈远虑。
1、领导者问题。前面已提到,马是招行最大的竞争优势。无论是在人行的人脉还是个人能力,在国内银行领导者中均是头牌。在其之后由谁接班,是否具备与之相论的能力都是问题。为什么强调领导者能力?前有广发清盘,现有光大重组。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者决定了一家银行的先与死。该问题的答案不明朗化,决定了招行前景的不明朗化。
2、人才流失。招行个人业务独步天下。招行员工的能力也是名列前茅。目前招行零售业务部门已经成为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黄浦军校”。仅07年招行高管中,就有二名副行长、多名分行行长级的高管离任赴其他银行高就,优秀人才流失已成为招行成长的拦路石。
3、规模效应。招行是中小银行之首,随着规模的急剧扩大,原先一套小银行的管理模式成为高效运转的瓶颈。如何通过架构重组,应对规模扩大之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4、成本劣势。由于前几年没有及时扩张网点。现在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商业地产价格的急剧膨胀并形成长期趋势,现阶段并不是新增网点的最佳时机。但由于竞争需要,招行现在只能在高租金、高成本的背景下被动扩张网点,这也将成为利润增长的劣势。
5、国际化。招行纽约分行的成立是中国银行业的一大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即便中行拥有十几年的运作经验,仍触犯了美国银行经营禁令而遭罚款。作为一名新手,招行想在国际领域掘金,恐怕是想得容易做起来难。
6、混业经营。前述招行已试水混业经营。但从之前老外的经验来看,短期利好,而长期会遇到增长乏力、不够专业等问题,故在此问题上稍有不慎则会遭遇重大挫折。

招行虽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优势或劣势,但这不影响我强力看好它的未来发展。招行很有希望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前提是它需要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中國人壽總裁萬峰: 我們不擔心今年投資收益

本報記者趙萍北京報道

  速度與品質,中國人壽在業務發展“平衡木”上穩健前行。

  3月18日,中國人壽發佈公告,2008年1-2月未經審計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約597億元,同比增長38.8%,與全國壽險業今年1月高達67%的增長速度相比有一定差距。

  “我對中國人壽(601628.SH,2628.HK)業務發展的結果,應該說比較滿意。增速對於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意義,而我們的發展戰略是要保持適度、可持續的增長。”自稱“26年來一天也沒有離開壽險”的中國人壽總裁萬峰如此表示。

  萬峰2007年初開始主持中國人壽工作,至同年9月,正式接掌帥印,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媒體專訪。

  保障性保險需求最大

  《21世紀》:今年頭兩個月全國壽險保費增長迅猛,對此您怎麼看?

  萬峰:年初以來,在股市出現大幅震盪和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現實背景下,壽險業的發展形勢相對較好,我覺得行業應該抓住這個時機,發展保障程度高一些、持續發展能力強一些的產品,借機提升自身的實力。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目前中低收入階層的人仍佔大多數,他們對保障型保險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他們需要在發生意外或不幸時,可以從經濟上穫得援助。從風險角度講,老百姓現在已經可以接受股市有風險的現實,但大多數人還不能接受保險也有風險。

  《21世紀》:應如何提升行業實力?

  萬峰: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壽險產品,但歸納起來無外乎是對生、老、病、死、殘的保障,所有產品都是這五種保障的組合。簡單的舉個例子:死亡責任加一個疾病保障,就是終身保險附加疾病保險,如果加上傷殘保障,就是附加意外險。

  首先看“生”和“老”的保障,在壽險裏體現的就是返還型和理財型的產品,這兩個產品,保險公司是在與銀行、證券和基金公司共同競爭,保險公司在這兩個領域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而對於“病、死、殘”保障,其他金融機構都做不了,正是發揮壽險公司特長的地方,我們應該大力經營好這三類領域。

  《21世紀》:由於中國人壽堅持走“保障+分紅險”的路線,一直沒有推出投連險,導致2007年的增速低於行業,對此您怎麼看?

  萬峰:增速對於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意義。我們的發展戰略是要保持適度的增長,同時注重業務結構的優化,因為優化的結構可以帶來持續發展的能力。當然,我們也會非常關注市場份額,要確保始終主導壽險市場。我們的策略是,中國人壽將來不僅要大,還要好,要有一個穩健、持續的發展能力,才能對整個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發揮好引領作用。

  近年我們的原則是堅持以分紅險為主,適度發展投連、萬能產品。去年,我們已經在20個城市推出萬能險,實現保費收入20億左右。今年我們計劃在4到5個城市試點銷售投連險,但我們主要目的是測試系統、豐富產品線,並不把它作為主打產品,相關試點工作也是選擇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優秀業務結構“三要點”

  《21世紀》:中國人壽2007年的投資收益非常好,但股市在2008年開局就變了臉色,有人認為熊市來臨。您對今年的投資收益心嗎?

  萬峰:我不擔心。因為在中國人壽近萬億資產裏,基本上已經做好了資產負債的匹配,形成了穩定的收入。實際上,當年度保費去掉滿期給付,去掉費用開支,真正沉澱下來可用於投資的資金,佔全部可投資資產的比重已經很低,新增投資資金對整體投資回報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因此,資本市場變動對我們今年以及明年的影響不會很大

  《21世紀》:受次貸的影響,國際市場上不少金融類企業紛紛陷入危機,被認為湧現出投資機會,中國人壽是否會借機進軍海外市場?

  萬峰:國際上確實有一些大型的銀行、保險公司受次貸影響需要注資,我們也有能力拿得出真金白銀。但是,考慮到國際環境變化莫測,次貸對國際經濟及對中國的影響現在還不太明朗,我們還需要觀察。我們不會放棄海外投資的機會,但要非常審慎,認真選擇。

  《21世紀》:銀行投資保險公司股權的政策已經開閘,今後可能有更多的“銀行系”保險公司誕生,這些公司背靠銀行,令人不可小覷,那麼,中國人壽要怎樣與之競爭?

  萬峰:一方面,銀行渠道銷售的產品多很簡單,另一方面,銀行的特性決定它主要在理財型產品上見長。因此,還是剛開始說的,我們要從保險的保障功能上找出路,充分發揮保險在保障“病、死、殘”上的優勢。

  《21世紀》:近年,你們一直致力於結構調整,請問在您心中怎樣才算是好的業務結構?

  萬峰:好的業務結構應該是,在全部當年的業務增長中,續期業務佔主要地位,保障性成分高的產品佔主要地位,長期性期繳業務佔主要地位,三個主要地位都要在60%以上。因為,只有長期性期繳業務才能形成持續的發展能力,不論當年度經營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只要有續期保費,就能形成穩定的收入。

  《21世紀》:您上任以來,我們看到中國人壽的改革力度很大,今年還有哪些改革舉措?

  萬峰:今年是中國人壽改革的一個重要年份。我們的改革主要涉及四個方面,除了規范用工制度外,還有經營管理體系改革,即將現有的直線職能式管理體系,逐步轉變為矩陣式管理體系,實現展業與管理分離;完善現有的業績考核體系,逐步建立經營與管理兩條線的業績評價考核體系;此外,我們還將針對銷售人員和非銷售人員,分別建立與考核結果直接掛鉤的績效激勵機制。

  計劃建立全員企業年金

  《21世紀》:您前面提到壽險公司要重點發展個人營銷業務,這似乎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共識。但去年國壽營銷隊伍的行業佔比有所下降,國壽今年有增員的計劃嗎?

  萬峰:我們現在已經有60多萬人,每年新人進出、流動性都控制在一定比例上,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加大對營銷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力度。我們計劃從營銷員隊伍管理“基本法”的核心利益分配入手,理順營銷員管理關係,利益分配關係好,隊伍就有凝聚力,就能夠迅速擴張,大家有積極性做業務,如果“基本法”不好,增員上不來,業務也上不來。

  我主張靠利益分配機制使營銷主管有增員的熱情,進行健康、自然的增員,不主張搞“運動式”增員。

  《21世紀》:您正好談到了對人的管理,前面也談到了今年要對用工制度進行改革,具體是如何打算的?

  萬峰:我們的隊伍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員工隊伍,另一部分是營銷員隊伍。對於員工隊伍,我們過去有幾種用工形式,包括正式員工、聘用員工等等。《勞動合同法》從今年1月開始實施,我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逐步規范用工,目前已經完成了這項工作。對於營銷員隊伍,公司一直與他們簽訂委託代理合同,也屬於規范用工的內容。

  《21世紀》:這項改革會對公司利潤有影響嗎?

  萬峰:對利潤影響不大。因為為規范用工付出的這部分支出原來也需要,隻是在不同的科目列支,而現在是統一規范為工資了。此外,我們已經正式向財政部提交報告,準備建立覆蓋全體員工的企業年金制度。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保險業資產總額近3萬億元

截至2008年1月底,保險業資產總額達2.92萬億,這個「最大投資者」手握近3萬億資金「野心出動」。
  中國人壽作為龍頭老大,可運用資金超過8000億,掌門人楊超在此次兩會上以政協委員身份提交了關於支持保險資金參與私募股權投資的議案。在提高險資入市比例,放開投資基建項目限制,以及QDII放行後,楊超希望能為充裕的保險資金再擴大一塊陣地。

  「對中小保險公司來說,現在考慮私募股權投資放行問題略顯遙遠。即使這一議案獲得通過,按照慣例也需要通過委託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來操作。對於那些尚未取得委託股票投資資格,目前以銀行存款、債券和基金為主要投資對象的中小保險公司來說,為私募股權投資未雨綢繆為時過早。」總部位於北京的一家合資保險公司潘姓副總經理告訴記者。

  由於資產規模的巨大差異,大小保險公司對待投資和保險本業也出現了明顯分流。一類公司愈加注重投資,而二類公司難以在投資上大展拳腳,只能困守保險本業。

  大公司:投資承保左右逢源

  2007年的牛市盛宴上,大腹便便的國壽和平安是兩位重要的賓客。

  按照國壽股份2007年3季度報,2007年1到9月,公司營業收入為2228.19億元,其中保費收入為1567.72億,占營業收入的70%投資收益541.14億,占營業收入的24.3%。與2007年1季度相比,公司保費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減少7.6個百分點,投資收益占比增加6.4個百分點。

  中國人壽2008年1月底發佈的業績公告,也頗為耐人尋味。國壽股份認為,2007年度業績大增主要得益於「保險業務穩步增長、投資收益顯著提升」。一個「穩步增長」、一個「顯著提升」,為國壽承保和投資兩個業務的發展作出最好的註腳。

  一直佈局金融服務集團的中國平安,去年前3季度營業收入為1291.02億元,其中保費收入703.9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54.5%;投資收益為461.42億元,占比為35.7%。與2006年同期相比,保費收入占比減少23個百分點,投資收益占比卻翻了一倍還多。

  即使2007年末A股牛市 行情不再,兩家公司仍能挾巨資四面出擊。平安入股歐洲富通集團、牽頭組團入股京滬高鐵,國壽亦曾傳出欲入股日本保險公司的傳聞。有此前車之鑒,平安剛獲股東大會通過的天量再融資,被很多投資者習慣性的推測為欲用於海外收購。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郝演蘇認為,中國人壽和平安投資收益占比提升,應該是特殊時期的產物。2007年股市行情大漲,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水漲船高亦屬正常。

  郝告訴記者,有時一些保險公司為擴大投資收益,也會採取一些非常措施。比如通過降低費率的方式來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短期保費收入,提高入市資金量。這樣儘管承保利潤暫時降低了,但是投資收益卻借助牛市大漲。「理論上,保險公司應該更加重視自己的本業,也就是承保業務。但保險公司也是企業,也具有逐利的本性。根據市場變化,進行策略上的靈活調整,無可厚非。隨著股市行情變化,大保險公司未來更加重視承保業務也並非沒有可能。」郝演蘇表示。

  中小公司:錢少位卑 投資難展拳腳

  「既然投資和承保是保險公司的兩個輪子,我們當然希望能夠雙輪驅動。但是,由於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保險公司在投資上閃轉騰挪的空間實在有限,只好把更多精力放在承保上,所以看上去有些像獨輪車。」上述合資保險公司潘姓副總表示。

  潘所說的政策限制,是指按照保監會的有關規定,保險公司進行投資股票、基建項目和海外投資等,均需委託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來運作。截至目前,保監會共批准有國壽、平安、太平洋、泰康、新華、太平、華泰、人保、中再9家資產管理公司和友邦資產管理中心,即所謂的「9+1」格局。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基本對應了業內的幾大保險公司。

  其他中小保險公司如要直接入市,只有通過兩個渠道。一是設立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二是委託現有資產管理公司,「這兩條路都不好走」,潘表示。

  按照規定,保險公司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需要滿足經營保險業務8年以上,總資產不低於50億元等條件。這些門檻對多數中小保險公司來說,意味著此路不通。

  也有業內人士曾提出由幾家中小保險公司聯合設立資產管理公司。對此,潘表示即使獲得保監會批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也比較大,「多少家公司組建合適,誰來牽頭、誰來做大股東,這些問題都不好解決。」

  另一條路亦非康莊大道。潘告訴記者,一方面中小保險公司可運用資金比較有限,即使入市比例提高到上年末總資產的10%,手中也沒有多少資金可投。再考慮到償付能力問題,一般能拿出1億元就已經屬於大手筆。另一方面,現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手中均握有巨量的委託資金,對中小公司幾個億甚至幾千萬的資金量根本不屑一顧。「已經獲得委託股票投資資格的中小保險公司,選擇的都是相對小的資產管理公司。像國壽、平安、人保這些大資產管理公司,小公司實在是不太願意跟他們打交道。」潘頗有些無奈的告訴記者,對中小公司來說,投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力主承保業務則是不得已而為之,「大公司有上億份長期保單提供續期保費,有十幾萬營銷人員衝鋒陷陣,所以保費一般不會出現大的波動。而中小公司就不同了,今天抓得比較緊,可能有幾千萬入賬,明天一放鬆,可能就變成幾十萬了。所以,我們對承保業務非常重視,不敢有絲毫掉以輕心。」

保險業步入"戰國時代"

據中國保監會剛剛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月底,我國保險業的總資產就達2.92萬億元,與五年前相比增長了4.5倍。
  保監會主席吳定富透露:十六大以來,保險業保持年均18.2%的增長速度,2007年,全國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035.76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達1997.74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5038.02億元,保費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

  兩會期間,政協委員、中國人保總裁吳焰委員表示,保險業在中國市場上相比其他壟斷行業,已經進入一個充分競爭的時代。

  大事件攪動保險市場

  2月3日,吳焰親赴湖南瞭解冰雪災情,部署抗災理賠工作,慰問基層一線的幹部員工,將第一批應急救災款5000多萬元送到受災單位和群眾手中。

  2月4日,中國平安(601318)1600萬元電力預賠款,支付給了受災最嚴重的湖南電力行業。

  與此同時,中國人壽、太平洋保險、陽光保險等眾多保險企業紛紛做出積極反應投入搶險一線。

  截至目前,保險業賠付額已經近23億元,創造了我國保險賠付的新紀錄。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預測最終賠付額將會達到40~50億元左右。儘管與1500億元的雪災損失差距巨大,但因參與了商業保險而獲得及時賠付的企業和個人笑臉面對媒體的鏡頭時,巨大的宣傳作用,讓人們一夜之間對保險有了新的認識。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奧運會、世博會的先後到來讓中國保險業有了與世界同行橫向比較的平台。

  在獨攬奧運保險大單後,2007年12月26日,人保財險正式成為世博會的全球合作夥伴時,不僅近水樓台得到巨額保單,同時也賺足了「吆喝」。

  而在兩會期間,人保集團總裁吳焰和平安保險總裁馬明哲,分別提出了巨災險和民生保險方面的提案,受到了廣泛關注。

  保險企業的崛起還表現在投資市場。2007年,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先後登陸A股市場,保險企業手握上萬億可投資資金,已成為超越基金的第一大「權重」。此外,「平安增發」、「人保整體上市」等保險業事件成為近期投資市場熱點,也充分體現了保險在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

  同時在鐵路建設、南水北調、核電建設、航空航天、商業責任信用等重大國計民生事件和領域中,保險業的積極全面參與已經不可或缺。

  保費收入將快速增長

  剛剛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市場經濟的程度已經達到了75%,任何一個國家市場經濟水平達到了70%以上就可以開辦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2004年,全球因遭受自然災害所受到的損失是1050億美元,而保險業賠付了420億美元,這個賠付額佔整個災害損失額度的40%。而我國保險覆蓋率則低得多,比如說電網,目前公共損失180億,而賠償僅3.4億,所佔比例1.8%。」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表示,從這次雨雪冰凍災害災後的情況來看,多數企業,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業種養業方面,保險的覆蓋面很低,投保率很低,但低保險覆蓋率反映出來的就是巨大的發展潛力。

  國泰君安證券測算,無論是產險還是壽險(含健康險和意外險),2007年的增長速度都比2006年有了很大提升。其中產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速度由2006年的22.7%上升至去年的32.6%,壽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速度由2006年的11.8%上升至了21.9%。而總保費收入增長幅度從2006年的4.5%上升到了24.7%。

  保費增長進入上升階段的趨勢基本確立。國泰君安認為,今年的財產險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投連險和萬能險的增速可能放緩甚至下降,但分紅險和傳統險則可能提速。因此,整體保費增長仍將處於上升階段,增速將維持在20%以上。

  實際上,今年1月份的全國保費收入增長已經超過了預期。1月全國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6.15%,達1064億元,其中壽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高達77.87%,產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1.39%。

  對於今年1月份保費收入超預期增長,民族證券分析認為,首先是今年A股市場低迷等情況導致資金回流至保險市場,銀保業務開始回暖,直接帶動保費收入大增。預計今年行業保費的增長速度也將達24%以上。

  不難看出,我國保險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時段。

  下一步:品牌大戰

  一面是巨大的未開發市場,另一面則是成熟領域的短兵相接。與中外資激烈競爭的壽險市場相比,投保率早已超過半數的車險市場早已打起了價格戰。據太平財險公司一位高層向本報記者透露,在商業車險市場上,幾乎沒有一家財產險公司是贏利的,尤其是一些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合推的各種買車險優惠活動,虧損嚴重更是行業內人所共知的秘密。據他測算,只要財險公司車險業務在公司所有業務比重達到一半以上,每年的車險賠付率都要60%。另外還有核保理賠等經營支出為20%,同保險中介機構合作支付的佣金達到20%,還有額外支出費用占保費收入的8%,因此僅車險業務這一塊,保險公司的經營費用就已經超支,即使別的業務收入贏利,也難抵車險入不敷出的局面,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就在於車險業的價格戰。

  「車險僅僅是一個代表」,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各項保險覆蓋率的提高,競爭無疑將成為市場主調。」

  在3月10日,北京奧運會贊助商人保財險將10300張奧運門票,通過抽獎的方式贈送給投保客戶。中國人保財險副總裁王和這樣評價說:「公司借助奧運會所傳達的人文精神,使公司品牌和奧運體育品牌之間構建起積極、緊密的關聯,從而增加了公司品牌的附加值,提升和延伸了品牌的整體價值。」

  人保財險在奧運上的經驗也促成了世博會中的成功,據悉,在與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的激烈競爭中,憑借合作夥伴的身份人保財險已經獲得了50億元大蛋糕的半數以上。

  對於市場的健康發展,保監會也在近期明確提出了保險企業品牌建設上的要求:注重品牌建設,樹立誠信形象。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以價格為主的競爭,著力於加強體現企業文化內涵的品牌宣傳,提高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的應對能力,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由此可見,保險業的品牌時代已經來臨。

工行中保密洽聯姻,內地最大銀保合資有望誕生

全球最大市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與中保集團可能聯姻。
  如果成行,這將是中國內地最大規模銀保合資個案。

  從中國平安與建設銀行合謀銀保公司,到AIG向農業銀行伸出橄欖枝,金融大鱷間每一次傳出的高層次聯姻緋聞都在深深刺激著市場的神經。因為大型銀行與大型保險公司聯姻,往往被看作顛覆保險業競爭格局與銀行業中間業務規模的行業拐點性事件。

  消息人士透露,工行將與中保集團聯手對國內太平系保險資產進行整合,整合的方式可能為:工行、中保集團與富通集團三方成立一家新的合資公司,由這家新公司全資持有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與太平資產管理四家公司的股權。

  在這家新成立的合資公司中,原太平人壽境外戰略投資者富通集團的股份可能被縮至13%,工商銀行與中保集團則對半持有剩餘的87%的合資公司權益。

  3月18日截稿前,記者致電工商銀行有關部門詢問此事,工行方面對此消息不予回應。

  工銀欲入主太平系

  太平人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層人士稱,工行與中保集團之間,就包括太平人壽在內的中保集團內地資產的股權合作談判,早在1年前就已開始。按可考證的時間,這與平安和建行的談判開始時間大體相仿。

  兩例合作談判均在中國銀監會與中國保監會就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股權(即雙方年初向國務院上報的「160號文」)達成共識之前。

  「但雙方的談判遲遲未有結果,其關鍵依舊是未來由誰控股的問題」,該人士表示。對工商銀行與中保集團來說,一方為全國銀保市場的渠道霸主,一方視中國第六大壽險公司太平人壽為集團利潤的主要來源,雙方自然誰也不願讓步。類似的僵局也出現在平安和建行的談判上。

  最後,兩家找到的新路徑為新設合資銀保公司,迂迴完成聯姻使命。

  消息人士透露,通過成立合資控股公司的方式合作,是滿足目前監管環境下只允許銀行參股而不允許銀行新設保險公司要求的,預計合資公司很快就可以成立。而平安-建行和農行-AIG兩組搭檔,都涉及新設公司事宜,目前被放行的機會並不大。

  相比之下,工行在合作中的話語權要大些。按上述消息人士的說法,在新成立的合資公司中,工行將與中保分享合資公司各43.5%的權益,未來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將由雙方「輪流坐莊」。但在「工銀中保控股」公司的首任管理團隊中,工商銀行將派出董事長與主持工作的常務總經理。

  太平系保險資產最終與工行完成股權紐帶,在業內人士看來並非偶然。

  早在2001年11月,中保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保國際在向集團收購太平保險股權時,便以每股3.7668港幣的代價向工銀亞洲配售了1.02億股的上市公司股份。與此同時,工銀亞洲另向中保集團購入了中保國際2%的權益。而按工銀亞洲2007年中報,工商銀行是其第一大股東持有71.21%的權益。

  按中保國際2006年年報與2007年中報,工銀亞洲已持有中保國際6.9%的權益,並直接持有太平保險12.45%的權益。在上述合資方案所涉的四家公司中,中保國際分別持有太平人壽與太平保險50.05%和40.025%的股份,而太平人壽、太平產險與中保國際的全資子公司中保資產管理,分別持有太平養老60%、12%、14%的權益,也分別持有太平資產管理50.1%、9.9%和12%的權益。

  由此計算,合資公司整合之前,工商銀行在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和太平資產管理中所控制的權益便分別為2.46%、10.83%、4.23%和2.99%。

  中保集團分別通過全資的香港中保、金和發展有限公司、民利投資有限公司及中國保險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持有中保國際51.81%的權益,並直接持有太平人壽與太平保險25.05%和47.525%的權益。按上述方法,可知中保集團目前實際控制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和太平資產管理50.98%、68.26%、48.56%和57.30%的權益。

  除了工商銀行與中保集團,在即將設立的合資公司中,還將涉及富通集團的權益再分配。目前富通集團直接持有太平人壽、太平養老和太平資產分別24.9%、10%和8%的股權。此外,富通海持有工銀亞洲8.23%的股權。

  而按目前各投行對中保國際2007年的分部門業績預測的平均水平,太平人壽在四家公司中佔絕對的權重,貢獻約95.77%的估值。則中保集團、富通與工商銀行在即將成立的合資公司中的實際市值持有比例為51.65%、24.16%和2.77%。

  顯然,欲完成如上述人士說法的最終股權結構,中保集團與工商銀行均需進行增資。若富通不增資,則中保集團與工商銀行對合資公司的增資額約為82.64億港幣和220.96億港幣。

  但前述人士表示,由於是次成立合資公司對各方的戰略意義大於財務意義,中資兩方尤其是工行,並不需按市值支付如此高的併購成本。

  太平人壽衝入第一集團?

  對於包括中國人壽與中國平安兩家大鱷在內的眾多壽險企業而言,工行入主太平系都不是個好消息。

  按中國保監會披露的統計數字,在過去的2007年中,全部53間壽險主體共錄得保費收入4948.97億元。其中,銀行代理渠道銷售的保險占三成以上的比重。眾多分銷銀行渠道中,網點甚眾的工商銀行,又是銀行渠道的龍頭。以廣州市場為例,過去數年,工行分銷的保險產品均在當地佔據半壁江山,2007年,這一數字更高達54%。

  由此,若按廣州份額計算,2007年工行全系統分銷出的壽險產品總額約在700億元以上。若將其作為一間保險主體進行比較,這一數字已超過了壽險市場的探花太平洋壽險(506.87億元),距榜眼平安人壽(791.77億元)也只有一步之遙。而當年太平人壽的保費只有158.42億元。

  按目前國內銀保深層次合作格局,合資公司成立之後,太平人壽的保費暴漲已然可以期待。近期的一個案例便是招商信諾,該公司在與招商銀行理清股權紐帶關係後,招行宣佈在渠道中排他性代理招商信諾的投聯產品。於是,在2007年,以往名不見經傳的招商信諾一鳴驚人,錄得280.72%的保費增長,並在當年8月技壓外資一哥友邦,斬下7.82億元保費。2008年1月,該公司再次超越所有合資公司,錄得7.17億元原始保費。

  除股權紐帶下的潛在獨家代理協議,深層次合作紐帶之下的技術升級,將是工銀中保控股公司成立之後的另一看點。

  在以往的簡單代理制的銀保銷售模式下,維繫雙方關係的只是個位比例的佣金收入。在保監會對手續費劃出不可超越的紅線之後,原來保險公司向一線銷售人員支付的「小賬」也被列為非法。激勵行為顯然受到限制,按廣東某銀行機構部負責人的說法,該行只是在存款任務基本完成後,方有側重地銷售一些保險產品。

  而近年來,梁家駒領銜對中國平安進行的IC(保險顧問)模式與FPM(理財規劃經理)模式的銀保渠道試驗,也正是按西方發達地區成型的保險深層次合作模式,進行的技術進化之舉。記者在建行深圳分行處瞭解到,IC模式儘管尚在試驗中,但迸發出的產能優勢已非常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工行之所以在保險分銷中站穩半壁江山,其銷售技術的領先也是不可忽視的。按記者獲得的一份數據,投聯產品未上櫃前的2006年上半年,廣州工行代銷其當時微弱股權紐帶的太平人壽與中德安聯產品的月均產能分別為39.83萬元和28.82萬元,較行業均值高出一半以上。

  而太平人壽回歸內地市場,其初始佔據市場的策略也正是銀行保險。按一位公司創始者的說法,「通過銀保,我們用1年時間完成了新華、泰康8年的保費規模」。

  但自2007年開始,太平人壽身上銀保恆強的標籤已褪色。按中保國際發佈的統計數據,2007年太平人壽通過銀保渠道累計收穫保費94.19億元,儘管仍佔據59.46%的貢獻比重,但增長卻只有16.19%。遠遠低於同年靠銀保熱賣,一舉成名的聯泰大都會、招商信諾等公司動輒數倍甚至十餘倍的增長。

  按前述太平高層的說法,與工行的聯姻,必然將通過工行在全國上下積累起大量工商業法人客戶資源,獲得年金與EB(短險)的補足。

招行08年貸款目標7,500億元人民幣

受惠於淨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長,招商銀行(3968)去年純利按內地會計準則計算,大增1.2倍達152.43億人民幣(下同),為中資銀行股業績揭開亮麗的序幕。該行董事長秦曉於業績公告中表示,預期在宏觀調控背景下貸款規模受到限制,對利潤增長和資產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該行今年將加強資產負債與財務管理。\本報記者 邵淑芬

按照內地會計準則計算,招行2007年股東應佔溢利為152.43億,較06年同期大增124.36%。純利大幅增長,主要是生息資產規模增長、利差擴大、淨利息收入快速增長及非利息淨收入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所致。每股盈利1.04元,派發股息0.28元。

面對內地宏調措施及環球經濟不穩,招行董事長秦曉於業績公告中表示,今年的經營發展面臨許多市場環境變化的不確定影響,宏觀調控背景下貸款規模受到限制,對該行利潤增長和資產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他指出,資本市場的波動對中間業務的發展和負債業務的增長會產生一定影響,對流動性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從緊貨幣政策環境下,房地產、出口等行業中部分企業的信貸風險可能加大,匯率、利率的波動加大會為市場風險管理能力和定價能力帶來一定壓力。

但招行預期,今年客戶存款餘額約為1萬億左右,客戶貸款餘額約為7500億。而今年該行將加強資產負債與財務管理,以紓緩貸款規模調控壓力,並增強零售銀行的競爭和銷售

招行淨收入增長65.35%

期內招行淨收入為409.58億,增長65.35%,主要是貨款和墊款利息收入及金融資產利息、債券投資利息收入及手續費、佣金收入增長較快。其中淨利息收入達339.02億,增長57.62%,佔總收入的比重為82.77%,下降4.06個百分點。非利息收入達70.56億,大增116.31%。

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增長156.13%,主要是各類手續費及佣金增加,尤其是銀行卡手續費、代理服務手續費和託管及其他受託業務的佣金。而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則提高5.57個百分點至15.72%。

期內淨利差由06年的2.69%,改善0.27個百分點至2.96%,主要是該行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由4.3%上調至4.73%。而淨利息收益率亦由2.72%,上升0.39個百分點至3.11%,主要因去年內地6次提高貸款基準利率,而活期存款利率沒有明顯變化,加上資本市場的活躍使該行活期存款佔比提高。

截至07年底,招行並無持有與次按債券及相關衍生金融工具。該行表示,曾於04年參與過次按投資,但已於06年年中獲利沽出,至今未再涉及任何次按相關的產品投資,因此無需就次按相關產品撥備,亦無損失。該行強調,該行所持有的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受次按影響相對較小。期內該行的貸款損失準備為187.50億,增長15.16%。

期內公司銀行業務佔該行利潤總額約48.72%,零售銀行業務22.52%,資金業務27.31%。該行指出,零售銀行業務的利潤增長較快,故佔有率有所提高。

招商銀行(3968-HK)行長馬蔚華在07年招行業績報告會上表示,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昨天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是預料中事,這將鎖定招行30至40億人民幣的資金,影響有限。

他又講到,宏調是考驗,也是提高招行管理水平的機會。宏觀調控對銀行的貸款增長有一些影響,但總體而言,是為商業銀行創造了一個「穩健」的外部環境。從短期看,宏調可能給某些類型的企業,例如「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以及經營不善的企業帶來影響,造成資金短缺,進而可能會導致不良貸款的產生;但長期來講,宏調可以加快招行的貸款結構優化調整;推進招行戰略結構優化進程,發展中小企業及中間業務;以及令招行更加重視風險管理。

關於發展非利息收入,增加中間業務比重,馬蔚華講到,這是招行幾年前就已經提出的目標,並且在過去的幾年中也是逐年增長,特別是07年,非利息收入得益於資本市場的興旺而出現超常增長。08年的情況可能會略不同於07年,但發展的目標是堅定不移的。他說,中間業務的範圍非常廣泛,招行將通過各種努力,例如發展理財、綜合化經營、代理諮詢業務等保持非利息收入及中間業務的發展勢頭。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谁解平安局

转贴自:南方周末

在平安对融资具体用途三缄其口的情况下:“投资者要判断的问题可以简化成一个,即要不要信任由平安来做PE,到全球去投资。”
  被平安管理层视为榜样的汇丰控股在融资方案提出后的五年中,不但将总资产由7000亿提升至15000亿美元,而且每股盈利也从0.54美元提升至1.36美元。

  “平安如果能做到汇丰的一半,市场上所有的批评者都会闭上嘴。”

  3月11日,中国平安(63.39,0.00,0.00%,吧)(601318)报收63.85元,在上周股价飙涨的昙花一现后,连续第三个交易日下挫。这个价格距离中国平安公布再融资方案前的98.21元的股价已经跌去了近三成。

  这一天,上证指数在盘中亦创下半年来的新低——4063.47点,收盘时分才艰难地停在了4165.88点上,较前一交易日仅有小幅上涨。

  高达92%的赞成票看来并未能挽救中国平安的股价,亦未能消除市场对漫天出现的再融资消息或传闻的恐慌之情。

  春节前夕,1月21日,回归A股不到一年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再融资方案。这个方案说,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同时拟发行不超过412亿元的可转债,以“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以当天中国平安98.21元的收盘价计,再融资规模接近1600亿元。

  公告发布当天,A股指数下跌超过5%,两市市值蒸发1.8万亿元,第二天两市超过千家股票跌停,A股股市在短短两天时间内下跌了700点。在随后的几天中,基金等机构开始大幅减仓,尤其是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股,遭到了大范围的抛售。

  随着真假难辨的上市公司融资传闻不断传出,恐慌情绪继续蔓延:2月20日,浦发银行(33.77,0.00,0.00%,吧)传出再融资400亿元的消息,因新基金发行而开始回升的股市立即掉头下跌2.09%,浦发银行也遭遇了7年以来的首度跌停。

  而在其后大秦铁路(17.10,0.00,0.00%,吧)、中国石化(14.34,0.00,0.00%,吧)、中国联通(9.69,0.00,0.00%,吧)等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融资传闻影响下,沪指于2月26日创下了4123.31点的新低。

  面对市场空前的恐慌,监管部门公开表明态度,认为上市公司在作出再融资决策前,“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并表示将按照法律规定严审有关融资申请。

  但无论是市场舆论的“口诛笔伐”,还是监管层的含蓄表态,似乎都无法打消中国平安对于再融资的渴望。在紧急派出高管团队向基金等机构进行沟通的同时,平安管理层向外界明确地表示,再融资方案依然将在3月5日的股东大会推出。

  就在市场人士预计平安融资方案会在股东大会上遭到以基金为首的流通股东联手“封杀”时,3月5日的股东大会投票结果却让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镜”:再融资方案以超过90%的赞同率,高票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

  而融资方案通过后的公司公告并未解答平安流通股东们的疑虑,“我不知道自己要投资的是一家保险机构,还是一个PE(私募股权投资)。”一位在股东大会上投下反对票的H股股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认为,由于市场普遍预计平安此次融资将用于重大海外收购,公司理应说明融资是否能为全体股东带来真实的收益。

  在获得明确的答案之前,市场继续以暴跌反映出对这一巨大不确定因素的恐慌。

  远大理想

  对平安的管理层来说,巨额融资不仅关系到收购成败,而且将影响企业的命运。

  实际上这一“角色困惑”,早在中国平安推出融资方案之初,就已经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关注。一位基金经理就曾向媒体表示,在平安对融资目的三缄其口的情况下:“投资者要判断的问题可以简化成一个,即要不要信任由平安来做PE,到全球去投资。”

  但对于中国平安的管理层来说,这一说法则有过于武断之嫌。假如对公司的成长历史进行一番梳理,便不难发现,此次融资的目的已经隐现于公司发展的逻辑之中。

  中国平安在早期的发展中就体现了极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1988年它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保险企业”诞生于蛇口,1992年就开始形成以代理人制度为核心的保险经营模式。

  在这一阶段,包括平安在内的中国保险机构的发展,与以家电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双方都未掌握行业的“核心能力”(保险业是保单收益精算与投资盈利模式,家电业则是核心部件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却是二者都以异乎寻常的渠道扩张获得了超速发展,甚至令国际巨头们“退避三舍”。

  然而,这一缺乏“核心能力”的弊端很快就体现了出来:由于1990年代中期银行大幅降息,导致国内保险机构在1999年之前签下的高利率保单成为一笔巨大的“负资产”。

  据有关报道,截止至2006年9月,平安在1999年前承保业务的有效价值为-212.63亿元,由于这些保单在未来仍需“还本付息”,公司为此提取的准备金在2050年前后,将达到1700亿元之多。

  面临如此巨大的赔付压力,公司除了以新业务的规模收益覆盖预期亏损之外,更迫切地需要寻找高回报的投资领域,以高收益来平衡过去的保单亏损。

  但受中国单一的金融市场和相关政策的限制,保险资金要在国内寻找风险收益相匹配的投资渠道并不容易。中国平安在投资连接险开发过程中的一波三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内保险企业的尴尬处境。

  1999年平安保险率先推出将寿险和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的“世纪理财投资连接险”,在投资热情高涨的国内客户群中立即受到追捧,2000年底保费收入即高达12亿元。

  然而随着2001年开始的五年熊市的来临,在投连险中遭受损失的客户开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退保热潮,平安保险主动承担了损失,并为提出退保要求的客户进行全额退保,直至2004年才全部完成相关工作。

  由于投资渠道极为有限,国内保险资金的运用依然以银行存款和长期债券为主,收益率远低于国外同业水平。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保险业2000年至2005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仅略高于3%,而同期欧美保险市场的收益率则为10%左右。

  与此同时,随着“银行+基金”模式的理财产品崛起,国内保险机构传统的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基金管理公司强大的投资能力结合在一起,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保险机构的保单收益。

面对这一新的市场挑战,平安从1990年代中期便开始了“制度创新”的努力:以金融控股模式,陆续建立起了信托、银行、证券等一系列与保险并行的金融子公司,至2004年香港上市后,中国平安(63.39,0.00,0.00%,吧)以其金融牌照的齐全、分业兼营的运营模式,被海外分析师称为“最具备混业经营潜质的金融控股公司”。

  这种“金融控股”模式的选择,与其说是通吃市场的野心,不如说是寻求转型的渴望。在中国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多层次的投资结构之前,平安希望以另一种方式的“自建渠道”来为传统保险业寻求新的经营模式。而这种混业经营的核心能力,平安除了自己摸索之外,还需要向国际同行更多地学习。

  这种渴望在中国平安的第一宗大型海外并购中已经清晰地体现了出来:2007年10月,中国平安以18.1亿欧元(约合200亿元人民币)收购欧洲富通集团4.18%的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在向媒体解释次此收购的意图时,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多次强调,由于中国平安和富通集团的业务模式匹配,中国平安可以学习富通集团在交叉销售、风险管理以及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经验。

  在3月5日的股东大会上,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再次提及,看好富通在参与收购荷银中所体现出的“收购能力”。联系到平安银行成立后,市场对其可能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的预期,管理层的这一说法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印证。

  关键一着

  全流通市场下的规则变迁,让平安找到了顺利通过融资提案的“棋眼”。

  在为可能的海外收购筹备“战争资金”时,中国平安也找到了一个效法的榜样,那就是它的大股东汇丰控股。

  2001年汇丰控股董事会提出将法定股本提高43%,市值扩大近600亿美元,同时要求股东授权发行20%股份,总值近2000亿港元。有意思的是,这一巨额融资方案在当时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猜测,包括预计汇丰将对国际知名投行美林展开收购。

  然而前述H股股东并不认同将平安与汇丰类比的做法:“平安的海外收购只是基于管理层一种理想,但股东需要的是可以评估的盈利增长模式。”这位投资者认为,汇丰融资后的全球收购,实质是通过被收购企业在当地赚取服务利润,而汇丰过去多年的收购整合,已经证明了它在这方面的盈利能力。“但平安的收购除了可能的财务收益外,其他的盈利却无法评估。”

  他同时表示,中国平安在此前富通股权收购中已经出现了约40亿元的浮亏,如果到年底富通股价仍未回升,亏损势必要计入公司报表,“投资者在分享学习收益之前,先得为这笔学费埋单。”记者就此向平安内部人士及券商行业分析师求证时,对方均以此事“比较敏感,目前不方便发表意见”加以婉拒。

  这位H股股东的意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流通股东对于巨额融资不确定性的担忧。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平安融资方案所引发的股价暴跌,也成为流通股股东反对该方案的最大理由。“即使平安H股的价格只出现相当于A股一半的跌幅,在香港的类别股东表决制度(分股东类别进行表决的制度)下,利益受损的流通股股东就不可能让方案通过。”一位香港证券市场人士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道。

  在这一类别股东表决制度下,在H股上市后购买平安股票的投资者,由于除了股价收益外,与上市公司并没有其他利益关系,而被视为“非利益相关方”;而管理层及内部员工持股,及公司上市前入股的汇丰等战略和私募投资者,则被视为“利益相关方”,因持股成本低于市值、参与公司管理所获得的信息优势等因素,他们可能获得超出股价之外的其他公司收益。

  这一表决制度类似于股改时的“分类表决”,只不过后者的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被“利益相关方”(又称内部股东)和“非利益相关方”(又称外部股东)所取代。

  在这种表决制度下,一项会对公司股价带来重大不利影响的融资决策自然无法通过外部股东的表决;而在国内股权分置的格局下,由于同样有着对公司重大事项的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分类表决的规定,平安的法人股东也不能够参与此类再融资方案的表决。

  分类表决的威力在不久前的“东航竞购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为预期国航抛出的5港元收购方案会带来股价的上升,A股与H股的流通股股东们便否决了东航与新航的收购方案,身为控股股东的东航集团对此也只能徒呼奈何。

  然而在股改后的“大小非解禁”之际,国内市场的分类表决机制却出现了一个“政策空档”:由于解禁后的法人股已经被视为流通股,而类似香港的类别表决机制又尚未建立,使得法人股东有机会参与并影响流通股股东表决。

  就在3月5日股东大会前两天,“平安局”中的决定胜负的一着棋落到了盘上:这一天平安的30余万法人股解禁,成为具有投票权的“流通股”——由于解禁后的法人股占流通股比例从原来的 12%上升为80.2%,而原来被视为投票主力的基金持股比例则由41.5%骤降至9.7%,融资方案的通过至此已没有任何悬念可言。

  吃了一个“闷亏”的基金公司,在无法影响投票结果的前提下,倒戈赞成以“搏个股价反弹”,也成为了无奈中的现实选择。

  中国平安从1月21日推出融资方案,到大小非解禁后两天便立即进行股东大会表决,其时机的选择与操作节奏的把握,不能不说更像一场精心布置的“棋局”。

  当局者迷?

  在为企业规划未来的时候,中国平安的管理层或许忽略了,这一未来的实现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来自市场投资者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故事至此并没有结束,“如果平安把这种通过方式当成市场的赞同,那就未免太天真了。”一位机构投资者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说道,平安的这一融资操作手法,已经极大地挑战了市场的信心。

  “问题不仅仅是平安,而在于这种融资表决模式可以克隆到其他上市公司中去,如果今天中国人寿(34.17,0.00,0.00%,吧)解禁融2000亿,明天工商银行(5.82,0.00,0.00%,吧)再融4000亿,市场信心崩溃只是早晚的事。”这位人士表示,平安融资方案推出后,一系列传闻所带来的市场暴跌,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折射出了市场的这种“融资恐惧症”。

  而中国平安的股价,在股东大会投票后仅仅经历了一天的上涨,又再度从73元的前期高位跌到了63元的历史新低。记者获得的消息表明,已经有机构投资者在业内发出了有特殊条件的“减持建议”。

  以中国平安作为解禁后的第一大市值流通股的地位,如果再度遭受机构的集体抛售,势必令全体国内证券投资者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该人士表示,对于信心受损的市场来说,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保障投资者利益表达的市场机制,而不仅仅是通过审批程序来否决中国平安的融资方案,“市场的权利应该在投资者手里,他们需要的是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一个包办一切的裁判员”。

  如果投资者失去“用手投票”的权利保障,那么他们惟一的选择只能是退出市场。而在一个失去了信任基础的市场中,所有的企业和投资者都将成为“受害者”。

  正因为如此,市场规则才必须保护投资者利益,“否则没有人敢进入这场游戏”。该人士指出,在“保护全体股东利益”这一基本准则面前,“平安应该向万科学习”。

  无论是从企业发展对融资的依赖程度,还是股权分散的股东结构,作为地产企业的万科都与作为金融企业的平安有着相似之处。无独有偶的是,早在2000年,万科就曾遭遇了与平安类似的“融资门”。

  当时万科为了引入华润集团作为战略控股股东,董事会提出向华润定向增发4.5亿股B股的方案,然而方案一出便引来了市场大哗,原来万科低估了A、B股差价,令A股股东倍感“利益受损”。

  这位亲身参与了1999年底万科股东大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当时以基金为代表的一批机构投资者简直就是“指着万科管理层的鼻子臭骂一顿”,结果“骂出了个新万科来”。

  在广泛征求了投资者意见后,万科将20亿元的定向增发,改成了6亿元规模的配股融资。而这次增发的失败,也使得万科管理层从此高度关注投资者利益的保障,并明确提出了维护全体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原则。

  在此后多年发展中,万科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形成了包括银行、信托、债券、海外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避免了单一股权融资对市场和投资者带来的压力。

  “这就是为什么不久前万科增发时,尽管市盈率高达95倍,市场投资者依然慷慨解囊的缘故,因为万科的历史证明,管理层尽到了对投资者的信托责任。”这位人士指出,在此次平安的融资事件中,他怀疑身兼平安法人股东的董事和高管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应该是全体股东投资的信托守护者,而不是某一部分股东利益的代言人。”

  在采访中,有投资者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到平安限售股流通时,包括管理层持股在内的平安法人股东持股市值高达2180多亿元,占到平安A股总市值的近一半,而这一笔巨大的“纸上财富”,只有靠流通股东们真金实银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现实。“投资者为什么买你的股票?是希望能够通过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让他们的财富增值,而不是为了让你拿着这笔钱去冒险挥霍。”这位投资者表示。

  对于这一股东价值的理解,被平安管理层视为榜样的汇丰控股早以实际行动做出了精辟的解答——就在2001年提出融资方案之前,汇丰控股于1998年便展开了为期五年的“股东增值”活动,至2003年活动结束时,全体汇丰股东的持股价值相当于“从100英镑增至211英镑”。

  而在融资方案提出后的五年中,汇丰通过一系列的全球并购与整合,不但将总资产由7000亿提升至15000亿美元,而且每股盈利也从0.54美元上升至1.36美元。

  “平安如果能做到汇丰的一半,市场上所有的批评者都会闭上嘴。”该人士如此评价道。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加快提升商業銀行競爭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過去五年,我國銀行業發生了重大變化,銀行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明顯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經營績效和競爭力明顯提升。”全國政協委員、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說,“然而在銀行業全面開放和競爭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必須積極適應外部形勢的變化,加快提升競爭力。”

“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和業務模式受到挑戰。”馬蔚華說,“面對這些挑戰,商業銀行要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顛覆傳統的規模導向型的經營理念,轉向質量、效益、規模協調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如何提升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實現業務轉型?馬蔚華認為,隨著宏觀調控的持續進行以及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銀行應當將對有限的信貸資源進行合理安排,扭轉“壘大戶”的經營思維,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降低對傳統利差收入的依賴,將貸款的投向重點轉移到那些符合國家信貸政策導向、綜合收益好、新型業務拓展潛力大的客戶,包括發展優質的中小企業客戶,同時加大中小企業客戶的風險控制。其次,要擇優支持高質量的零售客戶,增加綜合性派生業務和中間業務收入。最後,努力提高票據業務收益,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

“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不但需要銀行自身的努力,還需要良好外部發展環境予以支持。我們希望我國金融業綜合化經營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我國的信用環境、執法環境、金融消費環境等綜合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同時政府監管部門能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提供更多的渠道。”馬蔚華說。

“創新一直是招商銀行的鮮明特色,也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馬蔚華說,隨著經營環境變化和自身經營管理的需要今後招商銀行在進一步提升業務創新能力,繼續保持產品創新優勢的同時,將以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組織流程創新作為未來創新發展的重點,以此進一步加快推進管理國際化步伐,一是改革和創新組織管理架構,構建符合發展需要的高效、制衡的組織管理體制;二是通過管理創新,全面提升招商銀行的管理素質和管理水平;三是優化和創新適應新體制要求的管理流程,明顯提升管理效率和客戶體驗;四是強化風險管理和創新,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係;五是加快信息規劃建設和創新,建立適應經營管理的信息支持體係;六是加快提升現代商業銀行管理技術,滿足經營與管理的多層次需要。

馬蔚華認為,招商銀行創新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持續變化的客戶特徵和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發展機遇;二是外部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和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為持續創新提供了壓力和動力;三是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成為管理和業務創新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四是招商銀行“因勢而變、因您而變”的經營理念和自身不斷發展進取的內在要求。

馬蔚華分析,目前許多商業銀行正在積極備戰綜合化經營,但還存在戰略管理能力不高,風險管理體係和能力不足,文化整合能力不強等問題。這需要商業銀行必須在客觀分析自身條件的基礎上,以積極的態度、冷靜的思維、審慎的策略,選擇適合自身的綜合化經營道路。

馬蔚華說,綜合化經營是一項涉及面廣泛的係統工程,實現經營的綜合化需要做多方面的準備,例如加強風險管理、資本配置、人才培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建設。目前,招商銀行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穩步推進綜合化經營步伐,一是通過策略聯盟、分銷協議等方式加強與證券、保險、基金業的業務合作;二是積極探索交叉型、跨市場的金融業務創新;三是在部分金融領域獲得了綜合經營的試點權,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歐陽潔)

招商銀行馬蔚華:為銀行業多說話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兩會上的提案每每都會在業內形成共鳴,畢竟作為中國最優秀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代表,他更能體會到市場的需要。「兩會」期間,馬蔚華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解放」銀行理財產品

經濟觀察報:在你的提案中特別提到了理財產品的話題,伴隨著大眾理財意識的提升,這方面的產品不斷湧現,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你如何看待當前理財市場的環境?

馬蔚華:隨著大眾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在城鄉居民的投資占比中不斷提高。然而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下尚不允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用於出質(用作抵押品),大量投資者在有融資需求時無法以持有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作為質押物進行融資,致使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財產價值無法充分體現,給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不便。因此,有必要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准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出質,發揮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擔保作用,為增加大眾的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

中國股市的爆發性上漲激發了大眾對投資理財的極大熱情,特別是廣大中小投資者逐漸培養成「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基本理財理念。根據研究機構對美國91項大型退休計劃項目十年間的長期投資收益分析,證明「資產配置策略」是投資組合績效的決定性因素,對投資收益的貢獻度為91.4%,而「擇時操作」(1.9%)和「證券挑選」(4.6%)只起次要作用。因此,在股票、各類基金、債券、存款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產品中選擇合適品種,進行合理配置,構造相對穩定的長期投資組合是大眾投資者理財的根本之道。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以其豐富多樣的品種越來越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商業銀行能夠接觸到的投資市場面最廣,可以利用的投資工具最多,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原生金融工具與衍生金融工具,以及債券、股票、基金、信託、匯率、信用、商品等等,都可以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因此,銀行可以在更寬泛的範圍內為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方案與風險管理方案。總體上看,中國金融環境大變革的時代,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滿足了國內居民在追求財產性收入過程中對金融服務在深度與廣度上的外在要求,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自2004年以來,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從小到大,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根據銀監會的數據,2005年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銷售額達2000億元人民幣,2006年境內中外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行額則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2007年僅招商銀行一家就發行理財產品總量折合人民幣約1060億元,可見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速度之快。

然而就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投資者重要投資組成部分的同時,由於在當前的法律框架下並不允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出質,給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帶來不便,而當前股票、基金、國債、保單等常見投資產品依法都可以出質,相形之下,同樣具有財產價值甚至財產價值更加穩定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卻無法出質就顯得不盡合理。

在實務中雖然已有部分商業銀行開辦了個人理財產品質押業務,有的理財產品雖然與市場大多數產品相比收益率沒明顯優勢,但由於能提供質押貸款,因而獲得投資者青睞。並且,由於質押的理財產品由銀行自己發行,風險可控,除凍結質押物之外,銀行不再執行其他審批手續,放款十分快捷。但由於該類業務往往是通過對個人的理財產品資金返還賬戶採取凍結的方式來控制資金風險,該做法在法律上無法對抗司法機關的凍結和扣劃,作為質權人的商業銀行不知凍結、扣劃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何時會落下,對於商業銀行而言具有較大的法律風險,故實務中理財產品質押業務的開辦範圍和質押理財產品的種類局限性很大,也較大限制了廣大客戶的融資需求。

經濟觀察報:在具體操作上你有什麼建議?

馬蔚華:由全國人大對《物權法》第223條「權利質權」條款進行修改,增加銀行理財產品作為可質押的權利;或由最高人民法院徵詢銀監會的意見後,通過《物權法》司法解釋明確,准許商業銀行接受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作為質押物,以滿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的融資需求。同時為滿足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質押公示性的要求,可要求接受理財產品質押的銀行在其網站上進行質押登記公示。

從2007年10月1日頒布實施的《物權法》第223條規定看,除第223條明確規定的權利種類外,只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可以用於設立權利質權。而現有的法律和行政法規沒有規定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用於設立質押,因此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用於質押缺乏法律依據,商業銀行如接受理財產品質押,其質押權將無法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既無法對抗司法機構的凍結和扣劃,也無法對理財產品的資金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同時由於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作為持有人對商業銀行的一種合同權利,既沒有權利憑證可以交付,也沒有特定的管理機關可以登記,所以以商業理財產品設立權利質押,無法滿足《物權法》法理上對於質押的公示要求。

為了給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質押業務提供法律依據,並與《物權法》第223條銜接,則有必要通過法律或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出質。當前《物權法》的司法解釋正在制定當中,因此,通過《物權法》司法解釋來明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出質是較為便捷的立法模式。同時,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可限制銀行只能受理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的質押,因此建議在相關立法中明確辦理理財產品質押的,質押權自質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質押登記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同時為了滿足質押的公示要求,可以規定接受理財產品質押的商業銀行必須在其網站上建立理財產品質押公示系統,方便公眾查詢。當前商業銀行的網站建設較為完善,完全可以支持上述質押公示系統的要求。

中資銀行知識產權保護待完善

經濟觀察報:還有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就是伴隨著中外資銀行競爭的加劇,中資銀行該如何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馬蔚華:花旗銀行搶注專利申請事件驚醒了中資銀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促使中資銀行紛紛加強對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投入,而時至今日中資銀行在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方面還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知識產權含金量不高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中資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中資銀行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如無法盡快迎頭趕上,將使中資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因此,有必要通過銀監會與國家知識產權主管部門的協調,為中資銀行申請最具有含金量的商業方法專利提供便利,同時通過頒布有關指引,加強對中資銀行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指導力度,督促中資銀行在整體上盡快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水平。

自媒體披露花旗銀行搶注專利申請後,金融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受到中資銀行的重視,金融知識產權在銀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即便如此,從我行的情況以及瞭解同業的情況看,中資銀行的知識產權管理還普遍存在以下共性的問題: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普遍起步較晚,各商業銀行知識產權管理的水平參差不齊;已申請的知識產權普遍含金量不高,申請獲得批准的專利絕大多數是實用新型專利;未制定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髮展戰略;在建章立制上,大多數銀行都沒有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管理的規章制度;在組織架構上,大多數銀行尚未實現統一管理,仍處於分散管理階段。知識產權分散管理的組織架構不利於銀行提高知識產權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是由於知識產權的範圍很廣,涉及專利、商標專用權、著作權、計算機版權、技術秘密、域名、商譽等等,分散管理的組織架構難以處理好類型多樣的知識產權事務;另一方面知識產權分散管理,無法形成有效規劃,同時各管理部門之間也不易協調和配合。

經濟觀察報:政策環境是不是也需要配套?

馬蔚華:中資銀行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不足除了中資銀行自身的原因外,還有以下外因:首先是商業方法類型的專利申請存在障礙,申請發明專利成效不明顯。從銀行申請的專利類型看,更適合申請商業方法專利,但由於沒有法律依據,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尚未允許商業方法專利申請,銀行申請商業方法類型的專利基本採取同一創新技術同時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實用新型專利,而實用新型專利對於銀行的保護力度有所不足。在我們的努力下,通過申請發明專利的途徑獲得了個別商業方法類型的發明專利,但由於商業方法類型的專利畢竟和發明專利存在較大差別,成功的個案並不多見。因此,當前想通過申請發明專利的方式解決以上難題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次是中資銀行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監管機構的指導開展經營活動。中資銀行知識產權管理起步較晚,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的提高短期內還有賴於監管機構的指導。現有銀監會方面有關銀行知識產權管理的指引也僅在《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第十二條中略有提及:商業銀行應制定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保護自主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應該說當前銀監會缺乏專門針對銀行知識產權管理所做出的指引性文件。

經濟觀察報:你有何良策?

馬蔚華:建議通過銀監會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溝通和協調,推動國家知識產權局開放對銀行商業方法專利申請的審批,將對解決當前銀行專利申請難、保護力度不足的問題起到重要的作用。

商業銀行商業方法專利要想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批准,僅依靠商業銀行自身的努力難以實現,或者是成效不明顯。在這種情形下,只有通過銀監會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溝通和協調,推動國家知識產權局適當開放對銀行商業方法專利申請的審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銀行商業方法專利申請難的問題,並從實質上提高銀行知識產權的含金量。

我還建議銀監會出台專門的商業銀行知識產權管理指引,明確銀行知識產權歸口管理部門或是對知識產權管理崗位的要求,對於銀行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中的基本要素進行規定;具體指引內容的制定可以多開展調研和徵求商業銀行的意見。

中資銀行知識產權管理起步較晚,知識產權管理水平不高的情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而當前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中資銀行必須盡快提高其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未來與國外的金融大鱷們同台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通過銀監會頒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方面的指引,加強對中資銀行知識產權管理的指導力度,以督促中資銀行盡快提高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中資銀行在金融知識產權方面的競爭力,就顯得格外迫切。

對中國人壽(601628):的X光透視

「中國人壽」聽上去應該是和每一位中國人都有關的公司。但是,也許現在並不是所有人都很瞭解「中國人壽」的情況。我們可以從資金來源與資金運用或者說從業務與資本兩個角度來考察其特徵。
  一、業務多元化

  從業務的角度看,可以發現其經營範圍在逐步擴大,就像水中的波紋一圈一圈地向外擴展:

  第一圈,以壽險作為核心主業,資產管理作為非保險的核心主業。例如,2007年該集團共實現保費收入2206.68億元,佔全國總保費收入的三成多;集團總資產已達11873.88億元,其中境內總資產約佔全行業總資產的41%。

  第二圈,為將核心業務擴大到養老金公司和財產險公司。目前,中國人壽已經擁有了企業年金受托人、賬戶管理人和投資管理人三個資格。按照中國人壽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養老保險公司到2012年受托業務基金規模將達到530億元,管理賬戶數量將超過180萬戶,努力成為中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

  第三圈,將核心主業擴大到銀行、基金、證券、信託等相關領域。例如,中國人壽已經投資了廣東發展銀行、中信證券等金融機構,參股的銀行數量已經達到九家;正在籌備成立中外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並得到了保監會的支持;中國人壽也對信託行業表現出興趣,並與中誠信託在接觸中。

  從以上軌跡可以看出,中國人壽的業務多元化是沿著比較嚴格的相關多元化展開的,就是稍微遠一些的混合多元化,也基本在金融領域內。這也是符合穩健的原則的。

  二、股東多元化

  從資本角度看,我們可以注意到股東、董事、監管等三個層面。

  第一,從股東構成看,首先,中國人壽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其次,中國人壽是在香港、紐約和上海等三地上市的股份公司;此外,中國人壽的股東中也包含有其他金融類企業,特別是將正式迎來「銀行股東」。由於股權紐帶的建立,將推動既有的銀保合作發生重要改變。

  第二,從董事構成看,獨立董事所佔比已達60%,這與世界500強排名靠前的12家保險公司中獨立董事的平均占比68%的情況已經基本接近,考慮到亞洲保險公司獨立董事占比不足20%,因此,可以認為中國人壽治理結構是比較合理的。

  第三,從監管方式看,作為一家三地上市公司,中國人壽在實踐中嚴格遵循三地監管規則,特別是遵循香港聯交所《企業管治常規守則》和美國薩班斯法案及404條款的要求,致力於遵循國際最佳公司管治實踐,全面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使公司的治理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三、值得討論的問題

  除了以上內容外,還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

  第一,股份公司與非股份公司。人壽保險公司的企業形態是否一定是股份公司呢?答案是不一定。從國外情況看,人壽保險公司可以是股份制的公司,也可以是非股份制的公司,例如,在日本就有相互生命保險公司。這時投保人為所有人;年度收益與投保數量期限掛鉤;由於投保人數眾多,董事會的人選在報上公佈,沒有太大問題就通過了。相互生命保險公司可以是銀行的大股東,而銀行不可能反過來成為相互生命保險公司的股東。

  第二,歸核化與多元化。中國人壽將業務擴展到相關領域,這可能帶來新的機會和效益,同時也可能有風險。你進入別人的領地,也就允許別人進入你的領地,正所謂「誰動了我的奶酪」。換句話說,中國人壽的競爭對手已經擴展到銀行、基金、證券等其他金融機構。在一個「與狼共舞」的時代,也得注意不要被狼吃掉。

  第三,相互持股與策略聯盟。企業之間的聯繫有資本聯繫與非資本聯繫或業務聯繫。中國人壽持有其他企業的股份,而其他企業又成為中國人壽的大股東。這樣就可能形成「相互持股」的關係,即與日本企業集團類似的結構。另外,企業之間也可以沒有股份的、長期合作的關係,形成所謂的「策略聯盟」。那麼,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結成股份關係,在什麼情況下不應該結成股份關係,還值得探討。比如農村網點,與郵局合作不也是一種選擇嗎?

  第四,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中國人壽要努力成為世界一流企業,這就需要「對標管理」。比如,目前名列全球500強的一些大型保險公司業務範圍幾乎涵蓋所有金融領域,中國人壽也在向這方面發展。作為上市公司,監管的力度也很大。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監管國有企業,是應該高於上市公司還是應該低於上市公司?國有企業的公開性怎樣?再如品牌價值,雖然中國人壽連續四年成為國內十大最具價值品牌,但是,其品牌本身就有研究的必要。中國國有企業最大夢想就是掛上「中國」二字,放到最前面;而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就把「中國」二字放到了中間。

  第五,長期行為與短期行為。從人壽保險的本質來看,個人年輕時入保,30年後享用,這是一種比銀行存款長得多的長期資金。從全社會看,這種長期資金又會投入到企業中去,讓全社會分享長期繁榮。但是,在當今中國,又有多少人能有這種長期行為?股票原始股可以漲它百分之幾百,一般股票也追求一天10%的漲停,權證更不用說了。假如都是此類短期行為,甚至於陷入「全民浮躁」,那人壽保險又有什麼用武之地?

  也許,對個人來說,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資產結構,比如儲蓄、股票、保險各佔三分之一?至少現在看不出什麼苗頭。所以,中國人壽的路還很長。

銀保左右1月保費排名壽險"二三梯隊"爆炸式放量

保監會昨日對外公佈2008年1月全國保費收入成績單,全國實現原保費收入1056億元,同比增幅達到55%,其中,人身險同比增幅高達67%。從本報記者掌握到的一些內部數據顯示,銀保當之無愧地成為今年1月壽險大幅增長的最大「功臣」。
  記者發現,昨日出爐的這份首月保費成績單,要比之前的快報數據「遜色」好幾個百分點。對此,監管人士稱,由於快報是各地上報上來的一個預報,因此,實際出爐的數據通常與快報有幾個百分點的出入。儘管如此,人身險67%的保費增幅仍令市場人士感歎——「歷年罕見」。

  對於支撐人身險高增長的背後原因,上述保費成績單中並未給予任何說明。而上述監管人士給予本報記者的答覆是,「主要還是萬能險、投連險功不可沒。」而作為上述兩個險種的主要銷售渠道——銀行保險,當仁不讓地成為各家公司渠道戰中的主戰場。

  根據相關人士昨晚透露給本報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主要壽險公司的銀保保費收入同比增幅排名表為:泰康人壽392%、太保人壽228%、新華人壽199%、平安人壽119%、中國人壽50%。

  很明顯,由於銀保表現的不一,壽險公司之間的保費增速差異頓時被拉大。牛氣沖天的銀保,成為了左右壽險公司保費座次排行榜的背後推手。我們看到的公司表現是:在銀保產品上乏善可陳的老牌險企,1月保費增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而位列壽險「第二及第三梯隊」的公司,憑借在銀保市場上的發力,1月保費同比增速呈現翻幾番的爆炸式放量。

  具體到各家成績上,通過對2007年1月保費收入的對比,不難發現,壽險三巨頭中,除太保人壽同比增幅達到83%以外,中國人壽、平安人壽的同比增幅只有33%、43%;而以泰康人壽、新華人壽為主的壽險「第二梯隊」,今年1月保費同比增速驚人,分別達到了183%、88%;「第三梯隊」中,太平人壽、民生人壽、生命人壽的保費收入同比增幅也分別達到了122%、244%和345%。

  由於三家上市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及其原因分析已提前曝光,因此,對於昨日公佈的全國首月保費成績單,泰康人壽183%的高增長反而引來分析人士的關注。一位熟知壽險公司渠道及產品戰略的保險分析師告訴記者,2006年泰康人壽發行次級債以後,使其在業務拓展上放開手腳,無論在代理人還是銀保渠道,都花了很大的心思。而泰康人壽內部制定的「2008年上市目標」,無疑使其拿出漂亮報表的動因更加明確。

  而2007年主攻投連險的外資壽險,風光仍在。記者通過計算發現,外資保險公司中,保費同比增幅的排名較為靠前的有:中德安聯人壽(161%)、信誠人壽(155%)、海康人壽(226%)、招商信諾人壽(212%)、中美大都會人壽(429%)、聯泰大都會人壽(1479%)等。這些公司在去年那波投連險銷售熱潮中,均屬於「領軍人物」。

  對於銀保保費收入的膨脹,也有持不同觀點的分析師指出,不能簡單看規模保費增長,更應關注高價值的個險渠道保費收入的增長速度。而在三巨頭中,太保人壽的個險保費同比增長最快,平安人壽與中國人壽基本旗鼓相當。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北京前門三幅土地撤回招標無損其擴展

主要集中發展北京大型商業地產項目的SOHO中國有限公司0410.HK董事長潘石屹周一表示,已就北京前門三幅招標土地被政府收回的事件,向有關部門了解,至令未有回覆;但他強調,事件對SOHO中國的擴展步伐不會構成影響.

潘石屹現透過私人公司持有北京天街的49%權益,後者持有北京前門(天安門南)項目的33塊土地已取得土地使用證,並負責項目的開發;至於餘下11塊土地中的其中3塊土地,原定於上月29日招標,但突然於於今年1月31日被有關部門撤銷招標.

潘石屹在公司業績記者會上說,公司已向有關部門了解該3幅土地遭撤換招標的原因,但"到今天為止沒有得到答案."

對於SOHO中國計劃向潘石屹收購其私人持有的北京天街49%權益,潘石屹說,由於宏調的關係,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的計劃仍在等待有關方面的審批."前門大街(項目注入)的審批工作,我們正在等待,還不好說(注入的時間)."

據SOHO中國去年10月在香港公開招股的文件披露,33塊土地的土地面積和總規劃建築面積分別約為7.43萬平方米和16.5萬平方米,而仍未取得土地使用權證11塊土地的土地面積和規劃建築面積則約為5.27萬平方米和19.5萬平方米.

招股文件又指,前門項目將分階段進行,首期將於今年第四季完成,最後一期於明年第三季完工,並於今年上半年開始預售.

但SOHO中國總裁張欣強調,由於公司原預期今年來自前門大街項目的盈利貢獻不大,故年內能否落實注資無損公司今年的盈利表現.

SOHO中國在上市後曾表示擬擴展北京以外的地產發展項目,潘石屹說,公司確曾有此打算,但上市後前往重慶、南京、長沙和天津等多個內地主要城市考察後,認為還是在北京發展的利潤較高,故未來仍會專注北京市場的拓展.

SOHO中國稍前公布截至去年底止全年凈利19.66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477%,每股盈利0.477元人民幣,派末期息0.1元人民幣.(完)

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招行不搞金融控股集團

  昨天,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表示,招商銀行立足於把現有業務做大做強,目前並沒有搞金融控股集團的打算。

  秦曉表示,金融控股是個管制行業,不是可以自由進入的。就目前來講,招商銀行不做金融控股。秦曉說,根據招商銀行現有情況,圍繞銀行的業務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可以做證券業務、基金業務、信託業務、保險業務等。

  據介紹,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證券、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產業中,以子公司為載體大規模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的特點是「集團混業,經營分業」。

他承認,中國的金融資產太集中在銀行,應發展其他金融業務,但這是宏觀形勢,從微觀上及公司發展策略上,招行仍會堅持以銀行為主要業務。他說,繼續宏調會令招行資金鏈出現緊張,他們會採取多項措施「盤活」資金,例如建議將信用卡貸款餘額視作消費而非貸款,以及爭取將房地產貸款資產證券化(ABS)。

次按危機凸顯了貸款資產證券化的風險,但他指出美國ABS發展本來很好,只是太多機構眼見這項業務利潤豐厚,盲目加入才引致次按危機。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批發和零售貿易 百貨業幸福時光

《証券市場》提供
2008 / 02 / 27 星期三 14:45

2001年低谷后,百貨行業迎來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2006-2010年間,中國百貨業銷售的增長速度將由前5 年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迅速恢復至行業平均增幅(15%左右),而上市公司們的業績則會搭上了行業向好的快車,年均增幅將超過30%。
◆盈利受益溫和通脹

行業的向好與通貨膨脹的溫和效應不無關系。2007 年1-11 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80194.70 億元,相比去年的零售總額增長了16.4%。如果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漲幅,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實際也就增長了13%左右,增幅并不顯著。但是對于零售行業來說,通貨膨脹的單邊效應更為突出。零售行業的盈利主要來自于銷售額扣點、租金和自營收入,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帶來的扣點收入增幅與批發成本增幅、租金的提升和費用的增幅相比要快得多,利潤也就隨之上揚了。所以,對于零售業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絕對是把其往前推了一把。

另一方面,根據各品類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波動情況,可以發現物價的上漲主要集中在食品類,而并未波及服飾、化妝品等中高檔消費品。這意味著中高檔消費品零售額的實際增長與各品類零售額的平均增長相比更為顯著。相對定位于價格敏感的大眾消費品業態(如超市)而言,定位于價格相對遲緩的中高端消費品業態(如百貨、品牌專賣店),在溫和通脹和需求提升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和增長空間。

◆消費變化錦上添花

非食品類消費增長呈快速增長之勢,同樣為百貨業的下游需求帶來利好。2007年11月,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吃、穿、用商品類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 29.9%、29.0%和27.6%。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9.0%,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8.6%,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31.8%日用品類增長31.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7.5%,家具類增長59.5%,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6.8%,化妝品類增長33.4%,金銀珠寶類增長39.2%,通訊器材類增長5.4%,汽車類增長35.0%。

居民消費數額增長的同時,消費的升級現象凸顯。居民消費的升級過程對于定位在中高端零售業態的百貨和品牌專賣店來說,將是更多的市場發展機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口結構日趨年輕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中產階層日益壯大和奢侈品消費市場日益擴大,品牌和個性化消費理念日益盛行。以鞋類消費為例,前十大品牌鞋市場占有率達到了40%以上,而百麗公司所有品牌市場占有率則超過15%。由于品牌和個性化消費品主要銷售渠道集中在百貨業態,因此,對于品牌和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增強為百貨業的強勁復蘇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

下游消費者需求強勁增長的同時,零售終端對于上游供應商的控制力也顯得至關重要。本土百貨聯營扣點這一盈利模式,使得百貨終端對上游供應商形成了強大的控制力,具備很強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這自然會極大地提升百貨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成長性。

◆估值推荐

對于現時A股的百貨公司來說,其折舊攤銷、人員成本、激勵機制造成的業績未充分釋放。而且采用PS、EV/EBITDA 估值方法可得出,與百貨H股相比,我國百貨A股真正的盈利能力與賬面盈利能力存在30%-50%以上的折價。這也預示我國百貨A 股與H 股相比存30%-50%的安全邊際。因此,維持對百貨A 股的“增持”評級。同時,從策略角度出發,百貨A股與H 股30%以上折價,以及2009 年可預期的百貨股平均30%以上業績增長,為投資百貨A 股提供足夠大(大約在50%以上)的獲利空間。

衡量一個優質百貨零售商的標准在于其管理模式能否借助連鎖手段成功被復制和輸出。因此全國品牌連鎖百貨以及區域百貨市場領導者兩類百貨股將為投資首選。其中,應重點關注整個百貨行業中的領袖企業,比如王府井、百聯股份;以及區域市場的領導者,比如鄂武商、重慶百貨、銀座股份、大商股份。

招行或擬收購東吳農商

世華財訊提供
2008 / 03 / 04 星期二 12:13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知情人士透露,招行有意收購東吳農商行,從東吳農商行上市準備來看,招行此舉有財務投資者的成分,雙方主要將在蘇州鄉鎮市場上展開合作。

據21世紀經濟報導3月4日報導,“招行近期正在展開新的收購,包括江蘇的一家農商行和西部的一家信託公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以上兩項收購將可能提交3月中旬召開的招行董事會議定。“如果將此和2007年的多個金融子公司的設立並提,招行綜合化實驗已見雛形。”

招行綜合化實驗的資金投入盤子暫為60億元,這在2007年臨時股東大會上已獲通過。納入招行五年規劃,目前已經設立或計劃設立的子(控)公司有金融租賃、退休金(保險)、基金、信託、證券等,幾乎涵蓋所有的金融門類

其中,即將收購的銀行是位於蘇州的東吳農商行。2004年12月,東吳農商行在農聯社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2007年一季度末,東吳農商行資本充足率從改制前的2.04%升至8.42%,不良率從改制前的13.21%降至4.43%。再至2007年三季末,該行存款餘額為176億元,貸款餘額為135.7億元,不良率再降至3.94%。

與之相比,招行已在蘇州謀劃近十年。招行2000年設立蘇州支行,3年後升格為蘇州分行(二級分行,仍屬南京分行管轄),再過兩年後升格為一級分行(直屬總行管轄),目前擁有近10家城市支行。但由於缺少蘇州鄉鎮市場的一環,面對蘇州鄉鎮經濟的崛起,招行蘇州分支機構有些鞭長莫及。

來自江蘇銀監局人士的訊息稱,自2007年末以來,江蘇多家農商行已進入上市輔導期,並在做引資、業務擴張等上市前的準備工作,其中就包括東吳農商行。

前述知情人士稱,“收購東吳農商行,正可補足蘇州市場的一塊短板。但從東吳農商行上市準備來看,招行此舉有財務投資者的成分,雙方主要將在蘇州鄉鎮市場上展開合作。”

該人士續稱,目前尚不清楚雙方在談的收購股權比例。但參照招行收購台州商行的案例,很可能是參股。

(李雲靜 編輯)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安踏:草根精神永不止步

“……让心跳成为你的宣言,让疤痕成为你的勋章,让世界的不公平在你面前低头……”农家院落里默默无名的乒乓球手,乡村小路上无人喝彩的跑步少年,栅栏里苦练投球的篮球手,伤痕累累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屡遭失败的举重少女,伴着皇后乐队《we are the champion》节奏激昂的曲子,透过近乎黑白的画面,在安踏2006年9月以来推出的全新广告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但真挚的面庞。

而此时,安踏已经是连续6年夺得年度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7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从孔令辉、巴特尔、王博这些叱诧体坛的风云人物身上,在乒乓球、排球、CBA甚至极限运动的赛场上,背景不断变换着颜色,唯一不变的是安踏运筹帷幄、步步为赢的品牌策略和永不倦怠的品牌追求。

明星代言:大众化到专业化

国内外著名品牌靠明星代言声名远播的例子并不鲜见。篮球飞人乔丹作为耐克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为耐克篮球鞋拓展市场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阿迪达斯在足球领域的代言人更是构成了一个最为强大的明星阵容:贝克汉姆,卡恩,齐达内……

1999年,凭借孔令辉在央视的一句“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走进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视野,从那些同质化严重的福建晋江制鞋作坊中脱颖而出。虽然安踏总裁丁志忠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表示广告策略只是企业市场战略的一部分,但回顾安踏的成长,极具前瞻性的明星代言确实让安踏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自己的品牌之路。

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孔令辉力克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夺冠的一幕在让国人精神振奋的同时,安踏品牌更是牢牢地铭刻在了国人心中。

尽管现在明星代言体育品牌已经屡见不鲜,但在当时,“明星代言+CCTV”的营销手法却使安踏成为国内运动品牌中小试牛刀的第一人,并由此带来了不俗的销售业绩。这种模式后来常常被人提及,并带动了一大批效仿者,CCTV5也因此被人戏称为“晋江鞋频道”。

如果说孔令辉打开了安踏的知名度,使安踏成为一个大众所接受的品牌,而借力于巴特尔、王博,则可以说是安踏在专业化方面的成功试水。巴特尔使安踏历史性地成为第一个NBA球员在国外赛场上穿着的中国运动品牌。安踏健康向上、运动激情的品牌个性又在王博等年轻球员身上得到了精彩表现。

自从2004年成为CBA联赛战略合作伙伴以来,安踏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高科技的运动科学实验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运动力学脚型库。2005年11月,运动科学试验室对CBA15名脚型较为特殊的球员的脚部数据进行了研究,为他们专门制作了特码鞋。安踏希望借助签约球员更便捷地得到更多的专业数据,为球星们打造更符合他们各自特点的篮球鞋,提高产品的专业化程度。

强大的代言人阵容成为安踏品牌世界的有力支柱,也成为安踏专业化追求的见证者和体验者。明星身上体现的体育精神成为安踏品牌精神最有力的注脚,对体育精神的把握和深入理解也成为安踏与其他品牌深度较量的基础。

战术之于战略:从明星到平民

或许人们早已习惯了体育品牌广告中一张张大众所熟悉的明星脸,继而认同了所谓的“明星效应”,2006年9月当安踏一改常规,将前面提到的一张张“平民面孔”和一幕幕生活中的运动场面大胆地放在新广告片中的时候,很多人不禁为安踏捏了一把冷汗。然而,这则相对于中国本土传统的运动品牌广告有点长的广告不仅没有让观众失望,更没有让安踏人失望。随着新广告片的播出,安踏的品牌形象焕然一新。很多人认为这则广告的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很强,张扬甚至挑衅的广告语所传达的励志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个广告,我们的品牌力明显提升了。”安踏品牌总监徐阳对此充满了自豪感。

徐阳坦言,在刚开始做这个新概念的时候其实是很有顾虑的。安踏的目标消费者是13岁到21岁的年轻人,他们是最容易被时尚感染的人群,但他们是否能接受这种拼搏、励志的文化?为此,安踏的工作人员拿着新广告片在全国7个城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调查对象包括中学生、大学生、职场新人,这些都是安踏的目标消费群。回想起市场调研的经过,徐阳对于其中的一个插曲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小男孩用手机把尚未投放的广告片拍了下来,说要打印出来挂在床头用以励志。调研的结果就是,时尚和励志并不矛盾,这些年轻人同样需要激励,他们希望在广告中看到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影,他们也有梦想,而承载他们梦想的并非只有明星。

谈及此前的明星路线和现在的“平民面孔”,徐阳认为二者并没有什么冲突:“我们大的战略是keep moving,它代表的是一种主流文化,这种文化代表了中国人努力拼搏、不甘平庸的体育精神,这是一种永不止步的精神。在国外,体育是一种富人的游戏。但在中国,体育是一个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桥梁。现在的明星在成名之前不为人知的时候也只是普通人,他们也曾经为了梦想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很多成长故事就体现了我们所倡导的这种精神,完全符合我们大的战略。最近这一两年我们会比较强调普通人,但也不会忽略明星,因为这与我们大的战略并不冲突,明星和平民两条线,我们认为是相互补充的。将来安踏也不会排除明星代言,但是在明星的选择上会考虑品牌诉求,明星的出现不是否定“草根”,而是给“草根阶层”一个成功的梦想。”

扎根草根,演绎不凡

围绕着全新的品牌形象,安踏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品牌个性和内涵,其切入点就是草根文化。草根(grass 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的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就蕴藏着黄金。“草根”在当今的中国已经不是新鲜词汇了,从超级女声的平民选秀到郭德纲类似脱口秀的相声,从胡戈到天仙妹妹,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加入到“草根”的行列中来。

而深谙营销之道的安踏并没有因为连续6年蝉联年度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名的成绩而忘本。正如徐阳所说:“安踏的目标受众是一群有梦想的普通年轻人,他们是不堪学业压力的高中生,是迫切需要自我实现的大学生,是在职场底层努力打拼、渴望出头的职场新人。他们需要找一个渠道来释放自己,有一个目标可以去赢取,允许他们进行任何形式的自我表现和炫耀张扬--这个渠道就是运动。自强不息、千锤百炼的体育精神正迎合了他们内心的需要,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的精神武器,而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草根文化。安踏就是要做既能满足品牌消费需求,同时价格又合适草根的产品。安踏希望做的,就是为这些草根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和可能。”

据称,安踏新的广告片《公平篇》中所有的演员都是从上海各个体校选出来的专业运动员,绝大多数来自二三线城市。不久之后,安踏的另一则系列广告将同样选取普通人作为广告片的主角,这些人没有过人的天资,内心却充满了对成功的渴望。这就像同样出身草根的安踏一样,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成为民族品牌的卓越代表,从开始的跟随定位到现在的独树一帜,从打开知名度到2003年开始专业化体育品牌之路再到现在致力于综合体育品牌的转型,安踏的成功,正是草根精神“Keep Moving,永不止步”的最佳印证。

从另一个层面,安踏对于草根精神的推崇也恰好体现了一个成熟企业的社会责任。安踏显然已经意识到,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不断超越,不断改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正如安踏总裁丁志忠所描述的:“我们的品牌使命就是将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正是这样简单而质朴的品牌梦想,成就了安踏现在不凡的业绩,并推动安踏不断前行。

发布时间:2007/6/11

来源:新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