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特步另类速成法

2009年06月20日 05:1021世纪经济报道 郝凤苓

2002年,当丁水波创立“特步”品牌并首创性地高价签下娱乐明星谢霆锋为品牌代言时,也许有人会觉得他找错人了,或者说他疯了。

毕竟,“特步”卖的是体育用品。

但丁水波不管这些,他要的就是“让运动与众不同”。

2006年以来,特步的销售和净利每年分别保持60%和120%以上的增长。

根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研究报告,2007年按收益计算,特步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占比3.4%,跃居本土品牌前三甲,仅次于李宁[21.70 0.93%]和安踏,把比自己历史更久的众多本土品牌甩在了后头。

2008年6月,特步登陆港交所主板,融资净额约20.88亿港元。而在此前,它还获得凯雷接近3000万美金的投资。

尽管去年遭遇金融危机,截至12月31日,特步国际[3.76 -0.79%](1368.HK)的销售额较2007年同期增长110%,达28.67亿元,而净利润上涨129%至5.08亿元。

事实证明,丁水波的方向是有效的。他凭着“时尚运动”的概念在已经品牌林立的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

“时尚运动品牌”卖点

作为沿海侨乡,福建晋江在引进侨资及获取海外市场信息方面可谓近水楼台。虽然之前毫无制鞋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制鞋逐渐成为晋江人的一个生财门道。

不过,在没有品牌运作之前,晋江的鞋企绝大多数是以OEM订单加工为主,丁水波的企业也不例外。

1987年,在晋江陈埭的一个村子里,17岁的丁水波用打工赚来的几百元钱办起了一个生产拖鞋的小作坊。

此后,丁水波又注册成立三兴公司。

就在同一时期,丁水波的同学丁世忠也按捺不住创业的冲动,在与丁水波一河之隔的地方,和自己的父兄开办了一个小作坊。

90年代初,丁水波发现,自己的产品在海外也颇受欢迎,他通过展会或海外老乡的关系接单,开始为多家国际品牌制造与设计制造运动鞋产品。

同样做过海外OEM业务的丁世忠逐步认识到,终端网络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1994年,丁世忠家族创建安踏品牌,并逐步开拓内销市场。

直到2001年,汇兑损失让三兴元气大伤,再加上晋江鞋企在海外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丁水波决定将主战场转到国内。

但彼时,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已经丛林密布,除了Nike、Adidas、Kappa这样的国际品牌,本土的李宁、包括同城的兄弟安踏均已发展壮大,而泉州系的匹克、乔丹(中国)、361度等也陆续开始品牌运作。

不过,Nike、Adidas、李宁、安踏等主打的是功能性体育用品。

如果再做一个功能性体育用品品牌,还有什么卖点呢?

丁水波意识到,要生存甚至后来居上,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白点,必须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必须走“特殊的步伐”。

他调查发现,很多人买运动服饰不一定是为了运动,而是在购买一种时尚。

于是,丁水波创立“特步”,并将“时尚体育”确定为企业战略,聚焦13至25岁年轻一族。

一双“风火鞋”验证了丁水波的判断。

他打破了当时以黑、白为主的鞋面用色局面,推出鞋面为红黄色,外形类似“风火轮”的“风火鞋”,并创下单品销售120万双的销售传奇。

加上当红娱乐明星谢霆锋的带动,“特步”以其叛逆、张扬的形象迅速抓住年轻人的眼球。

从2005到2008年,尽管特步国际的销售额保持大幅增长,OEM业务在其中的比例却由76.4%降到0.7%,特步产品的销售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这让丁水波看到了时尚体育的力量,他把娱乐营销作为品牌打造的重要方式之一。

现在,除了谢霆锋,特步国际的明星代言组合里还增加了潘玮柏、蔡依林、Twins这些标榜个性、时尚的娱乐明星。

对体育、娱乐活动和电视节目的赞助也是丁水波舍得花钱的地方。

在上市融来的20.88亿港元中,特步国际计划将4.59 亿港元用在媒体广告和品牌宣传活动上。截至08年12月31日,这笔资金已经花掉2.77亿。

不过,一些原本做功能性产品的体育品牌也在看好时尚体育。

2003年以来,Kappa被陈义红重新界定为时尚品牌,并因此业绩大涨。

2009年,Adidas推出SLVR,是Adidas Sport Style分支下一个纯粹的时尚品牌。

此时,特步如何保住自己的阵地?

特步国际的CFO何睿博并不担心。

“你买Nike、Adidas,一是因为你买得起,二是因为你喜欢这个品牌,并不是因为它推出了时尚产品你才会买。”何睿博说,特步面对的是处于中低端的大众消费者,不会因为Adidas、Kappa等高端品牌也推出时尚产品而失去消费者。

不做零售店

水到渠要成。

与已经有数千家店的李宁、安踏相比,丁水波已经没有时间再从头自建店铺。

他想到了借别人的力量来“跑马圈地”。

截至2008年12月31日,特步国际在全国的零售店数目已达5532家,但绝大多数归属特步国际的经销商和第三方零售商所有。

特步国际只为旗下柯林和迪士尼品牌各开了一家直营店,主要用于研究和尝试不同店铺设计、陈设,以及进行消费者喜好调查。

经销商和直销客户(即终端零售商)曾是特步国际的两大销售渠道。

2005年底,经销商和直销客户对特步国际的销售贡献比例分别为66.3%和33.7%;至2007年12月31日,经销商在整个公司的销售额中占比达到93.3%。

削减直销客户是特步国际近几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原因是,“管几十个总代理要比管几千个零售店容易得多”。

不过,经销商吃掉的毛利要高于直销客户。

“在短时间内,我们主要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是品牌的推广,产品的先进性,而不在于经营终端。”何睿博认为,有得必有失,要速度,就要有牺牲。

当然,特步的经销商制度并非孤例。

中国动向[5.05 0.00%]集团也在中国采取“主要经销商”政策,向有限数目的经销商销售产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动向集团中国分别拥有43名经销商直接或间接经营2808间零售店。

资料显示,安踏也是通过经销商向授权零售店铺分销其产品。

但不经营终端,服务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如何控制?

特步国际一般以省为单位,设立总代理,零售店的管理也是交给总代理负责,这样可以提高总代理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公司总部会派人观察零售店的形象、存货、培训、服装陈设等。

何睿博认为,只要培训做得好,无论在哪个店,服务都是一样的。

另外,特步国际的DRP系统已经覆盖到全国50%的经销商,并计划今年底实现100%联网。在这个平台上,特步国际可以记录并了解分销商及第三方零售商经营的部分零售店的存货水平,哪种款式、哪种颜色的产品卖得好都能及时反馈给设计和生产部门。

不过,在终端为王的时代,如何避免总代“不听话”甚至“造反”现象的发生?

特步国际与总代的合约期限是2年,不是永远,而且总代每年甚至每季度必须根据特步国际的安排完成销售及开店任务,否则,总代的头衔将被易主。

其次,丁水波善打感情牌。

丁水波认为,对于特步这种集中在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区域市场的品牌而言,总代理的优势是分公司无法比拟的。

但有限的文化水平制约了他们的执行力。

丁水波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总代们的管理水平,让他们与公司在制度、流程和理念上保持一致,另外,“同学”关系也可以拉近他与总代们的关系。

于是,丁水波把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及各地总代理商一并送到清华接受EMBA的培训。

向上走

特步国际[3.76 -0.79%]的零售店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在诸如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市场,特步只设少数店铺,而且很难在繁华地段看到它们。

不过,从毛利来看,高端品牌,包括Nike、Adidas、Kappa、李宁[21.70 0.93%],毛利率均在40%以上,尽管几年来特步的毛利率在不断上涨,但仍在不超过40%。

如何往高端走成为本土体育品牌及本土体育用品企业的一个梦想。

作为一家体育用品企业,特步国际选择以代理国外品牌的方式进入中高端市场,以期获取更高利润。

2006年,特步国际与迪士尼签订协议,在中国使用若干迪士尼商标及若干主要迪士尼人物,创作、制造、采购以及销售种类广泛的鞋履,服装及配饰产品。

2007年,特步国际又引进柯林品牌。

不过,目前来看,这两个品牌的销售只占特步国际很小的部分。

何睿博表示,未来如果特步要收购的话,也只会往上买。

但就特步品牌本身而言,何睿博认为,再过10年、15年,特步本身也会是一个中高端的品牌了。

2008年,特步品牌产品的毛利率增至36.7%,比2007年上涨2.2个百分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鞋履及服饰产品的平均售价上升。

据了解,特步产品平均售价的上涨幅度及频率主要取决于成本、品牌价值的提升及竞争对手产品的价格等。

问题是,会不会有一天,特步的价格上涨到普通大众消费者买不起的程度?

何睿博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一个品牌,一种货品,你卖10年,不会一直不变的。” 何睿博说,但他也强调,一个牌子要提升reputation,必须用时间来慢慢进行。

招商银行股东大会问答记录

时间:2009年6月19日

地点:深圳招商银行大厦

公司高管:董事长秦晓、行长马蔚华、副行长李浩、张光华等

调研人员:钟兆民、杨云、孔鹏


问:招行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马蔚华: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4月份一些国民经济指标有转好的迹象,但现在说经济开始复苏还为时过早。出口占中国GDP的30%-40%,由于金融危机,中国对欧美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短期内很难恢复,因此,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原来出口的市场调整为内需的市场,而这绝不是三、五个月就能解决的。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4万亿政策”以及今年以来强劲的银行贷款支持,政府的一些中长期项目推进很快,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钢铁、水泥、发电量以及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的好转。但是,判断一个经济是否真正复苏和走出困境,第一,要看民间资本是否被带动起来了。政府投资主要是为了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因为用政府投资带动内需是短期行为,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能带动民间资本,边际效应是下降的。现在看民间资本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二,要看中小企业是否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是否恢复了正常生产。这一点目前看还不是很乐观。第三,要看潜在需求是否变成了现实需求。虽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难度很大。所以,虽然当前经济出现了好转,但要真正走出困境,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招商银行还是认真贯彻董事会提出的“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理念,比较理性地对待市场。我们一直说,市场热的时候我们不能乱,包括前几个月的政府主导的中长期贷款,我们一直采取了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企业一般的有效信贷需求减少,所以招行在前几个月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发市场,加快了战略调整的步伐,支持中小企业。我们苏州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开业半年多,效果非常好,成了监管当局推广的典型。我们大力推动零售业务,发展势头非常好。中间业务在资本市场比较热的情况下,抓紧时机进行市场拓展,增长也很快。



问:招行净利息收入和活期存款下降的趋势是否已逆转?

李浩:招商银行的5月份我们称为“红五月”,第一,净利息收入开始企稳回升,这也是今年1-5月以来的首次;第二,净息差已经见底。能够出现这两个明显、积极的变化,首先,贷款的重新定价已经基本结束,按揭贷款利率该下浮的也都已经下浮了,同时,今年年初我们对贷款结构进行了调整,适度增加了中长期贷款,适当拉长了债券的久期,这一系列措施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另外,资本市场的转好,使招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在1季度下降后开始逐步回升,占比已经高于预期。整体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问:招行2009年的业绩如何?分配方式是否可以考虑以股代息?

秦晓:2009年我们会尽最大力量,尽可能使股东满意。从全国的情况看,现在银行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息差收窄。从5月份看,息差收窄已经出现了企稳的迹象。因为息差收窄的情况影响的是整个贷款的存量,我们今年的增量相比较小,增量还不足以弥补存量受到的影响。招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决定,它在利息稳定或者利息上升的时候有很大优势。希望股东在对招行今年的表现寄予希望的时候,既要看招行在同行中的表现,也要看招行长远的表现。


关于派股和派息,两地的政策不太一样,香港是可以选择的,内地是要么派股要么派息。如果要我们作出选择,就必须考虑这种差别,要考虑两地股东的一致性。不管怎样,我们会认真考虑这个建议。

问:美国的银行中间业务占比达到40%-50%,招行中间业务5至10年的规划如何?

秦晓:我们在2006年招行发行H股之前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就把中间业务纳入了战略转型的三大目标之一,即从过度依赖存贷业务转向发展非利息业务,实现二者平衡(其他两大目标是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平衡,大型企业业务和中小型企业业务的平衡)。从非利息收入占收入比例来看,2008年是17%,这在同行中是比较高的。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持续奋斗的结果。今年上半年该业务受到资本市场很大影响,因为非利息收入很大一块来自资本市场的理财业务。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每年有1个百分点或1.5个百分点的增长趋势。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整个贷款业务这个分母很大,如果贷款业务增长20%,非利息收入要增加1-1.5个百分点,就要增长40%-50%以上的增幅。

现在美国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到40%以上,一方面是结构不一样,它们有一些综合性业务,比如投行业务、理财业务比较庞大,另一方面,美国人也在反省这个比例是否太高了,因为如果大量地去做产品卖,做了很多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能对客户有一定风险,还是需要回归最基本的存贷业务。当然,对招行来说,这一比例还太低,要进一步发展。

问:招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和零售业务的具体计划?

马蔚华:招行的战略调整已经有5年左右时间了。我们觉得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定位,招行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银行,做中小企业批发业务比较门当户对。因为大企业在定价的过程中议价能力比较强,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在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小企业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招行在这个时候支持中小企业,我们的议价能力、定价速度就会得到提升。过去5年,招行在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体制上做了创新,比如苏州模式。原来,包括招行在内的银行体制主要是适应大型企业,小企业在这样的体制内效率低、速度慢。招行的苏州小企业中心,采取准法人的形式,独立核算、独立定价、独立考核、独立薪酬制度,现在利率平均上浮20%。下一步会在长江三角洲推广这一模式。未来,中小企业会给招行带来稳定的增长。实践证明,如果定价比较科学,也完全可以覆盖中小企业风险,而且有稳定的回报率。

零售业务是招行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这几年招行不断发展零售业务,也成为国内零售业务的优质银行,《亚洲银行家》连续5年把招行评为“中国最佳股份制银行”,3次把招行评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零售银行需要真功夫。因为批发业务只要搞几个大单,一下子就上去了,而零售银行是千千万万客户认可,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招行的零售已经成为体系,包括产品体系、服务体系、渠道组合体系。招行目前为止还不到700个网点,但是通过服务、体系、渠道的整合,充分发挥了作用。今年以来,零售业务主要是按揭贷款增长70%左右,信用卡业务和其他消费信贷也健康发展。按揭贷款随着房地产复苏,我们采取了很多设计,也强调了合规经营,零售贷款不良率0.26%。

问:目前整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都呈下降趋势,招行拨备覆盖率排在行业前三位,在市场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招行的拨备覆盖率是否会考虑有所调整?

李浩:今年1季报,不良贷款绝对值增加了14个亿,目前也没有太大变化。由于贷款大量增加,不良率持续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比较大,而我们在做拨备的预算中,本着稳健的政策,目前来看,拨备的预算没有达到我们事先的计划,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年能把不良贷款控制得比较好的话,拨备预算最后是不需要这么多的。对于拨备政策,我们掌握两个原则:一、保持拨备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如果不同业务的拨备政策有不太合适的地方,我们也会做适当的修正。



问:招行未来五年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结构目标?

秦晓:招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特点是活期存款多、短期贷款多。这是适合招行规模和中国市场的一个特点,在以往的许多年中,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活期存款多,使我们的成本低,短期贷款多,使我们的风险小一点。但是,当利率进入下降轨道的时候,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对称,比如说活期存款不降息而贷款降息,就会压缩净息差;二是不同步,因为定期存款是长期的,贷款是短期多,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步。如果说我们前几年创造那么多利润是因为这个结构的话,那么我们现在遇到问题也是因为这个结构。我们认为这个结构总体还是一个好的结构、适合我们的结构。有没有可能进一步优化也是我们在考虑的。

从业务结构看,零售和对公问题、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问题、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问题,我们都在明显地转型。当然转型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很多曲折,也酝酿了很多创新,比如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就是创新。


问:永隆整合的进展如何?

张光华:永隆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从2008年9月30交割到现在已经9个月时间。这9个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交割之后的100天,对并购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我们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保持永隆客户、业务和资产稳定。这100天完全达到了我们的目标。第二阶段,也就是100天之后到现在为止的半年时间,我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派出5名董事,由马行长任董事长,加强了整合力度,完善了内部构架,清晰了前中后台的划分。从业务角度,重点推出“快艇计划”,也就是在这半年时间里,从跨境金融服务入手,从公司业务入手,把内地公司业务和香港公司业务联动。在汇款、结算、贷款业务等方面,成效非常明显。在零售业务方面,也在打造基础平台,“金葵花”高端客户服务的永隆客户和招行客户结合,是我们今后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平台。

从效果和盈利情况看,目前已经完全盈利。去年由于CDO和SIV等减值准备,永隆计提了8.2亿港币,现在已经扭亏为盈。未来3-5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永隆打造成一个跨境金融服务领域有竞争优势的香港本地银行,同时也是招行国际化经营的一个平台。


问:招行网点扩张的计划?

秦晓:刚才张光华副行长对永隆问题的回答可以总结成“整合顺利推进,效益好于预期”。机构网点问题也是招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要发展零售业务,适当数量的网点必不可缺。目前为止,招行只有不到700个网点,还不到交通银行的零头,所以适当增加一些网点是非常必要的。过去几年我们按照董事会要求,每年增加80-100个,未来会按照这个速度推进。但是增加银行网点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监管当局的审批计划和进度、我们对分行的管理能力等。尽管我们需要网点,但是如果分行管理能力达不到,我们也会自我约束。虽然最近监管政策有所松动,省银监局对网点的审批可以不报银监会了,但我们仍会根据我们的管理水平有计划地推进网点建设。

问:招行私人银行的发展规划?

秦晓:招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开展不到两年,进展得比较好,因为已经拥有了将近8000个私人银行客户,管理的资产超过1300亿,而且被《欧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私人银行。中国私人银行的市场潜力很大。不久前,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报告,在中国,净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有30万人,净投资超过1亿元以上的超过1万人,潜在市场超过9万亿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私人银行业务优势更明显了。首先,我们对本土客户的需求了解得比较深刻,能够提供合适的产品;其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没有人愿意把人民币换成美元,让境外的私人银行去打理;第三,金融危机后,很多人的投资资产缩水,开始从自己投资转向寻求专业机构帮助。私人银行我们也在探索学习,它不是简单的“金葵花”,而是为有钱人创造一个高尚生活的氛围,涉及很多方面。我们有信心成为中国最好的私人银行。

问:目前在其他银行比较积极的情况下,招行的经营思路是否偏于保守?拨备覆盖率是否可以有所调整?

秦晓:虽然我们年龄大一些,但是不一定保守。从全行业的情况来看,如果2009年利润超过2008年,我是质疑的,因为这里可能有很多隐含的问题,比如说是否是把2008年利润平移过来的,是否潜含了很多风险,贷款是不是太猛。我觉得还是要理性。我不能一家一家银行评论,但从行业看,在今年这样的息差环境下,如果能比2008年好,我表示质疑。如果确实做到了,我表示敬佩。还是要多看两年,别2009年增长了,2010年、2011年出问题。


补充一下拨备覆盖率的问题。把拨备覆盖率定在某一数值上,然后看盈利水平,这是投行分析师做的事。要是这样看,招行潜在的盈利能力是比较大的,因为招行的拨备覆盖率高,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招行的资产质量不好。在同等规模的银行中,如果按同样的拨备覆盖水平计算盈利水平和净资产回报率水平,更能显出招行的优势。但是,拨备覆盖率是由方法论决定,头两类(信贷)是按组合统计的方法,后三类(信贷)是按个案分析方法,都有一个方法论的。不能说今年不好就少拨点,明年好就多拨点。有一家银行一下子都拨光了,明年就没负担了,这就有一个一致性的问题,投资者买你股票的时候怎么知道你今年会不会正常拨呢?因为你可以一年全拨光,也可以一年一点不拨。对招行来说,拨备覆盖率我们能调整的余地是很小很小的。我们也不认为现在是减少拨备覆盖率的好时机。刚才讲了,现在贷款这个分母大了,不良贷款的压力其实是重了。


马蔚华:银行经营是百年大计,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该在经营中尽量减少外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保持相对均衡的发展。我们一直的策略是:热的时候不能乱,冷的时候不能怨。作为银行,尽量通过调整理性健康发展,这是招行的风格。因为我们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利率上行的时候,我们的收益率提高得非常显著,在利率下行的时候,比如08年活期存款仅仅下调了25个bp,而定期存款下调了200个bp,虽然这是一个好的结构,但是这时候可能受影响比较大。但是这不等于这个结构坏,我们还要坚持这个结构,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不断排除外界的风雨,变成百年老店。


从目前的情况看,董事会收购永隆的决议战略上是非常正确的。为什么收购?中国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的客户走出去了,我们的银行肯定要走出去。要国际化,我们没有去美国、欧洲收购,而选择在香港收购,因为香港的根基在大陆;第二,我们是在深圳,两地一界之隔,文化相同;第三,招行是一个优秀的零售银行,而我们在香港没有零售网点;第四,我们在华南地区有40%的客户有香港业务有需求,而香港客户对大陆业务有需求,也就是跨境业务有巨大市场。这就是我们当时收购的初衷。在香港100%收购一家银行的几率是很小的,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机遇。但是在我们收购的过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股市剧烈震荡,有很多人说,如果你下半年再收购不是很便宜吗?这是买者的一厢情愿,如果你是卖者,跌到这种程度你肯定不卖,可能会到5年以后再卖。但是5年时间我们可以把永隆整合成一个在香港有竞争力有跨境业务优势的本地银行。从这半年多的情况看,因为文化相同,整合的成功概率很高。收购以后,永隆的管理层非常稳定,非常敬业,形势非常好。招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包括内保外办、鉴证业务、港粤一线通、信用卡两地服务等跨境业务越来越多。


秦晓:用定量化的指标,作为一项投资,永隆的回报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首先,如果我们新建一个工厂,有基建期,有达产期,有回报期,要3-4年能够达到资本成本的水平也不太容易,而永隆是可以达到的。虽然我们是溢价收购,溢价算入成本。第二,永隆在大陆的业务应该可以做得比香港本土同类银行更好。有一个香港的同类银行在大陆设置一个网点,市场就给了很高的溢价,但它的网点在我们看来没什么价值。而招行是一个庞大的国内系统的平台,把各省的客户都介绍过去,使永隆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产品、客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前景应该比当地银行更好,同时也给招行积累了经验。

(东方港湾孔鹏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月租超「金街」SOHO前門商舖競出天價

SOHO中國前門項目招標結果公佈,兩個商舖最終招標價分別是1, 800元/月/平方米、1,530元/月/平方米。其中1,800元租價已超過北京最貴商舖區國貿首層以及北京王府井商業街,成為北京真正的“金街金鋪”。

據上海證券報6月29日報道,SOHO中國27日在港上市時頗受投資者關注的前門項目成為焦點,其一商舖競價招商以每月每平米1,800元的天價成為北京真正的“金街金鋪”。該租價已超過北京最貴商舖區國貿首層,以及北京王府井商業街。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商舖能否長期運營還待觀察。

前門大街B1-105商舖(85.04平米)中標方為北京御膳坊食品廠,前門大街B1-106(79.11平方米)商舖中標方為北京長潤來商貿有限公司。27日上午,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現場宣佈了招標結果,兩個商舖最終招標價分別是1,800元/月/平方米、1,530元/月/平方米。

潘石屹表示,前門商舖租金約每平方米100-200 美元之間,此次商舖競拍,報價高低差距之大出乎意料。

據瞭解,前門商舖的這一最高租價已經超過北京最貴商舖區國貿首層,以及北京王府井商業街。中國城市商業網點建設管理聯合會秘書長王永平表示,目前,國貿首層最佳旺鋪每天每平米租金在7美元左右,即約 1,500元/月/平方米,有北京‘金街’之稱的王府井與之相似。並指出,前門商舖競出的價格可謂“天價”,即使與上海、香港等商業核心區相比也毫不遜色。

目前SOHO中國前門項目剩餘待租的將近12,763平方米,如果均以1,500元/平米左右的價格出租,其一年收入將近2.3億元,收益相當可觀。

但是,前門大街商業能否成為真正“金街金鋪”還需要觀察。王永平表示,從目前前門大街的定位,以及多元化的商業業態的運營,使得整個商業街運營前景還不明朗。

據悉,這兩個商舖和其餘商舖將在6月30日集中籤訂租約。

香港最牛基金經理4個月獲利550% 趙丹陽"翻身"

  從去年10月的1664點算起,A股滬指已經上漲大約70%;港股也毫不遜色,僅在今年3月開始的這一波升勢里,按人均獲利計算,幾乎每個香港本地投資者都可以賺取100萬港元的溢利。

  而提前建倉的基金和大戶就更是獲利豐厚,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內地最牛基金經理趙丹陽投資在物美商業上的收益從今年年初的浮虧18%已上升至獲利43%,香港最牛基金經理謝清海在中國基建港口上的投資則在2月至6月短短4個月內上漲550%。

  “國字頭”的大股東也不甘示弱,中國石油(香港)公司成為這一輪回購潮中最成功的國企,其在去年10月開始的一連2個月的回購公司股票的行動,已獲利約200%。

  不過,在19000點關口,基金經理們卻出現了明顯分歧,一部分選擇繼續加倉,信誠証券投資部經理劉兆祥表示,恆指繼續上衝20000點的動力仍很強,在本周四美股期指結算之前大跌的可能性較低。而某中資券商香港公司資產管理部的高管則告訴記者,他目前只看好黃金股的短期交易性機會,旗下的幾只基金中其他個股都在減倉。

  而另一位基金經理則表示建議關注挂鉤指數的ETF,他表示,目前個股行情很難把握,一輪炒作下來,投資者往往會發現,ETF的實際收益比個股還高。

  香港最牛基金經理4月獲利550%

  謝清海原是《亞洲華爾街日報》的財經記者,後來成為香港首個上市的基金公司惠理的主席,記者今年2月在統計他的建倉個股時發現,他比較青睞紙業股和基建股,而看淡汽車股。

  當時,謝清海曾在14港元之上拋售手中持有的比亞迪,獲利超過2億港元,但目前比亞迪股價超過35港元,謝清海可謂“走寶”。不過,其在基建股中國基建港口上的獲利卻足以彌補這一缺憾。據記者了解,當時謝清海一氣購入中國基建港口15.9%股權,合計7900多萬股,平均建倉價才0.11港元。該股6月初曾攻上0.6港元高位,僅以此計算,謝清海就獲利4億港元,回報率高達550%。

  這幾乎是謝清海的投資組合中獲利最高的個股。他在2月增持的另一只個股山東晨鳴紙業(7.54,-0.05,-0.66%),每股獲利僅1港元,回報率約37%,其時謝清海的增持比例約占該股的2.8%。

  趙丹陽投物美商業浮贏超40%

  今年5月,趙丹陽曾在博鰲論壇上坦言與巴菲特交流的結果,作為去年天價聚餐的“賣一送一”,巴菲特曾在今年其上市旗艦伯克薩‧哈薩威的股東大會後邀趙丹陽小圈子聚餐。

  之後,趙丹陽在二級市場上更堅定了其價值投資和長期持有的方略。而這也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去年曾拖累其旗下基金回報率達-18%的物美商業,截至今年6月初,已為其帶來超過40%的回報。

  據記者統計,趙丹陽的物美商業基本在去年4月至9月建倉,最初買入2462萬股,之後又分別買入592萬股、3132萬股和302萬股,合計6488萬股,其每股均價約為6.6港元。目前,物美商業已上漲至9.5港元,如以成本計算,趙丹陽在物美商業上就可獲利1.8億港元。

  與基金經理相同的是,去年在二級市場上,不少國企也採取了回購公司股票的方式穩定股價,其中增持最頻繁的是中國石油(13.73,-0.16,-1.15%)(香港)公司和北京發展。

  不過,最成功的仍當屬中國石油(香港)公司,據記者統計,僅在去年10月28日之前,中國石油(香港)公司已回購約2.72億股,當時,回購均價僅2.2港元。目前,中國石油(香港)公司股價飆漲至6.4港元,以此計算,該公司至少獲利11億港元。相比之下,北京發展的最大獲利僅為40%,公司的回購均價約1港元,而北京發展最高曾升至1.4港元。

  基金分歧加大

  伴隨著基金和大戶的獲利大幅上揚,機構之間對于後市的分歧也在加大。在香港市場時常進行“龍虎斗”的大摩和高盛對恆直成份股的評級差距已比較大。以中鋁為例,高盛最新目標價是10.4港元,而大摩最新目標價是5.4港元。

  信誠証券投資部經理劉兆祥認為,隨著恆指逐漸上升,目前大戶平淡倉的跡象比較明顯,而間接反映香港市場資金流入的港元匯率,目前仍維持在7.752的強勢水平。劉兆祥稱,目前,大戶資金基本押在大藍籌身上,而在美國期指結算之前,港股回調應該不大,因此,本周仍有機會接近2萬點大關。

  不過,仍有一些機構在逐漸出貨。前述資產管理部高管說,他旗下的基金已基本全部套現,“賺了40%左右,客戶很滿意。”(記者張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