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宁高宁:告别“摩根时代”

如果说穿鞋的是地方国企,光脚的是民企,那中粮就是穿靴子的。

  全产业链,是只有中粮这样的央企才能做到的段位,但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宁高宁个人的雄心与韬略。

  2009年的北京城,要忽略中粮成了件困难的事:坐公交车,车身上画着热腾腾的五谷道场方便面;坐地铁,隧道里闪过福临门小包装大米;去超市,蒙牛液态奶、金帝巧克力、长城葡萄酒都摆在货架最醒目的位置;待在家里网上购物,多了种选择:上“我买网”;在办公室偷偷溜进“开心”,可以参加“悦活”果汁饮料种植大赛……

  当然,它们都打着“中粮出品”的标志,还有六个大字“产业链,好产品”,下面有行注释:从地头到餐桌。

  宁高宁主导下中粮转型的高峰时刻到了。“转型很痛苦,企业不能老觉得不对劲,总转型吧。”11月12日下午,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宁高宁缓缓地说。

  这是他自2004年由华润转战中粮集团出任董事长后,第一次接受媒体深入的专访。这几年中,他也曾为中粮的某起收购某次发布而短暂地站到聚光灯之下,但并不曾正面回顾他这四年来对中粮战略思考的千回百转。

  现在,他可以宣称,对战略路径思考的痛苦告一段落。他自称,已“把中粮彻底定位到一个位置去,至少在五年内就不要说转型的事,能够进入不再需要转型的阶段”,这就是打造“全产业链”。

  这一年,宁高宁51岁,他所欣赏的杰克·韦尔奇,1986年也在此年龄将GE公司一切改组都纳入掌控之中:先以6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又买下了华尔街最古老的金融投资公司之一基德(Kidder),将GE由年迈的工业制造商改造成增长潜力巨大的服务提供商,从此GE这只大笨象变成了灵活的羚羊。另一个巧合是,这也发生在韦尔奇成为GE董事长的第五年。

  不过,宁高宁头上的光环可不是“中国的杰克·韦尔奇”,而是“中国摩根”。2001年,《中国企业家》杂志将这顶帽子送给他(他一向不愿被“文学化”,可能并不将之视为礼物),当时华润的整合如火如荼,宁高宁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如同一个多世纪前,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自此后,“摩根”成了外界评价他的标签,即使他来到中粮后的系列动作:重组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000930,股吧),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均被纳入“摩根”的逻辑。

  今年,宁高宁自己掀开了答案,他的“加法”实际是“减法”,并购不是横向战略而是纵向战略,目的是加强板块协同性。他终于找到了全产业链这根“竹签”,将整个中粮像糖葫芦一样穿起来。

  至此,宁高宁走出了自己的“摩根时代”。

  “我是谁?”

  同样是这些沙发,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宁高宁随手抓过一张纸,写下 “产业链”三个字

  2008年底的一个下午,宁高宁独自一人坐在家中,出神。这一年,中粮业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资产和营业收入都超过1000亿,然而他隐隐感觉到下一步面临的瓶颈。中粮盈利主要来自油脂加工与股票投资,再加上玉米(资讯,行情)(资讯,行情)、大米、面粉、麦芽等几个部分,稳定性并不强。更大的问题是,几年来各项业务都是单兵作战。

  望着眼前几个沙发,宁高宁突然想到,同样是这些沙发,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他随手抓过一张纸,写下“产业链”三个字,心中猛然一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

  如果把中粮的资产像沙发一样重新排序,排序的规律是从“出口”,也就是从终端消费品切入,反推到各个环节,产品就能在链条里走得更长,例如大豆(资讯,行情)(资讯,行情)进来以小包装油出去,小麦(资讯,行情)(资讯,行情)进来以方便面出去,整个公司会由此成为一部前后连动的机器。

  就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的几天前,宁在一家超市看到地上放着个破纸箱,上面摆着四五瓶蜂蜜,一个小姑娘拿着勺请人品尝,告诉别人这是中粮产品,出口的,59元一瓶。

  “中粮走到现在,还靠个小姑娘孤军奋战,说明我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远未形成。”他向后靠了一下,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他的思考习惯是从琐事开始,然后迅速跳开,把重点集中在未来,眺望远景,2009年就到了提出更宏伟目标的时刻。“我们九个业务板块,各自发展得也很好,但照目前的模式下去,中粮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堪称伟大的企业。”

  早在2005年下半年,宁高宁曾将中粮50多项业务归类、收缩于七大业务群,三十四个业务单元,并将业务单元交由集团直接管辖,明确“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2007年初,又进一步调整为九大业务板块,包括贸易、粮食加工、食品、地产、中土畜、糖和番茄、包装、肉食、金融保险。

  细心者可以观察到,九大板块并未解决用一句话描述中粮这个庞然大物的难题。

  直到那个如同得到“神启”的时刻,“产业链”,唤醒了它。

  2009年1月17日,中粮集团召开高层务虚会,宁高宁正式提出“全产业链”的想法。宁的风格是很少直接给答案,坚持从群体角度得出结论,哪怕因此把决策时间拖得久一点。“这个模式是我提出来的,所以我可能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认为这事儿一定能行。”他在会上说,“这种情况要避免。”

  那时,宁高宁正忍受着创新喷薄欲出时的折磨。他担心一提产业链,就会变成多元化。“那不就完蛋了吗?”过去他曾在文章中自问:波音,怎么不做发动机呢?丰田,为什么不去炼钢呢?现在的做法是对波音和丰田的颠覆吗?他很矛盾。

  在调研中,他发现了大量论据证明食品最适合做产业链。他问过业内的几个国际大公司,包括太古集团的董事长等,他们对此想法都“出奇地肯定”。无论是咖啡还是茶叶,太古都是把产业链从头到尾控制起来,而美国嘉吉公司,食品原料做到最后几乎都能达到药品级。

  近两年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似乎也为“全产业链”的出场提供了难得的时机。2008年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看畅销书排行榜,宁高宁发现前三本都是关于养生和健康的。

  为什么别人做不了,他觉得“不谦虚地讲”,国内同行没这么长历史,也没这么多布局。中粮的困难就是一大堆东西散在房间里,需要把它理一理。

  2009年3月份,央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粮借此扩大“全产业链”的讨论范围,讨论结果汇编成一本厚达350页的内部资料,关于细节不乏争论和担心,但看起来集团上下都被这个想法点燃了。

  中粮过去曾长期讨论,到底做成中国的ADM还是做成中国的雀巢,或者是既做ADM又做雀巢,集团战略总监马建平指着那本资料说,“全产业链讨论一展开,大家就觉得我们既不是ADM,也不是雀巢,中粮就是中粮,是个全产业链粮油食品公司。”

  “国有企业有这点好处,政府号召你做什么事的时候,别觉得很波动,我们还真的是用学习解决了问题。”中粮总裁于旭波笑着说。

  中粮也几次召开研讨会,把康师傅、雨润、双汇、汇源等国内对手全部列在黑板上,发现它们资产加起来也没有中粮大,宁高宁判断中粮失败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可以承受10亿、8亿的亏损,何况一个小产品里面也不会亏这么惨。”

  全产业链战车开始发动,需要解决的已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样做。中粮一下铺开了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和番茄、饲料、肉食八条产业链。

  2009年,中粮像饥饿的狮子四处出击,不用再列举它的收购对象和“绯闻”对象,那是张很长的名单。它还有大批自建项目,在天津以40亿建设粮油综合基地;在黑龙江绥化上马30万吨水稻加工厂;准备以200亿构筑生猪产业链;在深圳建“食品物流园”;中粮包装上市前两天,还以3.14亿元在大连建了中国首个临港型大米加工厂。

  查阅宁高宁行程可知,他几乎每个礼拜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参加中粮的各种庆典,即使是米厂开业、与种粮大户签订种植合同,也隆重得如同品牌发布会。五谷道场重新上市时,他邀请了200多人一起吃方便面。

  如今,于旭波可以清楚地告诉与中粮合作的地方政府官员,中粮只有两块业务,一个是吃,一个是住,而且以吃为主。房地产占集团净资产比例会控制在30%左右。

  金融、地产与酒店旅游板块并未脱离全产业链,“如果把它们拿走了,中粮做全产业链反而成了件危险的事情。”华彩咨询集团董事、集团管控专家白万钢长期关注中粮,他认为全产业链太庞大了,养活几个央企都绰绰有余,需要的现金流基础也同样庞大。这如同建一个高1000米的塔,如果直径不过5米,就会弱不禁风,而直径达到50米,就牢固得多。

  他判断,要是能解决产融结合,中粮集团的模式将会接近日本综合商社,综合商社就是在实业、金融、贸易与投资之间形成了无缝对接。

  对国资委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创新。据说,于旭波汇报工作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几次因赞赏打断他的发言。

  李荣融的态度可以理解,曾几何时,中粮是让国资委比较头痛的企业之一。央企主业规定一般只限三个,中粮的却翻了几倍,业务之间又有一定关联性与合理性,一时半会儿砍不下去。产业链思路确定后,中粮反而成了央企中产业运作方向垂直一体化的典范。


  如何驾驭“魔鬼”

  全产业链依然有许多待解的难题,但它是“央企中粮”与“企业中粮”中间的平衡点

  宁高宁为中粮找到一个“我”,却也创造了一个“妖魔”。

  大多数食品企业将全产业链视作畏途,因为它难以驾驭。但,难点也是卖点:全产业链上的产品具有可追溯性。食品安全是一种国家责任,在主打这个概念同时,中粮也把这份沉重的责任背过来。它几乎已将全部商誉压在全产业链上,而在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长长链条中,需要成千上万个控制点,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收购蒙牛后,于旭波曾与牛根生沟通:别的事我不管,老板(宁高宁)说了,运营上主要以过去的团队为主,但安全的事我们必须要管,必须要去看。在许多场合,宁高宁都对蒙牛的管理能力与市场反应速度大加赞赏,可他并不敢因此而放弃从流程上监督质量的底线。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激发团队的创造性。做全产业链,价值链实现环节延伸到消费品,“出口”必须足够大。之前中粮做贸易、加工,更看重成本,如今重心转移到食品,则更需要创新能力。宁高宁出差一回来,就讲看到什么产品不错,中粮能不能做出来。“董事长恨不得包里塞个饭盒,走到哪都带点样品。”一位部门负责人说。

  一个团队的专业化核心能力能否复制到另一个团队?真正让宁高宁感到困扰的,还是“人”。

  中粮整个队伍目前还以贸易、工业、大宗商品为主,伴随着新的业务定位,许多人职位会调整,有些部门可能缺员,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冗员。“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宁高宁说,“任何一个新东西都会给队伍带来不安全感:‘你是怎么回事,搞来搞去’。”

  自宁高宁来中粮后,“人”一直是他组织再造的核心,他把职业经理人的概念输入到央企,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在这个把“央企”变成“企业”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他有时候像逻辑缜密的传教士,有时候像热情洋溢的推销员,耐心培植市场理念。这一次,还有效吗?

  从国有体制的特点来看,中粮似乎并不适合做消费品。但正是因为央企身份,中粮才有做全产业链的底气:食品安全危机中,还有什么身份比央企更显得可靠?

  另一方面,自从来到中粮,宁高宁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有一个目标:让中粮更像企业,同时,他又不能置央企角色于不顾。如今看来,全产业链让他找到了一种平衡。

  “中粮是为了调控国家粮食进出口,保障粮食安全而生的,这一使命至今未变,但在实现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旭波说。“今天的消费者并不直接购买小麦、大豆之类的原粮,保证它们的供应是中储粮的任务。现状是国家粮食供需紧平衡,要尽量保持自给自足,进出口是补充性的。如果仅配合国家战略,中粮主业的确可以突出,但将难以生存。”

  宁高宁还考虑过将中粮定位为粮食类的全球性公司,这样主业也算清晰,而且与市场接轨。他和于旭波跑到巴西去考察,想将大豆供应链延伸到南美,发现从政治环境和商业可行性来看,贸然跑过去不可行。在海外买几个当地公司、研究所、品牌行不行?他也考虑过,但就中粮目前的管理能力来看,风险很大。

  后来他考虑用内贸拉动集团向前走,还为此重组了另一央企中谷集团,可很快发现也不行。500公里以上的粮食跨省商品交易量有限,仅靠此规模不足以带动中粮整体改变;他又想到能否在现有架构下,加大对中粮所有粮食品种加工环节的投资,以加工来带贸易。然而,与中储粮相比,人家有国家优惠政策,没有利息、成本、税收,如果它也做面粉之类产品,中粮远远不是一个量级。

  只有再向前走,离市场更近,中粮才能解决“我是谁”的困扰。另外,于旭波认为,提供米面油、肉蛋奶之类的品牌产品,也可能是新时期中粮最大的一个政治任务,“必须从这个角度把握好。”

  理论上,这是中粮“作为央企”和“作为企业”之间的契合点,可瓶颈在于若不能提升在食品消费品市场的地位,契合点是一种虚构。2008年食用油价格飙升的时候,中粮应该发挥调剂作用,“尴尬的是,中粮在食用油中所占市场份额不过10%,中央依靠不了我们。”于旭波摇了摇头。

  事实上,在终端消费品领域,中粮也很尴尬:做食用油不如嘉里,方便面、果汁不如统一,巧克力不如卡夫,肉食不如双汇。在每个板块上面,几乎都遇到一个泰山压顶式的对手。

  全产业链战略一亮出,尽管还有许多待解问号,整个格局就改变了。白万钢认为,全产业链是只有中粮才能做到的段位。“如果说穿鞋的是地方国企,光脚的是民企,那中粮就是穿靴子的不和穿鞋的或者光脚的斗。和谁斗?外资,他们也是穿靴子的。”

  不过,没有体制的转型,仅有业务的转型能完全释放中粮的活力吗?

  首先是如何与资本市场对接,中粮包装前不久上市后,中粮旗下已经有7家上市公司(另外六家是:中国食品(0506.HK)、中粮控股(0606.HK)、蒙牛乳业(2319.HK)、中粮屯河(600737,股吧)(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股吧)(000031.SZ)、丰原生化(000930,股吧)(000930.SZ))。国资委正鼓励央企整体上市,而宁高宁却似乎反其道行之。

  “现在这个事儿复杂了,我们内部也正在研究呢,是整体还是分割上市还没有一个结论。”宁高宁说,复杂并非由于国资委施加了压力,而是随着全产业链战略的推进,很多业务板块可能会有交叉,有必要进一步整合上市主体,减少关联交易与多头法人。

  接踵而来的难题仍是人的问题——怎样实现高管长期激励。

  中粮集团先期已设计完成长期激励计划的,基本上是在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但,对中粮来说,如何平衡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激励是个难题。配合全产业链战略,如何选择最有激励作用又符合国资委规定的激励工具,如何权衡总部与业务板块的业绩指标,也存在技术难点。

  《证券市场周刊》透露,中粮集团正在探讨总部层面的高管激励能否通过市值作为定价和考核指标。据说,设计者是用中粮集团总市值除以总股数算出中粮集团股价的,这个总股数可以虚拟或假设。有专家认为,此方案是个崭新思路,很可能将国企的股权激励带到一个全新领域。但关键在于,国资委更看重企业实际财务数字,至今没有明确提到过虚拟市值概念,是否会接受这种定价方式还在未知之数。

  最快到央企高管人员的第三任期(2010-2012年),国资委才可能用市值指标来考核央企。而如果A股市场继续“上蹿下跳”,无疑会限制市值考核指标在高管长期激励中的运用。

  对于高管激励的话题,中粮多位接受本刊采访高管均未加评论。“我在弄明白之前不能说。”这是采访中宁高宁唯一含混的回答。他在中粮倡导只要拿出“体面业绩”,就能过上“体面生活”。它们都跳不出激励这个环节。


  有理想的“放牛娃”

  央企执行力普遍不够强大,只有执着、有闯劲、“耍得开”的人才能以个人魅力修正机制缺陷。

  宁高宁曾将为国家打工、看管好财产的央企经理人比拟为“放牛娃”

  “我在国企呆了20多年,国企的许多进步到目前为止外界并不了解,到现在,必须把国企当企业看。”他声音略高,“在国企环境中换个民企试试?换个外企试试?说不定有更多矛盾出来,如果到今天还去纠缠国企是不是企业,社会也太不进步了!”

  然而,宁实际无法摆脱身份的困扰。例如,尽管不希望在收购中以强势形象出现,却求“弱势”而不得。“现在不是我们去找人家(收购),而是人家主动找上门来。”宁强调说。

  “中粮目前变成了一个强势收购者,这样不好,人家有点烦你,我自己也不喜欢。”他摇摇头,中国式并购往往掺杂着感情与感觉,居高临下会失去很多机会。在华润时他就发现,很多交易是因为“太牛”把别人谈跑了,对方老板向他打电话告状,说你的同事来了怎么说怎么说,这生意没法做。他一听,这话还真像公司的人说的。

  或许正因如此,在2009年与蒙牛的交易中他故意放低姿态:没有选择“抄底”进入,作为第一大股东表态无意介入日常管理。即使如此仍惹来了“国进民退”的批评,甚至无中生有引出“停职门”事件。宁高宁很生气,他的愤怒不像外界理解的那样简单。他觉得:国企卖东西时是“贱卖国有资产”,买东西又成了“国进民退”,到底让我们怎样才对?

  几年来,他常常要在强势表面与弱势内核间较劲,中粮并不像别人想像的那么有钱,要接受国资委考核,每年要上缴国有资本金预算,而主营业务是市场性的,员工收入每年要提高,营销、渠道等方面投资一分也不能少,“它就该是个没钱的公司,要是有人觉得有钱才去并购,那问题就大了。”

  至今,他仍对一篇批评华润高速扩张的报道而委屈,该文章认为充足的资本金令宁头脑发热。“他们根本不了解,当时我迫切需要再花500亿出去。”他可能没有时间去慢慢熟悉新产业,但必须迅速买下有利的市场地位。钱是华润创业上市后资本市场给的,就是要用来收购。旁观者赋予央企强势的画像,但宁高宁们所受的束缚往往游离在视线之外。

  人总难免陷入莫名奇妙的自我冲突,而宁高宁身上的矛盾感格外强烈。正是这种自我冲突产生出巨大的动力。这不仅源于他的职业身份,也与他的经历有关。

  宁高宁出生在山东小城滨州,这里出了两位央企一把手,另一位是中石油集团现任总经理蒋洁敏,前者更是经常成为舆论炮轰垄断的靶子。宁高宁是医生之子,1975年,17岁时下乡插队,知青岁月刚刚展开就在第二年终止。之后他进入军营,由于天生精于数据,面对复杂的大炮射程与精准度公式不会手足无措,成了一名计算兵,1978年又从军队考入山东大学。

  他本来报考的是山东大学中文系,可中文系人已招满,学校就把他调到了经济系——当时作家是最热门的职业,企业家,中国还没有这个概念。大学四年他读完了《资本论》,最吸引他的不是其中的结论,而是推理的过程。

  毕业后宁高宁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主修财务。这成为后来他令下属畏惧的原因之一:学历构成上既懂宏观又懂微观的领导最不好“糊弄”。

  同一代的大陆MBA毕业生经历颇多曲折,《中国青年报》曾为此写过一篇著名的深度报道《命运备忘录》。不过宁高宁却机缘巧合进了香港华润,一待就是十八年,见证了华润从盖图章就能坐地收钱,到被迫推上市场找饭吃的转折。

  作为中国最后一批知青,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第一批国内MBA,宁高宁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也无可避免置身于剧烈的文化震荡中。奉行中庸之道,又豪爽快直的齐鲁之风,纯朴单调的农村生活,纪律至上的军营历练,推崇自由思考、创新思维的异域求学经历,视角广阔、成熟专业的香港商业氛围浸润,都交织在他的精神维度中。这从他的文章中可略见一斑,对生活中的细节,他总保留着详细而自然的记忆。

  在企业家群体里,他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却拥有众多粉丝。他为《赢在中国》做评委,选手周宇对其他评委内心总有种超越的欲望,只有面对宁高宁时从没有,宁的沉稳与直指核心的分析能力令他拜服。商业实战第三场,周冒犯了评委,比赛结束后为自己的失礼而道歉,宁高宁捶了他一拳,说“你就折腾我们吧!”

  兼具理性与率性,温和与霸气,他就是这样的人。宁高宁属于思考型,又相当执着,有股一条路跑到底的劲头。某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经济人物,别人上台都谦虚或感谢一番,只有他一上来就讲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差异,以及对国企多元化的误判。回看这段录像,能发现他的面部表情倔强,声音急促。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候主动跳出来代一个群体发言,有点堂·吉诃德的气质。”白万钢评价。

  尽管性格具有多面,他却长于塑造统一的组织性格。国资委来考察,随便找一个员工,感觉“说上三句话就知道这个人是中粮的”。在庞大的央企,理念传导往往会遭遇“电阻”,不过他有一套“吾道一以贯之”的工具。

  他要求部门经理人按照“战略十步法”思考、汇报工作;内部培训,有“五步组合论”;业绩评价体系,有KAAP;甚至讨论问题,也有“导入、研讨、呈现、关闭、达成”的固定流程。

  最初,他的下属偶尔以这堆一本正经的名词开玩笑。他们印象中国企开会很简单,领导发言,下面讨论,最后总结,会还没有开完,总结已经写完了。可很快发现,不要在这方面考验老板的耐心。

  宁极少发脾气,让他们紧张的是那套有生命力的模型。刚到中粮,宁首先统一语言,让人力资源部出了本小册子,解释不同情况下毛利率、利润怎样等怎样算,汇报时也有一定格式。“我们相当一部分都是做贸易出身,强项他反而问得少。对于价值链上的内容,他的问题尖锐而具体。”某部门经理说。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难免让他问得一身冷汗,该部门经理曾经用整夜的时间准备应对第二天的“答辩”。

  过去,如果业务单元觉得业绩指标太高还可以“博弈”一下,现在不行了,宁高宁觉得没有预算的业务不是好业务,预算一旦确定后就不能讨价还价,先执行,有问题再说。

  如果没有进步,宁也不批评。开年会的时候每个人的得分都会亮出来,分数由营业收入、资产回报率、创新能力等多项指标构成,排名顺序是高度机密,事前没有任何经理人知道,“每个人都紧张得要命。”在上文的业务经理心中,可能半个月也见不到宁高宁,见到了还总受鼓励,但没有一天可以忽略宁的存在。

  对一个老国企组织如此彻底的精神再造,却没有引起强烈反弹,原因之一是下属们很快会想到宁高宁对自己要求还要严厉数倍,而且,他也是个“打工者”。“他比我们累多了,至少出差有的酒我们可以不喝,他就不能不喝。”一位集团高管说。与宁高宁有关的很多逸闻,都发生在酒桌上。

  另外,他努力让公司更透明,“我和董事长之间没有秘密,想的不一样的地方我会直接告诉他我的想法,”于旭波一笑,第二天宁高宁在会上就会说这个事“旭波是什么意见”。当然,“老板”就是“老板”,同事也会感觉他比较难揣摩,只是不用担心如何去附和他罢了。

  “很有意思的是,国企近年出现了一批宁高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白万钢列举出五矿集团周中枢、中钢集团黄天文、招商局秦晓、中信集团孔丹、宝钢集团徐乐江等人。

  为什么理想主义者能给央企带来新鲜空气?反过来思考答案就显而易见。央企执行力普遍不够强大,只有执着、有闯劲、“耍得开”的人才能以个人魅力修正体制缺陷。

  而他们能成为理想主义者,恰恰因为他们是最接近上层建筑的企业家。对这些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他们获得的回报是“一揽子”的,除了个人收入和地位提升外,还有参与“变革”这一宏大叙事的成就感。

  全产业链如果成功,最大的成果将在十年之后收获,而宁高宁届时可能已另调它职,但如果失败,他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他或许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忧虑。《梦想和痴醉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他为一篇文章取过这样的标题,他相信这是真的。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名单公布 主流企业增速加快

4月23日,郑州。在第6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展馆的会议室内,第四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发布会在此举行。

  最终,哈药集团以135亿元的销售收入摘取2008年百强榜首,成为中国医药工业新的领军企业,紧随其后的石药、上药、天药和扬子江药业继续守护第一方阵格局。与2007年相比,领军企业的规模都在迅速提升,为2008年百强榜增添了新气象。

  主流企业增速加快

  根据南方所公布的数据,百强企业的发展在近几年都保持着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成为医药行业整体质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

  哈药集团副总经理刘巍透露,2008年哈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37%;集团经济总量已达到全省医药产业70%以上。蜀中药业董事长安好义也表示,近几年蜀中都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目前的市场形势非常好,很多普药产品都供不应求,预计今年蜀中的增速也在50%以上。

  标点信息公司总经理张步泳透露,目前销售额过5亿元的全国性大品牌药大部分都出自百强企业名下,而且今年以来这些品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悉,北京双鹤降压0号片去年的销售额达到8亿元,而在今年一季度即达到了3亿元,增幅在50%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百强企业产品在医院终端也占据了主流地位,2008年百强企业在医院用药金额排名前10位的治疗类别及畅销药品前10位所占份额都保持在30%以上。

  百强榜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企业群落是外资企业,几乎所有在华的大型跨国制药公司都在榜中亮相,拜耳先灵医药公司首次闯入前10强。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在百强榜中的集体走强得益于其近年来在华高速增长的业绩,与行业平均增幅相比,这些公司在2008年都实现了更大幅度的增长,多数达到2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30%。目前跨国制药企业迎来在华业务的黄金时期,在华业绩几乎全线飘红。

  产业集中度提升明显

  百强企业迅速增长,正成为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第一推手。南方所所长林建宁在百强榜分析中指出,2008年,制药工业百强整体规模有了明显提升,合计销售收入为2469.37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2007年20.25%的增长率提高了6.12个百分点。在制药工业领域(五大子行业)中,2008年百强企业整体集中度达到40.59%,同比上升0.97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百强榜的门槛也在迅速提升。从企业规模来看,2008年进入百强榜的企业规模底线已超过8.9亿元,同比2007年第100位企业规模增长了36.92%。2008年,跻身50强的企业的规模须超过17亿元,跻身20强须超过33亿元,跻身10强须超过42亿元。从销售收入规模来看,2008年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多集中于10亿~20亿元,共有53家,比2007年多了11家;20亿~5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30家,比2007年多了9家。林建宁分析指出,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将为百强榜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也显示了百强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产业调整助企业成长

  从2006年开始,中国医药行业在内外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进入了一段较长的调整期,整个医药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不过,这次调整并不全是坏事——产业整体借此完成了一次螺旋式的提升:一方面,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从南方所披露的近3年医药行业宏观数据来看,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集中度都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近几年的市场变革已淘汰了一大批不适应市场发展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整个医药产业的源头——药品研发领域也经历了一次疾风骤雨般的“洗礼”,产品申报低水平重复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主流企业纷纷加快创新药物研究的步伐,这将有助于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

  尽管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在逐年提高,但从数量上来看,目前依然有4700多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占70%以上;从产品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共有16695个药品标准、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而这些情况,都是制约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因素。对此,SFDA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从宏观上引导医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并逐步改变我国医药企业多、小、散的局面。这些对百强企业而言,都是今后发展壮大之路上的利好因素。 位次 企业名称
1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
2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含下属中润制药、中诺药业、
欧意药业、维生药业等子公司)
3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4 天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5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6 吉林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8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天津金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10 拜耳先灵医药有限公司
11 中国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13 步长制药集团
14 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5 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6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7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8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19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20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21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22 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
23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24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5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
26 汇仁(集团)有限公司
27 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
28 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部份)
29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30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大连)
31 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32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33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34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5 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6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37 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38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9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部份)
40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41 瑞阳制药有限公司
42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43 利君制药(含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44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5 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6 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47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8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49 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50 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1 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
52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53 菏泽睿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54 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
55 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
56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
57 帝斯曼维生素(上海)有限公司
58 福建省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9 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60 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1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2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63 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4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
65 中国回音必集团有限公司
66 神威药业有限公司
67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8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69 蜀中药业集团
70 普洛康裕股份有限公司
71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72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73 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4 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
75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76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77 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8 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
79 辽宁诺康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80 河北恒利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1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82 苏州惠氏制药有限公司
83 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部份)
84 山东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5 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6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87 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
88 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
89 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0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91 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92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3 吉林万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94 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部份)
95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6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97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98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9 江苏亚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0 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孙孟)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天晴:我的眼里只有肝

当在外界看来,一家企业已经化身为某类药物的代名词,这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企业的专注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已取得成功。专注于肝病治疗药物领域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江苏正大天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的制药企业中,正大天晴只能算是中小型企业,但在专业肝病治疗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却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尤其是对被跨国药企围攻的肝病市场来说,正大天晴更是国内药企成功突围的范本。

不久前,中国生物制药(1177.HK)发布公告称,就董事会建议分拆江苏正大天晴在深交所上市一事,正大天晴方面已向证监会正式提交申请。而早在两年多前,该公司的高层就表示已启动上市工作,并称将从上市募集资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于研发创新。事实上,正大天晴一向以研发投入比例较高而为业界所关注。专注于某一领域,并不断加强创新与研发,正是正大天晴的成长轨迹。

然而,前有知名跨国公司,后有更低成本的本土公司,正大天晴现在的处境是所有竞争性行业中本土领先企业都必须要面对的。正大天晴如何应对?它的未来会如何?

专注做好一件事

“专注做好一件事,小企业才能成就大事业。中小型企业做擅长的事比做看似对的事更重要,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是正大天晴总裁陶惠启的名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带领着正大天晴在开发治疗肝病药物的专注之路上走了20余年。更因为,肝病属于复杂型病症,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至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清除杀灭肝炎病毒,这就意味着肝病药物的研发需要长久的坚持与不断的创新。

从1987年开始,正大天晴平均不到3年就推出一只肝病新药,并且从2004年起,每年推出一只以上的肝病新药,至今天已连续推出8只肝病治疗新药,这在创新乏力的国内制药界相当罕见。其主产品“甘利欣”和“天晴复欣”已成为国内植物肝药领域的两个知名品牌,并且其降酶、抗肝昏迷、抗病毒等肝病药物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以甘草制剂为主的天然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986年,国际上甘草酸治疗肝炎的技术刚刚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大天晴就意识到,利用中国丰富的甘草资源研制肝病治疗药物,对于促进中国这个肝病大国的人民健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通过努力,正大天晴终于在1987年成功地推出了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二代产品——强力宁。随后又是6年的坚持,1994年成功地从甘草中提取了异构体甘草酸并合成了甘草酸二铵盐产品,在中国首家推出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三代产品——“甘利欣”。

长期以来,我国的肝病抗病毒药物几乎被进口药品所垄断。国外进口的抗病毒药物几乎都是化学制剂,价格昂贵,且部分抗病毒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病毒变异现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正大天晴于2002年在国内首家推出了历经多年研制成功的新型抗肝炎病毒药物——天晴复欣,不失时机地击中了竞争对手的“软肋”。此后,正大天晴紧盯国际一流技术,于2005年10月成功推出了保肝领域第一只手性肝药——天晴甘美。至此,全球甘草酸领域的第四代产品在中国横空出世。

而这一切正如陶惠启曾经所设想的:“我们今后要像日本的SONY一样,生产一代产品、储备一代产品、研发一代产品,让甘草制剂产品层出不穷,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的眼里只有肝”的专注甚至达到了偏执,使正大天晴逐步形成了甘草制剂研发方面的核心能力,并成为肝病领域的领先者,为外界所认可。其产品已覆盖了全国2/3的传染病医院以及400余家三甲医院,肝病用药占据国内医药市场13%的份额,可谓是该领域的“隐形冠军”。

“三维创新”

当人们普遍担心中国药企能否实现自主创新的时候,陶惠启却提出企业研发的“三维模式”,并且付诸实践,用1.5亿元的企业资产整合了政府和社会上30亿元的研发资源,推出了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品,为中小药企的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成功样本。

让陶惠启津津乐道的“三维创新”包括高度创新、深度创新、持续创新3个层面。“高度创新”的首要标准就是创新要以人为本,创新研发患者需要的产品,缓解患者的病痛;“深度创新”就是要集中爆破,即做精不做广,在创新过程中集中资源研发,不断深化特定项目,进而真正开发出能站在业界前沿的药品;“持续创新”就是要坚持不懈,而难以坚持、急功近利正是目前国内医药界普遍创新气氛较弱的主要原因。

令陶惠启感到欣慰的是,这一“中药现代化为主,肝病药为主,现代制剂为主”导向下的创新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效应。“跨国企业有的,我们也有;跨国企业没有的,我们已经有了。”陶惠启所说的“人无我有”的产品就是“天晴甘美”这一销售惊人的产品。也正是从这一尝到创新专利甜头的产品开始,正大天晴逐步奠定了一条以创新为主的产品开发路线。目前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销售额已经占到销售总收入的40%,其中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创新,远远高于当前国内药企2%的水平,

陶惠启表示:“作为一个肝病药研发生产的企业,首先要舍得投入,因为医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只有舍得投入,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肝病新药,才能更好地为‘消灭乙肝’作贡献。”而正大天晴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把研发投入比率提高到10%,接近跨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要多元化吗

对于一个正在逐步成长与壮大的企业而言,继续专注还是选择多元化,这始终是一个问题。

尽管正大天晴以做肝药闻名,多个产品贯穿肝病治疗全线,并且把肝药创新作为未来很长时间内的重点工作,但近年来其在以肝病用药为核心的基础上也开始在心脑血管、肿瘤、消化、内分泌和呼吸系统等领域发力,并将市场从医院的处方药扩展到零售OTC用药。

陶惠启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并不是盲目地选择多元化发展,而是集中在中国人的高发病领域。一如既往地从研发源头开始做创新药物,现在正大天晴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在研产品,每年研发中心都要开发出14~15个专利药。”对“专利药物的比例还远远不够”的担心,让陶的目光开始转向别处,“我们的计划是到2012年,创新药物的数量能够上升到50%,这才让人放心。”然而,值得考量的是,有限的研发资金与资源是否能支撑得起这样一个宏伟的理想?

而另外必须面对的是,国内的肝病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一方面,跨国制药巨头在近期内成立的中国研发中心都把肝病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进一步发力,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和诺华这几大跨国药企近几年都在国内推出了创新的肝病治疗药物来争夺市场;另一方面,国内仿制企业的步伐也紧随正大天晴之后咄咄逼人。这对正大天晴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久执不下的“阿德福韦酯专利战”也给未来的乙肝市场格局争夺留下了很多变数,对正大天晴而言并非好事。

目前,正大天晴的上市之旅正在进行中。毫无疑问的是,其结果将决定正大天晴的未来发展走向。

记者手记

冠军的烦恼

德国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说:“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更多地会依赖于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所以,‘隐形冠军’公司的经验,对于中国企业现阶段的成长来说,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而“隐形冠军”多有“专注甚至到偏执”的“毛病”,这种“偏执”缔造了“小而强”,在对“竞争力”的考量中,也让“规模”因素全身退出。

正大天晴自然是肝病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也是其坚持在该领域的专注与创新的回报。在现有的医药环境下,其向多元化的转型也无可厚非,因为“隐形冠军”有自己的烦恼。对正大天晴而言,仅仅凭其肝病领域的受益能否支撑其成为研发型企业的梦想?而这种现实的烦恼在制药行业并非个案,坚持创新型的国内企业由于定价、招标、专利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专利产品在短期内往往难以转化为与原始投入相符的回报,从而难以支撑其进一步的研发投入。所以,国内为数并不多的创新型企业多面临着选择,就是在坚持某一领域的产品研发与创新的同时,是否还得发展多领域的普药产品以取得更大的收益,来支撑未来的研发?尽管与“专注”相脱离,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多元化不仅仅是诱惑,更是一种无奈。而归根到底,只有国内的创新体系真正得到完善时,“隐形冠军”的烦恼才可能缓解乃至消失。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正大天晴专利产品已占销售总额近40%

说起肝病治疗用药,正大天晴药业的产品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该企业拥有8个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车间,产品涵盖了片、针、胶囊、滴丸、冻干、糊剂、贴剂等15个剂型,近年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专利产品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这是国内对发明专利的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专利领域的奥斯卡”,为业界所瞩目。目前,正大天晴的销售总额中,专利产品已占40%,这在国内药企中是不多见的。

总结正大天晴药业获得成功的经验,该公司总裁陶惠启说,自主创新是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唯一出路。

拥有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正大天晴总裁陶惠启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的决策者要将思考的重心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上,而通过创新获得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策略。5年前,当企业上下为连续多年实现销售30%的增长感到前景一片光明时,陶惠启却分析说, 90%销售来自于2个非专利产品,如果不能开发出优于竞争对手的新产品,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大天晴的冬天马上会来临。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正大天晴主要提供治疗常见病的基础药品,此类药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较低。之后,该公司在研发上采取仿创结合的模式,力图用仿制药摆脱低端产品的恶性竞争。1997年,公司开始注重自主创新,逐步加大研发投入。至2002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已占销售收入的8%,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相继投放市场,并加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截止到今年3月初,正大天晴共申请专利97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包括2项PCT国际专利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已获得授权的专利共计42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外观设计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2008年,江苏正大天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将突破100项。

医药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由此决定了医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拥有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惊人的资金投入,还要能够承受失败的风险。为此,正大天晴建立了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并先后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6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在内的多位专家作为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江苏省新型肝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注肝健康药物研究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相继成立。产学研三结合已被实践证明是聚集企业内外部科技力量的好办法,为该公司提升肝病研究水平,加快自主创新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年来,正大天晴专注于甘草酸制剂的研发和生产,先后推出了强力宁、甘利欣、天晴甘平、异甘草酸镁等4个甘草酸制剂系列产品。特别是2005年上市的异甘草酸镁,是一种全新结构的手性化合物。该公司研发人员采用全新、独特的合成工艺,将天然甘草酸成功转化为甘草酸异构体,有效去除杂质和控制产品质量,使单一异构体甘草酸镁纯度达到97.0%以上。该公司2006年成功推出的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名正(阿德福韦酯胶囊)2007年已实现销售收入 2.35亿元,成为该公司成长最快的一个亿元产品。

正大天晴今年将形成5亿元的产品销售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销售额将占总销售额的40%以上。面对未来,陶惠启总裁满怀信心,他说:“2010年,正大天晴将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力争实现40亿元。在这个新起点上,正大天晴人将更加努力,力争在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为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药励展“2009年十大重磅新品”出炉

据中国医药报讯 日前,国药励展“2009年十大重磅新品评选”结果揭晓。北京百美特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复方α酮酸片”、深圳市翰宇药业有限公司的“醋酸特利加压素”、本溪雷龙药业有限公司的“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博恩特药业有限公司的“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深圳市源兴药业有限公司的“盐酸哌罗匹隆片”、北京康辰医药有限公司的“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的“注射用左旋奥硝唑”、江苏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的“注射用雷替曲塞”、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的“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新疆新姿源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结合雌激素片”榜上有名。
据悉,此次评选活动由国药励展主办。来自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团,先期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SFDA已审批的新药中筛选出23个候选品种,在国药励展官网和相关专业媒体上予以公示,并由医药代理商和生产企业进行投票。为确保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益,评选不涉及任何费用。
据专家团介绍,十大“重磅”新品评选标准有四:一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推广价值;二是创新性显著;三是在固定某一领域具有专属性,即多为专科用药;四是在某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业内专家指出,十大“重磅”品种的市场前景均被看好,有的是市场急需产品,有的是孤儿药品种,有的则配合专业营销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不过专家也表示,并非产品本身过硬就一定会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企业营销需要多方面配合。有的品种工艺要求较高,企业需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有的专科品种要跟外企抢夺市场,企业须根据临床反馈,实时调整产品定位和推广策略;有的品种则需要注重样本市场的培养。
国药励展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评选出来的“重磅”品种在关注创新性的同时,更侧重市场实战。“今年国药励展初次举办这类活动。我们希望将这种从市场角度选拔优秀产品的活动继续办下去,为制药企业和经销商提供方便。”

正大天晴:专利战升级

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地方小企业一跃成为年利润过亿、税收过亿的全国百强医药企业,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天晴),在外人看来,可谓传奇。但作为正大天晴当家人的陶惠启却认为这是必然,是正大天晴不断创新、始终坚持将科技投入作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反应堆”和“推进器”的结果。
  在接受《当代经理人》采访时,陶惠启很自豪地表示,现在正大天晴40%的销售收入都来自于其专利药。虽然一年只有8亿元销售收入的正大天晴在医药行业还算个中小企业,但在目前国内制药企业大都习惯于屡试不爽的仿制药捷径的大背景下,正大天晴在专利药上所获得的成功以及由此带来的其在国内肝病治疗药物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却让人羡慕万分,并成为了不少同行效仿的榜样。
  然而,正大天晴2006年的业绩却让业内对其专利化生存之路担忧了起来。在实现了多年的持续增长之后,正大天晴去年的销售额出现了34%之多的下滑。这使得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其过去几年频频遭遇的专利纠纷。
  
  专注的“反面”
  
  似乎专注于新药创新的企业,都免不了遭遇专利纠纷的命运。其中,阿德福韦酯晶型专利纠纷成为近几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起,而正大天晴正是这次著名纠纷的主角。
  为了应付主打肝药产品贺普丁在2006年9月份全球保护期失效后,面对全球制药企业的抢仿浪潮,葛兰素史克(英国著名制药企业)在1998年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提交了一系列关于其储备的新一代抗肝炎药物阿福得韦酯的专利申请。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中国相关部门的批准,而正大天晴于2002年提交的相关申请于2005年7月正正式获得了专利授权。随即,葛兰素史克发出了“关于阿德福韦酯中国专利申请的沟通函”,由此,引发了正大天晴与葛兰素史克之间的专利纠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11月,正大天晴又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打起了官司,只不过这一回其由被告变成了原告。正大天晴认为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产品“代丁”侵犯了其“名正”的专利。
  对于这起纷繁复杂的专利纠纷,正大天晴表示不会放弃。在其看来,“阿德福韦酯”为葛兰素史克旗下的美国吉尔利德科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1年发明, 1992年申请了欧洲专利,并于1998年获得了授权。但吉尔利德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就该化合物申请专利,只是申请了阿德福韦的四种晶型及晶型制备工艺的专利。而正大天晴独家拥有的阿德福韦酯晶体(E型,即第Ⅴ型晶体)及其制备工艺发明专利技术,与葛兰素史克以及吉尔利德公司在中国的阿德福韦酯专利并不冲突,反倒是天津医药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产品,使用了阿德福韦酯E晶型,侵犯了正大天晴的专利成果。
  陶惠启告诉《当代经理人》,正大天晴卷入专利纠纷并不是一件坏事,他认为这是国内企业对专利保护重视的一种体现和自尊的维护。正大天晴需要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政策来保护其花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获得的成果及市场,“在对自主创新加强保护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假设正大天晴的研发成果跟别人的专利撞车,我们会主动退出”。他说。
  虽然专利纠纷事实上给正大天晴的正常运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影响,但陶惠启并不认为这是导致正大天晴2006年销售额下滑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正大天晴的专利产品结构单一所致。”陶惠启告诉《当代经理人》。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专注的策略正是正大天晴能够获得如今成绩的主要原因。由于科研实力、资金、人才等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像正大天晴这样的本土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实力像跨国企业那样在医药研究领域四处开花,只能专注于某一领域,并寻求突破。陶惠启曾对媒体表示,虽然正大天晴每年投入的几千万研发资金对跨国企业而言微不足道,但跨国企业资金虽多但研发面也很广,相比之下其只专注于肝药领域,这样就能把这个领域做精做强。而甘利欣等专利产品的出现也证明了陶惠启专注战略的成功。
  但是,随着甘利欣保护的不复存在,国内很多制药企业一哄而上,对甘利欣进行仿制,市场竞争白日化,甘利欣的价格和利润也一再下滑,导致了正大天晴2006年的效益大幅下滑。
  事实上,由于药品专利保护到期而导致企业收益下滑的案例在医药行业并不鲜见。今年,由于第二畅销的专利药“络活喜(Norvasc)”到期而导致销量下滑,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也只能无奈地把行业销量第一的宝座让位于强生。
  
  专利多元化

对于正大天晴2006年的业绩下滑,陶惠启倒是看得很开,“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否定,而不能一味怪罪仿制药对我们的冲击。”
  在信奉“坏事往往能够变成好事”信念的激发下,自2006年,正大天晴内部发起了一股“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自我改进”的思潮,现在“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已经成为了正大天晴员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公司在营销模式上改变了原来“中央高度集权”的模式,加大了区域市场决策力,发挥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决策前移,权力下放。
  经过一场“自我否定”大讨论之后,正大天晴还是把积极参与和跨国企业同台竞技的竞争手段聚焦到了专利的创新上。在陶惠启看来,跨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就在于其有源源不断的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药物。对于正大天晴目前的现状,陶惠启很明白,创新虽然已经起步,并拥有一批专利产品,但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计划是2012年创新药数量能够上升到50%,这才让人放心。”
  为达到这一目标,正大天晴正在积极探索一个国际化的研发创新模式,专门设立了研发基金,每年销售额的8%直接投入其中,年年如此,以后还将继续提高比例。
  “目前世界上最新一代的肝抗肝炎病毒新药,我们也在研发中。”陶惠启自豪地说。
  在研发方向上,除了加强在肝病领域的研发之外,看到了专利产品过于集中在某一领域,很容易遭遇到来自跨国企业的集中打压以及专利过期后仿制药的大规模冲击等风险后,陶惠启意识到所有的专利产品不能集中在“一个篮子里”,必须“放在多个篮子里”。于是正大天晴的专利政策由原来的专注肝药领域升级到现在的专利多元化,强化了在心脑血管、肿瘤、消化、内分泌和呼吸系统等领域的研发。
  在陶惠启看来,正大天晴这样的发展并不是盲目的。“一方面,在未来5~10年,由于乙肝疫苗的普及推广,乙肝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对于正大天晴而言,通过专利产品线的扩展,可以有效降低未来由于遭遇到跨国企业的专利壁垒以及有针对性打压而造成的运营风险。”
  对于新进入的研发领域,正大天晴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首先是高发病领域,其次要治愈难度高。”在这些领域,正大天晴一如既往地选择了从研发源头开始做创新药物,“每一个领域都有在研的产品。”
  不过,与甘利欣和阿德福韦酯的创新环境相比,现在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肝病是亚洲的高发病,2000年以前跨国企业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是国内企业之间的产品之争,跨国公司基本上只是在国内实现销售。然而现在包括诺华、GSK在内的跨国制药巨头,在近期成立的中国研发中心都把肝病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的升级给正大天晴提出了至少两方面的要求:国际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国际一流的人才。
  对于困难,陶惠启显然准备充足,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正大天晴正式启动了上市计划,于今年年底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将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新药的研发。我们计划用其中的1个亿来完善我们的设备,研究人员的数量也将翻倍,其待遇也可以和跨国企业相抗衡。”陶向《当代经理人》表示,“以前我是在董事会说服股东们支持我们对研发的持续投入,目前我们还计划在证券部也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对未来更大范围内的股东宣传创新和专利的意义,确保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大。”
  
  除了自研,广泛地与国际上知名的药物研究公司合作,也正在成为正大天晴战略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太多的跨国公司创新药物并不来自于自身的研发体系,而来自与其他公司的合作。正大天晴在肝药的研发和营销实力决定了我们有能力购买创新药物成果。”陶惠启说。在记者采访期间,一个来自美国的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公司与正大天晴正在隔壁会议室谈判,并期望能够在肝病领域展开研发合作。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销售额已经回升了30%多。”陶惠启兴奋地告诉《当代经理人》。显然,新政后的正大天晴又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经营,正大天晴已经在肝病用药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把“先强后大”作为企业经营哲学的陶惠启认为,正大天晴的创新战略该到了从聚焦到多元化扩张、“快速跑步”的阶段了,在陶看来,资本运营作为加速度,也该到了发挥其作用的时候了。
  
  专家点评
  
  上海劲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营销顾问 倪旭康
  在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概况为三类:一、产品以仿制药为核心,大量模仿专利过期药品,以产品数量和对终端的控制形成销量与规模,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与河南的辅仁药业;二、以专利为主导,构建特色差异型药品,以技术为领导方向,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江苏的先声药业与江苏的正大天晴药业;三、以消费者拉动为核心,构建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形象,从而拉动核心产品的持续销售,以营销策略为主导尤其是以OTC为主导的竞争型企业,如哈药集团。在三种发展模式中,不论是何种模式,在面对世界制药巨头的竞争时,都没有体现出绝对的优势。换言之,中国药企在与国外医药巨头竞争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生存路径,即便现在销售状况良好,也一样面临着重重危机。

国外医药巨头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可以归结到“以技术为导向,构建具有专利保护的差异型特效药品”。也正因为如此,国外的医药巨头,始终将医药研发和专利保护作为其发展的核心策略,从资金、人力,还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事实证明,国外医药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辉瑞依靠在全球具有稳定销量的专利药品“洛活喜”,持续保持着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而随着“洛活喜”专利保护的结束,大量的仿制药品充斥着竞争的环境,使辉瑞销量大幅度下滑,最终将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让给了强生。可以这么说,从辉瑞的成长与下滑,我们清晰地看到,专利保护对于药品营销的重要意义,本质来说,专利保护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以行政保护的方式,限制了竞争,有效保证了医药企业的良性发展。随着国外医药巨头研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申请与保护的产品越来越多,现在对于中国医药企业来说,如果失去了对自有专利产品的研发与保护力度,未来的二十年,中国本土医药企业将陷入到完全受控于外企的尴尬境地。

  在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所存在的三大模式,以仿制药为核心和以OTC为核心,在阶段时间内,更符合中国医药企业的特色,但这不能成为中国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只能说,由于阶段性策略的得当,将使中国药企有更多的机会,从小到大,做强再做大。真正能在未来成为中国医药核心竞争力的,却恰恰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普遍的短板——医药研发与专利保护。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陸東:買樓買內銀股

金融海嘯突如其來卻又稍瞬即逝,杜拜世界「拖債」影響股市僅及一天,2010年還有比海嘯更兇猛的大事接踵而至嗎?環球經濟、股市能否全面復甦,還是出現雙底衰退,環球央行何時退市?本刊自今期起一連幾期請來多位中外猛人,為大家剖析2010年環球經濟時局。

打頭炮的是,去年10月成功「摸底」,全港唯一一個最早測中今年港股直衝21900點,而被喻為「最準分析員」的瑞銀外部顧問陸東。離開瑞銀自立門戶後,陸東可沒閒著,管理旗下大中華基金外,亦為富豪們當投資顧問,更應瑞銀要求列席不同的投資研討會,甚至連新股投資者推介會都有他的蹤影。

即使已脫離分析員行列,但陸東準確測市的功夫一點都沒退步,市場上就只有他一個在恒指仍處於13000點時,夠膽預言恒指破21000點。陸東說自己是個 據理力爭的人,只要理據充足,沒有不可能發生的事。今期,乘陸東出席研討會之便,捉他前瞻明年本港股市及樓市,他更親自推介招商銀行(03968)作長綫 投資的重點股票。

港股篇:明年合理值26500

任誰都知道,瑞銀外部顧問陸東對烏龜情有獨鍾,他喜愛烏龜獨來獨往,我行我素。

在分析、投資的過程中,陸東亦具備烏龜的特性,從不理別人如何看他,堅信數據分析,認為只要有理據就可以據理力爭。

曾與陸東打交道的人都知道,他確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遠的不說,就以今年2月中為例,當時恒指仍處於13000點時,他第一個站出來預測2009年港股的 合理值為21900點。那時候人人都笑他是傻仔,連瑞銀都叫他別發表這種可笑的合理值預測,他卻一於少理,堅信自己計算出來的數據。

不過陸東亦曾經看錯市:2007年11月他預測2008年恒指合理值為35000點,最樂觀可能見42000點。當時市場上罵他的人可真不少,正因為被傳 媒喻為「測市奇準」的「最準分析員」都有失蹄時,當陸東於去年10月恒指最低位10676時入市,投資者仍紋風不動。再如,他於今年4月接受專訪時透露, 他已成立基金且已入市,本港的散戶仍無意跟隨。

結果,散戶們一再錯過別人恐慌時趁低吸納的好時機,對於傳媒曾經將他從雲端推下來,他全然不介意,淡淡地說:「每一次測市,我都堅信自己理據十足,我不會受四周的雜音影響,我可以完全抽離。」

性格讓他練就遠離人群的分析風格,亦令他成為全港唯一一個成功「捉底」及最能準確預測2009年大市方向的分析員。對於這一切,陸東沒有表現得太興奮,他 聲稱:「都是那句,條數計出來係咁就係咁,無得拗。」還有不足1個月就要告別2009年,陸東依然維持今年恒指合理值為21900點,說沒必要修正,即使 杜拜世界爆煲,他早於上周六(11月28日)當天已預告對港股影響輕微。果然,今周港股連升4天,好像沒事發生過似的。

28日當天,陸東應東亞銀行(00023)之邀,出席由該行主辦的「金融海嘯一周年的啟示」研討會,或許,投資者都為曾經不相信他而感到後悔,難得再見闊別公開場合多月的陸東,大家都聚精會神聽他發言。

他說︰「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預測下一年的港股合理值,2010年的合理值為26500點。」為怕錯失先機,投資者「學精」了,都在做筆記。

投資者都希望聽「貼士」,他堅持自己不是三四五六叔,他不會俾貼士,即使遇上「粉絲」問市,他雖不會直接拒絕,但會回應一句:「股市不是升就是跌,亦不排除有不動的可能。」讓大家知難而退。

「錢平了錢多了」港股續升

盡管他在會上沒有給「Number」,但倒願意公開預測合理值的理據。他愛用「盈利收益率差模型」(Earnings Yield Gap Model)測市,即以企業盈利、資金成本及風險溢價,來計算股市合理值。他說:「用甚麼數據計算出來?我預計美國10年債息平均為3.9厘,恒生指數經 常性盈利增長為17.9%,以及港元兌美元的風險溢價為130點子,從而得出26500點。數據已經全部講出,大家應該識計。」

「至於明年26500點會不會再作調整?會。點解?明年3月至4月時,見到2009年全年業績後,分析員們一定會對2010年的盈利預測作調整,到時會有影響,調高定調低我不知道,26500點是基於現有數據及對2010年的初部認知所得。」

「港股之所以仍有上升的動力,來來去去兩個因素︰一是企業盈利增長;二是信心。港股由去年10月10676點見底到今年高位23099點,中間升了 12,000多點,點解咁神奇,不是說香港經濟好差嗎?為何股市會愈升愈有?一是錢平了、二是錢多了。很明顯,今年港股基於錢多、借平錢下,才會愈升愈 高。」

出口貨運盈利難見曙光

聽陸東的口氣,他對2010年港股表現一貫地樂觀,在熱錢不斷流入下,港股應無下跌的風險?他即時給大家一記當頭棒喝,他說:「2010年我們仍要留意企 業盈利的風險,有一句說話,我經常掛在嘴邊,就是『企業盈利決定股價高低、走勢』。我相信歐美經濟衰退仍會延續,早前聽到好多從政的人說,『春芽』,『嫩 草』、『復甦』、『曙光』,老實講我看不到。當西歐國家經濟衰退時,工業股、出口股、港口股、礦務股,都不會好,該類企業盈利難見增長。」

「我相信,2010年,整體金融市場仍要飽受衝擊,因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朗奴列根時代到克林頓時代,整整差不多四分一個世紀,美國人濫借、濫貸,很 多不應該借錢的人借很多錢,無論利息高、低都借。有句話說得很對:『出得嚟行預咗要還。』美國人在未來十年八載預了要還,這是很明顯的。」

另一方面,陸東認為,市場都關注失業率,對他來說,美國失業率維持在雙位數字實屬意料之內,亦算不了甚麼不明朗因素。陸東說:「我預計,失業率會維持在 11%至12%,我小時候住在北美洲,當時失業率一直維持在雙位數字,我不明白失業率去到10%美國人會覺得如此難受。」

失業率退市加息無威脅

除失業率不是關鍵外,甚麼退市、加息短期內都不是問題。陸東說:「我們經常恥笑金管局前行政總裁任誌剛得幾招用,其實,美國只有一招就是減息,每次有大事 情發生,諸如中東問題,老布殊減息,科網股爆破克林頓減息,現在借錢幾乎不用付息。我們看看風險溢價,即企業借貸所付出的風險溢價,比起3年前無跌過還上 升了。雖然美國印了很多銀紙,一褲都是錢,但似乎銀行對搞活借貸市場並無興趣。」

「他們將錢放在枕頭底,有錢又不拿出來借。我們看到美國消費停滯不前,我相信未來一年,美國絕對無條件加息,在美國銀主盤數量大升下,美國樓仍會再跌,因 為過去升得太急,我建議大家不要手癢去買美國樓。買了亦不值得可憐,有排衰,所以說甚麼『春芽』、『嫩草』,我看不到,只見枯黃一片。」

「說來說去,香港夾在美國及中國中間,美國唔掂,香港都唔掂嗎?香港不同,香港有偉大祖國的支持,一定無問題,若企業盈利增長仍能持續向上的話,問題不 大,這就是為何我堅信明年港股仍可以升的原因。可是,香港是一個小型而開放的經濟,夾在中間,好明顯,經濟已然慢下來。」

港見股樓升入息跌現象

「在金融海嘯下,本港經濟無可避免地受衝擊,就業處於一個急速下滑的勢態,每個家庭的入息跌得好快、好急,我返香港將近25年,這次是我第一次見到在入息減少的情形下,資產價格反而上升,這亦是另一個影響股市的風險,大家亦要留意。」

「股票、樓市升,但入息下跌,讀書的理論告訴我們,無可能持續得到,一是資產價格將下跌,一是工資水平提升。日後會點我不知道,長此下去,入息跌資產價格上升,香港會亂,因為好多人無炒股票贏錢,小部分人將愈來愈有錢,香港人愈來愈窮,我希望不會出現。」

下一站南韓危機?

陸東認為未來比較有危險的市場是南韓及澳洲,因為當地的私人貸款相對於GDP仍然非常高。「若你有朋友在澳洲有樓,叫他們回來,跟韓國佬做生意亦要小心 些,這是事實。此外,韓國銀行對中東的貸款非常之多,雖然暫時未見到南韓會爆煲?卻因為他們的債務比較多,此方面值得留意及仍待觀察,隨時『爆鑊』。」

明年港美或現短暫通縮

陸東說:「大家要想想通脹的成因是甚麼,除了銀紙多外,亦要看銀紙流轉的速度,美國印咁多銀紙,的確已埋下了惡性通脹的種子,但發芽才剛開始,點解?因為 印銀紙後,掟給JP Morgan、AIG等,銀紙卻沒有在正常的體製內,銀紙多了但流轉率跌了,即是說,中短期沒有可能見到通脹。雖然大家都看到樓市升股市又升,資產價格升 不是通脹來臨嗎?」

「香港方面亦然,請大家看看過去一年,香港的私人消費及企業投資急速下滑,好明顯是受金融海嘯影響,亦締造了通縮效應。我們看,普通人買的貨品或者外出消 費,價格其實偏向下跌,所以我仍然覺得,2010年有機會在美國及香港會出現一個短暫通縮。香港人已捱過,董建華年代,我們捱過60幾個月的通縮。通縮對 我們來說不可怕,但對美國人就好有問題,美國人未見過通縮,上一次大規模的通縮應該是四十年代末期,這一代人或這一代人的父輩未見過通縮。」

----------------------------------
內銀篇:續撐招行符價值投資

2006年1月時,陸東第一個站來預測當年的恒指合理值17900點,當時被恥笑癡人說夢話,他卻一語中的,自那時開始,香港散戶就知道有陸東這個非一般的分析員。後來他屢建奇功,成為瑞銀的生招牌——明星級分析員。

這位「瑞銀之寶」於2008年8月離開瑞銀,自立門戶成立Look's Capital Ltd並推出大中華基金,規模約3,000萬美元。該基金亦食正這一輪升浪,聽說表現不錯。到底他那套獨門看家本領是如何練出來的?

個人理財產品前景不俗

陸東說:「主要是我喜歡做分析,我享受做分析、做研究的過程。我自幼愛思考,經常會問為何一加一不等於三、石頭為何一定要碌落山而不是碌上山、約定俗成的就是公理嗎?因為鍾意分析,亦享受過程,加上自己不愛隨波逐流。我拚命做行業、股市、企業分析,從而建構一套『財務分析模式』。說穿了,一切從大膽假設,認真求證開始。」

因為經過多番求證,他於2007年底貼中2008年港股走勢「低、高、低」2009年則為「先低後高」,看來他捕捉股市趨勢的確有一手。還記得,今年4月 他接受專訪時,曾經建議投資者入市買中資金融股,當時他推介招行(03968)及平保(02318);該兩隻股份表現理想,4月至今升幅分別為1倍及 60%。事隔7個多月,他說:「我仍然看好招行的前景。」

他一直堅信,中資金融股是可以放在「櫃桶底」,幾十年後會發達的一類股份。他說:「今天內銀的存貸比率、呆壞帳比率非常低,過去一年又有10萬億元人民幣 新增貸款。在此帶動下,明顯地看到,金融類股份受惠。加上內銀的滲透率仍然低,尤其是個人理財產品,未來幾十年前途光明。」他建議投資者長綫持有自己鍾愛 的內銀股,不建議炒短綫波幅,「我不認為『騰』出『騰』入可以賺到錢,賺的肯定是經紀。只要認清形勢,就可長綫持有。」

陸東說:「我一直信奉價值投資,要找10倍股,當然要做足基本分析。」他之所以能準確作出推測,還得要多謝瑞銀。他在研討會中首次披露以「信心指數」揀股或板塊的心法。

預計中央短期不會宏調

他表示:「我在瑞銀時,發展了『信心指數模型』,這指數很準確。我們發現,恒指升到23000點時,大部分人買的股票是極度樂觀的股票,即波幅大、增長高 的股票,如工行(01398)、中行(03988)、建行(00939),排第五是中海油(00883)、第七為中石油(00857),反映市場對內銀股 前景過分樂觀,現在是時候調整。」

「不過投資者對內銀股仍情有獨鍾,由此可見銀行的盈利對恒生指數、恒指合理值有非常大的影響,雖說我對內銀股長綫前景很有信心,但投資者不可能放埋一邊永 遠不理。投資者亦應自己做功課,例如:應該留意中央政策有沒有改變。今年內銀股都賺大錢,點解?因為溫家寶總理相當精明,銀行放水令股市及樓市升,但這代 表中央政策不會改變嗎?有說中央會在短期內實施宏調?我個人認為機會不大。若有的話,對恒指的盈利增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大家千萬要加倍留意。」

內需股貴得有道理

陸東指出,內需股是應該貴的。「中國經濟增長靠內需,理論上應該買內需股,可惜中國內需股沒哪隻便宜,全部都是20倍至30倍市盈率,但絕對貴得有道理。 我見過中國的零售商,他們的貨物流轉率很快,好叻做生意,做衫做鞋做襪的,1年可以轉40至50盤貨,即是說,同一轉錢可以一個月換一盤貨,不用『積 貨』。以前香港零售商『積貨』4至5個月,內地商人竟然可以令到那轉錢的效益非常之高,所以內需股貴是應該的。」

存款趨活期最利招行

招商銀行(03968)今年首三季實現淨利潤130.78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下降31.16%,跌幅是所有同業中最多,實現營業收入 378.32億元,其中淨利息收入下跌18.97%至290億元,主要是受到央行期內持續減息影響,淨利息收益率降幅較大,期內淨息差為2.21%。

招行早前在A股股東會通過供股計劃,現時正等待內地監管當局的審批,市場預期最快可於1月份進行供股。以集資金額計,招行將按每10股供2.5股比例,配 發AH股合計最多47.7985億股新股,集資180億至220億元人民幣。法巴報告指出,內銀存款趨於活期化,有助提升內銀的淨利息收益率,倘明年活期 存款比例每升1個百分點,內銀淨息差平均可提升1.4點子,平均收益提升0.8%,對中型銀行更為有利,招行是首選,目標價23.17港元。
----------------------------------
樓市篇:香港樓價升勢有餘未盡

陸東說自己不是地產專家,本無意搶同場主講嘉賓之一——中原集團主席施 永青的風頭,但因為自己一直看好樓市,且較施永青樂觀,在數據支持下,他才會敢於斷言,2010年本港樓價仍會繼續升。他續說︰「流動性多造就此輪的樓市 升勢,問題是熱錢會流走嗎?我告訴你,不會的!國家改革開放30年,加上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激活經濟令流動性增多,熱錢造成香港資產價格急升,加上 滙豐(00005)今年初帶頭將存款利率減至近乎零,將錢趕到市場,今日你放10萬元在滙豐,1年後收的息,不夠買一碗叉燒飯,試問你們1年吃多少碗叉燒 飯?大家都知道買領匯(00823)有4厘息、港燈(00006)有6厘息,這解釋了為何股市,樓市會升。」

來港炒豪宅58%是內地人

「樓價與資金流向有正面作用,所以樓價短期很難大幅下調。最近大家都說內地人來港炒高樓價?數據顯示只有4%是內地人,但若將豪宅與普通樓分開計,就有 58%的買家為內地人,這樣可解釋為何豪宅屢創新高。幾時樓市才會正常化呢?我預計要到2013年,當西鐵沿綫物業、元朗、荃灣西等樓盤相繼落成後,供應 才會比較正常化,所以短期我仍然看不到樓價有太大的下調空間。」

「至於今年第三季、第四季樓市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供應少。你們看,董建華年代(1997年至2003年),香港失業率去到8%,又有通縮,按揭利息去到20厘,香港人仍然可以每年吸收2.5萬個單位。未來兩年新樓的供應仍然少,樓價有可能會大跌嗎?」

「即便是近期政府建議活化工廠大廈,這又會增加土地供應嗎?我們計過數,全港有1,026幢工業大廈,這是否代表將來會有很多廠廈變成住宅?你們看,各大地產商擁有的工廈佔的土地儲備比例很少,所以說,未來的供應仍然不會多。」

陸東繼續解畫︰「或許你們會問:地產商是否在『櫃桶底』收埋好多隨時拿出來?我認為不是,據調查所得,香港上市的 各大地產商,平均土地儲備只夠3.1年,我返香港20多年,跟他們很久了,過去他們一直維持在5年至6年,現時只有3.1年,這亦告訴你為何一手樓賣那麼 貴。賣麵包給你,他們無麵粉開工,所以他們要賣麵包都要賣貴些給你們,才可以買到貴麵粉。地產商沒可能及沒必要平賣新樓,加上他們借貸借得少,借貸比率 低,他們不需要平賣樓。」


為此,陸東斬釘截鐵地說:「2010年樓市有調整並不為奇,但我相信,不會拾級而下,出現螺旋式下跌!正因為樓市仍會升,若投資手上有很多Cash,置業 是其中一個選擇。現時銀行存款沒有利息,但投資物業普遍有3厘回報,加上我敢寫包單,未來沒有加息的可能;低息環境加上現行的勾地製度,未來數年物業供應 仍然比較緊張。在錢多、借貸成本低下,選擇置業而不要現金亦無不可。」

風險在政府推地壓樓市

然而,部分投資者仍然對置業卻步,擔心本港樓市仍有下跌的風險。陸東說:「的而且確,本港樓市仍存在風險,風險在哪裏?風險在政府拿出更多土地來推低樓市。我建議港府不要改變現行的勾地、賣地政策,若想樓市保持升勢,千萬別聽從尊貴議員的建議,即是不要幹預樓市。」

陸東是香港樓市的大好友,他多次成功捕捉樓市的升浪,最經典一次是他看準1989年「六四事件」後樓價大跌,飛身入市買樓,賺到人生中第一桶金。及後他亦曾因出售西半山雍景台、中半山梅道嘉富麗苑而獲利。
----------------------------------
內房篇:中央長開水喉摣內地樓

「中央去年大開水喉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率先受惠的絕對是內地樓市,本港樓市亦間接受惠。加上,中央現時沒條件加息,1993年,中國於朱鎔基時代實施宏 調,當時中國的通漲高達20%至30%,今日中國卻出現通縮,因此沒宏調需要。中國有條件、有能力連續一、兩年長開水喉,如果現時在內地有樓或持有內房股 可以繼續持有。內房股長綫可成為一個很好的對抗通脹工具。那些營運良好、負債不高又有龐大土儲的內房股可看高一綫。」


經濟通縮中國毋須宏調

他續稱:「內地樓我不會看得太淡,中國過去10多年,樓價的升幅都是落後於收入升幅。反觀英國及美國,樓市走勢拋離整體經濟,因為他們濫借濫貸,先使未來 錢,令樓價形成拋物綫上升。中國卻不是,最近樓價升幅才超越入息升幅,我認為,內地樓市並無泡沫,中間當然有調整。你們看,無論是東面省份、西面或是中部 以至整個國家,省政府的借貸比率仍很低,可以借很多錢起多幾條公路都得;總之,中國踏入高速發展的階段,而加州、紐約卻統統破產,大家勸勸朋友,快些賣美 國樓。」

「有人說,中國快速增長會出現宏調壓力?我認為無可能!雖然中國股市、樓市砰砰聲地升,但在通縮下,中國絕對無宏調的需要。

他預計中國今年新增貸款達10萬億元人民幣,啟動引擎後不用加重力度去推行,只要繼續在這個方向行,繼續推動經濟就可以了。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投资不差钱 紧盯央企重组新能源地产

房产投资持续增长,进出口逐步恢复,宏观经济向好,上市公司业绩渐渐改善,A股估值处历史平均水平附近

理财周报记者施维实习记者滑明飞/文
  “上半年时我们跟客户说,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不配置股票资产。”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即便到现在,A股的估值也比较低,未来上升的空间还比较大。但如果有人问我年底之前会涨还是会跌,那我就不知道了,谁又会知道呢?”
  在帮客户做的资产配置成功跑赢大盘之后,招商银行零售银行信心满满,金葵花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都大幅增长。刘建军说,“我们的主要职责不是卖理财产品,而是帮客户做资产配置。”
  哪些资产值得配置呢?刘建军与理财周报分享了该行第四季度投资策略。
  明年第二季度前投资“不差钱”信贷收紧的传言已经沸沸扬扬,尽管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日前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并没有消除人们对市场流动性降低的预期。
  而刘建军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市场所担心的投资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应该不会发生,因为从投资资金来源与投资完成额的关系来看,至2009年8月,资金来源对投资完成额的覆盖率达17%,大大高于2008年同期。因此,中国投资并不缺乏粮草,四季度仍有充分保障。随着春季新增贷款的发放,至少在明年二季度之前,投资资金来源不会特别紧张。
  短期内投资“不差钱”并不是空穴来风,有经济状况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当前国内消费依然疲软,外需复苏仍须时日。国内出口主要依靠美国市场,虽然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失业率高企,消费信心低迷且短期难恢复,因此出口仍无法肩负国内经济增长重任,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支撑。
  招行在其第四季度策略报告中分析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其在应对金融危机之后最为突出的问题,国家正拟定一系列新措施,比如开展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试点等,可能会有新的机会。此外,国资委也提出合并重组央企,在2010年减少到80-100家,这意味36-56家央企将被整合。如此大的动静,资本市场作为兼并重组的一个重要平台,毫无疑问在未来将迎来一场投资盛宴。
  债市继续下挫,股市上升空间仍存尽管招行投研团队对未来投资市场较为乐观,但并不是所有投资品种都看好。比如债市,招行继续唱衰,6月份就曾指出债市将开启中长期熊市。他们认为,三季度债券价格短暂上行并没有改变中长期熊市的趋势,第四季度向下调整空间巨大。而新股的发行规模加大也进一步分流债市资金。
  对股市,招行保持乐观。“虽然国庆后国家不再为股市保驾护航,市场可能出现持续调整,但创业板开闸,小盘股借此进入题材炒作的热门时间,用来维系股市的人气。”招行策略报告指出。
  “长远看,大盘上升势依然存在。虽然第四季度政府投资、信贷投放、房地产销售面积等宏观以及行业数据继续远超预期的可能性小,但会维持高位。”刘建军说,房产投资持续增长,进出口逐步恢复,宏观经济整体向好,上市公司的业绩将持续改善,股市估值仍处于历史平均水平附近,市场仍有机会完成整理重拾升势。
  新的投资兴奋点:新能源+房地产对于投资者最关心未来投资机会,招行方面认为,市场经过大幅修整后需要新的兴奋点才会开始“牛市下半场”。
  他们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国内出口将逐渐回升,与之相关的行业将迎来投资机会。受美国消费低迷的影响,国内出口依然难以获得较快提升。但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和最严重的收缩都已过去,加上国内的成本优势、出口退税补贴和产品结构升级,出口已经进入了一个逐步恢复和螺旋上升的通道。在危机中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开始逐步获得订单,慢慢复苏过来。
  而今年12月即将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将掀起全球范围内对低碳经济的探讨与炒作,将为投资者迎来第二个投资机会,因此,新能源领域将有一轮新的增长。但招行同时提醒投资者,由于我国企业鲜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再加上一些项目的重复建设,在炒这一概念时要注意风险控制。
  对于近期因风传房贷即将收紧而弄得气氛紧张的房地产市场,招行的看法相对乐观。“随着经济逐步回暖,房地产又重回支柱产业的地位。”招行认为,这是政府投资不可持续与出口复苏缓慢的阶段性必然结果。在出口没有明显改善前,政府改变先前陆续出台的刺激房地产开发投资政策的概率较小,而政府唯一担忧的只是房价过快上涨。
  招行投研团队相信,未来政策的出发点,将是在不刺激房价过快上涨的前提下,鼓励房地产投资的快速跟进,而不是从信贷角度限制房地产的投资。
  美元贬值空间不大,警惕超预期反弹黄金近期冲破1150美元/盎司的高位,未来能否持续坚挺?
  在招行对境外市场的分析中,他们认为美元短期疲软但再贬值空间有限。目前,投资者对风险偏好的升温,加上息差因素将持续支撑非美元货币,但这并不代表美元还有深度贬值空间。由于利差交易的主要风险是汇率变动,借入美元最终要用美元偿还,未来美元走强可能促使利差交易者换回美元以便还款。这将导致美元加速升值,弱美元出现持续反弹,走强力度可能超过预期。
  从之前黄金一路狂飙不难看出,其主要是购买黄金以对冲美元贬值,而一旦美元坚挺,黄金价格便会应声而倒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龔方雄:四大利好支撐A股明年還會漲

著名經濟學家、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副主席龔方雄先生日前在深圳出席高交會資本市場高峰論壇時表示,全球經濟在未來一年時間內會逐漸向好,中國股市到明年6月份至少還有20%的漲幅。
  龔方雄和摩根大通一直對市場比較樂觀,在去年第四季度、今年年初就拋出了雙底論,當時積極主張大家介入股市。今年6月份,龔方雄認為全球經濟的復甦步伐可能會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快,全球經濟復甦的力度也會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強,當時這兩個判斷現在基本上得到了驗證。他表示,全球的資本市場,包括股市、期市和外匯市場,正相互配合運行在牛市格局中,處於走向成熟階段。

  龔方雄認為,經濟的基本面在未來12個月左右的時間會逐漸向好。「我們處在全球同步性復甦當中,同步性的復甦在第三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從今年的第一季開始復甦,中國的A股引領全球先漲起來。全球經濟現在基本上處於強勁的週期性的復甦,這種週期性的復甦,我們認為至少會持續12個月左右。」

  龔方雄表示,經過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的洗禮,公司的盈利在金融危機的初期會逐漸的顯現出來,因為大家的成本壓得非常低。未來的幾個季度,全球的公司盈利,包括中國很多公司的盈利都會爆炸性地增長。中國會越來越強,明年不是經濟保8的問題,明年經濟是會不會雙位成長的問題。

  龔方雄認為,通脹不是問題,有通脹預期,但是沒有通脹實質危機,原因在哪裡呢?「雖然現在有復甦,而且復甦從底部反彈來看是非常強勁的,但是在我們看來,而且歷史數據也得到了證明,這一輪的復甦相對來講是二戰以後全球經濟最微弱的復甦,估計未來一年大概美國的經濟成長會像第三季度這個樣子,會是3.5%左右的成長。一般來講通脹是需求拉動、工資拉動,就業率非常高、失業率非常低的情況下才會有通脹。這一次相對來講最微弱的是復甦,如何有通脹的特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相對寬鬆的流動性會長期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確實在復甦,引領從底部開始爆炸性的成長,同時流動性會繼續存在。

  他認為,在全球流動性寬鬆的環境之下,整個貨幣會相對貶值,在紙幣不值錢的情況下,大家都需要買有形資產,資源、黃金、能源這些東西會比較好,但是什麼東西更好?非生產性的資源會好於生產性的資源,因為生產性的資源受到整個經濟危機的力度過剩,非生產性的資源典型的就是黃金,在所有的央行都保持低息的情況下,有形資產的價格不斷升高。在這種情況下,當黃金價格不斷上升的時候,大家會有通脹預期,有通脹預期大家就不想持幣,大家就想持有資產。

  龔方雄說,國際上牛市運行的格局就是這四個原因,第一經濟恢復增長,第二盈利大幅上升,第三政策環境繼續保持寬鬆,第四紙幣貶值,有形資產增值,這四點實際上用到中國來都是適用的,中國還有另一點,就是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重新來臨。

  龔方雄說,「中國股市今年年底到明年6月份這一段時間,至少還有20%的漲幅。現在的看法和我們越來越一致,但是我們看好的程度、看好的信心都越來越高,這就是宏觀大背景,宏觀大背景為中國創業板的市場,為中國整個PE的投資、產業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為中國整個資本市場發展、創業板市場發展都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條件。」

房地產價格漲跌一直是市場和政府關注的焦點,作為拉動內需產業鏈最長的房地產業,未來走勢如何?就此,記者專訪了摩根大通中國投行副主席龔方雄。
  中國房價長期看漲短期中性

  上海證券報:今年1月開始,你們就主推中國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板塊,現在看來是對了。將來怎麼看?

  龔方雄:總體上看,未來中國經濟繼續跑贏全球,內需拉動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從今年1月份開始主推中國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板塊,將來如何,我個人而言,中國汽車市場至少要持續好幾年的結構性上升態勢,主戰場在二、三線城市。這方面國內爭論也不多,觀點比較趨同。

  現在爭論最大的是房地產,作為促進內需最大的產業鏈之一的房地產,我認為中國房價長期上升態勢應是非常明確的。短期看,受外部原因衝擊,價格可能會漲到某個位置進行整固。

  上海證券報:外部原因是指什麼?

  龔方雄:外部原因就是人們對流動性的感覺。我為什麼稱為流動性感覺,不是流動性本身呢?主要是流動性本身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只是貸款增速出現下降。要知道,貸款增速並不是衡量中國流動性的唯一指標,而是給老百姓造成一種流動性偏緊的感覺。

  如,今年年初每個月貸款數量都是1萬億,目前每月只有5千億左右,大家覺得少了一半,流動性緊張的感覺油然而生,但這種感覺持續不了多長時間。

  現在流動性好於上半年

  上海證券報:為什麼會有此觀點?

  龔方雄:我認為現在流動性比上半年更好更寬鬆。主要是銀行貸款一般都呈現上半年多貸下半年少貸的態勢。即使今年沒有金融危機這種特殊情況,我國全年貸款也總是呈現前高後低的態勢。

  要注意的是,上半年的貸存比例並沒有上升,而是一直維持在低谷徘徊,也就是說貸出去的錢,大部分又流回銀行變成了存款。

  如,貸款上半年增加了接近8萬億,存款接近10萬億,存款比貸款增長的還多。儘管銀行很願意先把貸款放出去,越早貸出去越好,但由於很多項目還沒開工,對資金的需求不足。

  值得關注的是,最近銀行貸存比相對有所提高,這對銀行是好事,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同樣,也說明接受貸款的企業,因為實際開工數量的增加,從銀行貸出來的錢真正流入實體經濟。

  因此,上半年雖然貸款增速很大,但由於銀行貸出去的部分款項並沒完全流入經濟體,使得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改善並不大。但是,下半年這種情況在漸漸改善,銀行貸款絕對數量在減少,但是流入經濟體的錢更多。另外,很多項目開工以後,從銀行存款賬戶中提取現款,並不表現在貸款裡。

  所以,我認為,下半年流動性在真正改善。

  明年房地產板塊將迎來上漲行情

  上海證券報:資本市場會買賬嗎?

  龔方雄:市場與理性是有差異的。一旦當月數據比上月數據低,或者是比上半年少得多,就必然造成貸款減少市場流動性偏緊的信號,就成為資本市場要進行調整的主要信號。

  當然,當市場要調整時,無論什麼原因都會成為調整的理由。所以,就房地產板塊看,短期甚至到年底,很難跑贏大市。

  明年看,由於放貸前高後低的歷史規律很難打破,不排除明年一、二季度每月放貸的數量比現在高。因此,即使明年從第二季度政府開始加息,市場仍然感覺流動性寬裕。而房地產板塊是需要流動性拉動上漲的,因此,明年上半年房地產板塊可能會迎接另一波上升階段。

  因此,現在到年底房地產板塊的低迷只是一個短期的技術性調整,這個板塊自身不會出現方向性的改變,也遠遠沒到方向性改變的時候。

  可以說,在相對低息環境持續較長時間的環境下,資金使用成本較低,明年資產配置中需要更多考慮房地產板塊。

  上海證券報:除了資金成本因素外,還有什麼原因?美元貶值是不是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龔方雄:這不單單是美金貶值的問題,我倒認為美金從現在開始不會貶值太多,原因是因為各國利率都比較低,套現投機資金很難尋找合適機會。資金會湧向有形資產,如黃金、有色金屬、貴金屬、大宗商品、石油等等。因此,這不是單純美金貶值問題,而是一個整體的貨幣現象。

  這實際上對房地產市場也是有影響的,因為房地產屬於有形資產。為什麼最近我們國家出現這麼多新「地王」,很多人很片面在探討這個問題,並沒有上升到資金成本的角度。創造「地王」的開發商都是國有開發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相對資金成本比非國有開發商便宜很多。所以,他覺得可以拿得起那塊地。

  放大這個道理,如果你認為全球來講整體的資金成本還會保持相對較低水平很長一段時間,有形資產就會增值,這是大趨勢。因此,我們覺得房地產還沒有到拐點。

  當然,很多人在這方面感覺不舒服。因為全國房價基本上回到金融風暴以前的高位,但股市還在半山腰,從高位6000點回落才上揚到現在的3000多點。但這是從另一角度印證我們國家房地產投資比很多其他投資要好。

  城市化是中國經濟原動力

  上海證券報:看好房地產,除了上述的資金成本、人民幣升值因素外,還有什麼?

  龔方雄:中國經濟目前處在一個結構性成長的初期,城市化率相對很低,只有45%。目前,城市化率每年的速度都有所提高。10年、20年前,我國城市化率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上升,現在大概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上升。

  這意味著現在居住在城市裡的人口占總人口45%左右,居住在鄉村裡的人口,或者以鄉村為主要居住地方的人口占總人口55%,明年可能會上升到46.5%,按這種比例,我們13億人口,每年進入中國城市的新增人口差不多有1500—2000萬左右。

  這是什麼概念?就是每年都要造一座新的像上海這樣的城市來吸納這部分人,或者每年都建一座像紐約、倫敦這樣的城市,這就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這是中國經濟的原動力。而且,這個城市化進程現在影響最深刻的地區是二、三線城市,二、三線城市承受著城市化進程的壓力。

  對二、三線城市城市化的判斷,是我們敢於在今年1月份就出來講要買中國房地產股和汽車股的主要原因。現在再講此事,不是簡單地說我們那時判斷準確,而是說今後這個趨勢還會延續下去。

  上海證券報:奇怪的是,現在買房大軍是剛畢業的年輕人,這裡面的內涵是什麼?

  龔方雄:不能把中國百姓收入簡單的跟美國進行類比。目前,中國買房大軍是剛從大學畢業準備結婚的小兩口,這背後是雙方家長畢生儲蓄的支持,不是兩個新人在買房子,而是6個人的收入購買一套房子。

  有擔心房地產是泡沫,很多人將收入、地價等因素,與美國做一個很簡單的類比,我是非常不同意進行這樣類比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中國可耕地是稀缺資源,但美國不是。中國國土面積跟美國差不多,但中國可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是40%。由於中國人口比美國高出4倍,使得我國人均耕地只有美國的1/8—1/10。而美國已經是成熟國家,是城市化進程完成的國家,而中國城市化進程才剛剛開始。可以想像,如果中國城市化達到70%、80%甚至90,%中國耕地還會流失多少。

  有些人說城市化不一定要佔用耕地,但這只是幻想。草都長不出來的地方人願意住嗎?因此,這種城市化進程一定是佔用可耕地為代價的,地價的上漲是難以避免的。因此,房價怎麼會降得下來?

陸東:恒指明年合理價26500

陸東表示,類似迪拜的個別金融事件的風險,已計入了他的研究模型內,他預期本港藍籌股明年盈利有雙位數增長,因此,恒指應可見26500點,迪拜最終應可獲阿聯酋其他成員協助,跟債權銀行商討重整債務。

迪拜國際延遲向債權人還款半年,令市場憂慮事件會引發新一輪金融危機,拖累環球股市周五急挫。陸東昨日出席東亞銀行舉辦的投資研討會上表示,迪拜事件,對市場的風險溢價有負面影響,但對港股企業盈利則輕微。


藍籌盈利料增17.9% 推動恒指

他指出,迪拜事件對金融體系的負面的擴散速度,不及雷曼、花旗及AIG事件般大。而且,觀乎在中東投資較多的韓國企業,韓股在事件發生後急跌5%,顯示股市已迅速反映壞消息,故他維持恒指今年21900點、明年26500點合理值的預測。

陸東又提到,迪拜為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成員之一,其他兄弟國的財政實力雄厚,可協助迪拜與銀行進行債務重組,預料事件不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見20000點可趁低吸納

不過,陸東預期港股短線有調整的理由。他指出,由於恒指由今年以來已一口氣上升了12000點,中間並沒有像樣的調整,調整幅度有可能是上升幅度的四分之一,即出現3000點的回調,由23000點跌至20000點附近。他認為,倘恒指跌至18000至19000點水平,是買入良機。

陸東按照其設計的數據模式,預期2010年恒指的合理值達到26500點。他預測,恒指成分股經常性盈利將有17.9%的增長,並預計美國10年債息平均3.9厘,港元與美元的息差為130點子,而推演出26500點的預測。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另类富豪刘益谦的财富密码

这是一个持续的财富之路,一路行来,每个阶段都有比他更成功的人,但结果不是灰飞烟灭就是被他甩在后面

一个人的春拍

2009年5月29日晚上11点,北京亚洲大酒店,保利春季拍卖会已经进行了4个小时,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终于压轴出场。《写生珍禽图》历经宋、明、清宫廷收藏,上有多枚皇帝印鉴,国宝价值不言而喻。价格从起拍价3800万元轻松突破4100万元后,拍卖师将竞价阶梯从50万调到5万。一直叫价的第一排572号牌主告诉拍卖师,只要对手出价,就给自己加5万,然后出去抽烟去了。5月30日夜12点20分左右,当价格叫到4460万元时,一位中年男人推门而入,满不在乎地走到第一排,举起572号牌,自报加价50万。

三遍询问之后,随着拍卖师的一声“成交”,槌声响起,现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他惊讶地站起来,双手一摊:“啊?敲给我啦?我还没做好思想准备呢!”这位中年男人拥有了宋徽宗真迹《写生珍禽图》。加上12%的拍卖佣金,《写生珍禽图》实际成交价高达6171.2万元。
此人就是刘益谦,小名毛毛。在拍卖界,毛毛这个名字比大号刘益谦更广为人知。后来他说,本来他打算用1个亿买这件国宝的。在保利春拍第二天举行的嘉德春拍,刘益谦又以5824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另一件清宫旧藏书画宋人《瑞应图》。

保利和嘉德这两天的拍卖场上,刘益谦还一连串购买了陈逸飞《踱步》、清乾隆釉里红团龙纹葫芦瓶等等,总共花了2亿元,占保利、嘉德今年春拍总成交金额的一半。比起刘益谦今年在资本市场上的大手笔来,这2亿元算不了什么。在证券投资和拍卖两个行业均如鱼得水的刘益谦今年在资本市场上频频参与定向增发,同样出手不凡,数额惊人。

6月10日,刘益谦以上海圣诺的名义认购京东方A增发7亿股,动用资金16.8亿元;7月16日,刘益谦又一举购入保利地产增发股4500万股,耗资超过10.8亿;7月21日首开股份公告定向增发完成,刘益谦斥资约4.886亿元认购了其中3500万股。

仅仅这3项,刘益谦动用的资金就是3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刘益谦今年参与定向增发资金在50亿元左右。2008年刘益谦以3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位列“2008胡润百富榜”第261名,胡润显然低估了刘益谦。更何况,参与拍卖和收藏16年来,刘益谦只买不卖,艺术品和古董给他带来的增值回报远超过股票。刘益谦自己说:“除了国内几家大的博物馆之外,我的古代书画是其他博物馆没办法比的。”接近刘益谦的人说:“他是上海滩真正的富豪。”

1963年出生的刘益谦今年46岁,这位被称为“资本市场大鳄”、“猎豹”的家伙衣着普通、貌不惊人,看上去有令人惊讶的随和、朴素。秘书小朱说,我们老板走到哪儿都一个人,放在人堆里就不见了。刘益谦扬了扬下巴:“你看我像大鳄吗?”一副不能接受的样子。

30年前,出生在上海“下只角(贫民区)”的顽劣少年刘益谦初三便辍学回家,一家人在狭小昏暗的空间里埋头做提包赚钱。“我当时压根没想过今后能怎样。”与这30年里成长起来的其他富豪相比,刘益谦相当另类。

他没有烫金的学历,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没有刻意维护广泛的政经人脉关系,也没有资本市场大佬们常用的眼花缭乱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手法,他的财富积累之路完全是公平透明的,从买国债、倒认股证、买内部职工股、买法人股,到今天参与定向增发,他获得的生意机会完全是公开平等,但是只有他最大限度地捕捉到了其中近乎完整的暴利空间。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是一个持续的财富之路。一路行来,每个阶段都有比他更成功的人,结果不是灰飞烟灭就是被他甩在后面。30年里刘益谦上演了这个时代人人梦想的完美财富递增版本,且看不出有停止的迹象。那么,刘益谦的财富密码是什么?他的动力来自何方?他的天花板又在哪里? 享受风险八九岁的时候刘益谦就开始旷学,整夜不回家,从马路上捡烟头抽。但是刘益谦的成绩却特别好。

学校里老师对学生反复说:“你们要好好读书,以后考大学,考不上大学今后找不到工作,娶不到老婆,不会受人尊重。”叛逆的刘益谦想,不可能啊,这么多人全部去考大学?不可能。1979年,16岁的他决定:“你们读书吧,我赚钱去了。”

自此刘益谦开始了不被主流价值认同的纠结历程。在那个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年代,刘益谦当个体户做皮包、当黄牛倒认股证,尽管先人一步成为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和百万富翁,但他倔强的心里是否憋着一股说不出的劲,成为他前进的助力,外人不得而知。今天刘益谦已成为百亿以上身家的大富豪,但在主流社会,尤其在拍卖行业,始终不能得到认可,人们羡慕他又不能接受他,认为他少年得志、没文化。

这个“没文化”的刘益谦,一直表现出“胆子极大”的特点。1983年,刘益谦在豫园商场做小生意的同时,花6000多元考了驾照,买来两辆车和哥哥开起了出租;1990年以100元价格购买了豫园商场原始股2万元,公司老总在股价400元的时候就说,不值这个价。刘益谦足足将股票拿到价格冲上1万多元成功抛出;

2000年开始用巨额资金大量收购法人股,那之后政府解决“全流通”问题两次失败,换来长达5年的漫漫熊市,直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2004年在连保险都不知为何物的时候,发起成立了天平汽车财险公司,两年后又有了国华人寿;今年则以大笔资金参与了谁也不敢买的连年亏损的京东方定向增发。

每一步都是别人压根不敢想的行动,每一步刘益谦的财富都跃上新台阶,他没有错过资本市场上每一次暴利的机会,也完整地捕捉到了其中的空间。如果说一次两次的成功有幸运的成分的话,那么这条持续30年的成功之路,证明了刘益谦在投资上的天分。刘益谦说:“我从来不会做没有风险的事情,这不是我的个性。我喜欢有压力,喜欢风险,问题是你能不能控制风险,我享受驾驭风险的瞬间带给我的快乐。”他说,自己的一生中“没有什么困难,我也不怕困难,更不怕压力。困难和压力会让我更兴奋,没有困难和压力我感觉难受得要命。”

“不装”相交15年的老友董国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雅昌艺术网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20多年前还在海关工作时,董国强拿自己写的一幅字参展,得了全国大奖。这样的人良好家庭背景是可以想象的。2005年董国强和刘益谦合伙成立了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这样完全不同背景的两个人能够成为莫逆,所有的人都很奇怪。董国强认为,“真实,是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任何人面前都不装B,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并不稀奇。但是以他这样一个身份能够保持这样的本色,可以说十分难得。”1993年,刘益谦阴差阳错进入拍卖行业,今天已经成为国内这个行业最大的买家。他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买东西,不是因为喜欢,仅仅是出于“占有欲”。

董国强刚认识刘益谦时,他30出头,少年得志,“别人说他有四五个亿。”“现在有些人跟他接触也会觉得他这个人比较狂妄,说话比较随性。15年前的时候比现在还严重。现在好一点了。”“好一点了”的刘益谦一扬眉毛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这个行业我尊重的人不多的。尔虞我诈、贪婪、权术,他们玩的东西我十几岁就会了,你说我能尊重他们吗?”

2003年因为购买了巨量的法人股,刘益谦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2007年前后刘益谦成功抛出这些法人股,获得了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崇敬刘益谦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刘益谦满不在乎地说:“其实我感觉自己就是赌对了。”董国强觉得,刘益谦不愿意粉饰自己,那些看不起刘益谦的文化人,其实除了文化,什么也没有。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容于规矩的刘益谦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小学一年级就在学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字,有谁能做到?这8个字是要用一生的。天天要向上,太难了。”第一天采访的4个小时里,刘益谦只接到三五个电话和短信,期间一次老朋友来看他说了会儿话,一次员工进来说了项业务花10分钟,此外没见什么人来找他。

“我每天在办公室里感觉没什么事情可做的。”——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有着两家保险公司、一家上市公司、总共3万名员工、上百亿资金生意的老板。刘益谦认为,“从亲力亲为到放手让别人去做,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很难的。”“我对自己能够做到这种转身也是比较满意的。”1979年刘益谦和两个哥哥、父母,开始和舅舅一起做手提包。这段经历,不仅仅使刘益谦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万元户,而且使他明白了“什么是经营”。

“经营很简单,就是要控制好成本,把产品销售出去,把产量提高上去,把货款收回来。”
一开始什么都是刘益谦自己做,但是,“一天做两个包能赚多少钱?”后来刘益谦让别人做各个部分,最后自己再组装起来,“现在这个叫外包”。人造革的提包一个可以挣1块多钱,刘益谦一天可以赚100多块钱。

2003年刘益谦收购了湖北的上市公司百科药业(现改名天茂集团),很多人怀疑,一个搞资本市场的,能不能玩得转上市公司。“我心里在笑,他们都不知道,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这么几点,我十几岁就会做的事情,现在还做不了?”如果说30年前工作的动力来自于对金钱的如饥似渴,现在的刘益谦则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你说我在和谁竞争,我也说不清楚。”

2000年,为了大量收购法人股,新理益成立。对这个名字刘益谦解释,新时代要有新理念,才能获得收益。媒体上现在经常还称呼刘益谦“法人股大王”,刘益谦啼笑皆非:“我的法人股早在2007年都卖完了。”对现在频繁地参与定向增发,刘益谦说:“这是我现在做的事,不等于我会永远做下去,也不等于我现在其他的什么都不做了。”

今年年底,新理益成立10周年。在公司初级阶段,员工加上刘益谦一共就4个人,就做一项业务收法人股。现在两个保险公司,加上天茂集团,整个公司的员工加起来30000多人。“我感觉我今后10年,如果没有前面10年干得好的话,那说明我退步了,我就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我的上限是什么?没有上限。在人生的过程中,只要在努力,不要去想能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不是努力去做了。”记者问刘益谦,平时会通过什么方法学习?刘益谦说,看书啊。边说他边起身去办公桌前:“我给你看看我最近在看的书。”记者有点惊诧:“还是看书?”刘益谦丢下书转过身来,手往裤兜里一塞:“这话说的,怎么不看书呢?”

逆反
刘益谦与主流价值逆反的心态,从16岁延续至今。当初的逆反是不愿意盲从、听任别人规划自己的生活道路,今天则不愿意向主流“投降”,不单单是讨厌那件“皇帝的新衣”,一份对自己来处的敏感、对世人轻视的倔强始终深藏在刘益谦心底。对外界的不认可,刘益谦说:“别人说什么我都不在乎,我要是在乎我就积累不了这么多财富。”

他说:“从小到大我获得的认可就比较少,现在财富多了,认可的人相对也多了。”别人在这种时候往往会觉得扬眉吐气,顺应这种认可,从而与主流价值合而为一,刘益谦却不屑地说:“他们不过是认同财富而已。”

即便每一次投资都或多或少有赌博的成分,这种赌博背后也包含着大量复杂的分析,一路走到今天的刘益谦积累的知识不可能还停留在初中没毕业的水平上。但他说:“我始终是个初中没毕业的人。”对京东方增发,他认为,中国人心里有个电视机大国的梦,这是国家战略,行业拐点和公司拐点都已经出现,“今年京东方应该不会亏损,如果有哪个经济学家愿意和我赌,我愿意跟他对赌。”

对于保利增发,他说,“现在唯一能看得清楚的就是地产行业,国家要走出金融危机,老百姓要抵御通货膨胀,都要靠地产。”“大中城市房价已经达到07年高峰水平,可是房地产上市公司价格没有达到07年水平。” 他自己今年还参与很多地产公司的增发。“我没有什么时髦的理由。”他经常对自己公司的员工说,你们去听各种报告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不就白听。

每一次在拍卖场买回了好东西,采访他的记者都惊讶于他对这件东西了解之多。1993年至2000年刘益谦潜行于一级半市场购买内部职工股,因为买错内部职工股而倾家荡产的人不在少数,而刘益谦经手过的上百家公司全部上市了。但刘益谦逢人便说,我什么都不懂啊,我没读过什么书啊。每次拍卖会他从不看预展,说看也看不懂。

同时刘益谦因屡战屡胜,又表现出对“专家”和“经济学家”的蔑视,“专家知道什么?”“经济学家怎么可能说对呢,他们要是能说对就去当资本家了。”董国强说:“他买东西不是说这件东西我喜欢到一定程度,也许一件东西私下里1000万卖给他,他不买,在场上他举5000万。他喜欢这种横刀夺爱的感觉。”

2003年以后因为大量购买法人股,刘益谦逐渐进入媒体视线,一段时间里他不愿提起这段经历,把它们统称为“小生意”。《证券市场周刊》这样写道:“几年以后他已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来处,个人简历上‘硕士学位’的字眼不再提及,取而代之的是他对自己‘初中肄业’的自豪。他会常常伸出双手比划给人看——‘你看,我右手大拇指是不是比左手的粗?这就是我当年做皮包留下的纪念。’”

省长到我公司来,我走了中国的生意人都上演“政治+经济”模式,刘益谦不。去年年底市里给天茂集团评了个奖,“从心底里我不愿意,戴个大红花傻乎乎的,但是公司的书记说,不行,电视台要转播,没办法。”刘益谦当天去,当天晚上要赶回来,“走的时候市委书记拉着我,他说你怎么走啊,你不知道吗,明天省长到你的公司来。我跟他说,书记,我的问题省长解决不了,省长的问题我解决不了。”

过了大半年,省长到上海来招商,在香格里拉酒店接见刘益谦。刘益谦穿着T恤、休闲裤、运动鞋就来了。“来了市委书记很急,说正规接见你要穿西服打领带的,你怎么穿这样呢?后来我的西服是书记脱给我的,领带是谁给的,裤子皮鞋袜子都是别人凑的。”

“陈良宇出事时有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没什么事吧?我说我出什么事?他说陈良宇出事了,你没什么事吧?我说你神经病,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我从电视里认识他。”“毛毛这个人,喜欢什么人不喜欢什么人,从脸上能看出来。他不是那种城府很深的人,他如果不喜欢一个人,就能跟这个人正对脸走过去都不看这个人。”

董国强说,“他不喜欢那些假模假式的东西,有时候我拉着他参加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能感觉到他很不自在,不能随便,挺难受的。”对于这种性格和他企业发展的关系,董觉得没法解释。“我只能这么说,我们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两个女人
有着这样规模企业的老板办公室里会挂着什么?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都没有。刘益谦的办公室弥漫着浓浓的家庭气氛。办公桌正对面挂着母亲的大幅彩照,侧面墙是他和父母的合影。办公室旁边摆着大小十几个相框,都是他和妻子以及4个孩子的合影。

母亲是对刘益谦影响最大的人,和刘益谦谈话他总能频繁地提到母亲。他指着办公桌后面墙上挂的于右任手书“坚忍耐烦”4个字说:“我母亲她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这4个字,她非常坚强,潜移默化地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坚忍不拔。”

生下刘益谦后母亲得了红斑狼疮,这个病在今天成活率也非常低。眼看着3个孩子,大儿子6岁,二儿子3岁,毛毛刚出生,自刘益谦记事起,从来没见过母亲哀叹流泪。3年前母亲过世,“基本上她战胜了这个病。”母亲的过世给刘益谦打击非常大,从查出来胆囊癌到离开,只有一个月时间。一个月里刘益谦天天陪着母亲。

胆囊癌病人不能做化疗也不能做放疗,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给刘益谦的答复是:以减少病人痛苦为主。虽然非常痛苦,母亲从来没叫过一声痛。一开始吊盐水,打针都是护士来,后来刘益谦不让她们打,“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了,我把它留给自己。”“那时候我也很极端,我想这个社会,对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人家没有钱的人,亲人生了病,可以通过社会资助,总还有希望,我资助了需要资助的人,有可能给他的亲人的病看好了,至少生命延续了。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感觉连求助的机会都不给我,没有!哪怕想多花两万块钱都花不出去。”

除了母亲,妻子给刘益谦的影响也非常大。刘益谦说,妻子的生活就是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以老公为中心,以孩子为基本点。“她总是为这个家付出,这也影响我。”记者问:“那你有没有想过,想当刘益谦太太的人多了去了。”刘益谦说,“如果说这些年我面临过诱惑,那是金钱的诱惑,不是我本人有什么魅力。”董国强说:“他和他太太,是我见过的人里边,婚姻基础、感情基础最牢固的。两个人一天要发无数次短信,打无数次电话。要有个什么事,互相都首先告诉对方。在这个岁数,20多年的夫妻了,很少见。”“他的家庭观念强到什么程度,他出差,经常早上去,晚上回来。出差两三天他就着急回家,离开家时间长了他整个人很不安。”

驾驭财富
坚强无比的母亲传给刘益谦强大的内心。飞速增长的财富对人的内心考验强度是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刘益谦身边曾经有过两个朋友,一个突然之间财富膨胀,钱放在银行里不放心,于是买了几十个保险柜在家天天盯着,越来越不放心,最终去了精神病院。

还有一个朋友迷恋技术分析,一次次失败逐渐磨灭了他的自信,即使也赚取了大量财富,最后他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跳楼自杀了。刘益谦感叹,做投资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不光是耐得住寂寞,更重要的是耐得住金钱给你带来的诱惑,忍得住财富膨胀带来的欲望。当年做“小生意”的时候,刘益谦出门会觉得,我不带钱万一要买个东西怎么办?“现在我感觉我基本上没有机会用钱,我口袋也没什么钱。”

说着他从裤兜里掏出几张钱,就几十块。又从一个模样古板的公文包里找出钱包打开,里面有几百块钱。“我都没有机会花钱,我除了抽烟,没有什么好用的,和员工一样吃盒饭,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往哪儿花钱。”对自己十几年积攒下的大量艺术品和古董,刘益谦说:“我现在40多岁,比我20多岁的时候淡泊很多,再过20年30年等我老的时候,要看我自己对名对利对人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建不建博物馆只是一个形式,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为什么一定要留下什么东西呢?所有的一切要看我有没有慧根,现在我说不出来。”
采访刘益谦,他说得最多的是“对人生的理解”几个字,怎么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去理解财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驾驭财富,“如果人的境界没有提高的话,对财富是驾驭不了的,很可能被财富束缚起来了,征服不了财富的增长给他带来的各种恐惧。”

对于财富传承的问题,刘益谦说:“我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刘益谦:“我要是想这个问题,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不可能有这么多财富。”“我的工作是在金钱上着力,要着到力,但是我不会像很多人一样去拜金。我不会为财富想很多,什么传承啊之类的,我感觉都小看我了。”这或许是刘益谦30年财富之路的真正密码。

他从100元到100亿,只花了19年,他被称为上海最富的人。在上海中山南路268号中原广场1号楼24层,刘益谦说,‘那些暴富机会其实都是露天金矿,谁都可以采摘’。我的工作就是赚钱。股票要找有上升空间的,艺术品贵肯定是稀少的。买到的东西都在家里,没买到的,钱在口袋里。

成功学说,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
刘益谦信奉“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他对自己财富积累的感慨是“其实我就是比别人傻”。他说那些暴富机会其实都是“露天金矿”,谁都可以采摘。他位于南外滩新理益集团的办公室不失温情雅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法大家于右任“坚忍耐烦”的书法挂幅,是刘益谦拍卖回来的得意之作。办公桌上摆放了多张与妻孩们的合影。正对着会客沙发的,则是他与父母的大幅照片。
在与记者对话中,刘益谦显得比较随性,回答问题大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不过,他总是坐不住,时不时会去电脑边看两眼股市行情。或是一本正经地回复股民发来的咨询短信,并打趣说“我现在也有粉丝了”。
我的工作就是赚钱,但艺术品不是在我工作范围里面,只是我的爱好和欲望
记:昨天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开幕是你和太太第一次如此高调的亮相吧。
刘:买了十几年艺术品,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系统地把一个门类的艺术品进行展览。
记:你跟你太太收藏的艺术品有没有统计过,十年来大概花了多少钱,一共收藏了多少件?
刘:都没统计过。反正这么多年,买到的东西都在家里。没买到的,钱在口袋里,没必要去统计。
记:你们的藏品现在很多都市值不菲,有没有想过出手?
刘:一直还在买。我的工作就是赚钱,但艺术品不是在我工作范围里面,只是我的爱好和欲望。欲望是对好东西的占有欲,爱好是感觉到买这些东西增加我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淡一些东西。不是说我要靠买卖艺术品来吃饭。一般情况下,我没有想过,这个作品会赚多少钱。除非我今后经济不景气,做得不好了,那时候可能没办法要卖掉。
记:你太太曾经说,你的投资理念是,股票要买便宜的,艺术品要买贵的。
刘:这个话讲得不全面,带有误导性。股票便宜不涨有什么用啊,是要找有上升空间的,现在价值可能是被市场遗忘的股票,甚至是有一些客观因素,价值还没有被市场认同的。
艺术品么,贵与便宜主要是一个审美观的感觉。东西贵肯定是稀少的。我当年买的所有东西,不是说要走什么关系才能买得到,而是铺天盖地的,股权转让都有的。买到最后你自己都怕,自己的观念是不是错了
记:今年在股权投资上有很多大的动作,特别是在增发方面,怎么考虑的?
刘:增发嘛,感觉有点差价就做做。
记:你在增发的时候,筹措资金是运用信托融资进行杠杆投资,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式?
刘:条条大路通罗马,看走哪条捷径的问题,我愿意用这种方法做投资。
记:信托的风险如何控制,如果在信托计划期间内股票价格跌穿质押价格怎么办?
刘:信托只是利息高一点。不好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做投资么总是要做好这些准备的,会有现金补仓。
记:那么你今年选择的一些股票,是基于怎样的投资逻辑思路,特别是为什么看好金融地产股?
刘:你告诉我,不看好金融地产,应该看好什么呢。
记:消费行业现在是市场追逐的热点。
刘:是啊,现在最主要是用消费升级来拉动内需,而这其中,带动行业最大的就是房地产。从国内的经济发展来说,房价在未来上涨是一定的。千万别去想房价会掉,而是应该想房价还要涨多少2007年的时候,我们政府是运用加大交易成本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最后这个市场的成交量就没有了。但是你看这一波,上海、北京、深圳房价早就超过2007年的高度了,但政府没有再采取这样的措施,为什么?这里面牵涉到消费的概念。不能让交易量缩小,而是让价格适度地涨得慢一点,所以政府采取了另一种方法,加大土地供应量,所以造成了很多公司抢地,出来了很多地王。东西少了才会抢,到处都是地谁会去抢。抢地的行为也可以看出未来房价的趋势。金融那就更不用说了,银行本身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行业,估值比较低。
记:你被称为“法人股大王”。为什么在2000年的时候,大量地买入法人股?
刘:我可能比他们傻一点吧。你们认为我是刻意谦虚也好,认为我是有成就感存心这样说也好。事实上是这样的。我当年买的所有东西,不是说要走什么关系才能买得到,而是铺天盖地的,股权转让都有的。买到最后你自己都怕,自己的观念是不是错了。
记:当时存在很多未知性,怎么敢动用这么大笔资金去买?
刘:做投资总是要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里面,而不要在乎短期比较大的浮盈。这个钱本来就是我的,又不是银行借款的,不流通就不流通,就放着呗,拿点红利也可以。
记:不影响其他投资的现金流?
刘:其他投资我最多就少做一点嘛,我也不可能把我所有的钱都压在里面,只是压了一部分在法人股里面。
记:会把自己资产的多少比例用在投资上?
刘: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并不在于他投资多少会造成风险,而是这个投资行为本身有没有风险。如果这个行为本身是存在风险的,投得再少也是有风险的。如果这个投资行为是风险可控的,就没有必要去关心他的投资占资产的多少比例。
我一接手,很多媒体质疑得比较厉害,认为我是做庄的。我当时跟他们说,你们过两个星期来看,如果我还在这个办公室,就说明不是我
记:在一级半市场混迹这么多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刘:2003年时候,当时我收购天茂没多少时间,二级市场股价就开始跳水,连续出现7个跌停板,在那个年代,庄家爆仓跳水也是资本市场的一道风景线。我一接手,很多媒体质疑得比较厉害,认为我是做庄的。那时候坐下来解释也没有用,他们不相信。我当时跟他们说,你们过两个星期来看,如果我还在这个办公室,就说明不是我。
记:怎么会想到收购天茂实业?
刘:也是顺其自然。在买法人股的过程中,接触了这家公司,公司的股东对我也比较认同,所以把股权转让给我。
记:之后你运用天茂药业收购了两家保险公司,又运用杠杆的手段控股了这两家公司。
刘:这是后话,事实上不是这样子。媒体只是用这样的噱头,感觉这个神乎其神的,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来做这个事。结果是这么个结果,但我的本意并不是如此。
天茂持有的两家保险公司的股权,特别是前面一家天平车险的股权,本身是在我新理益持有的,我把这块股权转让给我上市公司的时候,是天平车险已经进入到盈利期的时候。也就是说,我把天平这块赚钱的资产给了我的上市公司,如果不给它,是我新理益100%持有的。不存在我要用上市公司的平台持有保险的概念。
现在找我要向天平入股的人,基本上谈的是五六块钱一股,而我是1块钱给我上市公司的。天茂花了1.1个亿现金接受了这块股权,而天平车险现在一年利润就要几千万。
记:现在主要的工作重心会放在哪里?
刘:主要还是做投资。
我经常也想问,但一直也不好意思问。他们如果告诉我怎么算的,那我没事在家也可以计算一下,看看我到底有多少钱

记:你是个喜欢冒险的人吗?
刘:这是性格中的一部分,喜欢冒险,又比较谨慎。我是个胆子特别大的人,但这后面隐藏着我特别的谨慎,只是大家没看到,所以我到现在都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挫折。
记:很多人现在在投资上都会向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资家看齐,你在投资方面有没有特别崇拜敬仰的人物?
刘:没有啊,这都是在作秀,都是初级阶段的盲目崇拜。不是说向他学习就一定能学成。
记:什么时候开始对财富产生强烈的渴求?
刘:从小就有。原来流露出来对财富的渴望是比较浮躁的,现在平淡中更有自信。
我发家比较简单,就是艰苦奋斗。除了父母、兄长等亲人给了我帮助外,我都靠得是自己,从来没靠过其他人,我这一生也不会靠什么人。
记:还记得,你赚到第一个亿时候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刘:那时候是比较忘乎所以的。那时候更关心数字的变化,现在我感觉比原来淡泊很多了,三十多岁时的刻薄,现在也少了一点。
记:有人说你是上海滩真正首富。
刘:他们都瞎说。
记:那你觉得福布斯给你算的财富对吗?
刘:我哪知道他们是怎么算的,从来没有一个人来找过我。我经常也想问,但一直也不好意思问。他们如果告诉我怎么算的,那我没事在家也可以计算一下,看看我到底有多少钱。

提要:记者了解到,刘益谦大多采取将参与增发的股票质押给信托公司的办法,为其后续的资本运作提供资金。以10月9日收盘价计算,刘益谦在浦发银行中浮盈4.04亿元,其10.854亿元入股保利地产,则仅有4635万元的浮盈,金地集团更是跌破增发价,浮亏1292万元。
  “每天都有人给我算浮盈还是浮亏,我也很烦。”10月9日,在刘益谦隔江遥望陆家嘴的办公室里,如今转战金融地产的昔日“法人股大王”向记者表示。

  刘益谦的烦恼源于其进入2009年以来的数次豪掷。在年初以16.8亿元参与京东方A(000725.SZ)增发之后,刘益谦又接连斥资4.76亿元、4.886亿元和10.854亿元,参与金地集团(600383.SH)、首开股份(600376.SH)、保利地产(600048.SH)增发。

  而刘益谦最近的一个“猎物”则是浦发银行(600000.SH)。

  2009年9月30日,浦发银行公告其150亿定向增发融资的获配结果。自然人刘益谦以15.2亿元,将9172万股浦发银行收归帐下。

  就此,刘益谦在2009年已经调动了52.5亿元资金,参与上市公司增发。昔日法人股大王俨然已成“增发股大王”。

  如此密集的资金调动,何以保证“新理益系”资金链不陷危局。

  “我是把股票买完之后,全部押给信托。像保利地产,10.8亿押给信托公司,拿回来6个多亿。金地集团4个多亿,押回来2.5个亿。”刘益谦告诉记者,其正是利用将股权质押给信托公司获取后续资金。

  粗略算下来,这是一个3倍的资金杠杆。而刘益谦所斥52.5亿参与增发,自有资金不过15亿元左右。

  “原来我做法人股,是流通股与限制流通的法人股之间的的差价套利;现在参与增发,是在一年期限里,流通与不流通的差价。”刘益谦毫不讳言自己的投资策略。

  再战浦发

  行根据浦发银行公告,该公司以16.59元/股的价格,向9个对象总计发行了9.0416亿股,刘益谦则是其中唯一一个自然人投资者。

  16.59元的增发价,较2009年9月29日收盘价折价15.7%,较之前增发的底价13.19元上升了25.8%。

  以浦发银行10月9日的收盘价20.99元计算,刘益谦此间浮盈已达4.04亿元。但由于有12个月的锁定期,刘益谦的获利仅是纸上财富。

  “我是在2700点左右时,参与浦发银行增发的。而增发价格是打下来86折,相当于上证综指2300点。”刘益谦向记者表示。

  “我对浦发银行比较认同。而利差这块,二季度以后见底了。我认为今年下半年各家银行的盈利都是一样的,比较稳定。在这个点位买银行股本身也比较保险。”刘益谦向记者表示。

  海通证券(600837.SH)和雅戈尔(600177.SH)亦在浦发银行的获配名单之列,分别获配1.2亿股和1.06亿股。而在2009年的数次上市公司增发中,两家公司与刘益谦多有携手进退。海通证券曾经斥资9.6亿元参与京东方增发,而雅戈尔则以6亿元认购首开股份。

  “浦发银行是最稳健的银行,从价值来说,是被严重低估的,前一段时间银行股跌幅很大,但不改变其基本价值。”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石投资”)总经理陈继武向记者表示。凯石投资系雅戈尔的资产投资咨询顾问机构。

  在陈继武看来,浦发银行今年EPS可以达到1.4~1.5元,明年则有望1.8元,对应10倍左右的市盈率,估值价值尽显。

  刘益谦则用一个简单的逻辑来解释其看好银行股的原因——“现在是A、H股倒挂。香港是离岸市场,本身应该比较便宜才对。国际投行天天算,他们的评估系统严格得多,他们会算不过我们?”

  50亿资金进场路径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新理益集团的总资产约为24.94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约为17.25亿元,而刘益谦又何以撬动50亿资金频频攻城略地?

  “我们今年参与增发的50亿投资,自有资金也就是10几亿元。”刘益谦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刘益谦大多采取将参与增发的股票质押给信托公司的办法,为其后续的资本运作提供资金。

  记者得到的某信托公司为刘所做的一个产品说明显示,“刘益谦将其持有的3500万股限售股首开股份质押于受托人,为受托人购买的标的股票收益权项下收益的取得提供质押担保。”而3500万股是其在首开股份的全部投资,刘益谦借此成为上市公司第五大股东。

  根据信托计划,标的股票的质押价格不超过7.14元/股,若信托计划财产净值低于预设的补仓线,则刘益谦负有向信托计划追加资金使信托财产净值恢复至补仓线之上的责任。

  以首开股份10月9日的收盘价20.50元计算,质押价格仅为其市价的34.8%,仍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保利地产押给信托,10.8亿参与增发,从信托拿回了6个多亿。”刘益谦告诉记者。

  而这6亿元现金,又成为其参与金地集团增发的现金来源。此后,刘益谦又将所持金地集团3400万股质押给另外一家信托,又到手2.5亿元左右的现金。

  “浦发银行的股权质押,我们正在谈,应该可以做到押回10个亿。”刘益谦表示。

  利用增发股进行资本运作并非只有刘益谦一人。今年8月,京东方另一自然人股东柯希平,就讲其所持2亿股京东方质押给民生银行用于借款。

  “现在银行利率只有5点多,我们做信托,也只有8个点左右。将来的通胀肯定是超过8的,现在的点位不高,我认为这样赢面会大过输面。”刘益谦向记者表示。

  以时间套利

  “刘益谦是法人股大王,他赚的钱是套利的钱。常规消费品行业有15%的毛利率就不错了,建筑等也就是20%,而他的原始积累比较顺风顺水。他是赚也赚在上面,亏也亏在上面。”上述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考量一下刘益谦2009年的投资,也是输赢互现。

  以10月9日收盘价计算,刘益谦在浦发银行中浮盈4.04亿元,其10.854亿元入股保利地产,则仅有4635万元的浮盈,金地集团更是跌破增发价,浮亏1292万元。

  相比之下,刘益谦4.886亿元参股首开股份,浮盈已达2.3亿元。而其在市场底部,以16.8亿元参与的京东方增发,则市值几近翻番,浮盈15.75亿元。

  “我们参与首开股份之后一个月,地产股拼命地涨。因此后来参与保利地产和金地集团的价格会高起来。”刘益谦向记者表示。

  但他依然认为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参与保利、金地的时候,市场是3000多点,打折打下来,差不多2300多点。反过来说,我如果3000多点买流通股的话,我买的保利、金地怎么也持平不了。”刘益谦对地产的乐观,在其参与保利地产增发的时候可见一斑。

  “保利地产增发报价,我们报的是20元,而刘益谦报到了28块钱,我们觉得这个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安全边际。”一位最终放弃了保利地产增发的私募界人士告诉记者。

  最终保利地产的增发价确定为每股24.12元。

  “我看好地产,不是认为房价有多少上升空间,而是基于金融危机以后,通胀肯定是趋势。和2007年相比,现在炒房的人少了,刚性需求和资产增值的人多了。”他表示。

  “是否参与增发,主要看公司质量和现在对应的估值,一般来说,地产和金融会成为大方向,市场的点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3500点以上可能风险就很大了。”刘益谦对增发也有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惠特曼認為港股具投資價值 持有大量中國地產股

2009-10-19 00:06:30
轉寄給朋友
列印




  王存迎/文

  馬丁‧惠特曼是第三大道價值基金的經理,該基金自從去年12月1日以來收益率達到56%。目前,惠特曼正在尋求具有高投資價值的股票,而且在香港發現了它們。

  當許多的投資者擔心中國股市的泡沫時,惠特曼仍然認為香港的股票具有投資價值。“當我說我們在那里購買的股票有30%到50%的折扣時,我並沒有誇張。”他說。

  惠特曼像他所說的那樣把第三大道價值基金投資組合中的40%投資于香港的房地產股票。這也正是擁有54億美元資產的基金今年上漲了39%的原因,比標准普爾500指數高出21個百分點。

  新興市場去年的崩盤,是導致第三大道價值基金2008年下跌46%的部分原因,當時它的資產30%配置在香港。但是惠特曼的長期業績仍然很突出,自從該基金建立的1990年起,他每年的平均收益超過摩根士丹利全球指數5.3個百分點。

  當惠特曼尋找便宜資產時,他遵循一系列長期投資原則,尋找那些資金狀況良好,交易價格相對于其可確定淨現值優惠至少25%,而且在接下來五年到七年的長期預期增長率至少達到10%的公司。

  經過去年危機導致的股市崩盤後,他又新加了一條原則:不要投資于需要定期再融資的公司的普通股。“股市賣空者,比如熊市投機者,已經變的非常強大。”

  這些投資原則引導他投資于香港市場。“這些公司有著強大的資金支持,它們依靠房地產業務獲得收入,並且在中國大陸有著很多的投資。”

  惠特曼持股量最大的是恆基地產(0012.HK),當去年秋天增持恆基地產的股票時,他對基金持有人說,恆基地產的資產負債情況非常好,去年盈利良好,2009年還有望實現兩位數的利潤增長。他喜歡恆基地產的低負債權益比,以及其具有的增加地方子公司所有權的能力。

  “在未來五年內,東亞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期比北美要好很多,”惠特曼說。分析師認為惠特曼的基金持有的股票未來五年到七年的平均收益是15.2%,而同類別的基金的平均收益是13.8%。

  因為惠特曼現在已經持有大量的香港房地產企業的股票,他承認自己不太可能繼續增持。現在,他在尋找美國不良資產市場的機會。

  上個季度,惠特曼的基金增持了240萬股森林城公司(FCY)的股票,該公司是一家需要注入資本的房地產企業,自從惠特曼買入後,該公司的股價已經翻番。第三大道價值基金還通過破產公司的資產拍賣,參與了363宗交易。最近,該基金剛剛在破產的住房和房車制造商弗利特伍德公司的房地產資產拍賣中中標。

  惠特曼另一個感興趣的領域是能源。“長期前景依然是良好的,”他說,“我相信石油價格未來將會維持在高位,因為全世界正在不斷地耗盡化石能源。”

  惠特曼也喜歡天然氣公司的股票,特別是內波斯工業公司(NBR),他是該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它是鑽探行業的領先者,擁有鑽探方面的領先技術。如果世界天然氣價格回到13美元,對它將是重大利好。”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避免同质化发展 启动招行第二次转型

面临诸多挑战,马蔚华认为,各家银行一定要有自身战略,避免同质化发展,一家银行必须走出自身发展道路,才能在竞争中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今天有媒体问我,我们第二次转型什么时候能够完成,我随口就说了三年,既然我不小心说出口了,转型时间就这么定了吧。"10月14日晚,在深圳蛇口举行的一个晚宴上,中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以轻松的玩笑口吻向他的上百位高管部下宣布了"考期"。

  传统优势不再马蔚华所说的"第二次转型",是相对第一次转型而言。五六年前,国内银行的零售业务刚刚起步,商业银行大部分业务都以批发为主,银行收入大多依靠利差,中间收入比重很少,而且批发业务还以大企业为主,对小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少。当时,招商银行就制定了以零售银行业务为主的经营战略调整目标,对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战略调整,这是招行第一次战略转型,成功开拓了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

  随后几年,招商银行充分感受到转型的好处,"过去五年,招行取得了超越预期的业绩增长、净利润平均增速超过56.7%,不良率下降也很快,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然而随着其他银行的跟进,招商银行第一次转型的优势不再突出。"回顾我在招行的这10年。10年前,国内股份制银行并不多,招行无论开展什么业务都能发展得很快、拥有很多优势。现在则不同了,国内大中型银行都经历过股份制改制、治理结构改善、上市等,它们都充满生机、竞争意识强烈,大中小银行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盈利面临多重考验尤其是自去年以来,为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各国央行都普遍采取了降息、注入流动性等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的下调对各家商业银行盈利都造成了较大冲击,招商银行受到的影响更甚。今年上半年,招行净利润同比下降37.6%,下降幅度居于国内14家上市银行前列。

  马蔚华对此看得很清楚:"从负债看,招行活期存款比例高、在50%左右,去年5次降息,活期利率下降幅度远远低于定期存款利率降幅,也就是说,在付息成本下降方面,招行明显低于其他活期存款占比较低的银行;今年上半年同业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利率也较低。从资产角度,招行零售、票据业务占比25%以上,央行零售打七折的政策、流动性强导致票据市场走低等都对招行盈利形成影响。"招商银行这种特定的资产负债结构如同双刃剑,在过去五年中,它使得招商银行的净利润取得了很高的平均增长水平,但当利率下行时,它就显露出明显的弱点,导致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降。

  其他方面的变化也令马蔚华下定决心进行第二次转型:自金融危机爆发后,银监会分外重视银行的风险管理,此外来自于同行竞争以及股东的压力都在增加。

  "银行还面临直接资本市场、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非银行机构的挑战。直接资本融资对于企业而言融资成本低,比如,企业今天发了短融券,明天就会归还银行贷款,企业今天发了中期票据,明天就和银行bye-bye了。另外,许多非银行支付手段的兴起也对银行原本作为唯一支付平台的地位提出了挑战。"走向差异化道路面临上述诸多挑战,马蔚华认为,各家银行一定要有自身战略,避免同质化发展,一家银行必须走出自身发展道路,才能在竞争中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过去5年,我们通过战略调整,走出了一卡一网、侧重高端客户、全面企业金融服务、侧重新兴批发业务等独特的发展模式。我们无论是第一次经营战略调整、还是第二次经营方式战略转型、减少资本消耗和集约化经营,都体现了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招商银行第二次转型的目标将围绕低资本消耗及较高的收益率,不断提高该行的风险定价能力以及非利差收入的比重。马蔚华认为这是第一次转型的继续,能让招行更适应未来的发展。他希望第二次转型能为招商银行未来五年及更长时间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使其真正步入优秀商业银行的行列。

  为了此次转型的成功,招商银行新近通过了总融资额220亿人民币的A+H股配股议案。马蔚华表示,此次融资为三年完成第二次战略转型的基本任务提供了基础。马蔚华承认,三年内完成招行第二次战略转型是一次考验。他同时也自信地表示:"招行执行力非常强,为第二次战略转型所制定的一些要求在第三季度业务开展中也已经逐步体现。"在制定了第二次转型战略后,马蔚华将一如既往地推动招商银行在变革之路上前行,正如他在《感悟华尔街》所说:"肃杀的冬日,不能动摇你我的信念;我们将一路向前,永不停息。"

  Tips:
  "过去5年,我们通过战略调整,走出了一卡一网、侧重高端客户、全面企业金融服务、侧重新兴批发业务等独特的发展模式。我们无论是第一次经营战略调整、还是第二次经营方式战略转型、减少资本消耗和集约化经营,都体现了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招商银行A+H配股价不低于每股净资产

对于招商银行未来的发展,行长马蔚华信心满满。
  对于市场关注的招商银行配股价格及进展,招行行长马蔚华2日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该行A+H股配股价格将基于四项标准来确立,其中包括配股价不低于最新一次披露的每股净资产值。招行配股方案已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并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申请,目前正在等待审批结果。
  10月下旬,招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总融资额不超过220亿元人民币的A+H股配股议案。随后,市场传闻称招行配股价可能会低至每股5.41元。就配股定价依据,马蔚华说,将参照以下四项标准。第一,参考A股、H股近期可比交易价格、并给予适当折扣;第二,不低于发行前最新一次披露的每股净资产值;第三,发行前需要与保荐人承销商共同确定;第四,A股、H股配股价格经汇率调整后价格要相同。招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招行每股净资产为4.58元。
  对于配股时间问题,秦晓称“需要等待监管审批,目前暂无时间表”,对于配股后是否会影响招行派息比例,秦晓表示,该行仍将维持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的派息比例,并保持现金分红方式。
  马蔚华表示,短期内,配股确实会对招行股本回报率产生摊薄效应,但是长期而言,配股融资会有助于加快招行业务发展,最终有助于提升该行股本回报率。
  对于招行是否有收购保险公司计划,马蔚华表示,第一,招行仍将继续代理销售其他保险公司产品,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第二,收购招商信诺保险公司50%股权的计划也正在审批之中,此收购目的也是为了加快交叉销售,增加非利息业务收入。
  在昨日招商银行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招行行长马蔚华表示,随着净息差的见底回升,中间业务增长势头延续,在配股完成资本金得到补充后对招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对于市场此前监管部门即将取消房贷7折优惠政策的传言,招行管理层表示并未接到相关通知。
  据第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招行贷款额比年初增长34%,马蔚华对此表示,前三季度贷款投向大多还是零售业务,70%以上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前三季度零售业务和按揭贷款都在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对于政府平台贷款则积极参与,适当增加了中长期贷款的比重,整体呈协调发展的态势。
  中金公司昨日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招行改善趋势已经确认,其中净息差弹性开始显现。而按照期初期末余额,招行3季度单季净息差2.15%,较2季度的2.00%上升15bp。招商银行副行长李浩对此表示,对于第四季度息差回升的预期比较乐观,虽然对于具体数据还无法预测,但回升的势头将是肯定的。
  随着配股方案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招行A股股价也持续走高,在10个交易日内涨幅达到13.14%,远强于大盘。对于招行的配股价,招行行长马蔚华表示仍未确定,最终确定还是会根据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以及相关政策。对于配股完成后,中金报告认为,未来配股完成后资本压力消除,资本运用的高效率优势将逐步发挥。

招商銀行領導力培養:好企業是挖不垮的

支撐招行「挖不垮」哲學的是其強大的領導力培養戰略,加強對CEO級人才的內生式培養和儲備
  在過去的一年多裡,招商銀行最漂亮的人才戰略案例當然是引進工銀亞洲的前董事總經理朱琦。在2008年金融危機引爆前夜,招行斥資363億港元收購了香港的家族式上市銀行永隆銀行,引來一片「買貴了」、「得不償失」的質疑與指責。隨後,朱琦在招行行長馬蔚華的力邀下加盟,同時擔任招行副行長與永隆銀行行政總裁,擔綱永隆整合。

  朱琦曾經的勝績是,用14年把位於香港的工銀亞洲從無到有地變成了2000億元資產、1500人規模的上市銀行。他在永隆銀行身上施法術的時間比這要短得多:截至今年6月30日,永隆銀行的總資產增長到1108億港元,半年度稅後利潤同比增長30.7%到4.58億港元。而同一時期內,包括匯豐、星展、渣打、東亞、創興、富邦、恆生、中銀香港、工銀亞洲、永亨在內的10家香港上市銀行的2009年上半年平均利潤增長水平同比下降了近20%。

  「專家型人才」正是朱琦被招行行長馬蔚華看中的原因。「因為(一些新進的市場和領域)我們不懂。」招行人力資源部總監王萬青坦率地對《中國企業家》承認,「沒有經驗的領域,一線的理財經理、客服人員我們可以培養,但如果管理人員一開始不懂就沒法領導。」對應的解決之道是,找到對的人,把他擺到恰當的位置上。「招行未來的戰略是希望做一個在跨境金融服務上非常有特色的中國商業銀行。」今年4月,朱琦曾向記者表示,招行的發展方向恰跟自己的強項與興趣相合。而在招行早年開掘中國零售銀行業務時,同樣也借助了台灣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顧問團隊的力量,並在合作結束後從中挑出了自己的信用卡中心總經理。

  但在招行十幾人規模的核心管理團隊裡,朱琦實在是一個特例。在去年的中資金融機構出海抄底人才大潮中,招行並未隨波逐流,反倒是給銀監會搭了座橋。「我們給他們介紹了一個全美金融協會的負責人,後來他們還確實通過這個協會招到一些人。」王萬青說。

  實際上,除了朱琦和2007年由銀監會引薦而來的廣發行前行長張光華,其他幾位副行長都是有十多年招行工作歷史的「親軍」。例如主管零售業務的副行長唐志宏從1995年加入招行之後,歷任瀋陽分行副行長、深圳管理部副主任、蘭州分行行長、上海分行行長、深圳管理部主任、總行行長助理等。

  「行領導們都是在行內做了很多年,各個崗位都經歷過,對招行的運作模式、經營方式特別是文化都很瞭解。」王萬青說。按照這個邏輯,招行近幾年推行的人才戰略是「培養自己的幹部、引進專家型人才」。

  從早年開創國內信用卡業務開始,招行一直是中國零售銀行業務的領跑者,在國內同業裡並無滿意的現成人才可以直接任用;而到了現階段,各家銀行都已經開始在零售業務上發力,從招行挖去了不少精良的管理人才,中信銀行(601998,股吧)以行長陳小憲為代表的「招行系」三人組、平安銀行副行長陳偉、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副行長姜明生就是其中的典型。

  中層管理者中被挖走的更多。「深發展和平安都是對著我們挖。我們的一個副總經理過去就能做總監,職位升兩級,薪酬提高一倍。所以想想也可以理解。」王萬青說,「用馬行長的話說,你好人家才挖你;好的企業是挖不垮的;我們也算為中國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做貢獻了。」馬蔚華曾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中國的大多數銀行都有招行人在那裡做行長,我們也就成了「教父」了。頗有些苦中作樂的意味。

  支撐這種「挖不垮」哲學的是招行強大的領導力培養戰略,加強對CEO級人才的內生式培養和儲備。在這方面,招行有一個強大的目標:「131人才工程」,理想的人才庫配置是:100名後備管理骨幹、300名業務專家、1000名客戶經理和產品經理。2009年初,在金融危機壓力下,招行仍保持了較高的培訓預算,對各級管理層的培訓強度和密度並未改變,只在一些細節上稍作調整——例如,把40多位高管赴劍橋大學培訓的商務艙改成了經濟艙。

  為了培養未來級CEO,招行在培訓上也做了不少新嘗試。10月16日那一周,聚集在深圳蛇口的幾十位招商銀行總行部室總經理和分行行長們意外地發現,第14期的管理研討班課程表上添了一門新奇的「時尚、奢侈品與消費心理」課程;更沒想到的是,講師之一是《時尚芭莎》的主編蘇芒,燈光一打,投影幕上顯示的標題是「時尚的江湖」。他們本來的心理預期是探討行長馬蔚華不久前剛提出的「第二次轉型」話題,聽到的卻是時尚美學、奢侈消費心理。

  在馬蔚華的計劃裡,招行在未來三年的第二次轉型中,要大力發展財富管理等資本需求較少業務,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時尚課程正是轉型中的一環。王萬青解釋說:「安排這種課程的用意主要是,教一把手們怎麼去認識、欣賞時尚。如果領導不想在前面、做在前面,下面的人做事可能就會在資源和條件提供上得不到足夠支持。」

  輕鬆話題並非培訓的全部。馬蔚華親自提出了績效管理、產品定價、管理流程優化等11個課題,要求各個副行長分別認領回去進行為期3個月的調研,「不但要發現問題、還要有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措施」。他在會上還特別強調,調研報告要由牽頭部門的領導自己來寫,不能讓員工代筆。

  這種CEO培養計劃貫穿了招行的各個層級:每年兩期的一把手管理研討班是針對分行行長與總行部室總經理;與清華合作設置的高級領導力研討培訓班是針對分行副行長與總行部室副總經理,側重於培養儲備領導力;針對基層支行行長、高級經理,與復旦大學、人民大學及香港、新加坡的高校有長短不一的培訓合作。

  此外,實踐鍛煉的重要性也被一再強調。今年8月,招行在全國範圍對十幾名分行行長做了輪崗調動,「濟南的去上海,青島的到了天津,蘭州的到了青島……這樣大範圍的輪崗好處是適應不同的環境,另外也防範風險。」王萬青說。

  總行的經理級幹部享有名為「金獅計劃」的加速培養計劃,用管理者素質測評、導師輔導、高層對話等方法,力求把副手們打造成隨時可接班的准管理者。在分行層面,參考金獅計劃模式推出了針對分行經理人員的「金鷹計劃」,正在濟南與長沙分行做試點。

  當然,理想狀態是金獅和金鷹們長久的留在招行。馬蔚華本人每年春節給離職員工們的敘舊拜年信已成慣例,在他的力推下,分支行的行長們也開始在各自的培訓課程裡學習情感留人的方式方法。在招行的「倦鳥/眷鳥歸巢」計劃裡,每位臨走的離職員工都會被告知,如果願意回頭並有合適崗位,招行的大門永遠敞開。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國乳業:沒有新聞

隨著中國消費者對去年9月爆發的那場三聚氰胺風波的遺忘,一度危立懸崖的中國乳業似乎已經恢復了元氣。在懲處了玩忽職守的官員和讓一家主要責任企業破產后,人們曾紛紛預測一個新行業格局的誕生:波及甚深的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將不得不讓出部分市場空白,幸免于此的三元乳業等將有望借此上位,而一些基于二線城市發展,擁有自建牧場的乳業品牌將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其中一些或成為全國性品牌。同時,在液態奶市場,以蒙牛、伊利為首的常溫奶(瞬間高溫滅菌奶)陣營的霸主地位將逐步被巴氏奶(低溫殺菌牛奶)陣營的佼佼者取代。

但是,中國幾大乳業公司最近公布的上半年財報已宣告了后一種預言的破產。伊利延續了一季度財報的不錯表現,上半年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117.57%;主營業務收入122.17億元,同比增長6.69%。蒙牛則實現銷售收入120.976億元,同期下降11.71%,但實現凈利潤6.619億元,增長13.55%。仍處于恢復期中的上升期。

相比之下,巴氏奶陣營的領軍者三元乳業上半年僅獲得凈利潤3673萬元,雖然同比增長138%,不過其中有3493萬元(占95%)是由參股公司北京麥當勞貢獻的。光明乳業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533萬元,同比下降67.8%,公司解釋說,表現在財報中的盈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在上年同期確認了達能公司補償款收入。但顯而易見的是,巴氏奶陣營并未如預料中那樣撼動蒙牛、伊利的霸主地位。

在另一方面,一些在區域市場有很強影響力的乳業品牌(特別是奶粉品牌)在中國乳業必將觸底反彈的心理預期下,表現活躍,并成為風險投資的新寵兒。8月,雄踞東北市場的飛鶴乳業獲得紅杉資本6300萬美元注資,并轉至紐約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功。被看做嶺南地區奶粉第一品牌的雅士利則在9月引入復星集團和凱雷集團作為戰略投資人(詳見本期《亂中取勝》一文)。但是,考慮到蒙牛伊利兩大巨頭200億元(各類產品合計)的銷售規模,這些幾十億銷售量級的品牌還很難在短期內撼動前兩家的霸主地位。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認為,乳業行業格局未變在意料之中,三聚氰胺風波損傷的是整個中國乳業,影響的是整個行業的市場信譽,并不是僅僅波及少數幾個企業。“所以不存在一部分壞,另一部分會好的情況。”他告訴《環球企業家》。

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則看到另一種邏輯:在三聚氰胺事件早期蒙牛和伊利等乳品企業遭受的巨大損失中,一部分來自監管的強制性,比如強令倒掉未經檢測的牛奶。但隨后政府意識到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最終會傷害奶農的利益,因此事件后期,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對于受困企業采取了很多支持政策,包括鼓勵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低息貸款。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根基雄厚的行業龍頭仍舊是最先恢復的企業,而被寄予厚望的三元乳業卻因收購三鹿資產而面臨巨大整合挑戰,失去了搶奪市場份額的時間窗。

中國乳業依然保持舊格局的現實說明,在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多年的競爭逼壓下,很多二線品牌事實上還沒有做好抓住一閃而過的市場機會的準備。真正有益的改變是,那種曾被當做“大力神丸”的不健康的膨脹模式—“先有市場、后找奶源”可以終止了。為了不讓整個中國乳業重蹈覆轍,國家有關部門在“救市”的同時,亦在采取多項措施鼓勵甚至強制各乳品企業回歸行業根本,重視奶源基地建設。“如果全行業都明白應該追求速度與規模、效益與質量的統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意識上的轉變,才是真正的拐點。”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告訴《環球企業家》。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招行还能带来新惊喜吗?

马蔚华如何带领招行再次跨越,以抵御创新者宿命般的脆弱

作者:蔡钰 来源:《中国企业家》



最近让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行长马蔚华介意的一件事是,有人在招行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写了本他的个人传记。作者疑似假名,全书内容大多来自公开报道,立场无敌意,事实方面虽有小偏差却无大害,但马蔚华担心外界误会自己掏钱做软宣传。他最近跟李嘉诚聊天时也提及此事,李超人答,咳,也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人给我写书。

马渴望招行得到外界的关注跟认同,但又时刻担心自己是否太高调,这种纠结不是没有缘由。1999年之前,他是在政府体制里浸淫将近20年的官员;1999年之后,他是中国最新锐与进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政府与市场,两套逻辑、两种气质同时留存在他身上,虽说有可能此消彼长,但前者之印记与现实影响从未真正消失。

但已近耳顺之年的马蔚华势必最终将作为银行家而不是官员被后来人记住。在他执掌招行的10年里,借助一卡通、信用卡、一网通、金葵花理财账户等招牌业务,昔日偏安于深圳蛇口的1000亿元资产小银行占尽中高端零售市场先机,变成1.6万亿元规模的中型银行,在亚洲134家银行排名中上升到第13位,多次在国内外各种有关零售银行的评比中斩获“最佳”称号。(“五年,我们中国零售银行历史才几年呀?也就六七年吧。”马蔚华说,眉头间有一丝得意,又迅速收住了。)

可有那么一些不妙的是,招行在市场上的创新性与光鲜度好像在减弱。

安邦集团首席分析师陈功说,浦东发展银行跟招行是很好的比较对象,长期以来,银行里开放最早的浦发行的表现并不能令投资者满意,但是浦发行在2008、2009年有很大的起色(浦发的净利润增幅是在已公布2008年报的上市银行当中最高的),相反招行的表现却“有一些沉重感”。他说,之前招行做个人金融服务的优势正在被其它银行关注和追赶上来。“比如你现在去招行看看,VIP、大户室在环境上已显不出什么优越性来了。”

在招行身后,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正沿着招行率先开拓的零售之路,向创新者迅速逼近:中高端客户的分级优质服务、庞大的理财产品数据库、便捷的网上银行、对信用卡市场的疯狂撒网。

马蔚华承认,“我们当年搞网上银行,别人可能追两年三年,现在一个产品别人最快可能一个月就追上来了。而且前面的开发者是很费劲的:后来者可以踩你的肩膀就上来了。”

被尾随者模仿、赶超,是拓荒者必然的风险,更何况,招行的对手除了中小银行,还有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来看看这个稍显悲壮的比例,就能知道招行现在在零售领域里取得的领先地位殊为不易。这家“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在全国的分支机构不足700家,而中国银行在国内的网点超过1万家,建设银行超过1.3万家,工商银行超过1.6万家;而招行去年销售的理财产品总金额达到5000亿元,仅次于工行排在国内第二。

大环境也不好。去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市场暴跌,也让招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时出价过高而遭遇了十年来第一次根本性质疑。

问题还不仅仅出现在外部。当招行晋身成为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之后,如何防范大企业病、如何将招行对规模增长与新业务开拓的依赖转化为可持续、内生发展之道,成为摆在马蔚华案头的问题。招行不但得“新”,还要又“稳”又“新”。

关于马年届退休之龄的真假传闻在银行界内口耳相传。

“马蔚华退不了休,(招行)非他不可,”谈及招行,陈功说,“招行面临跨越一个大台阶的问题。这个大台阶可能马行长需要倾注自己所有的余热,能不能跨上去,还不知道。”



下一顿?

晚装、红酒、富人、女明星……衣香鬓影、觥筹交错。马蔚华很享受,当他看到招行私人银行客户新年聚会上高朋环绕、名流穿梭。

这样的聚会在时尚圈和财富圈里并不稀罕,但招行或者马蔚华却是一个新鲜的主人,迄今为止,它也就办过两三次类似的Party。接到马蔚华邀请函的,都是资产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招行私人银行客户。

私人银行是马蔚华为招行零售业务描画出的新蓝海吗?(用马蔚华的话说,是“下一顿”吗?)

据招行零售部总经理刘建军说,招行现在私人银行客户总数在7000人。这数字在招行客户总数里虽然只占0.016%,但总资产占比却将近16%,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就在马蔚华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同时,2009年4月初,招商银行和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联合发布了《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据刘建军说,这是业内第一份针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今年中国内地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他们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元。其中50%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这正是招行早年重点布局的区域。招行还发现,随着外资银行陷入危机,有70%左右的高净值人群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这部分人群中,有些为了资金安全,撤资或正考虑撤资回中资银行,另一些表示在近两年的局势下,不会再考虑使用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目前的局势向市场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外资银行优劣势的机会,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报告中写道,天平向中资银行倾斜的时间可能是2年。

对于2007年才刚开始起步做私人银行的招行来说,这个时间窗并不算宽裕。

海已不“蓝”,从前在零售业务上招招领先的招行这次并没有占到什么先机。在中国私人银行市场上,中外资银行早在2007年就已经拉开了对垒阵势。2007年3月,中行携手前股东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设立的私人银行业务部在北京、上海就已经开业,河南、辽宁、澳门的私银部门随后跟进。2008年初,工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也迎头赶上。在此前后,中信、交行、花旗、汇丰等中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也纷纷推出。而2007年8月起,招行才在深圳、北京、上海设立了私人银行部门。

而且,跟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行、中行等大银行不同,招行没有能够直接输入经验、可供学习的现成股东。

不过,可以让马蔚华和招行人引用的傲人证据是,当年招行的信用卡业务也是马蔚华拒绝了花旗时任CEO桑迪·韦尔合作的邀请而独立做起来的,而且在四年时间里实现盈利,打破了此前业界认为在中国做信用卡必亏的诅咒。

事实上,招行做私人银行有一个宝库,那就是它早年搭建的庞大金葵花客户群。在金葵花账户里,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就有42万人。2008年一年,招行私人银行客户数比过去整体累积的总数增加了35%,大多是从金葵花的高端客户转拨而来。

信用卡式的成功,这次还能重演在招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上吗?在某些方面,招行借鉴了此前它在内部推进信用卡等零售新业务的打法。

比如,台湾经验。在深圳,零售部总经理刘建军组建了一个24人的私人银行后台团队,一些核心成员来自台湾。刘看中的是台湾成员在全球化产品方面的感觉,以及对大陆的文化认同。而招行的信用卡业务,早期正是凭借一支来自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的顾问团队做起来的。同时,主管零售的招行副行长唐志宏跟刘建军也直接到欧洲考察瑞银和瑞士信贷,研究团队管理模式、运营架构、服务体系,随后又派人到新加坡、香港接受培训。

还有,私人银行业务头两年的开发阶段,深圳、北京、上海私人银行中心所有花的钱,从人力到装修,一概不从分行的成本中列支,由总行全部负担。——这一点,也是这些年来招行在分行范围推行零售业务时一贯的策略,就是为了化解某些分行对新业务有意无意的抗拒。



与分行博弈

在此次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马蔚华首次对外讲述了招行这些年来推行零售银行战略时遭到的内部阻力。

实际上,当几年前马蔚华一开始在招行强调零售业务时,招行90%的利润是公司业务贡献的。零售战略一提出,公司业务部门立即议论:那我们不重要?招行北京分行公司业务部门的人去深圳开会,回来开玩笑地向时任北京分行零售部总经理的曾郁苒抱怨说,马行长张口闭口都是说你们零售。

为了安抚公司业务,在2004年决定招行的整体零售战略的南昌工作会上(这个会在招行内部至今被视作招行的“遵义会议”),马蔚华特意提出个口号以示平衡:“不抓批发业务眼前没饭吃,不抓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这一年提出的发展战略在完善后,加入了公司业务的影子: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批发业务中的新型业务。目前招行内部已经推行的两大独立核算事业部,一个信用卡中心,一个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与其它部门平行,直接向总行汇报。

刘建军是最直接感受到马蔚华零售强烈诉求的人。“一个中国最佳零售银行,曾经是第一名、第二名,现在怎么跑到倒数第二了?!难道我们就如此脆弱吗?!”2008年2月,马蔚华在招行的资金分析会上对刘建军几近咆哮,他说的是招行当时的按揭贷款业务。

“那你有没有因为谁推进零售业务不力而将谁拿下的?”我们问。

马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知道在满足媒体好奇心和维护招行团队的稳定和谐之间该把握何种平衡。事实上,如果后来刘建军团队没有把该业务在2008年年底重新做回业内第一,马也许都不会向我们讲述严厉批评刘建军的这个细节。

但是马承认,即便他本人在招行内具备足够的权威与强势,零售战略的落实仍有诸多地方付之阙如,这些年来,围绕零售战略的推进,总行与全国40个分行间的博弈无休无止。

分行行长在业务督导与管理方面有路径依赖,有时就会把分行的零售队伍抽调去做别的业务。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招行内部多次研究,后来制订出一个三级会议制度:如果谁在这方面不重视,让零售总经理刘建军到分行开会、打招呼;如果刘也解决不了,那么分管零售的副行长开电话会议,召集所有分行管零售的副行长参加;如果还解决不了,马蔚华亲自上阵,组织全分行一把手开电话会议来解决问题。“千方百计,要使你的战略落实。”马蔚华说,“要靠两个手段,一靠文化与思想引导,二是对制度的强制执行,把所有的动作都要嵌入到制度中。”

他知道一线的微观利益方在计较什么。比如,“搞零售业务需要人,批发业务不用那么多人,增加人就要增加成本,增加成本就摊薄奖金。开始都是投入,所以收入甚少。作为分行行长,对这个事他们都不是太积极,一直到今天,这件事也没有完全解决。”比如,“做零售银行没有网点怎么办?但分行为了建网点就要付出成本,所以网点推进很慢。”再举一个例子,为了打造零售品牌,2008年起,招行着手推进为期三年的全国网点统一改造,要求各分支机构统一装修、员工制服、服务语言、服务流程,这又触及到行内某些既有利益。“比如做衣服,原来(分行)都有它自己的渠道和关系,你要统一做,他就抵制。”

马蔚华一件件去找解决之道。“后来我们想,我总行给你拿钱,你建网点,所有的网点开支总行拿。这样他不就容易接受吗?”;在分行招聘时,总行给零售部门的指标单列,不抢占分行招人总名额……

在招行内部,总行每年都向全国各分行灌输零售业务的重要性,专门设立平衡计分卡,要求分行重视利润结构当中的零售业务比重。总行和分行的相关人员也源源不断被送到香港、新加坡,学习零售业务体系与服务细节。“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调整经营战略。有些分行业绩都是很好的,每年利润都十多亿、二十亿,结果现在在全国分行评优时却排到后面去了,因为它战略调整平衡计分卡没达到(要求)。”马蔚华说。

“无论如何,(零售)这件事你必须做。”



永隆悬案

马蔚华到底有多重视零售业务?他对刘建军要求:你三年赶上汇丰!他还向《中国企业家》承认:“我收基金、保险最终的结果都是满足(零售)客户的要求。”这两年,招行收购西藏信托、招商信诺等种种往金融控股方向的努力,都是在给零售提供配套服务。这其实是马蔚华另一个“最初的梦想”:2002年,马蔚华曾想将证券、保险、基金业与招行打包成全金融集团上市,但被当时新出任招行大股东——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劝止。

说到这,永隆收购案该登场了。对马蔚华来说,香港永隆的价值除了众所周知的那37个香港营业网点,还包括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等香港市场的全套金融业牌照和对应的人才团队。这是招行高端零售客户服务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招行来说,一次性买下永隆,当然要比逐个申请设立网点、逐个寻找人才、逐个申请业务牌照要一劳永逸。

鬼使神差,招行买永隆的时机太不好了。在去年收购敲定后不到3个月,全球金融业陷入深幅大跌,这笔交易引起投资者激烈的指责。按照招行去年第三季度自己的评估,永隆银行全部可辨认净资产公允值为154.68亿港元,分析师认为,按照整体收购花费的363亿港元减去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招行该计提的商誉损失为208.7亿港元。

4月10日,在招行公布2008年业绩快报后,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邱志承推测,招行在去年四季度大致为永隆的投资计提了80亿到90亿元的损失准备。他并不认同招行这笔“挥霍”:“这反映出股东和经营层利益的不统一之处。从经营层来看,实行境外扩张在长远战略上是有利的,但作为股东,它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对比。短期而言成本过高,买太贵了。”

不过至少,大股东支持马蔚华。包括此前对中间业务的推动,招行董事长、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也是马蔚华不遗余力的支持者。今年2月底,秦晓曾对媒体承认,去年招行提购永隆银行时,作价确实偏高,但他又为马蔚华辩称,如果招行不是提出这一个价格,卖方也未必愿意让出股权。

整合永隆的重担交到朱琦身上。去年7月22日,卸下工银亚洲董事总经理头衔后,朱琦回北京狠狠休息了一两个月。8月,他看奥运会,开幕式、田径、篮球,和研习招行。9月30日,他以永隆CEO的身份,带领招行团队,一个猛子扎回了香港。

在工商银行工作的22年当中,朱琦有14年驻守在香港。在他的决策和推动下几经并购,工银亚洲在香港迅速壮大。1994年,工行在香港连朱琦在内只有2个员工,由零开始。14年后他离开时,工银亚洲有了1500人和2000亿元资产,是一家市值30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

接手76年历史的永隆给朱琦提供了一种新鲜感。一次饭局让朱琦印象深刻,“永隆银行安排我跟他们一个客户吃饭,客户是三代,爷爷、儿子和孙子都在做不同的生意”,一家三代在几十年风浪里对这家小银行的忠诚与信任,是朱琦在工银亚洲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马蔚华看中朱琦哪一点,明显到无需回答。马对他寄予的厚望是,把从无到有的魔术再演练一次。

那么开始。如何在风暴中稳住一家底盘不见得扎实的老银行?招行团队接手后,随即发现了永隆在金融风暴中暴露出的损失和漏洞。“特别是在市场交易、投资方面,是影响永隆去年业绩的主要方面。”朱琦说。调整管理的同时,为了防止类似恒生银行挤兑的事件发生,招行安排了永隆专项应对资金,同时对内承诺180天内不裁员。

“我们的一个既定目标,就是头3个月要保持稳定。”招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整合领导小组,副行长张光华任组长,朱琦任副组长,战略发展部许世清及总行其它几个部门的总经理组成专职办公室,协调总行和永隆的资源整合。同时,还外请了波士顿咨询公司,给永隆整合做下一步方案。

香港大大小小的银行有300家之多,港人最为熟悉和接受的内地银行也不过是中银香港和工银亚洲。进驻之后,招行对永隆的自我介绍要从最基本的身份和文化开始。“我们对招行的文化进行了大规模宣传,让所有员工认识到新的股东是中国第六大的商业银行。”朱琦说,向员工和客户介绍招行,描绘永隆融入招行后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整体战略,是前100天过渡期里做得最多的事。

2009年1月8日,招行与永隆开了个高规格酒会庆贺永隆平稳过渡。随后,3个月的平静被打破。朱琦按照批发、零售等主要业务领域,将永隆划分成7个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把盈利要求层层细分到每个人。第一次内部工作会上,朱琦明确跟永隆员工说:“我也不是老板,我也是打工的,做不好我也要丢这份工作,所以我对你们的要求也是一样。”

连同仍在永隆工作的伍氏家族第三代成员在内,永隆银行的老员工们从这句从未听过的话里,感知到了快节奏整改的发生。永隆被要求,业务与风险要分离,业务前后流程要区分。以前既做业务又管风险的,被明确划分为只做风险控制;做业务的人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盈利压力。在招行方面,对永隆的支持也被列入对各分行的考核,根据其给永隆带来的收入计分。招行战略发展部部长许世清举例说,如果一笔由永隆的贷款是由上海分行推荐过来的,那么这笔贷款则会同时计入上海和永隆的业绩。

4月6日,合并后的永隆在香港德辅道西开设了第37家分行,银行店招仍是“永隆银行”,LOGO已经换成了招行的。按照计划,永隆今年总共将新开3家机构,另外改造3家原有机构。朱琦希望,永隆在香港的网点布局达到50家。除了配合招行业务联动,朱琦对永隆的独立发展也有所期待。永隆银行现在基本上将近14%的资本充足率,贷存比例也才50%左右,有大量的资金来源。而借助招行的背景,以往只面对本地中小企业客户的永隆,也开始尝试打开优质蓝筹公司市场。

招行可给不了朱琦另一个14年。“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高速发展,五年收购整体成功。”在朱琦的工作日志上,每一个时间点旁边都标注有明确的财务要求。

这个期限,足够永隆真正与招行发挥协同效应,抹去那363亿港元高价给招行带来的影响吗?

“他(马蔚华)给了自己一个很宽松的期限。”安邦集团首席分析师陈功认为,招行并不是一家强大到随时随地可以摆平永隆的银行。真要有协同效应的话,3年——而不是5年——就该看出结果。“我不知道招行董事会会不会给他这么长的时间,我也不太清楚投资者会不会同意他的规划。”

来看看招行的偶像,以并购见长的全球最佳零售银行汇丰的历史。汇丰同样在1980年借美国经济滑坡的时机,以3倍PB高价收购了当年巨亏的美国海丰银行(Marine Midland Bank)51%的股权,并于1987年收购剩余的股权。海丰在汇丰手中转而盈利,整合完成后,汇丰银行美国分行成为美国第十大银行。

“3倍PB(市净率)收购成功的肯定有,不成功的可能更多。”分析师邱志承说。永隆会是另一个海丰吗?这个问题应该问问朱琦。



抵御:创新者的脆弱

不管是发力私人银行业务,还是收购永隆,马蔚华深知,他必须不断为招行的零售业务加码,才可能巩固已经打下来的江山。眼下,国内各家银行的零售业务品类已经高度同质化。除了信用卡业务,各家在理财方式、中高端客户划分与服务细节上,都已经严重趋同。

要走在前面,中型银行付出的代价更大。现在,招行的后台数据系统处理速度已经跟不上暴增的发卡规模。中小银行的先天弱势在此时显现出来。“每天进卡量那么大,又要审核授信,客户服务什么的又要跟上,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综合数据,包括信用额度的管理,那确实需要终控台强大的功能,所以终控台慢了,跟不上前台的发展,越往下走,会越不行。”刘建军说。

信用卡跑马圈地的年代必须结束。2008年起,招行有意识地调整其零售业务的招牌产品信用卡的经营战略——不再一味追求发卡量。比起2007年上半年416万张、下半年617万张的新增量,2008年上半年招行只发了314万张信用卡。招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曾郁苒说,招行现在全国有将近3000万信用卡客户,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服务与风险控制,一是满足不了这3000多万人的需求,二是透支和恶意欠款的风险会越来越大。“所以现在招行信用卡的重心已不放在拓展客户群上。”

而对现有客户个人理财需求的满足,成为招行零售的重心。除了向高端私人银行业务拓展,今年4月,招行在原来的50万元资产金葵花客户和1000万元私人银行客户级别之间再细分出500万元级别的“金葵花钻石”客户群体,架构起金葵花的细分客户梯队。这些客户,正是消费西藏信托、招商信诺及永隆可提供的境外理财产品的最终对象,也是招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最大利润奶牛。

刘建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7年我光是理财业务就赚了32亿元。就算市场不好,去年我还赚了20多个亿呢。这个收入可不是贷款换来的,贷款息差现在是1个点,你放贷1000亿,一年也就赚10个亿。一个银行放1000亿贷款容易吗?招行一般一年就千把亿、900亿左右的贷款。但是我光是做财富管理就贡献了20多个亿的收入,还没有风险呢。”顿了顿,他又强调一回,“一点风险都没有。”

但是,盈利模式与结构的调整并不能掩盖招行内部人才流失之忧。2004年,有“马蔚华第二”之称的招行常务副行长陈小宪离开,到中信银行出任行长,并带走了原招行总行个人银行部总经理曹彤,到中信银行任行长助理兼零售银行总经理。招行的金葵花理财服务正是由曹彤一手推动。两人进驻中信银行后,大举推出了中信银行的贵宾理财服务。2007年,招行另一副行长、“一卡通”产品的灵魂人物陈伟转投平安银行任副行长,一年内为平安银行发出信用卡100万张。

对此,长于化解刁钻问题于无形的马蔚华解释道:“大家来挖招行的员工,是对招行的肯定。招行骨干员工的流失率不超过3%,普通员工,国外银行都认为15%以下正常,我们则在10%以下。”

“你要想做一个创新的银行,做一个走在前面的银行,必须得承受这些。”他说。

作为“承受”的一种方式,马蔚华习惯每年春节写一封信给这群“抢饭吃”的前同事联络感情,感谢他们对招行曾经的付出。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官需和股需

好久未与《Value》的专栏作者高田胜巳联系了,前几天终于和他通了一会儿电话。

张志雄(以下简称“张”):高田先生,现在日本的情况如何?

高田胜巳(以下简称“高”):经济不景气,日本的不少房地产商都破产啦,拥有几亿、十几亿美元的日本私人投资者趁机圈地收购。  

张:为什么机构不干这事?
 
高:金融危机,外资机构不进来,而日本机构需要“集体决议”,缩手缩脚啊。
 
张:日本的房产地产商拖了这么多年,最后还是撑不住。你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怎么看?

高:我跟你说过许多次啦,比起日本,中国房子的综合质量与环境都不行啊。

张:我认同,除非来场地震,谁都不会在意房子质量的,可那时就来不及了。希望这是个玩笑吧。我最近又去看了浦东花木附近的一处别墅,香港上市公司造的,一边是轰隆隆的高架路,到处是噪音和灰尘污染;另一边是密密麻麻的高压线,但照样有人买。我还跑到附近的一处大盘别墅去看,有幢楼房正对着四道高压线,我站在阳台上观望,像只被网罗的鸟儿,天空被彻底割裂了。且不说高压线是否对人的生理有害,心理已被严重挫伤了。可你知道吗?它照样可以卖1,400万元左右。这还是卧室朝北的,若朝南,房东开价2,000万元。问题是,反正房东是投资,他们自己不住。最近,由于金融危机,《华尔街日报》登出一些待售的美国楼房图片和介绍,那个性价比啊,比起中国房子,太值了。我经常想,要是我不得不买下这种被高压线和高架网罗的别墅,儿子长大了,一定会说老爸当年发了神经病,哈哈。你对中国经济怎么看,跟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像不像?

高:中国还没到那个阶段吧。我看过一份日本野村证券的报告,说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得差不多了,也就是城市化运动结束。而中国城乡差距很大,农民仍要进城啊,经济会继续增长的。还有一个不同,中国的居民没有日本人手中那么有钱。

张:这叫藏富于民,难怪日本萧条了这么年,人民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啊。我们一直在对老百姓口袋里的一点钱打主意,搞内需啊,什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有位香港财经媒体人很刻薄,说怎么没有船舶下乡啊。

高:你们现在的政策是搞“官需”。


张:官需?我第一次听到这词儿,日本人可真会发明。我昨晚读到一本书,说中国人原来把science翻成“格致”,上海也有个叫“格致中学”的。日本人当年很崇拜中国的北宋,推崇“科举之学”,简称“科学”。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后,失去了文化上的自信心,什么都学日本,把“科学”这个名词也引入了,没想到自己正准备废科举哩。

高:你们只注重官需,却忽略了民需,尤其是不推动有活力的民营经济,太注重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啦。

张:我完全赞同,那又怎么办呢?
 
高:哈哈,这说明你们中国有腾挪的余地嘛。一旦走不下去了,还可以改变政策啊。

张:不像日本啥招都没有?高田,你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中学时候学过辩证法啊。不过,你刚才不也在说,日本的房地产商终于崩溃,市场可以出清了嘛。当然,时间还是拖得太长了,一代人过去了。

高:中国的股市如何?还有黑庄吗?

张:2006年春,我们两人开始合作日文版的《中国股市真相》(中文版即《中国股市十七年》),到2007年春才搞定。真是件浩大的工程。不过,看来你还真把握住中国股市的要害了。不幸的是,中国股市的庄家又回来了,当然这次黑白分不清,官家在鼓励吧。 

高:是吗,那就太遗憾了。

张:2006年和2007年中国股市还是比较“干净”的,现在又重新回到中国股市的老路上去了,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你比较一下2000年左右和目前的中国股市,会发现走势惊人地相似,大盘变成了一只大庄股,下面各种控盘力量惊人地默契。通俗地说,控盘力量又把一只只股票变成了赌桌,来回玩弄股价,吸引赌徒来赌。  

高:为什么会这样?  

张: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官家为了某种原因而放松监管,大量的资金就会从银行冲进股市等投机市场,收益来得快而保险,也不会因“腐败”而被人发现。即便今后出现了“窟窿”(坏账),私人早把好处拿走了,就让纳税人的钱来补吧。其实,美国这次暴露的金融问题也有相似处,钱早就被私人瓜分完了,等到出了问题,和谁都没关系。  

高:金融监管机构不知道吗?   

张:我认为他们知道,但认为情况最终不会太糟糕。最近,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为自己辩护,说不是由于2003年时的大幅降息造成今天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后者主要是全球低利率资金的结果。不管格林斯潘辩护得对不对,我从他的自传看出,他也是身不由己,只不过他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经济是有“弹性”的,能抵御恶性的结果出现。现在我们的金融监管机构说查不出大幅增加的银行贷款流入了股市,真是巧妙啊。钱一旦流到了社会中,你还分得清它究竟是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还是用来炒股?但是,钱总是往容易的地方走,现在实体经济如此难做,泛滥的流动性不往股市和楼市等投机市场走,往哪儿去?我也模仿你的“官需”,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股需”和“房需”吧。不说也罢,你现在干嘛呢?

高:我不是在今年的2月刊上发表过《利用地球的利息生存而不是消耗地球的资本》一文吗?我正在向上海政府有关方面推荐东京的地区供热供冷中心。地区供热供冷中心是指对两幢以上的大厦供热供冷,通过集中供热和高科技的节能系统,比单独的中央空调节能50%以上,换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话,可减少60%。这个项目现在快签下来了。

张:造福于人类啊,比投机有意义得多。你过去也在日本银行系统任职吧,恭喜你转行成功。我想起来了,你2007年介绍的那位日本投资家与中国那家高校上市公司合作成了没有?  

高:最终还是没成。   

张:这是好事。你当时要我帮忙调查一下该上市公司的情况,我在网上一查,这家公司的历史问题太严重了。你们日本人一听到它打着北京最著名大学的旗号,就颇有诚信感。殊不知这是古老的传说啦。90年代末,中国股市也有一批高校上市公司被热炒,他们骗取了股民的信任,最终却惨不忍睹。我告诉你一个故事吧。《Value》在2002年创办后,我曾想和上海的一家最著名的人文高校的金融系合作,搞点讲座或课题之类的。没想到那位负责老师对手下的研究生说:“《Value》有没有钱啊,能从张志雄那儿搞到多少钱啊?”好玩的是,那研究生正巧是《Value》的读者,他告诉了我。师道尊严,荡然无存啊。我记得那位日本投资家看了调查后,仍是信心满满,还要合作呢,看来最后他还算聪明。这也说明,你不管在股市中玩得多好,最终是无法逃脱时间检验的。

高:我们还是做些晚上睡得着觉的事吧。我在今年3月的《Value》上写了一篇《社会福利的技术引进》,介绍日本人正在上海普及老年痴呆症的综合治疗法,完全是义务的,我也参与其中,希望你也能一起来做些事。

张:可以啊。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招商銀行(600036-CN)國有股東擬轉讓1.7億股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處於業績壓力與融資風潮中心的招商銀行(600036-CN;03968-HK)近期不僅受到外資股東的頻繁減持,就連一直看好該行前景的國有股東也有意向減持其股份。據相關知情人士透露,近日有1.7億股招行國有股份正在通過深圳一家券商尋找買家。

該知情人士稱,上述1.7億股招行國有股9月22日起通過大宗交易平台轉讓,交易價格按當天交易加權平均價格計算。不過,該人士並未透露具體是哪家國有股東有意出售招行股份。

此外,對比招行半年報數據以及港交所披露的數據後發現,近3個月來,包括瑞銀、JP摩根、巴克萊銀行與旗下巴克萊投資,以及韓國未來資產在內的外資股東也在頻繁減持招行H股。

對於內外資股東減持該行的消息,招行董秘蘭奇昨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招行近期已經與部分大股東對配股融資一事進行了溝通,很多大股東對融資的態度都比較正面,但是否有國有股東要減持該行股權屬於“市場行為”。

附表-招商銀行前十名股東和前十名無限售條件股東

序號 股東名稱 股東性質 期末持股數(股) 佔總股本 股份類別 報告期內增減(股)

1 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 2,612,590,901 17.76 H股 -3,042,613

2 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1,818,912,594 12.37 無限售條件A股 191,790

3 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 國有法人 947,548,668 6.44 無限售條件A股 0

4 廣州海運(集團)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565,359,590 3.84 無限售條件A股 0

5 深圳市晏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433,484,335 2.95 無限售條件A股 0

6 深圳市楚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378,715,868 2.58 無限售條件A股 0

7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261,024,805 1.77 無限售條件A股 0

8 上海汽車工業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250,564,996 1.7 無限售條件A股 0

9 中海石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205,305,070 1.4 無限售條件A股 0

10 秦皇島港務集團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175,950,157 1.2 無限售條件A股 0

10 中國海運總公司 國有法人 175,950,157 1.2 無限售條件A股 0

10 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國有法人 175,950,157 1.2 無限售條件A股 0

10 廣東省公路管理局 國有法人 175,950,157 1.2 無限售條件A股 0

“石油怪杰”:保罗盖蒂

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大萧条,股票市场崩溃。当大多数投资家和商人纷纷退缩和躲避的时候,盖蒂却逆流而上,断定这是他施展才华、创建一个大型石油综合企业的良机。

  当时许多石油公司的股票已跌到相当于原来几分之一的价格,而股票的持有者们仍继续抛售。盖蒂看中了加利福尼亚的两家石油公司,它们是墨西哥海滨联合石油公司和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这两家公司在凯特尔曼山油田拥有宝贵的地皮。特别是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每股价值3美元,但市场价仅售0.4美元。但他的母亲萨拉反对购买股票,盖蒂就绕开母亲,设法说服公司的董事们,用贷款购买了300万美元股票。

  但市场严重衰退股价甚至下跌到0.09美元,当时股价的下跌让保罗的压力十分沉重,在这段期间,保罗的胆量和毅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为此,他不得不放弃了海滨联合石油公司,专心对付太平洋西方石油。他曾这样说:“如果这次失败,我将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了。”而为了完全控制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的股份,到1931年,他用完了自己的全部存款。

  终于,掌握大量资金的母亲松开了紧紧掌握在手中的资金,给儿子以援助,帮助保罗渡过了难关。这时,海滨石油公司已经被当时的石油巨头——美孚所控制,面对巨头的挑战,保罗表现出他极大的勇气和持久的耐力。他的表现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起初,和美孚交手了几个回合的保罗总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但他毫不气馁,等待着机会的到来。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要对全国最有权势的家族财产进行审查,而作为美孚的最大股东——洛克菲勒必须坦白他的所有股份,为了免去高额遗产税,洛克菲勒决定出卖一部分股份。保罗没有放过这个机会,通过朋友,他得到了洛克菲勒在海滨10%的股份。

  这只是开始,在后来的10多年里,盖蒂又不断地扩大他的股权,到50年代初,海滨联合石油公司的董事会里除一人之外,其他的董事都是在盖蒂的股份下产生的,这也就是说,盖蒂那时已经完全控制了这家公司。

盖蒂相信成功的投资者一生中只需抓住少数几次投资机会就足以致富。1929年做了一次精彩的抄底之后,他就一直耐心等待新的入市机会。1962年,股市又出现了一次大的调整,短短几天内从700多点跌到600点以下。当专家、学者、股评家们在报纸电台长篇累犊地进行事后诸葛式的分析时,盖蒂却在暗暗地买进。他的理由很简单,当时的美国经济运行健康,决大多数上市公司经营良好,股市的下跌只是对前一阶段过度上涨的修正,股指再拾升途是迟早的事。结果盖蒂判断正确,此役中斩获了数亿美元。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招行的股东大会记录

问:招行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马蔚华: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4月份一些国民经济指标有转好的迹象,但现在说经济开始复苏还为时过早。出口占中国GDP的30%-40%,由于金融危机,中国对欧美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短期内很难恢复,因此,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原来出口的市场调整为内需的市场,而这绝不是三、五个月就能解决的。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4万亿政策”以及今年以来强劲的银行贷款支持,政府的一些中长期项目推进很快,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钢铁、水泥、发电量以及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的好转。但是,判断一个经济是否真正复苏和走出困境,第一,要看民间资本是否被带动起来了。政府投资主要是为了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因为用政府投资带动内需是短期行为,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能带动民间资本,边际效应是下降的。现在看民间资本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二,要看中小企业是否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是否恢复了正常生产。这一点目前看还不是很乐观。第三,要看潜在需求是否变成了现实需求。虽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难度很大。所以,虽然当前经济出现了好转,但要真正走出困境,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招商银行还是认真贯彻董事会提出的“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理念,比较理性地对待市场。我们一直说,市场热的时候我们不能乱,包括前几个月的政府主导的中长期贷款,我们一直采取了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企业一般的有效信贷需求减少,所以招行在前几个月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发市场,加快了战略调整的步伐,支持中小企业。我们苏州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开业半年多,效果非常好,成了监管当局推广的典型。我们大力推动零售业务,发展势头非常好。中间业务在资本市场比较热的情况下,抓紧时机进行市场拓展,增长也很快。

问:招行净利息收入和活期存款下降的趋势是否已逆转?
李浩:招商银行的5月份我们称为“红五月”,第一,净利息收入开始企稳回升,这也是今年1-5月以来的首次;第二,净息差已经见底。能够出现这两个明显、积极的变化,首先,贷款的重新定价已经基本结束,按揭贷款利率该下浮的也都已经下浮了,同时,今年年初我们对贷款结构进行了调整,适度增加了中长期贷款,适当拉长了债券的久期,这一系列措施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另外,资本市场的转好,使招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在1季度下降后开始逐步回升,占比已经高于预期。整体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问:招行2009年的业绩如何?分配方式是否可以考虑以股代息?
秦晓:2009年我们会尽最大力量,尽可能使股东满意。从全国的情况看,现在银行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息差收窄。从5月份看,息差收窄已经出现了企稳的迹象。因为息差收窄的情况影响的是整个贷款的存量,我们今年的增量相比较小,增量还不足以弥补存量受到的影响。招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决定,它在利息稳定或者利息上升的时候有很大优势。希望股东在对招行今年的表现寄予希望的时候,既要看招行在同行中的表现,也要看招行长远的表现。

关于派股和派息,两地的政策不太一样,香港是可以选择的,内地是要么派股要么派息。如果要我们作出选择,就必须考虑这种差别,要考虑两地股东的一致性。不管怎样,我们会认真考虑这个建议。

问:美国的银行中间业务占比达到40%-50%,招行中间业务5至10年的规划如何?
秦晓:我们在2006年招行发行H股之前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就把中间业务纳入了战略转型的三大目标之一,即从过度依赖存贷业务转向发展非利息业务,实现二者平衡(其他两大目标是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平衡,大型企业业务和中小型企业业务的平衡)。从非利息收入占收入比例来看,2008年是17%,这在同行中是比较高的。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持续奋斗的结果。今年上半年该业务受到资本市场很大影响,因为非利息收入很大一块来自资本市场的理财业务。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每年有1个百分点或1.5个百分点的增长趋势。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整个贷款业务这个分母很大,如果贷款业务增长20%,非利息收入要增加1-1.5个百分点,就要增长40%-50%以上的增幅。

现在美国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到40%以上,一方面是结构不一样,它们有一些综合性业务,比如投行业务、理财业务比较庞大,另一方面,美国人也在反省这个比例是否太高了,因为如果大量地去做产品卖,做了很多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能对客户有一定风险,还是需要回归最基本的存贷业务。当然,对招行来说,这一比例还太低,要进一步发展。

问:招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和零售业务的具体计划?
马蔚华:招行的战略调整已经有5年左右时间了。我们觉得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定位,招行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银行,做中小企业批发业务比较门当户对。因为大企业在定价的过程中议价能力比较强,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在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小企业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招行在这个时候支持中小企业,我们的议价能力、定价速度就会得到提升。过去5年,招行在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体制上做了创新,比如苏州模式。原来,包括招行在内的银行体制主要是适应大型企业,小企业在这样的体制内效率低、速度慢。招行的苏州小企业中心,采取准法人的形式,独立核算、独立定价、独立考核、独立薪酬制度,现在利率平均上浮20%。下一步会在长江三角洲推广这一模式。未来,中小企业会给招行带来稳定的增长。实践证明,如果定价比较科学,也完全可以覆盖中小企业风险,而且有稳定的回报率。

零售业务是招行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这几年招行不断发展零售业务,也成为国内零售业务的优质银行,《亚洲银行家》连续5年把招行评为“中国最佳股份制银行”,3次把招行评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零售银行需要真功夫。因为批发业务只要搞几个大单,一下子就上去了,而零售银行是千千万万客户认可,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招行的零售已经成为体系,包括产品体系、服务体系、渠道组合体系。招行目前为止还不到700个网点,但是通过服务、体系、渠道的整合,充分发挥了作用。今年以来,零售业务主要是按揭贷款增长70%左右,信用卡业务和其他消费信贷也健康发展。按揭贷款随着房地产复苏,我们采取了很多设计,也强调了合规经营,零售贷款不良率0.26%。

问:目前整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都呈下降趋势,招行拨备覆盖率排在行业前三位,在市场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招行的拨备覆盖率是否会考虑有所调整?
李浩:今年1季报,不良贷款绝对值增加了14个亿,目前也没有太大变化。由于贷款大量增加,不良率持续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比较大,而我们在做拨备的预算中,本着稳健的政策,目前来看,拨备的预算没有达到我们事先的计划,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年能把不良贷款控制得比较好的话,拨备预算最后是不需要这么多的。对于拨备政策,我们掌握两个原则:一、保持拨备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如果不同业务的拨备政策有不太合适的地方,我们也会做适当的修正。

问:招行未来五年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结构目标?
秦晓:招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特点是活期存款多、短期贷款多。这是适合招行规模和中国市场的一个特点,在以往的许多年中,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活期存款多,使我们的成本低,短期贷款多,使我们的风险小一点。但是,当利率进入下降轨道的时候,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对称,比如说活期存款不降息而贷款降息,就会压缩净息差;二是不同步,因为定期存款是长期的,贷款是短期多,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步。如果说我们前几年创造那么多利润是因为这个结构的话,那么我们现在遇到问题也是因为这个结构。我们认为这个结构总体还是一个好的结构、适合我们的结构。有没有可能进一步优化也是我们在考虑的。

从业务结构看,零售和对公问题、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问题、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问题,我们都在明显地转型。当然转型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很多曲折,也酝酿了很多创新,比如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就是创新。

问:永隆整合的进展如何?
张光华:永隆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从2008年9月30交割到现在已经9个月时间。这9个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交割之后的100天,对并购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我们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保持永隆客户、业务和资产稳定。这100天完全达到了我们的目标。第二阶段,也就是100天之后到现在为止的半年时间,我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派出5名董事,由马行长任董事长,加强了整合力度,完善了内部构架,清晰了前中后台的划分。从业务角度,重点推出“快艇计划”,也就是在这半年时间里,从跨境金融服务入手,从公司业务入手,把内地公司业务和香港公司业务联动。在汇款、结算、贷款业务等方面,成效非常明显。在零售业务方面,也在打造基础平台,“金葵花”高端客户服务的永隆客户和招行客户结合,是我们今后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平台。

从效果和盈利情况看,目前已经完全盈利。去年由于CDO和SIV等减值准备,永隆计提了8.2亿港币,现在已经扭亏为盈。未来3-5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永隆打造成一个跨境金融服务领域有竞争优势的香港本地银行,同时也是招行国际化经营的一个平台。

问:招行网点扩张的计划?
秦晓:刚才张光华副行长对永隆问题的回答可以总结成“整合顺利推进,效益好于预期”。机构网点问题也是招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要发展零售业务,适当数量的网点必不可缺。目前为止,招行只有不到700个网点,还不到交通银行的零头,所以适当增加一些网点是非常必要的。过去几年我们按照董事会要求,每年增加80-100个,未来会按照这个速度推进。但是增加银行网点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监管当局的审批计划和进度、我们对分行的管理能力等。尽管我们需要网点,但是如果分行管理能力达不到,我们也会自我约束。虽然最近监管政策有所松动,省银监局对网点的审批可以不报银监会了,但我们仍会根据我们的管理水平有计划地推进网点建设。

问:招行私人银行的发展规划?
秦晓:招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开展不到两年,进展得比较好,因为已经拥有了将近8000个私人银行客户,管理的资产超过1300亿,而且被《欧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私人银行。中国私人银行的市场潜力很大。不久前,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报告,在中国,净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有30万人,净投资超过1亿元以上的超过1万人,潜在市场超过9万亿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私人银行业务优势更明显了。首先,我们对本土客户的需求了解得比较深刻,能够提供合适的产品;其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没有人愿意把人民币换成美元,让境外的私人银行去打理;第三,金融危机后,很多人的投资资产缩水,开始从自己投资转向寻求专业机构帮助。私人银行我们也在探索学习,它不是简单的“金葵花”,而是为有钱人创造一个高尚生活的氛围,涉及很多方面。我们有信心成为中国最好的私人银行。

问:目前在其他银行比较积极的情况下,招行的经营思路是否偏于保守?拨备覆盖率是否可以有所调整?
秦晓:虽然我们年龄大一些,但是不一定保守。从全行业的情况来看,如果2009年利润超过2008年,我是质疑的,因为这里可能有很多隐含的问题,比如说是否是把2008年利润平移过来的,是否潜含了很多风险,贷款是不是太猛。我觉得还是要理性。我不能一家一家银行评论,但从行业看,在今年这样的息差环境下,如果能比2008年好,我表示质疑。如果确实做到了,我表示敬佩。还是要多看两年,别2009年增长了,2010年、2011年出问题。

补充一下拨备覆盖率的问题。把拨备覆盖率定在某一数值上,然后看盈利水平,这是投行分析师做的事。要是这样看,招行潜在的盈利能力是比较大的,因为招行的拨备覆盖率高,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招行的资产质量不好。在同等规模的银行中,如果按同样的拨备覆盖水平计算盈利水平和净资产回报率水平,更能显出招行的优势。但是,拨备覆盖率是由方法论决定,头两类(信贷)是按组合统计的方法,后三类(信贷)是按个案分析方法,都有一个方法论的。不能说今年不好就少拨点,明年好就多拨点。有一家银行一下子都拨光了,明年就没负担了,这就有一个一致性的问题,投资者买你股票的时候怎么知道你今年会不会正常拨呢?因为你可以一年全拨光,也可以一年一点不拨。对招行来说,拨备覆盖率我们能调整的余地是很小很小的。我们也不认为现在是减少拨备覆盖率的好时机。刚才讲了,现在贷款这个分母大了,不良贷款的压力其实是重了。

马蔚华:银行经营是百年大计,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该在经营中尽量减少外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保持相对均衡的发展。我们一直的策略是:热的时候不能乱,冷的时候不能怨。作为银行,尽量通过调整理性健康发展,这是招行的风格。因为我们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利率上行的时候,我们的收益率提高得非常显著,在利率下行的时候,比如08年活期存款仅仅下调了25个bp,而定期存款下调了200个bp,虽然这是一个好的结构,但是这时候可能受影响比较大。但是这不等于这个结构坏,我们还要坚持这个结构,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不断排除外界的风雨,变成百年老店。

从目前的情况看,董事会收购永隆的决议战略上是非常正确的。为什么收购?中国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的客户走出去了,我们的银行肯定要走出去。要国际化,我们没有去美国、欧洲收购,而选择在香港收购,因为香港的根基在大陆;第二,我们是在深圳,两地一界之隔,文化相同;第三,招行是一个优秀的零售银行,而我们在香港没有零售网点;第四,我们在华南地区有40%的客户有香港业务有需求,而香港客户对大陆业务有需求,也就是跨境业务有巨大市场。这就是我们当时收购的初衷。在香港100%收购一家银行的几率是很小的,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机遇。但是在我们收购的过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股市剧烈震荡,有很多人说,如果你下半年再收购不是很便宜吗?这是买者的一厢情愿,如果你是卖者,跌到这种程度你肯定不卖,可能会到5年以后再卖。但是5年时间我们可以把永隆整合成一个在香港有竞争力有跨境业务优势的本地银行。从这半年多的情况看,因为文化相同,整合的成功概率很高。收购以后,永隆的管理层非常稳定,非常敬业,形势非常好。招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包括内保外办、鉴证业务、港粤一线通、信用卡两地服务等跨境业务越来越多。

秦晓:用定量化的指标,作为一项投资,永隆的回报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首先,如果我们新建一个工厂,有基建期,有达产期,有回报期,要3-4年能够达到资本成本的水平也不太容易,而永隆是可以达到的。虽然我们是溢价收购,溢价算入成本。第二,永隆在大陆的业务应该可以做得比香港本土同类银行更好。有一个香港的同类银行在大陆设置一个网点,市场就给了很高的溢价,但它的网点在我们看来没什么价值。而招行是一个庞大的国内系统的平台,把各省的客户都介绍过去,使永隆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产品、客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前景应该比当地银行更好,同时也给招行积累了经验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德国股神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投资理论

1、经济和股市的关系就象主人与狗一样,狗永远跑在主人的前面,但他离开主人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又会跑回来找它的主人。
2、每次证券市场萧条,大家对股票和证交所都感到由衷的厌恶,但我坚信之后都会出现新的时期,过去的一切伤痛会被遗忘,大家又像飞蛾扑火一样,再次走进证交所。即使他们不是主动上门,证券交易经济也会从中推波助谰,第一个当然是金钱这个诱饵。

3、经纪人和交易员从来都不靠股价指数的差价赚钱,而是按每笔交易向客户收取佣金。如果经纪人在一起聊天时,他们首先谈的是成交量,然后才识发展趋势。有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客户去找经纪人,想听取一些建议。经济人使出所有办法,劝他继续买进IBM的股票。经纪人说完后,客户才察觉到自己原本是想卖掉 IBM的股票。"原来如此,"经纪人说"卖掉---这也不坏!"(试想一下,如果你一直持有,没有买卖,经纪人/证券公司如何能赚取你的佣金;除非你把 IBM的股票换成HP的股票,那他们就很高兴打电话跟你聊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你一买一卖中已经赚去了两笔佣金,实质上他们就是如此恶心的家伙。)

4、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长跑者,也是最终胜利者。
投资者把宝押在绩优股上,涵盖各个行业,涉及多个国家。他不会过度看重或挑选特殊的未来行业,很多投资者根据本国或其他国家的股票指数选择股票。也因此,指数基金越来越受欢迎,过去几年内,积累了几十亿美圆。对投资者来说,投资绩优股,是最方便的方法。
从另一方面来看,投资者和证券玩家也截然不同。长期来说,证券玩家永远是输家,而投资者,不管他何时进入证券市场,从长远来看,都属于赢家,至少过去一直如此,因为从股票总体情况来看,崩盘之后,总会不断达到新高纪录。
我承认,投资者用少量金额,不会在短期内成为百万富翁,但长期来看,他却能积累出巨额财产。世界上最富裕的投资者WARREN BUFFET,通过投资成为美国第一富有的人。尽管如此,大多数的投机人士仍然以为只有不断买进卖出,才能赚钱。

5、记住这条准则:一切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我全部的证券交易理论都以此为基础。


6、有战乱和火药味的地方,是投资者应该远远避开的地方。

7、股票市场看来毫无希望,当工业扩张的速度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时候,联邦银行放宽贷款规定,打开资金闸门。吸入第一口"氧气"后,市场重新活跃起来,证券价值直线上升,速度之快,前所未见。多年来被压抑的涨势潜力,引发了真正的指数狂飙,因为自己和心理因素同时转成正面。正如我所确定的,资金是证券市场的氧气,过去如此,将来也一样。

8、证券市场对利率提高或降低的反应有多快,要看大众的态度。如果市场参与者和几年前一样,对利率非常敏感,他们就会在通货膨胀刚出现时,作出反应,卖掉股票,停止买进股票。于是预期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的心理出现,等到利率真的提高时,大家的反应反而变小了。

相反地,如果投资者重视企业获利以及经济指标,就可能发生即使中央银行多次提高利率,股票行情仍然继续上涨的局面。此时,就会产生失衡现象,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机会。因为,最迟12个月后,指数会跟上货币。因此中央银行强势提高利率后,指数回跌只是早晚的事,而之前的气愤越热烈,崩盘的情况就越厉害。如果谁能看出这种平衡,便可及时推出市场,而放空的投机人士更会大赚一笔。

9、只要利率下降,人民群众就会蜂拥的冲入股票市场,这种现象过去一直发生;JOHNSON总统在1967年宣布:“我将尽一切力量降低利率”,听到美国总统说出这样的话,投资者马上从床上跳起来冲入WATT STREET,随后,指数大涨,而当提高税收的法案在国会搁置两年时,股势涨得更加凶猛。

10、在证券交易所里赚钱,不是靠头脑,而是靠坐功;耐心是证券交易中最重要的东西,而缺乏耐心是最常见的错误,谁缺乏耐心,就不要靠近证券市场。

11、根据我的经验,在证券市场里,每一次的行情大涨和大跌(股票,债券,期货,原料,贵金属)都有三个阶段所构成:修正阶段;调整或相随阶段;过热阶段。

12、暴涨和暴跌是一对分不开的搭档,崩盘通常以暴涨为前导,而暴涨都以崩盘结尾;一再重复,周期循环。证券市场400年来的历史便是一连串由暴涨和灾难所交织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法则,每次证券市场中的崩盘和溃散都以暴涨为前导,而每一次的暴涨都以崩盘而收尾。

13、“逆向”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只有少数人能投资成功,关键在于与众不同,并相信自己”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要想在股票市场赚大钱,你必须是一个固执的投资者,而且必须逆向操作。

14、聪明的投资者要做到不理会大众的不安情绪,在指数过度下跌时买进股票,这才识考验的开始。之后,他还必须有强悍的神经,坚持保留股票,即使行情继续下跌。即使克服了这些困难,市场开始上涨,投机者还要面对回跌的情形,在指数持续上涨的过程中,行情回跌总是一再重复出现;如果不明白这种发展过程,就必须重新评估形势。如果诊断表示只是暂时性的波动,就要立场坚定,不要灰心。

15、我的座右铭是:凡是证券交易所里人尽皆知的事情,不会让我激动。

16、我去餐厅吃饭,从不点waitor向我推荐的菜,因为他只想把这个菜卖出去;我去药店买药,也从来不买促销员推荐的药品,因为他们卖出去的提成很高;90%的证券投资建议和推荐也是如此,只有极少数的是好心的建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某家银行或集团为了向大众推销某种股票,所作的促销和广告宣传。他们写下非常乐观的分析报告,通过媒体和口头宣传四处传播,于是价格受到人为操纵,哄抬到高点,因为没有比向群众兜售行情上涨的股票更容易的事了。购买股票后又推动价格不断向上涨,当犹豫的投资者买进股票后,大家才会发现,那些乐观的分析只不过是一股热空气,但这时距离崩盘已经不远了。


11、我们必须知道哪些行业将从未来发展中获取利润,在发现行业后,还必须从中选出发展潜力最大的企业,再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但是小心!当大众发现成长型企业时,股票价格通常已经非常高,包括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增长,都已经先行反应在股票价格上面了。 Christony Eggs的原理当然也适用于具体行业,甚至是具体的股票。当整个市场还处于上涨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时,股票极有可能被超量购买了。(这也入格雷厄姆所说的,当一个股票的PE超过40的时候,估值就过高了。)

12、行业的繁荣和衰退,总是遵循相同的模式,开始时,出现大量新企业,这些切业生存的市场成长快速,即使最差的企业也能生存。随后该行业成长缓慢,速度减缓,对品质的要求提高。过程就像过柿子,大多数企业无法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于是灭亡,或是被合并,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企业会生存下来。

13、提前认知未来的成长型行业是非常困难的;没人能够在20年前知道MICROSOFT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没有人在一个世纪前知道WAL-MART今天的伟大;因此,我们最能够把握的,利益最大的投资,就是绝地逢生的企业,这些快要完全破产,完全倒闭的行业陷入了严重危机,亏损,这些企业的股票价格相对徘徊在谷底,但如果这些企业能扭转局面,重新获利,指数便会直线上涨。(PETER LYNCH说过,只要人们的需求还在,没有一个行业会灭亡,只会有某个行业衰退,但是只要它不灭亡;衰退到极点后,他们就会迅速恢复,猛烈上涨。)

14、图表可能赚钱,但是肯定会亏钱;认真负责的基金经理,他们都只能够争取跑赢指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跑赢市场;多数的基金经理的表现,比手中握住同一种股票长达30年之久的家庭妇女还要糟糕得多。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从小镇医师到股坛大亨--许庆祥 作者:陈翊中

台湾艺人小S的公公许庆祥,从一位付不起8000元(新台币,下同)房租的小镇医师,靠敏锐的投资嗅觉征服股海,23年间赚得百倍身家。他的成功来自刻苦练功般的培养毅力和耐心,每日花6到8小时读书,20年如一日,和股神巴菲特挑好的股票赚时间财精神相通,堪称是台湾的巴菲特。


  每年公布的美国《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的超级富豪,不是企业家,就是靠继承家产致富,真正靠投资股票赚到大钱的,只有华伦·巴菲特等少数一、两个人。

  巴菲特这一套购买优秀企业股票并长期持有,赚取时间财的投资逻辑,说起来容易,但股票市场运作了百余年的美国,才出现一位巴菲特,门坎其实很高。这套投资逻辑虽然难,但在太平洋彼端的台湾,艺人小S的公公许庆祥,却身体力行,从一位台东的小镇医师,在二十三年间赚得百倍身价,堪称是“台湾版巴菲特”。

  很多人都知道结婚后的小S住在帝宝,事实上,有能力斥资两亿元以上,购置两户帝宝,甚至还打算加码买第三户的许庆祥,身价绝对不会比邻居——康师傅董事长魏应州、力晶董事长黄崇仁等企业大老板低多少。

  发迹早:无论何时,手上一定“满手好牌”

  年近七旬的许庆祥,身材精瘦,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说起话来语调温和,不疾不徐,条理清晰。他说:“我买的股票,一进去就有抱三年的准备,而且一定要是未来三年中每一年获利都成长的公司,抱了才会安心。”

  从1990年8月到来年1月海湾战争正式开打,惟一逆势上涨逾倍的股票只有台扬,万点崩盘加上海湾战争,在绝大多数投资人哀鸿遍野之际,许庆祥不仅毫发无伤,资产还逆势增加。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开打当天,指数大跌,即使营业员极力劝阻,但他却在一天内加码加到满,后来果然如他所料,战争很快结束,利空出尽的台股迅速涨升。而他观察当时的台湾各地,都在兴建高楼大厦,永大、和成一定有前途,便大量压注在这两档股票上,后来果然再度添上一场胜绩。

  长抱论:持有鸿海十五年,配股配息增百倍

  1993年的鸿海市值不过四五十亿元左右,从1993到2007年,历经亚洲金融风暴、科技泡沫破灭的震荡,台股当中只有鸿海市值能像怪兽一样暴增三百倍,而许庆祥压最多的股票正是鸿海。如果当初有人投资一千万元,经过十五年的配股配息,就算没有增值到三十亿元,也有二十亿元,甚至郭台铭曾多次在尾牙和股东会上津津乐道地说,台东有一位医师长抱鸿海,赚得数十亿元身价,而郭台铭口中这位医师,正是许庆祥。

  许庆祥说,要选到具持久竞争优势的股票,首要选CEO(执行长),因为CEO是否有前瞻性,是否高瞻远瞩和具备诚信,关系着企业的格局和高度。据他的儿子许雅钧透露,许庆祥长期搜集CEO所说的话,再一一验证,作为是否诚信的判断依据;第二则是公司须具有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产品还要有延伸性,像威盛只有CPU,所以成为一代拳王,联发科除了手机基频(Baseband)以外,还有中国大陆3G、TDS-CDMA可以发挥,还有高点可期;第三,产品是否在趋势浪头上,像台达电在节能科技上扎根甚深,符合未来环保节能趋势,就是长抱的好标的。

  渴求知:计算机零件一一拆解,钻研产业知识

  日本“股市之神”是川银藏说:“要在股市赚到大钱,必须勤劳地吸收经济知识,并有惊人胆识与执行力,也必须培养高人一等的联想力、推理力与判断力。”在台东当地,许庆祥被称为“台湾巴菲特”,正是靠长期大量阅读与深刻的思考,训练敏锐的景气嗅觉,抓准社会脉动,找出潜力股。

  许庆祥能不畏震荡,长抱鸿海十五年,靠的正是对基本面扎实深入的研究,一位友人对他敢抱、能抱的本事,有深刻体会。七、八年前,他们两人曾同游韩国,在旅途中不断看老友打越洋电话,拼命加码当时一百元出头的鸿海,闲聊时许医师也不吝分享心得,回台湾后虽也跟着小买了几张,但友人笑说“人家一路抱到高雄,我在桃园就下车了,我只赚几成,他却赚数倍!”有了这次经验,最近他听许医师布局某一档兴柜股票,虽然对其基本面不甚了解,但也跟着加码了几百张。

  直到两年前,他认为鸿海虽跨足汽车产业,却始终没有具体成果,已缺乏新的成长动能,“走到午夜十二点,再好也有限!”再加上郭台铭风花雪月的新闻不断上报,他认为“航空母舰要转向已经不容易,舰长却又不专注,执行力一定会打折!”终于做出大幅减码的决定,不过他并未出清,因为鸿海未来还有医疗保健这棵新苗,还有机会长成大树。

  推理强:郭台铭年终宴一句话,举一反三找飙股

  例如,2003年郭台铭在尾牙上说,“购并”是鸿海未来重要的成长手段,他便推断鸿海的大成长机会来了,果然当年一连宣布芬兰的艺模、摩托罗拉墨西哥厂、国碁电子三桩购并案,他更从购并对象中嗅出手机是鸿海集团发展重点的味道。

  许庆祥认为,搜集资料后,还要加以整合,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认识二十多年的华南永昌证券台东分公司副总林为豪说:“他总是从顶端向下看,自然看得特别清楚。”

  这位只要许医师在台东每天都一起散步健身的老友进一步分析,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性以及超强的自信,他可以观察一档股票两年不出手,但一出手绝不拖泥带水,谨慎和超强的执行力是另两项特质。

  勤练功:维持身心皆健康,培养耐力和镇静

  “镇静、耐心、深入研究再研究,是股市长胜不败的十一字箴言。”许庆祥说。

  许庆祥训练自我的方式是,每天清晨四、五点,当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已经起床“练功”。无论人在帝宝还是在台东老家,风雨无阻一定要练完这套“生命自救功”,闭目入静,呼吸纯任自然、双手合掌、屈膝半蹲、提肛、缩小腹,彷佛老僧入定般,一做就是半小时,一定要做到丹田发热、汗流浃背才停。

  一般人半蹲三分钟,腿早已酸得发抖,但他每一次至少做半个钟头,这样的功夫,非得有惊人的耐心与毅力才能做到,他得意地说:“这套功夫,我教过很多人,但还没有人做超过十分钟!”

  虽然以长线投资为主的许庆祥几乎每战必胜,但还是有踢到铁板的时候。去年他最大的亏损来自最高持股三千五百多张,还曾名列前十大股东的沛鑫这一档股票。“2008年5月12日,这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天!”他说。

  新希望:节能与人机互动,未来布局两重点

  许庆祥二十七岁退伍后,因付不出当时每月八千元屏东的高房租,和妻子从屏东东港来到一个月租金只要一千两百元的后山台东,开设“崇爱内儿科诊所”,靠行医攒到第一桶金,1994年以后更将月收入百万元以上的诊所转租给别人,全心投资股票,赚得一辈子行医赚不到的财富。

  虽然在海岛型经济的台湾,很难找到真正符合巴菲特选股原则的股票,但许庆祥“着重成长性”、“赚时间财”、“基本面未改变前绝不轻易卖出”的精神,却和巴菲特相通。他的成功证明走正道、不走快捷方式,买公司体质好的股票长抱,真的可以成为超级大富翁。

--------------------------------------------------------------------------------------------

http://mag.chinayes.com/MagazineBase/M01/1785/20090204162857622.shtml

發跡早 無論何時,手上一定「滿手好牌」

長抱論 持有鴻海十五年,配股配息增百倍

推理強 郭台銘尾牙一句話,舉一反三找飆股

例如九十二年郭台銘在尾牙上說,「購併」是鴻海未來重要的成長手段,他便推斷鴻海的大成長機會來了,果然當年一連宣布芬蘭的藝模、摩托羅拉墨西哥廠、國碁電子三樁購併案,他更從購併對象中嗅出手機是鴻海集團發展重點的味道。

許慶祥認為,蒐集資料後,還要加以整合,才能轉化為有用的資訊。認識二十多年的華南永昌證券台東分公司副總林為豪說:「他總是從頂端向下看,自然看得特別清楚。」這位只要許醫師在台東每天都一起散步健身的老友進一步分析,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個性以及超強的自信,他可以觀察一檔股票兩年不出手,但一出手絕不拖泥帶水,謹慎和超強的執行力是另兩項特質。



█許慶祥23年大賺百倍的歷程

75~77年
東元(1504) 40至50元進場,100元以上出脫
歌林(1606) 30至40元進場,70元以上出清
77~78年12月
彰銀(2801)
一銀(2802) 100多元進場,1000~1100元出場
華銀(2803)
國壽(2805) 200至300元進場、1950元出場
79.11~80.4
台揚(2314) 100元左右進場,210元左右出清
80.10~82
永大(1507) 150元左右進場,200元附近出場
和成(1810) 70元進場,120元以上出場
82~96
鴻海(2317) 一路長抱15年,2年前減碼
82~89
台達電(2308) 38元進場,140元左右出清
華通(2313) 60元進場,160元左右出清
95~97.4
中鋼(2002) 25元左右進場,50元以上出場
94.2~95.7
富士康(2038.HK) 5港元進場,23港元左右出場
94~97.12
沛鑫(3413) 平均成本100多元,大虧出場
95.7~目前
中國人壽(2628.HK) 10港元加碼,目前仍持有



許慶祥投資語錄

談基本心法

● 絕對不要借錢買股票。
● 鎮靜、耐心、深入研究再研究,是在股市長勝不敗的11字箴言。
● 滿副好牌在手,就不怕市場震盪。
● 擁有足夠的知識,就能克服貪婪和恐懼的人性弱點。

談給年輕人的建議

● 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借錢買股票壓力大,失去健康也失去生命。
● 年輕人投身股海,早賠總比晚賠好。

談資產配置

● 無論行情好壞,一定至少要先預留未來3年生活的現金,才不會亂了方寸
● 年紀愈大,犯錯的空間愈小,要預留現金的比率就必須拉高。
● 資料一定要整合,才能轉化為有用的資訊。

談選股的公司

● 我買的股票,一進去就有抱3年的準備,而且一定要是未來3年每一年獲利都成長
● 選股三要訣:1.選CEO;2.公司具有核心競爭力,產品要有延伸性;3.產品是否在趨勢上。
● 選股就是要化繁為簡,把選股邏輯簡單化。

談抱長作短策略

● 只要是好股票,看準長期趨勢,都可以拿部分持股抱長作短,漲上去有部位能增值,跌下來 也很開心,因為又有低價可以撿便宜。

談如何進場

● 第一次進場,先布局三分之一,方向看對了,再逐步加碼。
● 如果局勢看不太清楚,就把布局的時間拉長。

談如何出場

● 企業不再具有成長動能、重要經營階層離開、有新的替代技術威脅,都是基本面有疑慮的訊號,應斷然出場。談如何停損 ● 高檔停損是必要的,但相對低檔就沒必要停損。

談未來趨勢

● 買中國人壽就是買中國的GDP,一直要到GDP成長趨緩,或保單普及率飽和,才是出場時機。
● 節能減碳和人機互動是兩大趨勢,節能科技、MEMS相關股票是可長抱產業。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舖王投資法

■「低買高賣」是投資的金科玉律,有關道理無人不曉,但真正敢於低位入貨的人卻少之又少,梁紹鴻正是當中的佼佼者。
——深信否極泰來 撈筍貨等升值


 投資策略各有不同,有人喜歡趁升勢高追「搭順風車」賺一筆,有人卻專門撈底入市。人稱「舖王」的大鴻輝集團主席梁紹鴻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手業主越是「衰到貼地」,舖位就越買得過。梁紹鴻並不害怕沾染「衰氣」,相反他深信「否極泰來」的道理,認為「衰舖」才最有運行。

 「低買高賣」是投資的金科玉律,有關道理無人不曉,但真正敢於低位入貨的人卻少之又少。梁紹鴻於2003年,有見香港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又遭遇「沙士」雙重打擊,內憂外患之下可謂「衰到爆」,遂決定「身入市」,大舉收購舖位作投資,他形容當時「櫃桶有一個仙都當兩個仙用」。物業市道低潮過後,梁紹鴻當日的「瘋狂」行徑果然在經濟復甦中賺得厚利。

考究業主運程 獨愛破產貨

 多番出手均屢有斬獲,但「舖王」卻笑稱對舖位投資其實並不熟悉。梁紹鴻表示,當年沙士入市時,自己有兩個選擇舖位的要訣,第一個是看上手業主。他續指,自己最欣賞波叔(資深舖位投資者鄧成波)的眼光,「我當年接好多波叔的貨,因為波叔買得,一定是好。」第二個要訣就是買破產貨,梁紹鴻認為,如樓價暴跌,不少業主被銀行逼賣旗下物業,「這些地方的運程已經跌到最低,買入後等反彈,一定會賺。」反過來說,運程好的業主放貨就絕對不要買,「如果李嘉誠賣舖,就一定不要買,一定輸。」

 雖然揀選舖位時會考究業主運程,不過梁紹鴻強調,自己絕不相信風水,「風水跟人。人旺,向邊個方位都旺;人衰,點擺風水陣都無用。」至於獨到的投資理念到底是從何而來?梁紹鴻笑指,有關理念來自三國演義,「我好喜歡看三國(演義),學裡面的謀略」。

地大「勿博」 不買外國物業

 對於投資,梁紹鴻表示只信「磚頭」,其中以舖位為最佳。他認為,舖位容易打理,既不用裝修,又不用怕折舊;而且,大部分街舖供應極少,難有同類物業可作比較之餘,又不像大型屋苑放盤競爭激烈,投資潛力更佳。梁紹鴻多次強調,自己絕不買股票,「我做過股票、外匯、期貨、金、銀、銅,股票英、美、日本都做過,只有磚頭最真實」。不過,「磚頭」也不能亂買,梁紹鴻稱,只看好香港的「磚頭」,「因為外國地方太大,正所謂地大『勿博』,其保值能力遠不及香港。」

 梁紹鴻指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不過由於內地法律制度不完善及人事關係複雜,故一直未有北上發展。相反,他認為,香港機會均等、人人平等;本港法律制度較完善,亦有中國作經濟後盾,故前景看好。另外,美國為救市「猛印銀紙」,料將帶動通脹,加上目前利率偏低,香港樓價必定可以向好,故無論投資或自住,當下買「磚」是個好時機。

 梁紹鴻為家中么子,其父為香港著名富翁梁顯利。梁顯利原籍廣東順德,曾服務於香港政府,又先後出任怡和買辦及香港置地董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梁顯利於1952年以240萬元購入中環雪廠街10號,建成商廈新顯利大廈;梁顯利在梁紹鴻9歲時候便已經離世。
海歸回流求職無靠父蔭

 梁紹鴻年幼時代,上學讀書動輒每月數千元,然而梁顯利早已成立信託基金,子女的學費均由信託基金支付。梁紹鴻自小在香港華仁書院讀書,至1967年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供讀電腦科學士學位,之後再於多倫多完成電腦科碩士課程。梁紹鴻口含金鎖匙,從未需要為讀書費用發愁,不過因為不想背負「敗家仔」的戲謔,他讀書分外用功,並經常取得獎學金,在加拿大期間更不時取得A級佳績。

 完成學業回港後,梁紹鴻並無依靠父蔭,反而自行去函豐銀行應徵加入投資部。打工6年,梁紹鴻曾擔當股票分析員,又做過外匯、期貨、黃金、銀以及外國股票買賣。

 至1997年,梁紹鴻只擁有3個物業;不過,1997年中以後,他正式進軍香港地產市場,創立大鴻輝集團,並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3年沙士時期狂掃香港「筍價」舖位。梁紹鴻主攻購入銀行逼倉貨,以及業主已「衰到貼地」的舖位。當年鄧成波遭銀行逼倉急放的部分舖位,以及謝瑞麟因破產而沽售的舖位,均為梁紹鴻的戰利品。至目前,尖沙咀海防道有三分之一的舖位都由梁紹鴻所持有。

電腦碩士不諳收發電郵

 作為電腦科碩士生,梁紹鴻卻最不喜歡用電腦新科技。他認為,現今的新科技過於複雜,相反應該越簡單越好。他笑言,現在連收發電郵都不懂,全部由秘書代收。另外,即使要轉帳現金,他還是會沿用傳統方式,即到銀行「過數」,也不會用電腦做網上交易。

 狩獵「筍價」舖位以外,梁紹鴻的嗜好是運動。梁紹鴻每天都會游蛙泳45分鐘鍛煉身體,而且每星期會打一次網球。除此之外,他平日喜愛留意新聞,不過較少看電視、電影及書本;他笑言,自己連迷你戲院都未曾到過。

 以舊樓收購及買舖收租聞名的大鴻輝集團,近年積極參與物業發展,如早前購入北角油街4號項目,並耗資8,000萬元翻新成服務式住宅。對於有關項目為何僅作翻新而並非重建,梁紹鴻解釋,該項目早已用盡地積比,重建反不能達到6萬方呎的樓面面積。

 除北角油街項目外,大鴻輝目前亦在灣仔太原街發展旗下首個酒店項目,並已引入洲際集團旗下的Indigo品牌,將興建一幢27層高的四星級酒店,涉及客房160間,主攻商務客。據資料顯示,該項目地皮面積約7,500方呎,可建樓面面積約9.3萬平方米。梁紹鴻稱,預計整個項目建築費2.8億元,目前正在拆樓,並已申請批則,預計下月可以開始打樁,約40個月後落成。
收購舊樓賺「辛苦錢」

 另外,大鴻輝於亞皆老街亦正規劃一幢特色豪宅物業,涉及總建築樓面約10萬平方呎及約80個單位,預計於4年後正式推售,為集團首個自行發展出售的住宅物業項目。梁紹鴻還透露,集團正於九龍區進行物業收購,計劃重建成一幢300間房間的酒店,項目收購部分已屆最後階段,詳細內容料短期內可以公布。

 談到收購,梁紹鴻認為,政府早前將強制拍賣門檻由9成放寬至8成業權,對物業收購大有幫助。不過,他強調,舊樓收購賺的是「辛苦錢、痛苦錢」。他解釋,大部分業主已在單位住了數十年,根本不急於賣樓,「樓市好,業主心雄,叫價極高;反之,樓市差,業主寧願等樓價回升才賣」。

 大鴻輝近來頻頻有物業發展項目,不禁惹人懷疑集團有意轉型。梁紹鴻強調,集團老本行仍然是買舖收租,目前在港九新界都有收租物業,「由尖沙咀至元朗、西環至筲箕灣都有我的物業」,其中大部分為舖位,當中有7成租予大型連鎖店,租金收入穩定。
嫌束縛多 集團無意上市

 生意越做越大,被問及是否有興趣將公司上市,梁紹鴻立刻耍手擰頭大喊「咪搞」。他認為,集團上市後資金較寬鬆,但會受很多規矩束縛,令公司發展「綁手綁腳」,而且行政費用大增,可謂得不償失。

正所謂「財不入急門」,梁紹鴻告誡現時年輕人,投資不應急功近利,不要用賭博心態炒股,因為股票市場上實在有太多大鱷;他又奉勸,千萬不要以急用的資金來買股票。不過,年輕人若有閒錢並為長線投資,他建議現時可買入如中國人壽(2628)、內銀股等與中國相關的股票,因為它們都是具潛力的投資。他補充,畢竟內地人口多,中國人壽保費收入強勁,而且為藍籌股,在人民幣升值利好因素下,長遠具前景。

 梁紹鴻指出,儲錢買樓自住是年輕人應有的投資目標,尤其是香港地少人多,而且業主不用繳交增值稅,全世界「磚頭」仍以香港的最好投資。他又稱,自己選擇買舖位作投資,主要是因為舖位無折舊,其價值又不會有其他同類型物業可比較,保值能力及回報率一般較住宅、寫字樓為佳。

 財來自有方,說到底,梁紹鴻認為健康才是最重要,因為有健康便可賺錢。他相信「大富由天,小富由儉」,勸勉年輕人應先儲錢買樓自住及擁有健康才去「搵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