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國乳業:沒有新聞

隨著中國消費者對去年9月爆發的那場三聚氰胺風波的遺忘,一度危立懸崖的中國乳業似乎已經恢復了元氣。在懲處了玩忽職守的官員和讓一家主要責任企業破產后,人們曾紛紛預測一個新行業格局的誕生:波及甚深的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將不得不讓出部分市場空白,幸免于此的三元乳業等將有望借此上位,而一些基于二線城市發展,擁有自建牧場的乳業品牌將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其中一些或成為全國性品牌。同時,在液態奶市場,以蒙牛、伊利為首的常溫奶(瞬間高溫滅菌奶)陣營的霸主地位將逐步被巴氏奶(低溫殺菌牛奶)陣營的佼佼者取代。

但是,中國幾大乳業公司最近公布的上半年財報已宣告了后一種預言的破產。伊利延續了一季度財報的不錯表現,上半年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117.57%;主營業務收入122.17億元,同比增長6.69%。蒙牛則實現銷售收入120.976億元,同期下降11.71%,但實現凈利潤6.619億元,增長13.55%。仍處于恢復期中的上升期。

相比之下,巴氏奶陣營的領軍者三元乳業上半年僅獲得凈利潤3673萬元,雖然同比增長138%,不過其中有3493萬元(占95%)是由參股公司北京麥當勞貢獻的。光明乳業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533萬元,同比下降67.8%,公司解釋說,表現在財報中的盈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在上年同期確認了達能公司補償款收入。但顯而易見的是,巴氏奶陣營并未如預料中那樣撼動蒙牛、伊利的霸主地位。

在另一方面,一些在區域市場有很強影響力的乳業品牌(特別是奶粉品牌)在中國乳業必將觸底反彈的心理預期下,表現活躍,并成為風險投資的新寵兒。8月,雄踞東北市場的飛鶴乳業獲得紅杉資本6300萬美元注資,并轉至紐約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功。被看做嶺南地區奶粉第一品牌的雅士利則在9月引入復星集團和凱雷集團作為戰略投資人(詳見本期《亂中取勝》一文)。但是,考慮到蒙牛伊利兩大巨頭200億元(各類產品合計)的銷售規模,這些幾十億銷售量級的品牌還很難在短期內撼動前兩家的霸主地位。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認為,乳業行業格局未變在意料之中,三聚氰胺風波損傷的是整個中國乳業,影響的是整個行業的市場信譽,并不是僅僅波及少數幾個企業。“所以不存在一部分壞,另一部分會好的情況。”他告訴《環球企業家》。

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則看到另一種邏輯:在三聚氰胺事件早期蒙牛和伊利等乳品企業遭受的巨大損失中,一部分來自監管的強制性,比如強令倒掉未經檢測的牛奶。但隨后政府意識到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最終會傷害奶農的利益,因此事件后期,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對于受困企業采取了很多支持政策,包括鼓勵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低息貸款。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根基雄厚的行業龍頭仍舊是最先恢復的企業,而被寄予厚望的三元乳業卻因收購三鹿資產而面臨巨大整合挑戰,失去了搶奪市場份額的時間窗。

中國乳業依然保持舊格局的現實說明,在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多年的競爭逼壓下,很多二線品牌事實上還沒有做好抓住一閃而過的市場機會的準備。真正有益的改變是,那種曾被當做“大力神丸”的不健康的膨脹模式—“先有市場、后找奶源”可以終止了。為了不讓整個中國乳業重蹈覆轍,國家有關部門在“救市”的同時,亦在采取多項措施鼓勵甚至強制各乳品企業回歸行業根本,重視奶源基地建設。“如果全行業都明白應該追求速度與規模、效益與質量的統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意識上的轉變,才是真正的拐點。”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告訴《環球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