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宁高宁:告别“摩根时代”

如果说穿鞋的是地方国企,光脚的是民企,那中粮就是穿靴子的。

  全产业链,是只有中粮这样的央企才能做到的段位,但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宁高宁个人的雄心与韬略。

  2009年的北京城,要忽略中粮成了件困难的事:坐公交车,车身上画着热腾腾的五谷道场方便面;坐地铁,隧道里闪过福临门小包装大米;去超市,蒙牛液态奶、金帝巧克力、长城葡萄酒都摆在货架最醒目的位置;待在家里网上购物,多了种选择:上“我买网”;在办公室偷偷溜进“开心”,可以参加“悦活”果汁饮料种植大赛……

  当然,它们都打着“中粮出品”的标志,还有六个大字“产业链,好产品”,下面有行注释:从地头到餐桌。

  宁高宁主导下中粮转型的高峰时刻到了。“转型很痛苦,企业不能老觉得不对劲,总转型吧。”11月12日下午,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宁高宁缓缓地说。

  这是他自2004年由华润转战中粮集团出任董事长后,第一次接受媒体深入的专访。这几年中,他也曾为中粮的某起收购某次发布而短暂地站到聚光灯之下,但并不曾正面回顾他这四年来对中粮战略思考的千回百转。

  现在,他可以宣称,对战略路径思考的痛苦告一段落。他自称,已“把中粮彻底定位到一个位置去,至少在五年内就不要说转型的事,能够进入不再需要转型的阶段”,这就是打造“全产业链”。

  这一年,宁高宁51岁,他所欣赏的杰克·韦尔奇,1986年也在此年龄将GE公司一切改组都纳入掌控之中:先以6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又买下了华尔街最古老的金融投资公司之一基德(Kidder),将GE由年迈的工业制造商改造成增长潜力巨大的服务提供商,从此GE这只大笨象变成了灵活的羚羊。另一个巧合是,这也发生在韦尔奇成为GE董事长的第五年。

  不过,宁高宁头上的光环可不是“中国的杰克·韦尔奇”,而是“中国摩根”。2001年,《中国企业家》杂志将这顶帽子送给他(他一向不愿被“文学化”,可能并不将之视为礼物),当时华润的整合如火如荼,宁高宁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如同一个多世纪前,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自此后,“摩根”成了外界评价他的标签,即使他来到中粮后的系列动作:重组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000930,股吧),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均被纳入“摩根”的逻辑。

  今年,宁高宁自己掀开了答案,他的“加法”实际是“减法”,并购不是横向战略而是纵向战略,目的是加强板块协同性。他终于找到了全产业链这根“竹签”,将整个中粮像糖葫芦一样穿起来。

  至此,宁高宁走出了自己的“摩根时代”。

  “我是谁?”

  同样是这些沙发,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宁高宁随手抓过一张纸,写下 “产业链”三个字

  2008年底的一个下午,宁高宁独自一人坐在家中,出神。这一年,中粮业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资产和营业收入都超过1000亿,然而他隐隐感觉到下一步面临的瓶颈。中粮盈利主要来自油脂加工与股票投资,再加上玉米(资讯,行情)(资讯,行情)、大米、面粉、麦芽等几个部分,稳定性并不强。更大的问题是,几年来各项业务都是单兵作战。

  望着眼前几个沙发,宁高宁突然想到,同样是这些沙发,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他随手抓过一张纸,写下“产业链”三个字,心中猛然一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

  如果把中粮的资产像沙发一样重新排序,排序的规律是从“出口”,也就是从终端消费品切入,反推到各个环节,产品就能在链条里走得更长,例如大豆(资讯,行情)(资讯,行情)进来以小包装油出去,小麦(资讯,行情)(资讯,行情)进来以方便面出去,整个公司会由此成为一部前后连动的机器。

  就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的几天前,宁在一家超市看到地上放着个破纸箱,上面摆着四五瓶蜂蜜,一个小姑娘拿着勺请人品尝,告诉别人这是中粮产品,出口的,59元一瓶。

  “中粮走到现在,还靠个小姑娘孤军奋战,说明我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远未形成。”他向后靠了一下,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他的思考习惯是从琐事开始,然后迅速跳开,把重点集中在未来,眺望远景,2009年就到了提出更宏伟目标的时刻。“我们九个业务板块,各自发展得也很好,但照目前的模式下去,中粮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堪称伟大的企业。”

  早在2005年下半年,宁高宁曾将中粮50多项业务归类、收缩于七大业务群,三十四个业务单元,并将业务单元交由集团直接管辖,明确“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2007年初,又进一步调整为九大业务板块,包括贸易、粮食加工、食品、地产、中土畜、糖和番茄、包装、肉食、金融保险。

  细心者可以观察到,九大板块并未解决用一句话描述中粮这个庞然大物的难题。

  直到那个如同得到“神启”的时刻,“产业链”,唤醒了它。

  2009年1月17日,中粮集团召开高层务虚会,宁高宁正式提出“全产业链”的想法。宁的风格是很少直接给答案,坚持从群体角度得出结论,哪怕因此把决策时间拖得久一点。“这个模式是我提出来的,所以我可能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认为这事儿一定能行。”他在会上说,“这种情况要避免。”

  那时,宁高宁正忍受着创新喷薄欲出时的折磨。他担心一提产业链,就会变成多元化。“那不就完蛋了吗?”过去他曾在文章中自问:波音,怎么不做发动机呢?丰田,为什么不去炼钢呢?现在的做法是对波音和丰田的颠覆吗?他很矛盾。

  在调研中,他发现了大量论据证明食品最适合做产业链。他问过业内的几个国际大公司,包括太古集团的董事长等,他们对此想法都“出奇地肯定”。无论是咖啡还是茶叶,太古都是把产业链从头到尾控制起来,而美国嘉吉公司,食品原料做到最后几乎都能达到药品级。

  近两年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似乎也为“全产业链”的出场提供了难得的时机。2008年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看畅销书排行榜,宁高宁发现前三本都是关于养生和健康的。

  为什么别人做不了,他觉得“不谦虚地讲”,国内同行没这么长历史,也没这么多布局。中粮的困难就是一大堆东西散在房间里,需要把它理一理。

  2009年3月份,央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粮借此扩大“全产业链”的讨论范围,讨论结果汇编成一本厚达350页的内部资料,关于细节不乏争论和担心,但看起来集团上下都被这个想法点燃了。

  中粮过去曾长期讨论,到底做成中国的ADM还是做成中国的雀巢,或者是既做ADM又做雀巢,集团战略总监马建平指着那本资料说,“全产业链讨论一展开,大家就觉得我们既不是ADM,也不是雀巢,中粮就是中粮,是个全产业链粮油食品公司。”

  “国有企业有这点好处,政府号召你做什么事的时候,别觉得很波动,我们还真的是用学习解决了问题。”中粮总裁于旭波笑着说。

  中粮也几次召开研讨会,把康师傅、雨润、双汇、汇源等国内对手全部列在黑板上,发现它们资产加起来也没有中粮大,宁高宁判断中粮失败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可以承受10亿、8亿的亏损,何况一个小产品里面也不会亏这么惨。”

  全产业链战车开始发动,需要解决的已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样做。中粮一下铺开了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和番茄、饲料、肉食八条产业链。

  2009年,中粮像饥饿的狮子四处出击,不用再列举它的收购对象和“绯闻”对象,那是张很长的名单。它还有大批自建项目,在天津以40亿建设粮油综合基地;在黑龙江绥化上马30万吨水稻加工厂;准备以200亿构筑生猪产业链;在深圳建“食品物流园”;中粮包装上市前两天,还以3.14亿元在大连建了中国首个临港型大米加工厂。

  查阅宁高宁行程可知,他几乎每个礼拜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参加中粮的各种庆典,即使是米厂开业、与种粮大户签订种植合同,也隆重得如同品牌发布会。五谷道场重新上市时,他邀请了200多人一起吃方便面。

  如今,于旭波可以清楚地告诉与中粮合作的地方政府官员,中粮只有两块业务,一个是吃,一个是住,而且以吃为主。房地产占集团净资产比例会控制在30%左右。

  金融、地产与酒店旅游板块并未脱离全产业链,“如果把它们拿走了,中粮做全产业链反而成了件危险的事情。”华彩咨询集团董事、集团管控专家白万钢长期关注中粮,他认为全产业链太庞大了,养活几个央企都绰绰有余,需要的现金流基础也同样庞大。这如同建一个高1000米的塔,如果直径不过5米,就会弱不禁风,而直径达到50米,就牢固得多。

  他判断,要是能解决产融结合,中粮集团的模式将会接近日本综合商社,综合商社就是在实业、金融、贸易与投资之间形成了无缝对接。

  对国资委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创新。据说,于旭波汇报工作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几次因赞赏打断他的发言。

  李荣融的态度可以理解,曾几何时,中粮是让国资委比较头痛的企业之一。央企主业规定一般只限三个,中粮的却翻了几倍,业务之间又有一定关联性与合理性,一时半会儿砍不下去。产业链思路确定后,中粮反而成了央企中产业运作方向垂直一体化的典范。


  如何驾驭“魔鬼”

  全产业链依然有许多待解的难题,但它是“央企中粮”与“企业中粮”中间的平衡点

  宁高宁为中粮找到一个“我”,却也创造了一个“妖魔”。

  大多数食品企业将全产业链视作畏途,因为它难以驾驭。但,难点也是卖点:全产业链上的产品具有可追溯性。食品安全是一种国家责任,在主打这个概念同时,中粮也把这份沉重的责任背过来。它几乎已将全部商誉压在全产业链上,而在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长长链条中,需要成千上万个控制点,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收购蒙牛后,于旭波曾与牛根生沟通:别的事我不管,老板(宁高宁)说了,运营上主要以过去的团队为主,但安全的事我们必须要管,必须要去看。在许多场合,宁高宁都对蒙牛的管理能力与市场反应速度大加赞赏,可他并不敢因此而放弃从流程上监督质量的底线。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激发团队的创造性。做全产业链,价值链实现环节延伸到消费品,“出口”必须足够大。之前中粮做贸易、加工,更看重成本,如今重心转移到食品,则更需要创新能力。宁高宁出差一回来,就讲看到什么产品不错,中粮能不能做出来。“董事长恨不得包里塞个饭盒,走到哪都带点样品。”一位部门负责人说。

  一个团队的专业化核心能力能否复制到另一个团队?真正让宁高宁感到困扰的,还是“人”。

  中粮整个队伍目前还以贸易、工业、大宗商品为主,伴随着新的业务定位,许多人职位会调整,有些部门可能缺员,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冗员。“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宁高宁说,“任何一个新东西都会给队伍带来不安全感:‘你是怎么回事,搞来搞去’。”

  自宁高宁来中粮后,“人”一直是他组织再造的核心,他把职业经理人的概念输入到央企,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在这个把“央企”变成“企业”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他有时候像逻辑缜密的传教士,有时候像热情洋溢的推销员,耐心培植市场理念。这一次,还有效吗?

  从国有体制的特点来看,中粮似乎并不适合做消费品。但正是因为央企身份,中粮才有做全产业链的底气:食品安全危机中,还有什么身份比央企更显得可靠?

  另一方面,自从来到中粮,宁高宁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有一个目标:让中粮更像企业,同时,他又不能置央企角色于不顾。如今看来,全产业链让他找到了一种平衡。

  “中粮是为了调控国家粮食进出口,保障粮食安全而生的,这一使命至今未变,但在实现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旭波说。“今天的消费者并不直接购买小麦、大豆之类的原粮,保证它们的供应是中储粮的任务。现状是国家粮食供需紧平衡,要尽量保持自给自足,进出口是补充性的。如果仅配合国家战略,中粮主业的确可以突出,但将难以生存。”

  宁高宁还考虑过将中粮定位为粮食类的全球性公司,这样主业也算清晰,而且与市场接轨。他和于旭波跑到巴西去考察,想将大豆供应链延伸到南美,发现从政治环境和商业可行性来看,贸然跑过去不可行。在海外买几个当地公司、研究所、品牌行不行?他也考虑过,但就中粮目前的管理能力来看,风险很大。

  后来他考虑用内贸拉动集团向前走,还为此重组了另一央企中谷集团,可很快发现也不行。500公里以上的粮食跨省商品交易量有限,仅靠此规模不足以带动中粮整体改变;他又想到能否在现有架构下,加大对中粮所有粮食品种加工环节的投资,以加工来带贸易。然而,与中储粮相比,人家有国家优惠政策,没有利息、成本、税收,如果它也做面粉之类产品,中粮远远不是一个量级。

  只有再向前走,离市场更近,中粮才能解决“我是谁”的困扰。另外,于旭波认为,提供米面油、肉蛋奶之类的品牌产品,也可能是新时期中粮最大的一个政治任务,“必须从这个角度把握好。”

  理论上,这是中粮“作为央企”和“作为企业”之间的契合点,可瓶颈在于若不能提升在食品消费品市场的地位,契合点是一种虚构。2008年食用油价格飙升的时候,中粮应该发挥调剂作用,“尴尬的是,中粮在食用油中所占市场份额不过10%,中央依靠不了我们。”于旭波摇了摇头。

  事实上,在终端消费品领域,中粮也很尴尬:做食用油不如嘉里,方便面、果汁不如统一,巧克力不如卡夫,肉食不如双汇。在每个板块上面,几乎都遇到一个泰山压顶式的对手。

  全产业链战略一亮出,尽管还有许多待解问号,整个格局就改变了。白万钢认为,全产业链是只有中粮才能做到的段位。“如果说穿鞋的是地方国企,光脚的是民企,那中粮就是穿靴子的不和穿鞋的或者光脚的斗。和谁斗?外资,他们也是穿靴子的。”

  不过,没有体制的转型,仅有业务的转型能完全释放中粮的活力吗?

  首先是如何与资本市场对接,中粮包装前不久上市后,中粮旗下已经有7家上市公司(另外六家是:中国食品(0506.HK)、中粮控股(0606.HK)、蒙牛乳业(2319.HK)、中粮屯河(600737,股吧)(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股吧)(000031.SZ)、丰原生化(000930,股吧)(000930.SZ))。国资委正鼓励央企整体上市,而宁高宁却似乎反其道行之。

  “现在这个事儿复杂了,我们内部也正在研究呢,是整体还是分割上市还没有一个结论。”宁高宁说,复杂并非由于国资委施加了压力,而是随着全产业链战略的推进,很多业务板块可能会有交叉,有必要进一步整合上市主体,减少关联交易与多头法人。

  接踵而来的难题仍是人的问题——怎样实现高管长期激励。

  中粮集团先期已设计完成长期激励计划的,基本上是在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但,对中粮来说,如何平衡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激励是个难题。配合全产业链战略,如何选择最有激励作用又符合国资委规定的激励工具,如何权衡总部与业务板块的业绩指标,也存在技术难点。

  《证券市场周刊》透露,中粮集团正在探讨总部层面的高管激励能否通过市值作为定价和考核指标。据说,设计者是用中粮集团总市值除以总股数算出中粮集团股价的,这个总股数可以虚拟或假设。有专家认为,此方案是个崭新思路,很可能将国企的股权激励带到一个全新领域。但关键在于,国资委更看重企业实际财务数字,至今没有明确提到过虚拟市值概念,是否会接受这种定价方式还在未知之数。

  最快到央企高管人员的第三任期(2010-2012年),国资委才可能用市值指标来考核央企。而如果A股市场继续“上蹿下跳”,无疑会限制市值考核指标在高管长期激励中的运用。

  对于高管激励的话题,中粮多位接受本刊采访高管均未加评论。“我在弄明白之前不能说。”这是采访中宁高宁唯一含混的回答。他在中粮倡导只要拿出“体面业绩”,就能过上“体面生活”。它们都跳不出激励这个环节。


  有理想的“放牛娃”

  央企执行力普遍不够强大,只有执着、有闯劲、“耍得开”的人才能以个人魅力修正机制缺陷。

  宁高宁曾将为国家打工、看管好财产的央企经理人比拟为“放牛娃”

  “我在国企呆了20多年,国企的许多进步到目前为止外界并不了解,到现在,必须把国企当企业看。”他声音略高,“在国企环境中换个民企试试?换个外企试试?说不定有更多矛盾出来,如果到今天还去纠缠国企是不是企业,社会也太不进步了!”

  然而,宁实际无法摆脱身份的困扰。例如,尽管不希望在收购中以强势形象出现,却求“弱势”而不得。“现在不是我们去找人家(收购),而是人家主动找上门来。”宁强调说。

  “中粮目前变成了一个强势收购者,这样不好,人家有点烦你,我自己也不喜欢。”他摇摇头,中国式并购往往掺杂着感情与感觉,居高临下会失去很多机会。在华润时他就发现,很多交易是因为“太牛”把别人谈跑了,对方老板向他打电话告状,说你的同事来了怎么说怎么说,这生意没法做。他一听,这话还真像公司的人说的。

  或许正因如此,在2009年与蒙牛的交易中他故意放低姿态:没有选择“抄底”进入,作为第一大股东表态无意介入日常管理。即使如此仍惹来了“国进民退”的批评,甚至无中生有引出“停职门”事件。宁高宁很生气,他的愤怒不像外界理解的那样简单。他觉得:国企卖东西时是“贱卖国有资产”,买东西又成了“国进民退”,到底让我们怎样才对?

  几年来,他常常要在强势表面与弱势内核间较劲,中粮并不像别人想像的那么有钱,要接受国资委考核,每年要上缴国有资本金预算,而主营业务是市场性的,员工收入每年要提高,营销、渠道等方面投资一分也不能少,“它就该是个没钱的公司,要是有人觉得有钱才去并购,那问题就大了。”

  至今,他仍对一篇批评华润高速扩张的报道而委屈,该文章认为充足的资本金令宁头脑发热。“他们根本不了解,当时我迫切需要再花500亿出去。”他可能没有时间去慢慢熟悉新产业,但必须迅速买下有利的市场地位。钱是华润创业上市后资本市场给的,就是要用来收购。旁观者赋予央企强势的画像,但宁高宁们所受的束缚往往游离在视线之外。

  人总难免陷入莫名奇妙的自我冲突,而宁高宁身上的矛盾感格外强烈。正是这种自我冲突产生出巨大的动力。这不仅源于他的职业身份,也与他的经历有关。

  宁高宁出生在山东小城滨州,这里出了两位央企一把手,另一位是中石油集团现任总经理蒋洁敏,前者更是经常成为舆论炮轰垄断的靶子。宁高宁是医生之子,1975年,17岁时下乡插队,知青岁月刚刚展开就在第二年终止。之后他进入军营,由于天生精于数据,面对复杂的大炮射程与精准度公式不会手足无措,成了一名计算兵,1978年又从军队考入山东大学。

  他本来报考的是山东大学中文系,可中文系人已招满,学校就把他调到了经济系——当时作家是最热门的职业,企业家,中国还没有这个概念。大学四年他读完了《资本论》,最吸引他的不是其中的结论,而是推理的过程。

  毕业后宁高宁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主修财务。这成为后来他令下属畏惧的原因之一:学历构成上既懂宏观又懂微观的领导最不好“糊弄”。

  同一代的大陆MBA毕业生经历颇多曲折,《中国青年报》曾为此写过一篇著名的深度报道《命运备忘录》。不过宁高宁却机缘巧合进了香港华润,一待就是十八年,见证了华润从盖图章就能坐地收钱,到被迫推上市场找饭吃的转折。

  作为中国最后一批知青,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第一批国内MBA,宁高宁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也无可避免置身于剧烈的文化震荡中。奉行中庸之道,又豪爽快直的齐鲁之风,纯朴单调的农村生活,纪律至上的军营历练,推崇自由思考、创新思维的异域求学经历,视角广阔、成熟专业的香港商业氛围浸润,都交织在他的精神维度中。这从他的文章中可略见一斑,对生活中的细节,他总保留着详细而自然的记忆。

  在企业家群体里,他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却拥有众多粉丝。他为《赢在中国》做评委,选手周宇对其他评委内心总有种超越的欲望,只有面对宁高宁时从没有,宁的沉稳与直指核心的分析能力令他拜服。商业实战第三场,周冒犯了评委,比赛结束后为自己的失礼而道歉,宁高宁捶了他一拳,说“你就折腾我们吧!”

  兼具理性与率性,温和与霸气,他就是这样的人。宁高宁属于思考型,又相当执着,有股一条路跑到底的劲头。某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经济人物,别人上台都谦虚或感谢一番,只有他一上来就讲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差异,以及对国企多元化的误判。回看这段录像,能发现他的面部表情倔强,声音急促。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候主动跳出来代一个群体发言,有点堂·吉诃德的气质。”白万钢评价。

  尽管性格具有多面,他却长于塑造统一的组织性格。国资委来考察,随便找一个员工,感觉“说上三句话就知道这个人是中粮的”。在庞大的央企,理念传导往往会遭遇“电阻”,不过他有一套“吾道一以贯之”的工具。

  他要求部门经理人按照“战略十步法”思考、汇报工作;内部培训,有“五步组合论”;业绩评价体系,有KAAP;甚至讨论问题,也有“导入、研讨、呈现、关闭、达成”的固定流程。

  最初,他的下属偶尔以这堆一本正经的名词开玩笑。他们印象中国企开会很简单,领导发言,下面讨论,最后总结,会还没有开完,总结已经写完了。可很快发现,不要在这方面考验老板的耐心。

  宁极少发脾气,让他们紧张的是那套有生命力的模型。刚到中粮,宁首先统一语言,让人力资源部出了本小册子,解释不同情况下毛利率、利润怎样等怎样算,汇报时也有一定格式。“我们相当一部分都是做贸易出身,强项他反而问得少。对于价值链上的内容,他的问题尖锐而具体。”某部门经理说。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难免让他问得一身冷汗,该部门经理曾经用整夜的时间准备应对第二天的“答辩”。

  过去,如果业务单元觉得业绩指标太高还可以“博弈”一下,现在不行了,宁高宁觉得没有预算的业务不是好业务,预算一旦确定后就不能讨价还价,先执行,有问题再说。

  如果没有进步,宁也不批评。开年会的时候每个人的得分都会亮出来,分数由营业收入、资产回报率、创新能力等多项指标构成,排名顺序是高度机密,事前没有任何经理人知道,“每个人都紧张得要命。”在上文的业务经理心中,可能半个月也见不到宁高宁,见到了还总受鼓励,但没有一天可以忽略宁的存在。

  对一个老国企组织如此彻底的精神再造,却没有引起强烈反弹,原因之一是下属们很快会想到宁高宁对自己要求还要严厉数倍,而且,他也是个“打工者”。“他比我们累多了,至少出差有的酒我们可以不喝,他就不能不喝。”一位集团高管说。与宁高宁有关的很多逸闻,都发生在酒桌上。

  另外,他努力让公司更透明,“我和董事长之间没有秘密,想的不一样的地方我会直接告诉他我的想法,”于旭波一笑,第二天宁高宁在会上就会说这个事“旭波是什么意见”。当然,“老板”就是“老板”,同事也会感觉他比较难揣摩,只是不用担心如何去附和他罢了。

  “很有意思的是,国企近年出现了一批宁高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白万钢列举出五矿集团周中枢、中钢集团黄天文、招商局秦晓、中信集团孔丹、宝钢集团徐乐江等人。

  为什么理想主义者能给央企带来新鲜空气?反过来思考答案就显而易见。央企执行力普遍不够强大,只有执着、有闯劲、“耍得开”的人才能以个人魅力修正体制缺陷。

  而他们能成为理想主义者,恰恰因为他们是最接近上层建筑的企业家。对这些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他们获得的回报是“一揽子”的,除了个人收入和地位提升外,还有参与“变革”这一宏大叙事的成就感。

  全产业链如果成功,最大的成果将在十年之后收获,而宁高宁届时可能已另调它职,但如果失败,他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他或许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忧虑。《梦想和痴醉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他为一篇文章取过这样的标题,他相信这是真的。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名单公布 主流企业增速加快

4月23日,郑州。在第6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展馆的会议室内,第四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发布会在此举行。

  最终,哈药集团以135亿元的销售收入摘取2008年百强榜首,成为中国医药工业新的领军企业,紧随其后的石药、上药、天药和扬子江药业继续守护第一方阵格局。与2007年相比,领军企业的规模都在迅速提升,为2008年百强榜增添了新气象。

  主流企业增速加快

  根据南方所公布的数据,百强企业的发展在近几年都保持着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成为医药行业整体质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

  哈药集团副总经理刘巍透露,2008年哈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37%;集团经济总量已达到全省医药产业70%以上。蜀中药业董事长安好义也表示,近几年蜀中都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目前的市场形势非常好,很多普药产品都供不应求,预计今年蜀中的增速也在50%以上。

  标点信息公司总经理张步泳透露,目前销售额过5亿元的全国性大品牌药大部分都出自百强企业名下,而且今年以来这些品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悉,北京双鹤降压0号片去年的销售额达到8亿元,而在今年一季度即达到了3亿元,增幅在50%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百强企业产品在医院终端也占据了主流地位,2008年百强企业在医院用药金额排名前10位的治疗类别及畅销药品前10位所占份额都保持在30%以上。

  百强榜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企业群落是外资企业,几乎所有在华的大型跨国制药公司都在榜中亮相,拜耳先灵医药公司首次闯入前10强。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在百强榜中的集体走强得益于其近年来在华高速增长的业绩,与行业平均增幅相比,这些公司在2008年都实现了更大幅度的增长,多数达到2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30%。目前跨国制药企业迎来在华业务的黄金时期,在华业绩几乎全线飘红。

  产业集中度提升明显

  百强企业迅速增长,正成为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第一推手。南方所所长林建宁在百强榜分析中指出,2008年,制药工业百强整体规模有了明显提升,合计销售收入为2469.37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2007年20.25%的增长率提高了6.12个百分点。在制药工业领域(五大子行业)中,2008年百强企业整体集中度达到40.59%,同比上升0.97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百强榜的门槛也在迅速提升。从企业规模来看,2008年进入百强榜的企业规模底线已超过8.9亿元,同比2007年第100位企业规模增长了36.92%。2008年,跻身50强的企业的规模须超过17亿元,跻身20强须超过33亿元,跻身10强须超过42亿元。从销售收入规模来看,2008年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多集中于10亿~20亿元,共有53家,比2007年多了11家;20亿~5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30家,比2007年多了9家。林建宁分析指出,中等规模企业的快速崛起将为百强榜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也显示了百强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产业调整助企业成长

  从2006年开始,中国医药行业在内外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进入了一段较长的调整期,整个医药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不过,这次调整并不全是坏事——产业整体借此完成了一次螺旋式的提升:一方面,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从南方所披露的近3年医药行业宏观数据来看,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集中度都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近几年的市场变革已淘汰了一大批不适应市场发展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整个医药产业的源头——药品研发领域也经历了一次疾风骤雨般的“洗礼”,产品申报低水平重复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主流企业纷纷加快创新药物研究的步伐,这将有助于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

  尽管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在逐年提高,但从数量上来看,目前依然有4700多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占70%以上;从产品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共有16695个药品标准、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而这些情况,都是制约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因素。对此,SFDA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从宏观上引导医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并逐步改变我国医药企业多、小、散的局面。这些对百强企业而言,都是今后发展壮大之路上的利好因素。 位次 企业名称
1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
2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含下属中润制药、中诺药业、
欧意药业、维生药业等子公司)
3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4 天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5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6 吉林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8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天津金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10 拜耳先灵医药有限公司
11 中国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13 步长制药集团
14 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5 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6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7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8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19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20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21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22 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
23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24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5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
26 汇仁(集团)有限公司
27 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
28 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部份)
29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30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大连)
31 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32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33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34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5 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6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37 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38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9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部份)
40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41 瑞阳制药有限公司
42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43 利君制药(含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44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5 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6 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47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8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49 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50 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1 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
52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53 菏泽睿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54 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
55 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
56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
57 帝斯曼维生素(上海)有限公司
58 福建省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9 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60 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1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2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63 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4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
65 中国回音必集团有限公司
66 神威药业有限公司
67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8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69 蜀中药业集团
70 普洛康裕股份有限公司
71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72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73 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4 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
75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76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77 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8 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
79 辽宁诺康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80 河北恒利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1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82 苏州惠氏制药有限公司
83 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部份)
84 山东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5 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6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87 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
88 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
89 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0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91 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92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3 吉林万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94 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医药制造业部份)
95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6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97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98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9 江苏亚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0 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孙孟)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天晴:我的眼里只有肝

当在外界看来,一家企业已经化身为某类药物的代名词,这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企业的专注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已取得成功。专注于肝病治疗药物领域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江苏正大天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的制药企业中,正大天晴只能算是中小型企业,但在专业肝病治疗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却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尤其是对被跨国药企围攻的肝病市场来说,正大天晴更是国内药企成功突围的范本。

不久前,中国生物制药(1177.HK)发布公告称,就董事会建议分拆江苏正大天晴在深交所上市一事,正大天晴方面已向证监会正式提交申请。而早在两年多前,该公司的高层就表示已启动上市工作,并称将从上市募集资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于研发创新。事实上,正大天晴一向以研发投入比例较高而为业界所关注。专注于某一领域,并不断加强创新与研发,正是正大天晴的成长轨迹。

然而,前有知名跨国公司,后有更低成本的本土公司,正大天晴现在的处境是所有竞争性行业中本土领先企业都必须要面对的。正大天晴如何应对?它的未来会如何?

专注做好一件事

“专注做好一件事,小企业才能成就大事业。中小型企业做擅长的事比做看似对的事更重要,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是正大天晴总裁陶惠启的名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带领着正大天晴在开发治疗肝病药物的专注之路上走了20余年。更因为,肝病属于复杂型病症,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至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清除杀灭肝炎病毒,这就意味着肝病药物的研发需要长久的坚持与不断的创新。

从1987年开始,正大天晴平均不到3年就推出一只肝病新药,并且从2004年起,每年推出一只以上的肝病新药,至今天已连续推出8只肝病治疗新药,这在创新乏力的国内制药界相当罕见。其主产品“甘利欣”和“天晴复欣”已成为国内植物肝药领域的两个知名品牌,并且其降酶、抗肝昏迷、抗病毒等肝病药物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以甘草制剂为主的天然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986年,国际上甘草酸治疗肝炎的技术刚刚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大天晴就意识到,利用中国丰富的甘草资源研制肝病治疗药物,对于促进中国这个肝病大国的人民健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通过努力,正大天晴终于在1987年成功地推出了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二代产品——强力宁。随后又是6年的坚持,1994年成功地从甘草中提取了异构体甘草酸并合成了甘草酸二铵盐产品,在中国首家推出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三代产品——“甘利欣”。

长期以来,我国的肝病抗病毒药物几乎被进口药品所垄断。国外进口的抗病毒药物几乎都是化学制剂,价格昂贵,且部分抗病毒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病毒变异现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正大天晴于2002年在国内首家推出了历经多年研制成功的新型抗肝炎病毒药物——天晴复欣,不失时机地击中了竞争对手的“软肋”。此后,正大天晴紧盯国际一流技术,于2005年10月成功推出了保肝领域第一只手性肝药——天晴甘美。至此,全球甘草酸领域的第四代产品在中国横空出世。

而这一切正如陶惠启曾经所设想的:“我们今后要像日本的SONY一样,生产一代产品、储备一代产品、研发一代产品,让甘草制剂产品层出不穷,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的眼里只有肝”的专注甚至达到了偏执,使正大天晴逐步形成了甘草制剂研发方面的核心能力,并成为肝病领域的领先者,为外界所认可。其产品已覆盖了全国2/3的传染病医院以及400余家三甲医院,肝病用药占据国内医药市场13%的份额,可谓是该领域的“隐形冠军”。

“三维创新”

当人们普遍担心中国药企能否实现自主创新的时候,陶惠启却提出企业研发的“三维模式”,并且付诸实践,用1.5亿元的企业资产整合了政府和社会上30亿元的研发资源,推出了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品,为中小药企的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成功样本。

让陶惠启津津乐道的“三维创新”包括高度创新、深度创新、持续创新3个层面。“高度创新”的首要标准就是创新要以人为本,创新研发患者需要的产品,缓解患者的病痛;“深度创新”就是要集中爆破,即做精不做广,在创新过程中集中资源研发,不断深化特定项目,进而真正开发出能站在业界前沿的药品;“持续创新”就是要坚持不懈,而难以坚持、急功近利正是目前国内医药界普遍创新气氛较弱的主要原因。

令陶惠启感到欣慰的是,这一“中药现代化为主,肝病药为主,现代制剂为主”导向下的创新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效应。“跨国企业有的,我们也有;跨国企业没有的,我们已经有了。”陶惠启所说的“人无我有”的产品就是“天晴甘美”这一销售惊人的产品。也正是从这一尝到创新专利甜头的产品开始,正大天晴逐步奠定了一条以创新为主的产品开发路线。目前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销售额已经占到销售总收入的40%,其中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创新,远远高于当前国内药企2%的水平,

陶惠启表示:“作为一个肝病药研发生产的企业,首先要舍得投入,因为医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只有舍得投入,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肝病新药,才能更好地为‘消灭乙肝’作贡献。”而正大天晴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把研发投入比率提高到10%,接近跨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要多元化吗

对于一个正在逐步成长与壮大的企业而言,继续专注还是选择多元化,这始终是一个问题。

尽管正大天晴以做肝药闻名,多个产品贯穿肝病治疗全线,并且把肝药创新作为未来很长时间内的重点工作,但近年来其在以肝病用药为核心的基础上也开始在心脑血管、肿瘤、消化、内分泌和呼吸系统等领域发力,并将市场从医院的处方药扩展到零售OTC用药。

陶惠启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并不是盲目地选择多元化发展,而是集中在中国人的高发病领域。一如既往地从研发源头开始做创新药物,现在正大天晴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在研产品,每年研发中心都要开发出14~15个专利药。”对“专利药物的比例还远远不够”的担心,让陶的目光开始转向别处,“我们的计划是到2012年,创新药物的数量能够上升到50%,这才让人放心。”然而,值得考量的是,有限的研发资金与资源是否能支撑得起这样一个宏伟的理想?

而另外必须面对的是,国内的肝病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一方面,跨国制药巨头在近期内成立的中国研发中心都把肝病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进一步发力,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和诺华这几大跨国药企近几年都在国内推出了创新的肝病治疗药物来争夺市场;另一方面,国内仿制企业的步伐也紧随正大天晴之后咄咄逼人。这对正大天晴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久执不下的“阿德福韦酯专利战”也给未来的乙肝市场格局争夺留下了很多变数,对正大天晴而言并非好事。

目前,正大天晴的上市之旅正在进行中。毫无疑问的是,其结果将决定正大天晴的未来发展走向。

记者手记

冠军的烦恼

德国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说:“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更多地会依赖于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所以,‘隐形冠军’公司的经验,对于中国企业现阶段的成长来说,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而“隐形冠军”多有“专注甚至到偏执”的“毛病”,这种“偏执”缔造了“小而强”,在对“竞争力”的考量中,也让“规模”因素全身退出。

正大天晴自然是肝病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也是其坚持在该领域的专注与创新的回报。在现有的医药环境下,其向多元化的转型也无可厚非,因为“隐形冠军”有自己的烦恼。对正大天晴而言,仅仅凭其肝病领域的受益能否支撑其成为研发型企业的梦想?而这种现实的烦恼在制药行业并非个案,坚持创新型的国内企业由于定价、招标、专利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专利产品在短期内往往难以转化为与原始投入相符的回报,从而难以支撑其进一步的研发投入。所以,国内为数并不多的创新型企业多面临着选择,就是在坚持某一领域的产品研发与创新的同时,是否还得发展多领域的普药产品以取得更大的收益,来支撑未来的研发?尽管与“专注”相脱离,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多元化不仅仅是诱惑,更是一种无奈。而归根到底,只有国内的创新体系真正得到完善时,“隐形冠军”的烦恼才可能缓解乃至消失。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正大天晴专利产品已占销售总额近40%

说起肝病治疗用药,正大天晴药业的产品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该企业拥有8个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车间,产品涵盖了片、针、胶囊、滴丸、冻干、糊剂、贴剂等15个剂型,近年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专利产品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这是国内对发明专利的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专利领域的奥斯卡”,为业界所瞩目。目前,正大天晴的销售总额中,专利产品已占40%,这在国内药企中是不多见的。

总结正大天晴药业获得成功的经验,该公司总裁陶惠启说,自主创新是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唯一出路。

拥有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正大天晴总裁陶惠启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的决策者要将思考的重心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上,而通过创新获得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策略。5年前,当企业上下为连续多年实现销售30%的增长感到前景一片光明时,陶惠启却分析说, 90%销售来自于2个非专利产品,如果不能开发出优于竞争对手的新产品,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大天晴的冬天马上会来临。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正大天晴主要提供治疗常见病的基础药品,此类药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较低。之后,该公司在研发上采取仿创结合的模式,力图用仿制药摆脱低端产品的恶性竞争。1997年,公司开始注重自主创新,逐步加大研发投入。至2002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已占销售收入的8%,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相继投放市场,并加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截止到今年3月初,正大天晴共申请专利97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包括2项PCT国际专利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已获得授权的专利共计42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外观设计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2008年,江苏正大天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将突破100项。

医药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由此决定了医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拥有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惊人的资金投入,还要能够承受失败的风险。为此,正大天晴建立了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并先后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6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在内的多位专家作为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江苏省新型肝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注肝健康药物研究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相继成立。产学研三结合已被实践证明是聚集企业内外部科技力量的好办法,为该公司提升肝病研究水平,加快自主创新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年来,正大天晴专注于甘草酸制剂的研发和生产,先后推出了强力宁、甘利欣、天晴甘平、异甘草酸镁等4个甘草酸制剂系列产品。特别是2005年上市的异甘草酸镁,是一种全新结构的手性化合物。该公司研发人员采用全新、独特的合成工艺,将天然甘草酸成功转化为甘草酸异构体,有效去除杂质和控制产品质量,使单一异构体甘草酸镁纯度达到97.0%以上。该公司2006年成功推出的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名正(阿德福韦酯胶囊)2007年已实现销售收入 2.35亿元,成为该公司成长最快的一个亿元产品。

正大天晴今年将形成5亿元的产品销售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销售额将占总销售额的40%以上。面对未来,陶惠启总裁满怀信心,他说:“2010年,正大天晴将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力争实现40亿元。在这个新起点上,正大天晴人将更加努力,力争在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为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药励展“2009年十大重磅新品”出炉

据中国医药报讯 日前,国药励展“2009年十大重磅新品评选”结果揭晓。北京百美特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复方α酮酸片”、深圳市翰宇药业有限公司的“醋酸特利加压素”、本溪雷龙药业有限公司的“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博恩特药业有限公司的“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深圳市源兴药业有限公司的“盐酸哌罗匹隆片”、北京康辰医药有限公司的“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的“注射用左旋奥硝唑”、江苏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的“注射用雷替曲塞”、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的“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新疆新姿源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结合雌激素片”榜上有名。
据悉,此次评选活动由国药励展主办。来自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团,先期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SFDA已审批的新药中筛选出23个候选品种,在国药励展官网和相关专业媒体上予以公示,并由医药代理商和生产企业进行投票。为确保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益,评选不涉及任何费用。
据专家团介绍,十大“重磅”新品评选标准有四:一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推广价值;二是创新性显著;三是在固定某一领域具有专属性,即多为专科用药;四是在某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业内专家指出,十大“重磅”品种的市场前景均被看好,有的是市场急需产品,有的是孤儿药品种,有的则配合专业营销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不过专家也表示,并非产品本身过硬就一定会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企业营销需要多方面配合。有的品种工艺要求较高,企业需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有的专科品种要跟外企抢夺市场,企业须根据临床反馈,实时调整产品定位和推广策略;有的品种则需要注重样本市场的培养。
国药励展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评选出来的“重磅”品种在关注创新性的同时,更侧重市场实战。“今年国药励展初次举办这类活动。我们希望将这种从市场角度选拔优秀产品的活动继续办下去,为制药企业和经销商提供方便。”

正大天晴:专利战升级

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地方小企业一跃成为年利润过亿、税收过亿的全国百强医药企业,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天晴),在外人看来,可谓传奇。但作为正大天晴当家人的陶惠启却认为这是必然,是正大天晴不断创新、始终坚持将科技投入作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反应堆”和“推进器”的结果。
  在接受《当代经理人》采访时,陶惠启很自豪地表示,现在正大天晴40%的销售收入都来自于其专利药。虽然一年只有8亿元销售收入的正大天晴在医药行业还算个中小企业,但在目前国内制药企业大都习惯于屡试不爽的仿制药捷径的大背景下,正大天晴在专利药上所获得的成功以及由此带来的其在国内肝病治疗药物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却让人羡慕万分,并成为了不少同行效仿的榜样。
  然而,正大天晴2006年的业绩却让业内对其专利化生存之路担忧了起来。在实现了多年的持续增长之后,正大天晴去年的销售额出现了34%之多的下滑。这使得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其过去几年频频遭遇的专利纠纷。
  
  专注的“反面”
  
  似乎专注于新药创新的企业,都免不了遭遇专利纠纷的命运。其中,阿德福韦酯晶型专利纠纷成为近几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起,而正大天晴正是这次著名纠纷的主角。
  为了应付主打肝药产品贺普丁在2006年9月份全球保护期失效后,面对全球制药企业的抢仿浪潮,葛兰素史克(英国著名制药企业)在1998年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提交了一系列关于其储备的新一代抗肝炎药物阿福得韦酯的专利申请。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中国相关部门的批准,而正大天晴于2002年提交的相关申请于2005年7月正正式获得了专利授权。随即,葛兰素史克发出了“关于阿德福韦酯中国专利申请的沟通函”,由此,引发了正大天晴与葛兰素史克之间的专利纠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11月,正大天晴又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打起了官司,只不过这一回其由被告变成了原告。正大天晴认为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产品“代丁”侵犯了其“名正”的专利。
  对于这起纷繁复杂的专利纠纷,正大天晴表示不会放弃。在其看来,“阿德福韦酯”为葛兰素史克旗下的美国吉尔利德科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1年发明, 1992年申请了欧洲专利,并于1998年获得了授权。但吉尔利德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就该化合物申请专利,只是申请了阿德福韦的四种晶型及晶型制备工艺的专利。而正大天晴独家拥有的阿德福韦酯晶体(E型,即第Ⅴ型晶体)及其制备工艺发明专利技术,与葛兰素史克以及吉尔利德公司在中国的阿德福韦酯专利并不冲突,反倒是天津医药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产品,使用了阿德福韦酯E晶型,侵犯了正大天晴的专利成果。
  陶惠启告诉《当代经理人》,正大天晴卷入专利纠纷并不是一件坏事,他认为这是国内企业对专利保护重视的一种体现和自尊的维护。正大天晴需要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政策来保护其花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获得的成果及市场,“在对自主创新加强保护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假设正大天晴的研发成果跟别人的专利撞车,我们会主动退出”。他说。
  虽然专利纠纷事实上给正大天晴的正常运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影响,但陶惠启并不认为这是导致正大天晴2006年销售额下滑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正大天晴的专利产品结构单一所致。”陶惠启告诉《当代经理人》。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专注的策略正是正大天晴能够获得如今成绩的主要原因。由于科研实力、资金、人才等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像正大天晴这样的本土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实力像跨国企业那样在医药研究领域四处开花,只能专注于某一领域,并寻求突破。陶惠启曾对媒体表示,虽然正大天晴每年投入的几千万研发资金对跨国企业而言微不足道,但跨国企业资金虽多但研发面也很广,相比之下其只专注于肝药领域,这样就能把这个领域做精做强。而甘利欣等专利产品的出现也证明了陶惠启专注战略的成功。
  但是,随着甘利欣保护的不复存在,国内很多制药企业一哄而上,对甘利欣进行仿制,市场竞争白日化,甘利欣的价格和利润也一再下滑,导致了正大天晴2006年的效益大幅下滑。
  事实上,由于药品专利保护到期而导致企业收益下滑的案例在医药行业并不鲜见。今年,由于第二畅销的专利药“络活喜(Norvasc)”到期而导致销量下滑,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也只能无奈地把行业销量第一的宝座让位于强生。
  
  专利多元化

对于正大天晴2006年的业绩下滑,陶惠启倒是看得很开,“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否定,而不能一味怪罪仿制药对我们的冲击。”
  在信奉“坏事往往能够变成好事”信念的激发下,自2006年,正大天晴内部发起了一股“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自我改进”的思潮,现在“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已经成为了正大天晴员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公司在营销模式上改变了原来“中央高度集权”的模式,加大了区域市场决策力,发挥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决策前移,权力下放。
  经过一场“自我否定”大讨论之后,正大天晴还是把积极参与和跨国企业同台竞技的竞争手段聚焦到了专利的创新上。在陶惠启看来,跨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就在于其有源源不断的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药物。对于正大天晴目前的现状,陶惠启很明白,创新虽然已经起步,并拥有一批专利产品,但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计划是2012年创新药数量能够上升到50%,这才让人放心。”
  为达到这一目标,正大天晴正在积极探索一个国际化的研发创新模式,专门设立了研发基金,每年销售额的8%直接投入其中,年年如此,以后还将继续提高比例。
  “目前世界上最新一代的肝抗肝炎病毒新药,我们也在研发中。”陶惠启自豪地说。
  在研发方向上,除了加强在肝病领域的研发之外,看到了专利产品过于集中在某一领域,很容易遭遇到来自跨国企业的集中打压以及专利过期后仿制药的大规模冲击等风险后,陶惠启意识到所有的专利产品不能集中在“一个篮子里”,必须“放在多个篮子里”。于是正大天晴的专利政策由原来的专注肝药领域升级到现在的专利多元化,强化了在心脑血管、肿瘤、消化、内分泌和呼吸系统等领域的研发。
  在陶惠启看来,正大天晴这样的发展并不是盲目的。“一方面,在未来5~10年,由于乙肝疫苗的普及推广,乙肝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对于正大天晴而言,通过专利产品线的扩展,可以有效降低未来由于遭遇到跨国企业的专利壁垒以及有针对性打压而造成的运营风险。”
  对于新进入的研发领域,正大天晴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首先是高发病领域,其次要治愈难度高。”在这些领域,正大天晴一如既往地选择了从研发源头开始做创新药物,“每一个领域都有在研的产品。”
  不过,与甘利欣和阿德福韦酯的创新环境相比,现在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肝病是亚洲的高发病,2000年以前跨国企业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是国内企业之间的产品之争,跨国公司基本上只是在国内实现销售。然而现在包括诺华、GSK在内的跨国制药巨头,在近期成立的中国研发中心都把肝病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的升级给正大天晴提出了至少两方面的要求:国际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国际一流的人才。
  对于困难,陶惠启显然准备充足,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正大天晴正式启动了上市计划,于今年年底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后募集的资金将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新药的研发。我们计划用其中的1个亿来完善我们的设备,研究人员的数量也将翻倍,其待遇也可以和跨国企业相抗衡。”陶向《当代经理人》表示,“以前我是在董事会说服股东们支持我们对研发的持续投入,目前我们还计划在证券部也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对未来更大范围内的股东宣传创新和专利的意义,确保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大。”
  
  除了自研,广泛地与国际上知名的药物研究公司合作,也正在成为正大天晴战略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太多的跨国公司创新药物并不来自于自身的研发体系,而来自与其他公司的合作。正大天晴在肝药的研发和营销实力决定了我们有能力购买创新药物成果。”陶惠启说。在记者采访期间,一个来自美国的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公司与正大天晴正在隔壁会议室谈判,并期望能够在肝病领域展开研发合作。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销售额已经回升了30%多。”陶惠启兴奋地告诉《当代经理人》。显然,新政后的正大天晴又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经营,正大天晴已经在肝病用药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把“先强后大”作为企业经营哲学的陶惠启认为,正大天晴的创新战略该到了从聚焦到多元化扩张、“快速跑步”的阶段了,在陶看来,资本运营作为加速度,也该到了发挥其作用的时候了。
  
  专家点评
  
  上海劲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营销顾问 倪旭康
  在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概况为三类:一、产品以仿制药为核心,大量模仿专利过期药品,以产品数量和对终端的控制形成销量与规模,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与河南的辅仁药业;二、以专利为主导,构建特色差异型药品,以技术为领导方向,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江苏的先声药业与江苏的正大天晴药业;三、以消费者拉动为核心,构建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形象,从而拉动核心产品的持续销售,以营销策略为主导尤其是以OTC为主导的竞争型企业,如哈药集团。在三种发展模式中,不论是何种模式,在面对世界制药巨头的竞争时,都没有体现出绝对的优势。换言之,中国药企在与国外医药巨头竞争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生存路径,即便现在销售状况良好,也一样面临着重重危机。

国外医药巨头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可以归结到“以技术为导向,构建具有专利保护的差异型特效药品”。也正因为如此,国外的医药巨头,始终将医药研发和专利保护作为其发展的核心策略,从资金、人力,还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事实证明,国外医药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辉瑞依靠在全球具有稳定销量的专利药品“洛活喜”,持续保持着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而随着“洛活喜”专利保护的结束,大量的仿制药品充斥着竞争的环境,使辉瑞销量大幅度下滑,最终将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让给了强生。可以这么说,从辉瑞的成长与下滑,我们清晰地看到,专利保护对于药品营销的重要意义,本质来说,专利保护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以行政保护的方式,限制了竞争,有效保证了医药企业的良性发展。随着国外医药巨头研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申请与保护的产品越来越多,现在对于中国医药企业来说,如果失去了对自有专利产品的研发与保护力度,未来的二十年,中国本土医药企业将陷入到完全受控于外企的尴尬境地。

  在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所存在的三大模式,以仿制药为核心和以OTC为核心,在阶段时间内,更符合中国医药企业的特色,但这不能成为中国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只能说,由于阶段性策略的得当,将使中国药企有更多的机会,从小到大,做强再做大。真正能在未来成为中国医药核心竞争力的,却恰恰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普遍的短板——医药研发与专利保护。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陸東:買樓買內銀股

金融海嘯突如其來卻又稍瞬即逝,杜拜世界「拖債」影響股市僅及一天,2010年還有比海嘯更兇猛的大事接踵而至嗎?環球經濟、股市能否全面復甦,還是出現雙底衰退,環球央行何時退市?本刊自今期起一連幾期請來多位中外猛人,為大家剖析2010年環球經濟時局。

打頭炮的是,去年10月成功「摸底」,全港唯一一個最早測中今年港股直衝21900點,而被喻為「最準分析員」的瑞銀外部顧問陸東。離開瑞銀自立門戶後,陸東可沒閒著,管理旗下大中華基金外,亦為富豪們當投資顧問,更應瑞銀要求列席不同的投資研討會,甚至連新股投資者推介會都有他的蹤影。

即使已脫離分析員行列,但陸東準確測市的功夫一點都沒退步,市場上就只有他一個在恒指仍處於13000點時,夠膽預言恒指破21000點。陸東說自己是個 據理力爭的人,只要理據充足,沒有不可能發生的事。今期,乘陸東出席研討會之便,捉他前瞻明年本港股市及樓市,他更親自推介招商銀行(03968)作長綫 投資的重點股票。

港股篇:明年合理值26500

任誰都知道,瑞銀外部顧問陸東對烏龜情有獨鍾,他喜愛烏龜獨來獨往,我行我素。

在分析、投資的過程中,陸東亦具備烏龜的特性,從不理別人如何看他,堅信數據分析,認為只要有理據就可以據理力爭。

曾與陸東打交道的人都知道,他確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遠的不說,就以今年2月中為例,當時恒指仍處於13000點時,他第一個站出來預測2009年港股的 合理值為21900點。那時候人人都笑他是傻仔,連瑞銀都叫他別發表這種可笑的合理值預測,他卻一於少理,堅信自己計算出來的數據。

不過陸東亦曾經看錯市:2007年11月他預測2008年恒指合理值為35000點,最樂觀可能見42000點。當時市場上罵他的人可真不少,正因為被傳 媒喻為「測市奇準」的「最準分析員」都有失蹄時,當陸東於去年10月恒指最低位10676時入市,投資者仍紋風不動。再如,他於今年4月接受專訪時透露, 他已成立基金且已入市,本港的散戶仍無意跟隨。

結果,散戶們一再錯過別人恐慌時趁低吸納的好時機,對於傳媒曾經將他從雲端推下來,他全然不介意,淡淡地說:「每一次測市,我都堅信自己理據十足,我不會受四周的雜音影響,我可以完全抽離。」

性格讓他練就遠離人群的分析風格,亦令他成為全港唯一一個成功「捉底」及最能準確預測2009年大市方向的分析員。對於這一切,陸東沒有表現得太興奮,他 聲稱:「都是那句,條數計出來係咁就係咁,無得拗。」還有不足1個月就要告別2009年,陸東依然維持今年恒指合理值為21900點,說沒必要修正,即使 杜拜世界爆煲,他早於上周六(11月28日)當天已預告對港股影響輕微。果然,今周港股連升4天,好像沒事發生過似的。

28日當天,陸東應東亞銀行(00023)之邀,出席由該行主辦的「金融海嘯一周年的啟示」研討會,或許,投資者都為曾經不相信他而感到後悔,難得再見闊別公開場合多月的陸東,大家都聚精會神聽他發言。

他說︰「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預測下一年的港股合理值,2010年的合理值為26500點。」為怕錯失先機,投資者「學精」了,都在做筆記。

投資者都希望聽「貼士」,他堅持自己不是三四五六叔,他不會俾貼士,即使遇上「粉絲」問市,他雖不會直接拒絕,但會回應一句:「股市不是升就是跌,亦不排除有不動的可能。」讓大家知難而退。

「錢平了錢多了」港股續升

盡管他在會上沒有給「Number」,但倒願意公開預測合理值的理據。他愛用「盈利收益率差模型」(Earnings Yield Gap Model)測市,即以企業盈利、資金成本及風險溢價,來計算股市合理值。他說:「用甚麼數據計算出來?我預計美國10年債息平均為3.9厘,恒生指數經 常性盈利增長為17.9%,以及港元兌美元的風險溢價為130點子,從而得出26500點。數據已經全部講出,大家應該識計。」

「至於明年26500點會不會再作調整?會。點解?明年3月至4月時,見到2009年全年業績後,分析員們一定會對2010年的盈利預測作調整,到時會有影響,調高定調低我不知道,26500點是基於現有數據及對2010年的初部認知所得。」

「港股之所以仍有上升的動力,來來去去兩個因素︰一是企業盈利增長;二是信心。港股由去年10月10676點見底到今年高位23099點,中間升了 12,000多點,點解咁神奇,不是說香港經濟好差嗎?為何股市會愈升愈有?一是錢平了、二是錢多了。很明顯,今年港股基於錢多、借平錢下,才會愈升愈 高。」

出口貨運盈利難見曙光

聽陸東的口氣,他對2010年港股表現一貫地樂觀,在熱錢不斷流入下,港股應無下跌的風險?他即時給大家一記當頭棒喝,他說:「2010年我們仍要留意企 業盈利的風險,有一句說話,我經常掛在嘴邊,就是『企業盈利決定股價高低、走勢』。我相信歐美經濟衰退仍會延續,早前聽到好多從政的人說,『春芽』,『嫩 草』、『復甦』、『曙光』,老實講我看不到。當西歐國家經濟衰退時,工業股、出口股、港口股、礦務股,都不會好,該類企業盈利難見增長。」

「我相信,2010年,整體金融市場仍要飽受衝擊,因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朗奴列根時代到克林頓時代,整整差不多四分一個世紀,美國人濫借、濫貸,很 多不應該借錢的人借很多錢,無論利息高、低都借。有句話說得很對:『出得嚟行預咗要還。』美國人在未來十年八載預了要還,這是很明顯的。」

另一方面,陸東認為,市場都關注失業率,對他來說,美國失業率維持在雙位數字實屬意料之內,亦算不了甚麼不明朗因素。陸東說:「我預計,失業率會維持在 11%至12%,我小時候住在北美洲,當時失業率一直維持在雙位數字,我不明白失業率去到10%美國人會覺得如此難受。」

失業率退市加息無威脅

除失業率不是關鍵外,甚麼退市、加息短期內都不是問題。陸東說:「我們經常恥笑金管局前行政總裁任誌剛得幾招用,其實,美國只有一招就是減息,每次有大事 情發生,諸如中東問題,老布殊減息,科網股爆破克林頓減息,現在借錢幾乎不用付息。我們看看風險溢價,即企業借貸所付出的風險溢價,比起3年前無跌過還上 升了。雖然美國印了很多銀紙,一褲都是錢,但似乎銀行對搞活借貸市場並無興趣。」

「他們將錢放在枕頭底,有錢又不拿出來借。我們看到美國消費停滯不前,我相信未來一年,美國絕對無條件加息,在美國銀主盤數量大升下,美國樓仍會再跌,因 為過去升得太急,我建議大家不要手癢去買美國樓。買了亦不值得可憐,有排衰,所以說甚麼『春芽』、『嫩草』,我看不到,只見枯黃一片。」

「說來說去,香港夾在美國及中國中間,美國唔掂,香港都唔掂嗎?香港不同,香港有偉大祖國的支持,一定無問題,若企業盈利增長仍能持續向上的話,問題不 大,這就是為何我堅信明年港股仍可以升的原因。可是,香港是一個小型而開放的經濟,夾在中間,好明顯,經濟已然慢下來。」

港見股樓升入息跌現象

「在金融海嘯下,本港經濟無可避免地受衝擊,就業處於一個急速下滑的勢態,每個家庭的入息跌得好快、好急,我返香港將近25年,這次是我第一次見到在入息減少的情形下,資產價格反而上升,這亦是另一個影響股市的風險,大家亦要留意。」

「股票、樓市升,但入息下跌,讀書的理論告訴我們,無可能持續得到,一是資產價格將下跌,一是工資水平提升。日後會點我不知道,長此下去,入息跌資產價格上升,香港會亂,因為好多人無炒股票贏錢,小部分人將愈來愈有錢,香港人愈來愈窮,我希望不會出現。」

下一站南韓危機?

陸東認為未來比較有危險的市場是南韓及澳洲,因為當地的私人貸款相對於GDP仍然非常高。「若你有朋友在澳洲有樓,叫他們回來,跟韓國佬做生意亦要小心 些,這是事實。此外,韓國銀行對中東的貸款非常之多,雖然暫時未見到南韓會爆煲?卻因為他們的債務比較多,此方面值得留意及仍待觀察,隨時『爆鑊』。」

明年港美或現短暫通縮

陸東說:「大家要想想通脹的成因是甚麼,除了銀紙多外,亦要看銀紙流轉的速度,美國印咁多銀紙,的確已埋下了惡性通脹的種子,但發芽才剛開始,點解?因為 印銀紙後,掟給JP Morgan、AIG等,銀紙卻沒有在正常的體製內,銀紙多了但流轉率跌了,即是說,中短期沒有可能見到通脹。雖然大家都看到樓市升股市又升,資產價格升 不是通脹來臨嗎?」

「香港方面亦然,請大家看看過去一年,香港的私人消費及企業投資急速下滑,好明顯是受金融海嘯影響,亦締造了通縮效應。我們看,普通人買的貨品或者外出消 費,價格其實偏向下跌,所以我仍然覺得,2010年有機會在美國及香港會出現一個短暫通縮。香港人已捱過,董建華年代,我們捱過60幾個月的通縮。通縮對 我們來說不可怕,但對美國人就好有問題,美國人未見過通縮,上一次大規模的通縮應該是四十年代末期,這一代人或這一代人的父輩未見過通縮。」

----------------------------------
內銀篇:續撐招行符價值投資

2006年1月時,陸東第一個站來預測當年的恒指合理值17900點,當時被恥笑癡人說夢話,他卻一語中的,自那時開始,香港散戶就知道有陸東這個非一般的分析員。後來他屢建奇功,成為瑞銀的生招牌——明星級分析員。

這位「瑞銀之寶」於2008年8月離開瑞銀,自立門戶成立Look's Capital Ltd並推出大中華基金,規模約3,000萬美元。該基金亦食正這一輪升浪,聽說表現不錯。到底他那套獨門看家本領是如何練出來的?

個人理財產品前景不俗

陸東說:「主要是我喜歡做分析,我享受做分析、做研究的過程。我自幼愛思考,經常會問為何一加一不等於三、石頭為何一定要碌落山而不是碌上山、約定俗成的就是公理嗎?因為鍾意分析,亦享受過程,加上自己不愛隨波逐流。我拚命做行業、股市、企業分析,從而建構一套『財務分析模式』。說穿了,一切從大膽假設,認真求證開始。」

因為經過多番求證,他於2007年底貼中2008年港股走勢「低、高、低」2009年則為「先低後高」,看來他捕捉股市趨勢的確有一手。還記得,今年4月 他接受專訪時,曾經建議投資者入市買中資金融股,當時他推介招行(03968)及平保(02318);該兩隻股份表現理想,4月至今升幅分別為1倍及 60%。事隔7個多月,他說:「我仍然看好招行的前景。」

他一直堅信,中資金融股是可以放在「櫃桶底」,幾十年後會發達的一類股份。他說:「今天內銀的存貸比率、呆壞帳比率非常低,過去一年又有10萬億元人民幣 新增貸款。在此帶動下,明顯地看到,金融類股份受惠。加上內銀的滲透率仍然低,尤其是個人理財產品,未來幾十年前途光明。」他建議投資者長綫持有自己鍾愛 的內銀股,不建議炒短綫波幅,「我不認為『騰』出『騰』入可以賺到錢,賺的肯定是經紀。只要認清形勢,就可長綫持有。」

陸東說:「我一直信奉價值投資,要找10倍股,當然要做足基本分析。」他之所以能準確作出推測,還得要多謝瑞銀。他在研討會中首次披露以「信心指數」揀股或板塊的心法。

預計中央短期不會宏調

他表示:「我在瑞銀時,發展了『信心指數模型』,這指數很準確。我們發現,恒指升到23000點時,大部分人買的股票是極度樂觀的股票,即波幅大、增長高 的股票,如工行(01398)、中行(03988)、建行(00939),排第五是中海油(00883)、第七為中石油(00857),反映市場對內銀股 前景過分樂觀,現在是時候調整。」

「不過投資者對內銀股仍情有獨鍾,由此可見銀行的盈利對恒生指數、恒指合理值有非常大的影響,雖說我對內銀股長綫前景很有信心,但投資者不可能放埋一邊永 遠不理。投資者亦應自己做功課,例如:應該留意中央政策有沒有改變。今年內銀股都賺大錢,點解?因為溫家寶總理相當精明,銀行放水令股市及樓市升,但這代 表中央政策不會改變嗎?有說中央會在短期內實施宏調?我個人認為機會不大。若有的話,對恒指的盈利增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大家千萬要加倍留意。」

內需股貴得有道理

陸東指出,內需股是應該貴的。「中國經濟增長靠內需,理論上應該買內需股,可惜中國內需股沒哪隻便宜,全部都是20倍至30倍市盈率,但絕對貴得有道理。 我見過中國的零售商,他們的貨物流轉率很快,好叻做生意,做衫做鞋做襪的,1年可以轉40至50盤貨,即是說,同一轉錢可以一個月換一盤貨,不用『積 貨』。以前香港零售商『積貨』4至5個月,內地商人竟然可以令到那轉錢的效益非常之高,所以內需股貴是應該的。」

存款趨活期最利招行

招商銀行(03968)今年首三季實現淨利潤130.78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下降31.16%,跌幅是所有同業中最多,實現營業收入 378.32億元,其中淨利息收入下跌18.97%至290億元,主要是受到央行期內持續減息影響,淨利息收益率降幅較大,期內淨息差為2.21%。

招行早前在A股股東會通過供股計劃,現時正等待內地監管當局的審批,市場預期最快可於1月份進行供股。以集資金額計,招行將按每10股供2.5股比例,配 發AH股合計最多47.7985億股新股,集資180億至220億元人民幣。法巴報告指出,內銀存款趨於活期化,有助提升內銀的淨利息收益率,倘明年活期 存款比例每升1個百分點,內銀淨息差平均可提升1.4點子,平均收益提升0.8%,對中型銀行更為有利,招行是首選,目標價23.17港元。
----------------------------------
樓市篇:香港樓價升勢有餘未盡

陸東說自己不是地產專家,本無意搶同場主講嘉賓之一——中原集團主席施 永青的風頭,但因為自己一直看好樓市,且較施永青樂觀,在數據支持下,他才會敢於斷言,2010年本港樓價仍會繼續升。他續說︰「流動性多造就此輪的樓市 升勢,問題是熱錢會流走嗎?我告訴你,不會的!國家改革開放30年,加上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激活經濟令流動性增多,熱錢造成香港資產價格急升,加上 滙豐(00005)今年初帶頭將存款利率減至近乎零,將錢趕到市場,今日你放10萬元在滙豐,1年後收的息,不夠買一碗叉燒飯,試問你們1年吃多少碗叉燒 飯?大家都知道買領匯(00823)有4厘息、港燈(00006)有6厘息,這解釋了為何股市,樓市會升。」

來港炒豪宅58%是內地人

「樓價與資金流向有正面作用,所以樓價短期很難大幅下調。最近大家都說內地人來港炒高樓價?數據顯示只有4%是內地人,但若將豪宅與普通樓分開計,就有 58%的買家為內地人,這樣可解釋為何豪宅屢創新高。幾時樓市才會正常化呢?我預計要到2013年,當西鐵沿綫物業、元朗、荃灣西等樓盤相繼落成後,供應 才會比較正常化,所以短期我仍然看不到樓價有太大的下調空間。」

「至於今年第三季、第四季樓市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供應少。你們看,董建華年代(1997年至2003年),香港失業率去到8%,又有通縮,按揭利息去到20厘,香港人仍然可以每年吸收2.5萬個單位。未來兩年新樓的供應仍然少,樓價有可能會大跌嗎?」

「即便是近期政府建議活化工廠大廈,這又會增加土地供應嗎?我們計過數,全港有1,026幢工業大廈,這是否代表將來會有很多廠廈變成住宅?你們看,各大地產商擁有的工廈佔的土地儲備比例很少,所以說,未來的供應仍然不會多。」

陸東繼續解畫︰「或許你們會問:地產商是否在『櫃桶底』收埋好多隨時拿出來?我認為不是,據調查所得,香港上市的 各大地產商,平均土地儲備只夠3.1年,我返香港20多年,跟他們很久了,過去他們一直維持在5年至6年,現時只有3.1年,這亦告訴你為何一手樓賣那麼 貴。賣麵包給你,他們無麵粉開工,所以他們要賣麵包都要賣貴些給你們,才可以買到貴麵粉。地產商沒可能及沒必要平賣新樓,加上他們借貸借得少,借貸比率 低,他們不需要平賣樓。」


為此,陸東斬釘截鐵地說:「2010年樓市有調整並不為奇,但我相信,不會拾級而下,出現螺旋式下跌!正因為樓市仍會升,若投資手上有很多Cash,置業 是其中一個選擇。現時銀行存款沒有利息,但投資物業普遍有3厘回報,加上我敢寫包單,未來沒有加息的可能;低息環境加上現行的勾地製度,未來數年物業供應 仍然比較緊張。在錢多、借貸成本低下,選擇置業而不要現金亦無不可。」

風險在政府推地壓樓市

然而,部分投資者仍然對置業卻步,擔心本港樓市仍有下跌的風險。陸東說:「的而且確,本港樓市仍存在風險,風險在哪裏?風險在政府拿出更多土地來推低樓市。我建議港府不要改變現行的勾地、賣地政策,若想樓市保持升勢,千萬別聽從尊貴議員的建議,即是不要幹預樓市。」

陸東是香港樓市的大好友,他多次成功捕捉樓市的升浪,最經典一次是他看準1989年「六四事件」後樓價大跌,飛身入市買樓,賺到人生中第一桶金。及後他亦曾因出售西半山雍景台、中半山梅道嘉富麗苑而獲利。
----------------------------------
內房篇:中央長開水喉摣內地樓

「中央去年大開水喉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率先受惠的絕對是內地樓市,本港樓市亦間接受惠。加上,中央現時沒條件加息,1993年,中國於朱鎔基時代實施宏 調,當時中國的通漲高達20%至30%,今日中國卻出現通縮,因此沒宏調需要。中國有條件、有能力連續一、兩年長開水喉,如果現時在內地有樓或持有內房股 可以繼續持有。內房股長綫可成為一個很好的對抗通脹工具。那些營運良好、負債不高又有龐大土儲的內房股可看高一綫。」


經濟通縮中國毋須宏調

他續稱:「內地樓我不會看得太淡,中國過去10多年,樓價的升幅都是落後於收入升幅。反觀英國及美國,樓市走勢拋離整體經濟,因為他們濫借濫貸,先使未來 錢,令樓價形成拋物綫上升。中國卻不是,最近樓價升幅才超越入息升幅,我認為,內地樓市並無泡沫,中間當然有調整。你們看,無論是東面省份、西面或是中部 以至整個國家,省政府的借貸比率仍很低,可以借很多錢起多幾條公路都得;總之,中國踏入高速發展的階段,而加州、紐約卻統統破產,大家勸勸朋友,快些賣美 國樓。」

「有人說,中國快速增長會出現宏調壓力?我認為無可能!雖然中國股市、樓市砰砰聲地升,但在通縮下,中國絕對無宏調的需要。

他預計中國今年新增貸款達10萬億元人民幣,啟動引擎後不用加重力度去推行,只要繼續在這個方向行,繼續推動經濟就可以了。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投资不差钱 紧盯央企重组新能源地产

房产投资持续增长,进出口逐步恢复,宏观经济向好,上市公司业绩渐渐改善,A股估值处历史平均水平附近

理财周报记者施维实习记者滑明飞/文
  “上半年时我们跟客户说,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不配置股票资产。”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即便到现在,A股的估值也比较低,未来上升的空间还比较大。但如果有人问我年底之前会涨还是会跌,那我就不知道了,谁又会知道呢?”
  在帮客户做的资产配置成功跑赢大盘之后,招商银行零售银行信心满满,金葵花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都大幅增长。刘建军说,“我们的主要职责不是卖理财产品,而是帮客户做资产配置。”
  哪些资产值得配置呢?刘建军与理财周报分享了该行第四季度投资策略。
  明年第二季度前投资“不差钱”信贷收紧的传言已经沸沸扬扬,尽管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日前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并没有消除人们对市场流动性降低的预期。
  而刘建军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市场所担心的投资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应该不会发生,因为从投资资金来源与投资完成额的关系来看,至2009年8月,资金来源对投资完成额的覆盖率达17%,大大高于2008年同期。因此,中国投资并不缺乏粮草,四季度仍有充分保障。随着春季新增贷款的发放,至少在明年二季度之前,投资资金来源不会特别紧张。
  短期内投资“不差钱”并不是空穴来风,有经济状况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当前国内消费依然疲软,外需复苏仍须时日。国内出口主要依靠美国市场,虽然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失业率高企,消费信心低迷且短期难恢复,因此出口仍无法肩负国内经济增长重任,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支撑。
  招行在其第四季度策略报告中分析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其在应对金融危机之后最为突出的问题,国家正拟定一系列新措施,比如开展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试点等,可能会有新的机会。此外,国资委也提出合并重组央企,在2010年减少到80-100家,这意味36-56家央企将被整合。如此大的动静,资本市场作为兼并重组的一个重要平台,毫无疑问在未来将迎来一场投资盛宴。
  债市继续下挫,股市上升空间仍存尽管招行投研团队对未来投资市场较为乐观,但并不是所有投资品种都看好。比如债市,招行继续唱衰,6月份就曾指出债市将开启中长期熊市。他们认为,三季度债券价格短暂上行并没有改变中长期熊市的趋势,第四季度向下调整空间巨大。而新股的发行规模加大也进一步分流债市资金。
  对股市,招行保持乐观。“虽然国庆后国家不再为股市保驾护航,市场可能出现持续调整,但创业板开闸,小盘股借此进入题材炒作的热门时间,用来维系股市的人气。”招行策略报告指出。
  “长远看,大盘上升势依然存在。虽然第四季度政府投资、信贷投放、房地产销售面积等宏观以及行业数据继续远超预期的可能性小,但会维持高位。”刘建军说,房产投资持续增长,进出口逐步恢复,宏观经济整体向好,上市公司的业绩将持续改善,股市估值仍处于历史平均水平附近,市场仍有机会完成整理重拾升势。
  新的投资兴奋点:新能源+房地产对于投资者最关心未来投资机会,招行方面认为,市场经过大幅修整后需要新的兴奋点才会开始“牛市下半场”。
  他们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国内出口将逐渐回升,与之相关的行业将迎来投资机会。受美国消费低迷的影响,国内出口依然难以获得较快提升。但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和最严重的收缩都已过去,加上国内的成本优势、出口退税补贴和产品结构升级,出口已经进入了一个逐步恢复和螺旋上升的通道。在危机中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开始逐步获得订单,慢慢复苏过来。
  而今年12月即将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将掀起全球范围内对低碳经济的探讨与炒作,将为投资者迎来第二个投资机会,因此,新能源领域将有一轮新的增长。但招行同时提醒投资者,由于我国企业鲜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再加上一些项目的重复建设,在炒这一概念时要注意风险控制。
  对于近期因风传房贷即将收紧而弄得气氛紧张的房地产市场,招行的看法相对乐观。“随着经济逐步回暖,房地产又重回支柱产业的地位。”招行认为,这是政府投资不可持续与出口复苏缓慢的阶段性必然结果。在出口没有明显改善前,政府改变先前陆续出台的刺激房地产开发投资政策的概率较小,而政府唯一担忧的只是房价过快上涨。
  招行投研团队相信,未来政策的出发点,将是在不刺激房价过快上涨的前提下,鼓励房地产投资的快速跟进,而不是从信贷角度限制房地产的投资。
  美元贬值空间不大,警惕超预期反弹黄金近期冲破1150美元/盎司的高位,未来能否持续坚挺?
  在招行对境外市场的分析中,他们认为美元短期疲软但再贬值空间有限。目前,投资者对风险偏好的升温,加上息差因素将持续支撑非美元货币,但这并不代表美元还有深度贬值空间。由于利差交易的主要风险是汇率变动,借入美元最终要用美元偿还,未来美元走强可能促使利差交易者换回美元以便还款。这将导致美元加速升值,弱美元出现持续反弹,走强力度可能超过预期。
  从之前黄金一路狂飙不难看出,其主要是购买黄金以对冲美元贬值,而一旦美元坚挺,黄金价格便会应声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