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天晴:我的眼里只有肝

当在外界看来,一家企业已经化身为某类药物的代名词,这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企业的专注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已取得成功。专注于肝病治疗药物领域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江苏正大天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的制药企业中,正大天晴只能算是中小型企业,但在专业肝病治疗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其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却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尤其是对被跨国药企围攻的肝病市场来说,正大天晴更是国内药企成功突围的范本。

不久前,中国生物制药(1177.HK)发布公告称,就董事会建议分拆江苏正大天晴在深交所上市一事,正大天晴方面已向证监会正式提交申请。而早在两年多前,该公司的高层就表示已启动上市工作,并称将从上市募集资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于研发创新。事实上,正大天晴一向以研发投入比例较高而为业界所关注。专注于某一领域,并不断加强创新与研发,正是正大天晴的成长轨迹。

然而,前有知名跨国公司,后有更低成本的本土公司,正大天晴现在的处境是所有竞争性行业中本土领先企业都必须要面对的。正大天晴如何应对?它的未来会如何?

专注做好一件事

“专注做好一件事,小企业才能成就大事业。中小型企业做擅长的事比做看似对的事更重要,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是正大天晴总裁陶惠启的名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带领着正大天晴在开发治疗肝病药物的专注之路上走了20余年。更因为,肝病属于复杂型病症,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至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清除杀灭肝炎病毒,这就意味着肝病药物的研发需要长久的坚持与不断的创新。

从1987年开始,正大天晴平均不到3年就推出一只肝病新药,并且从2004年起,每年推出一只以上的肝病新药,至今天已连续推出8只肝病治疗新药,这在创新乏力的国内制药界相当罕见。其主产品“甘利欣”和“天晴复欣”已成为国内植物肝药领域的两个知名品牌,并且其降酶、抗肝昏迷、抗病毒等肝病药物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以甘草制剂为主的天然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986年,国际上甘草酸治疗肝炎的技术刚刚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大天晴就意识到,利用中国丰富的甘草资源研制肝病治疗药物,对于促进中国这个肝病大国的人民健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通过努力,正大天晴终于在1987年成功地推出了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二代产品——强力宁。随后又是6年的坚持,1994年成功地从甘草中提取了异构体甘草酸并合成了甘草酸二铵盐产品,在中国首家推出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三代产品——“甘利欣”。

长期以来,我国的肝病抗病毒药物几乎被进口药品所垄断。国外进口的抗病毒药物几乎都是化学制剂,价格昂贵,且部分抗病毒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病毒变异现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正大天晴于2002年在国内首家推出了历经多年研制成功的新型抗肝炎病毒药物——天晴复欣,不失时机地击中了竞争对手的“软肋”。此后,正大天晴紧盯国际一流技术,于2005年10月成功推出了保肝领域第一只手性肝药——天晴甘美。至此,全球甘草酸领域的第四代产品在中国横空出世。

而这一切正如陶惠启曾经所设想的:“我们今后要像日本的SONY一样,生产一代产品、储备一代产品、研发一代产品,让甘草制剂产品层出不穷,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的眼里只有肝”的专注甚至达到了偏执,使正大天晴逐步形成了甘草制剂研发方面的核心能力,并成为肝病领域的领先者,为外界所认可。其产品已覆盖了全国2/3的传染病医院以及400余家三甲医院,肝病用药占据国内医药市场13%的份额,可谓是该领域的“隐形冠军”。

“三维创新”

当人们普遍担心中国药企能否实现自主创新的时候,陶惠启却提出企业研发的“三维模式”,并且付诸实践,用1.5亿元的企业资产整合了政府和社会上30亿元的研发资源,推出了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品,为中小药企的自主创新提供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成功样本。

让陶惠启津津乐道的“三维创新”包括高度创新、深度创新、持续创新3个层面。“高度创新”的首要标准就是创新要以人为本,创新研发患者需要的产品,缓解患者的病痛;“深度创新”就是要集中爆破,即做精不做广,在创新过程中集中资源研发,不断深化特定项目,进而真正开发出能站在业界前沿的药品;“持续创新”就是要坚持不懈,而难以坚持、急功近利正是目前国内医药界普遍创新气氛较弱的主要原因。

令陶惠启感到欣慰的是,这一“中药现代化为主,肝病药为主,现代制剂为主”导向下的创新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效应。“跨国企业有的,我们也有;跨国企业没有的,我们已经有了。”陶惠启所说的“人无我有”的产品就是“天晴甘美”这一销售惊人的产品。也正是从这一尝到创新专利甜头的产品开始,正大天晴逐步奠定了一条以创新为主的产品开发路线。目前其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销售额已经占到销售总收入的40%,其中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创新,远远高于当前国内药企2%的水平,

陶惠启表示:“作为一个肝病药研发生产的企业,首先要舍得投入,因为医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只有舍得投入,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肝病新药,才能更好地为‘消灭乙肝’作贡献。”而正大天晴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把研发投入比率提高到10%,接近跨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要多元化吗

对于一个正在逐步成长与壮大的企业而言,继续专注还是选择多元化,这始终是一个问题。

尽管正大天晴以做肝药闻名,多个产品贯穿肝病治疗全线,并且把肝药创新作为未来很长时间内的重点工作,但近年来其在以肝病用药为核心的基础上也开始在心脑血管、肿瘤、消化、内分泌和呼吸系统等领域发力,并将市场从医院的处方药扩展到零售OTC用药。

陶惠启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并不是盲目地选择多元化发展,而是集中在中国人的高发病领域。一如既往地从研发源头开始做创新药物,现在正大天晴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在研产品,每年研发中心都要开发出14~15个专利药。”对“专利药物的比例还远远不够”的担心,让陶的目光开始转向别处,“我们的计划是到2012年,创新药物的数量能够上升到50%,这才让人放心。”然而,值得考量的是,有限的研发资金与资源是否能支撑得起这样一个宏伟的理想?

而另外必须面对的是,国内的肝病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一方面,跨国制药巨头在近期内成立的中国研发中心都把肝病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进一步发力,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和诺华这几大跨国药企近几年都在国内推出了创新的肝病治疗药物来争夺市场;另一方面,国内仿制企业的步伐也紧随正大天晴之后咄咄逼人。这对正大天晴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久执不下的“阿德福韦酯专利战”也给未来的乙肝市场格局争夺留下了很多变数,对正大天晴而言并非好事。

目前,正大天晴的上市之旅正在进行中。毫无疑问的是,其结果将决定正大天晴的未来发展走向。

记者手记

冠军的烦恼

德国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说:“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更多地会依赖于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所以,‘隐形冠军’公司的经验,对于中国企业现阶段的成长来说,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而“隐形冠军”多有“专注甚至到偏执”的“毛病”,这种“偏执”缔造了“小而强”,在对“竞争力”的考量中,也让“规模”因素全身退出。

正大天晴自然是肝病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也是其坚持在该领域的专注与创新的回报。在现有的医药环境下,其向多元化的转型也无可厚非,因为“隐形冠军”有自己的烦恼。对正大天晴而言,仅仅凭其肝病领域的受益能否支撑其成为研发型企业的梦想?而这种现实的烦恼在制药行业并非个案,坚持创新型的国内企业由于定价、招标、专利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专利产品在短期内往往难以转化为与原始投入相符的回报,从而难以支撑其进一步的研发投入。所以,国内为数并不多的创新型企业多面临着选择,就是在坚持某一领域的产品研发与创新的同时,是否还得发展多领域的普药产品以取得更大的收益,来支撑未来的研发?尽管与“专注”相脱离,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多元化不仅仅是诱惑,更是一种无奈。而归根到底,只有国内的创新体系真正得到完善时,“隐形冠军”的烦恼才可能缓解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