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中國經濟的恢復、重新平衡和改革

中評社北京1月20日訊/《上海商報》今天登載招商局董事長秦曉的評論文章“中國經濟的恢復、重新平衡和改革”,文章表示,“恢復、重新平衡和改革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三個問題,當談及重新平衡問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都應當被關注,兩個國家都應該在經濟發展模式上進行一定的調整。具體到中國問題,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考慮。”其內容如下:

  從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第四季度,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十分明顯的V型恢復的過程。一般而言,中國的統計數據誇大了投資數據而低估了消費數據,但是從季度的增長率、家庭消費、企業盈利、CPI、PPI和資產價格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確實已經從經濟低谷恢復了過來。這種恢復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政府的財政政策、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投資以及貨幣供給的增加。

  但是,即使中國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其恢復過程也產生了一定的成本,那就是政府的刺激經濟政策有點過度,這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中國經濟目前面臨著通脹壓力,家庭部門的消費還是不足;其次,中國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都存在著泡沫,這使得後危機時代的宏觀經濟政策操作存在一定的複雜性。後危機時代,我認為政策將會出現轉變。為了應對美國次貸危機,中國政府增加了信貸,但是大多數信貸都投入了交通部門,比如鐵路建設、公路建設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兩年,貨幣增長率和信貸增長率會逐漸減少,而2010年的信貸增長目標已定為18%。信貸增長將會是未來幾年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恢復、重新平衡和改革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三個問題,當談及重新平衡問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都應當被關注,兩個國家都應該在經濟發展模式上進行一定的調整。具體到中國問題,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考慮。從供給面而言,產能過剩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目前中國有超過10個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經濟結構急需調整,這也將會是2010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從需求面而言,經濟的重新平衡面臨著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地區間和城鄉間的收入差距在不斷地擴大。第二個問題是收入分配的不均。目前,國家更多的資源被分配給企業,而不是勞動者,這使得收入分配更加不均而且,由於當地政府的主要目標依然是GDP增長率和稅收收入,這個目標將不利於服務業的發展,而發展服務業是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提高勞動力收入的途徑之一。第三個問題是土地流轉的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在不斷繼續,更多農村的土地會被轉化為城市土地,處理好農村土地徵收和轉讓是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的關鍵因素。第四個問題是勞動者收入形式的單一。目前,中國勞動者的收入主要是工資收入,資產收入在勞動者收入中所占比重十分小,這使得中國的廣大勞動者不能分享到國有企業所產生的巨額利潤。

  在過去30年間,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城市化和私有化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最近這幾年,改革的步伐有所放慢,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沒有了改革的壓力,在經濟形勢大好的情況下,進行改革比維持現狀具有更大的成本。但是,在經歷了美國次貸危機後,不進行改革而維持現狀的代價開始出現,重新開啟改革進程的時機已經到來。現在的問題是,中國過去30年改革成功的經驗並不表明中國發展模型是最好的,對於不同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模式會有所不同,因此,當中國重啟改革進程時,改革的措施應當是更加系統更加全面。

  改革議程中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政府應當轉變其在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國經濟應當從政府導向的經濟轉變為市場導向的經濟,所需要政府做的僅僅是提供必要的公共品。

  第二,放開要素價格,比如土地、勞動力、能源、自然資源和資本。對於前四種要素,逐漸地使價格自由化是解決的辦法,否則長期以往,要素價格將會嚴重扭曲資源的最優配置。對於資本價格,我認為,當前資本賬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外匯機制。其實早在2005年,匯率機制就進行了一些改革,如引入BBC(Band Basket and Crawling),即允許匯率在一定幅度內,盯住一攬子貨幣運行。但是,即使最後人民幣升值了7%,事實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並不存在一攬子貨幣,最後外匯機制又從BBC轉變到固定匯率制。因此,中國應當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比如,給定一個真實的浮動區間,引入市場因素使得真實匯率能夠被發現,資本價格改革將會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

  第三,國有企業讓利於民。國有企業應當是由整個國民所共同所有,而不是僅僅由政府所有,目前,國有企業的利潤往往是上繳給政府,這一點是與國有企業宗旨相違背,中國國民應當從國有企業獲得收益,我認為將國有企業的利潤轉移到國民中來有兩個辦法,一將國有企業的資產轉移到中央銀行和相關的基金,二是將其轉移到資本市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