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中国环保板块是个大金矿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及能源消费的头号大国,中国对于再生能源的胃口越来越大,实现环保承诺的决心也越来越强。分析师表示,为满足环保方面的需求,中国对相关企业的投入也在不断扩大。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分析师伊文•李(Evan Li)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至今,亚洲市场再生能源和环保股票的表现落后于本地区市场指数20%,原因在于政策不够清晰以及人们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的担心。

李表示,现有的投资渠道还很狭窄,远远满足不了能有效解决碳排放和污染等迫切问题所需要达到的程度。”

因此,他认为,再生能源和环保股票(也被称为清洁概念股)应该吸引监管者和投资者的更多关注,应该变得更热才对。

在该板块,李特别指出了风能发电、污水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的重要程度。

太阳能科技公司Natcore Technology Inc.的联合创始人及董事长朗丁(Brien Lundin)说,无论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都极为重要。

在清洁概念股中,李在亚太市场最看好的是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China Everbright International Ltd.),因为这家企业主要从事废物再生能源的相关业务。

李表示,废物再生能源板块正在蓄势待发,到2015年前的产能(年复合增长率估计)为17%,(内部回报率)在13%-15%之间,因此颇具吸引力。

李还表示,中国高速传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China High-Speed Transmission Equipment Group Co.)看起来很有吸引力,这家企业是风力发电机上某个重要部件的生产商。此外,北控水务集团(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Group Ltd.)、中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China Water Affairs Group Ltd.),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桑德国际(Sound Global Ltd.)和凯发公司(Hyflux Ltd.),随着中国水务市场的发展其股价都有上行的充分可能。

分析师表示,中国正力争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风能和太阳能在其中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根据李的数据,2009年中国消费22亿吨石油当量,占全世界能源消耗的19.5%。与此同时,2009年中国在清洁能源产业上的投资为346亿美元,比2005年提高148%,此类投资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李认为,中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有限,核能发电社会关注度高、项目周期长、产能增长幅度难以超出预期,而太阳能光伏电板成本高昂。因此,风能成为唯一一个可以用来拉近中国可再生能源目标与现实之间差距的选择。

他说,在香港上市的风能发电运营商主要有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China WindPower Group Ltd.)、中国龙源电力集团(China Longyuan Power Group Corp.)和中电新源集团(China Power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请参考中国发展风能的相关报导。)

他表示,风能板块是全世界共同努力控制全球变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为其成本较低,并且规模可大可小,很灵活。在中国尤其如此,独立电力生产商们发现,政府要想在2020年实现再生能源占比目标,扩大风能发电能力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朗丁表示,目前中国在发展替代能源尤其是太阳能方面是最积极的一个国家。

在太阳能领域,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Trina Solar Ltd.)、阿特斯太阳能公司(Canadian Solar Inc.)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 Holdings Ltd.)是中国太阳能光伏系统的三大供货商,该系统能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电能。(请参考日本太阳能产业的相关报导。)

朗丁说,分析师和投资者往往低估了中国对于污染问题和环境影响的关注程度。

不过他说,投资者投资于在中国运营的替代能源巨头不会得到很大好处,应该重点关注的是那些与当地形成合作关系、旨在扩大新技术应用、而且项目即将投入运营的企业。朗丁又表示,他所在的Natcore公司正是这样一个企业。

朗丁说,Natcore的战略是拥有新技术的企业在替代能源领域与雄心勃勃的中国民营和国有板块进行合作的一个范例,这也是非常能吸引投资者的地方。

废物处理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但李认为,环保板块,包括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表现也相形见绌。

他说,下一轮投资周期即将展开,应该会更关注环保板块,即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土地利用、农业和林业等。

李说,由于中国北部(水资源)短缺,以及调水工程成本高昂,海水淡化产业的前景变得日益光明。他补充说,凯发公司和北控水务集团有这方面的业务。

他表示,与此同时,考虑到垃圾增长速度迅猛,固体废弃物处理需求十分迫切,政府正在向民间投资开放固定垃圾处理行业。

李说,中国所有城市每年产生的垃圾占全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废弃物处理行业,尤其是废物再生能源业务,在不适合风能和水力发电的地方显然是很有吸引力的。

他表示,从更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在绿色环保领域日趋主动,我们将看到相关行业更猛烈的增长势头。

李说,中国即将实施的十二五规划(12th Five-Year Plan)是落实细化中国绿色能源发展目标的催化剂之一。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安东尼·波顿:英国的巴菲特最看好中国金融股

2010年10月11日 02:05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日益得到认可。全球的机构、散户和各类其他资金都慕名而来,希望突破西方经济低迷的重围,到中国这片经济新热土寻找超额投资收益。

然而,由于缺乏第一手的信息和实地的研判,很多时候海外投资人对中国的判断还只是停留在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较肤浅层次。也正是意识到中国的巨大魅力以及由此而生的深入了解中国的迫切,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人纷纷不远万里亲身来到中国,“英国巴菲特”、富达国际投资总裁安东尼·波顿就是其中重量级的一位。

转眼间,波顿执掌的第一只“纯中国概念”离岸基金——富达中国特殊状态基金(FCSS)已诞生近半年。在一个平静的夏日午后,上海外滩某酒店三楼,这位“反向投资”流派的代表人物向记者娓娓讲述了他的“中国经”。

⊙本报记者 朱周良

到中国做投资冒险也值

在不少熟知波顿的人看来,他在去年年底作出的来中国投资的决定多少有些冒险。在今年开始来中国掌管基金之前,波顿30多年的职业生涯都在英国度过,而其骄人的投资业绩也让他在业界赢得了广泛尊重和赞誉,有人将他比作彼得·林奇,有人则称他是“英国巴菲特”,还有人叫他“欧洲股神”。

在从1979年到2007年的28年间,波顿掌管的“特殊状态基金”实现了惊人的20%的年化收益率,大大好于同期其他竞争对手的表现。换句话说,投资人最初向该基金投入1元钱,28年后到手的是147元。

原本,波顿已计划好在去年功成身退。但在去年11月底,他却出人意料地决定推迟退休,并前往中国来掌管一只离岸中国股票基金。

今年4月,波顿执掌的富达中国特殊状态基金在英国完成募集,初始规模7亿美元,这也是英国16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信托基金。该基金主要投资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全球其他市场上市的中国或中国相关企业。

富达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9月中旬,FCSS基金的交易价为1.1英镑左右,比6月底时涨了约11%。同期,中国内地的上证指数[2806.94 2.49%]上涨约8%,中国香港恒生指数涨9%左右。该基金目前的溢价(或折价)比例无从查证,但在6月30日时其交易价较净值有5.41%的溢价。

波顿坦言,的确有很多人都问过他,干吗要如此冒险?“要知道,(到中国来投资)成功的概率未必很高,但一旦失败对你的打击会很沉重。”

不过,对波顿而言,坚信中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是他最大的动力。当然,他也承认,这是在中长期的机会,不是说在几个月或是半年就一定能赚钱。

“最近的宏观指标显示,在经历了衰退结束后的第一波强劲复苏之后,全球经济增长都开始放缓。”在公开印发的基金介绍材料中,波顿这样描述他发起并掌管这只中国基金的初衷,“在中国,自去年年底开始的政策回收进程也在影响经济,但总体的增长依然远远超出发达市场。在当前的市况下,这种相对较高的增长越来越具有投资吸引力。”

作为一位专业投资人,波顿感慨地说:要我说,大家应该多投资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哪怕只能吸引一小部分西方的资金来投资中国,来投资在我看来未来十年的‘增长神话’,我也会觉得我的尝试是值得的。哪怕我的想法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

最看好中国金融股

从去年6月以来,波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多次强调他的观点,这轮衰退已经结束,股市将迎来新一轮的大牛市,后者可能持续数年。但这样的牛市并非直线推进,而是会有反复。在波顿看来,随着经济在触底后的第一波最强劲反弹结束,股市的第一波牛市也告一段落。全球股市在下半年会步入牛市的第二波。不过,新一波的行情不会再是周期性股票的黄金时期,而会是由增长型股票引领。

对于A股,并相信会有第二次全球经济衰退的波顿认为,始于去年年中的近一年的调整,会给A股后市的表现带来新机遇。不管是基金还是散户,当前手头的现金都很充裕。对于像他这样的“反向投资者”来说,看到市场持续低迷时恰恰是考虑出击的最好时机。

“我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中国经济的驱动力量已经从出口转向内需,所以我的投资和选股也和这一观点相符。”波顿这样概述自己的中国投资“指导思想”。

在波顿严重,金融股将成为分享中国内需增长的最佳“窗口”,特别看好中型金融股。他认为,中资银行没有严重的坏账风险。

波顿基金持股比重最大的是金融类股,约占基金总资产的三分之一。富达公司披露的信息显示,波顿目前管理的离岸中国股票基金中,金融股占比达到最高的32.4%。该基金前十大持股中,金融股占了四个,包括招行、工行和平安保险。波顿还重仓非必需消费品、零售以及制药股,但看空商品股,因为全球增长最强的阶段已过。其中,消费品行业持股占比排名第二位,达到20.7%,紧接着是电信股,占比11.5%。

波顿特别提到,尽管电信业当前在国际投资界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行业,但他却比很多同行都更关注这一领域。

最新的可获得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波顿的FCSS基金中第一大重仓股为香港上市的中国-移动,占比6.3%;工商银行[4.20 2.19%]H股以6.3%的占比并列第一。排在持股第三位的是中国招商银行[13.90 3.42%]的股票挂钩票据(ELN),占比5.6%。其他进入波顿前十大重仓股的还有腾讯、中国联通[5.28 2.13%]、汇丰控股[81.50 0.12%]以及中国平安[58.20 5.51%]ELN。

除了金融股,波顿还配置了中国的零售、服务、制药等消费概念股。他认为,消费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是葡萄酒或者白酒生产商,可以是卖矿泉水的。”

淘金中国中小盘股

一向秉承自下而上策略的波顿坦承,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说绝对不投资某些行业或领域。不过他也承认,自己对中国的房地产股并不太“感冒”。他认为,中国从4月份开始启动了强力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谈买入房地产股可能还为时太早。

此外,源于对中国增长模式转变的预期,波顿也不看好对那些非常倚重出口的制造类企业。他的另一个低配行业是大宗商品,理由是这类股票在第一波牛市中上涨了太多,而接下来世界经济会进入低增长阶段,大宗商品可能不会有很强劲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不少在海外“遥控”操作中国股票投资的国际基金经理都似乎更加倾向于买大盘股,以在相对低风险的前提下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果实,但波顿却恰恰相反,他的偏爱是中小盘股。波顿将FCSS基金超过半数的资金都投资于中小盘股,以期从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调研的股票上获利。

波顿注意到,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很多小盘股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机构对其进行跟踪研究。而在西方,只要是上市公司,不管你规模多大,都会有分析师跟踪分析你并撰写研究报告。而在中国,波顿笑称,即便他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两份某家小公司的研究报告,里面的资料却已经是一两年前的了。不过波顿对此倒并不以为然,“恰恰是这样,我才觉得我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多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机会。”

过去几个月,波顿亲自考察了至少150家中国公司,主要在香港和其他一些中国的大城市。波顿介绍说,除了他本人,富达在香港还有5位专门的中国分析师,此外还有行业分析师。“我会经常与我们的分析师开会,他们对行业有非常具体的看法,而我有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可以相互补充。”

在调研和考察的过程中,波顿也发现,尽管总有一些企业不太愿意直接面对投资人,但大多数的企业都非常愿意与投资人面对面地交流,因为很多这样的公司都对自身的股价被低估感到沮丧。

当然,很多时候通过从公司调研得到的信息未必总是最准确的。要确保信息的精确,波顿采用的是“交叉验证”的方式,“很多时候,你不仅要看报表,要听上市公司高管的说法,还要到别处去求证,以确认你从公司得到的信息是否真实。”

要敢于逆潮流行事

了解波顿的人都知道,他成功的一大秘诀就在于“反向投资”。面对记者的困惑,波顿以他最平实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策略的精髓。

“要冷静地思考其他大多数人的看法。”波顿说,“通常当最坏的消息频频传来之时,恰恰是最好的买进机会;而当满世界都是好消息的时候,可能就是要卖出的最好时机。”

波顿强调说,作为一位明智的投资人,必须要有很强的纪律性来利用这样的最佳买入和卖出时机。“许多投资人做的恰恰相反,当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很‘舒服’、很无所顾忌地买进;反之亦然。”

然而,理性的选择却恰恰相反。“你需要强迫自己在感觉不那么‘舒服’的时候大胆买进或是卖出。”波顿说,“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需要信念,需要敢于逆潮流行事。”

很多人也在质疑说,波顿的这套理论主要是在西方实践,现在到了中国市场,这样的套路是否还适用?波顿会不会根据中国国情做些“微调”?

“这样的经验适用于所有市场,当然也包括A股。”波顿对记者的提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在中国买的一些股票的确是价值低估的个股,但也有很多是增长型的股票。”

波顿介绍说,目前他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针对两类公司:一是和在西方时一样,寻找他认为股价被严重低估的公司,而这样的机会往往出现在中小盘股之中。在他看来,很多中国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股价被低估的现象,比西方要严重很多。

波顿看中的第二类中国股票就是那些他认为会在未来5到10年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公司,也就是类似他在西方投资的很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