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协会理事长查尔斯•达拉拉指出:“美国所发生的经济危机也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放缓的因素。我们不相信存在所谓经济的独立性。”新兴市场合伙基金CEO罗斯先生说:“预测未来的美国、欧洲各国均会保护自已的市场,并且发达国家之间会相互保护,新兴市场国家会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金融风暴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首先是对出口的影响。今年1至9月,我国贸易顺差为1809亿美元,同比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出口107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增速比去年同期低4.8个百分点。1至9月,中国对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地区出口急降,对美国、欧盟前两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为11.2%和25.6%,同比下降4.6和5.2个百分点;对加拿大出口增长10.4%,对香港出口增长8.9%,同比下降16.9和12.7个百分点。
其次是对资产市场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大幅震荡,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国内资产市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截至目前,沪深股指比年初降幅超过60%,市值缩水五分之三,近期维持低位振荡局势。房地产市场也呈现低迷态势。“国房景气指数”自去年11月份达到高点后,至今年8月已连续9个月呈现下滑趋势。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仅上涨3.5%,涨幅已连续8个月出现回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部分资金加速撤离新兴市场,这将给国内资产价格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再次是对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影响。目前,中投公司出海不顺屡遭争议,在其投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可能遭遇亏损后增持黑石股权,更是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国内某保险公司进行国外银行股权投资也出现较大浮亏。与此同时,国内银行机构对外债券投资也面临着较大风险。对此,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作进一步分析。
最后是对物价的影响。最近国际油价大幅回落,一度跌破70美元,国内CPI指数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必须看到,美国金融危机对国内物价的潜在压力依然存在,中长期通胀风险不可忽视。一方面,为提振市场信心,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央行联手降息,美元利率已经低至1.5%,且还有进一步下调的趋势,全球范围内的低利率将加大通胀风险;另一方面,为应对金融风暴,各国政府相继抛出救市计划,其中包括向金融体系注入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巨额流动性,这些措施也将为通胀埋下隐患。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近日在IMF年会上警告称,这些紧急措施向市场注入的资金可能成为中长期内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源头。
我们预计,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最为严重的冲击可能在明年。这一估计基于以下几条理由:
一是危机的传导需要时间,外部需求下降的压力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增幅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仍比较稳定,主要是因为前期订单还在消化之中,而目前新订单已显著萎缩,跌至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最低。我们估计明年的出口增速可能大幅跌落至5%。而出口大幅下降,又会通过上下游联系,导致相关多个产业的疲软。
二是市场信心出现危机,不管是投资信贷市场还是消费市场,均出现深度的萎缩,明年社会消费水平将明显下降。股市从6100多点跌到1800点以下,投资者普遍损失70~80%,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大幅下降。
三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关键性行业——房地产和汽车陷入持续低迷状态。
总体而言,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我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发展前景依然看好。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受益于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投资增速还将保持较高水平。2003年人均GDP迈上1000美元的新台阶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由此引发的产业链条变长、消费结构升级将直接带动各类经济体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自1993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目前已经达到48%的水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批农民向城市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对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构成了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以较快速度增长的源泉。
其次,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中国作为世界离岸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对外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目前中国经济加速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跨国贸易和跨国投资高速增长,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超过20%,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在加快推进,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近些年来沿海地区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但中西部还有巨大空间,“中国制造”的总体成本仍然低于世界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作为世界离岸工厂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再次,中国正在悄然掀起一场消费革命,进而推动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增长。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速与国际接轨,信用卡分期付款、透支消费、按揭贷款以及财富管理等金融消费行为日趋活跃。目前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已超过3.2万亿元,是1997年的130倍;银行理财产品募集,从2005年的1952亿元迅速攀升到2007年的近8000亿元。
2002年,招商银行开始涉足信用卡领域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国人的消费观念难以支撑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但是短短5年过去,我国的信用卡累计发卡已突破1亿张。招行的信用卡原计划需要8年才能盈利,结果不到4年就实现了盈利,而且盈利结构中有40%左右来自于透支循环利息收入。现在的年轻人,是“有钱就投资,没钱就透支”。消费革命的掀起,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最后,中国区域经济主体尤其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大、劲头足,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支持教育文化和社会公共事业,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传统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也促使地方政府竭尽全力发展经济。
此外,中国经济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较大,内陆和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也将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国内银行构成了很大的风险、经营与利润压力,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一)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减弱。
受外部需求减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投资意愿下降、企业盈利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有所减弱,商业银行面临从“无钱可贷”到“有钱难贷”转变的困难局面。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8%,增幅虽比上月末略高0.19个百分点,但仍然延续了2007年10月以来持续下降的趋势。央行第三季度银行家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信贷需求指数为67.4%,比上季回落1.4个百分点,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贷款需求降幅居各行业之首。
在经济龙头长三角地区,供需两弱的信贷格局已经悄然形成。基于对经济下行担忧的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审慎,准入条件更为严格,大客户、大项目、中长期贷款趋势重现;而江浙企业反应敏捷,纷纷自主收缩,选择观望策略。今年1至8月,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月度同比增幅从20.0%降至15.4%,江苏省则从19.8%降至14.2%,基本呈现逐月回落的局面。今年1至8月份,浙江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同比少增451亿元,江苏省同比少增652亿元。长三角地区可能仅仅是一个缩影,企业有效需求减弱的局面或将持续。今年8月份,我行对公贷款首次出现单月下降,虽然降幅不大,原因也较复杂,但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信贷风险加速暴露。
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与企业的经营压力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这突出地体现在:一是外向型企业风险不断显现。随着次贷危机拖累欧美实体经济,三季度以来外需萎缩、订单下降、出口减速的趋势不断明朗,给我国出口企业以及“两头在外”型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福建省为例,今年遭受美国企业拖欠账款的福建企业达500多家,金额高达约10亿美元,从与房地产相关的石材、刚材,到鞋子、服装、手机等众多日常消费品,都成为外方欠账的重灾区,这必然危及银行信贷资产。
又如,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部分韩资企业,到最近的台资企业中国金属,“两头在外”企业高管集体逃逸事件时有发生,这也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构成一定的压力。另外,因金融危机持续蔓延,部分大型中资企业的跨国经营和投资出现亏损,风险急剧上升。近期港交所蓝筹股中信泰富在澳元期权产品上投资失误造成147亿港元亏损,为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港交所绩优股公司迄今最大的一宗亏损事件,也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公司因为投资外汇衍生产品产生的最大一单亏损。市场普遍认为,中信泰富的预警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将有更多公司遭受类似打击,国内商业银行应提高警惕,高度关注此类风险。
二是房地产行业风险加速积聚。
当前,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大幅回调态势。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降幅持续扩大。截至9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0.2%,比去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随着房地产销售下降、市值降低,房地产行业大额不良贷款企业数量、预警企业数量和不良贷款余额都出现了持续增长的情况,房地产贷款风险暴露呈加快趋势。与此同时,住房按揭贷款违约风险加速上升。目前深圳、广州等房价降幅较大的城市,房贷违约断供现象明显增多。截至8月末,全国个人按揭贷款违约笔数达到19万件,较年初增加1.3万件,其中上半年新增3585件,而三季度新增上万件,表明按揭贷款违约风险正在逐渐加大。
虽然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总体稳定,但不能忽视一旦出现行业性、系统性风险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三是部分重要行业风险加速积聚。因整体经营状况明显下滑甚至出现衰退,钢铁、电力、焦化、水泥、化纤纺织、造船等行业信贷风险加剧。在钢铁行业,近期国内钢材需求减弱,价格频频下挫,10月17日钢材价格综合指数比上月下跌28.0%,比去年同期下跌13.3%,跌势之猛、跌幅之大为近年来所罕见。在电力、化纤等“两高一资”行业,受能源、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和国内油电价格调整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出现盈利大幅下降甚至全行业亏损的现象。
今年1至8月,电力、化纤、有色等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81.6%、47.1%、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23亿元转为净亏损961亿元。这些重要行业、企业、产品价格出现的不利信号表明,目前的市场形势较以往更艰难,企业承受的压力较以往更大,银行管控信用风险的任务较以往更重。四是集团客户风险加大。据银监会对19家银行贷款余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的统计,截至8月末,大额不良贷款客户数量、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连续4个月呈现上升趋势。在市场趋冷的形势下,企业集团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相互担保的企业极易出现一个企业倒下去,一群企业出问题的现象,进而危及银行贷款安全。
(三)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近期随着央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放宽信贷规模,以及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外币供求相对平衡,国内银行本外币流动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鉴于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与恶化,国际资本市场加剧动荡,国际资金通过变卖资产从新兴市场抽走资金迹象明显,货币存量波动加大。尤其是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转变后,企业结售汇行为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目前银行普遍出现售汇显著增加、增幅大于结汇,甚至售汇绝对量也大于结汇的情况,这在短期内虽会增加银行外币存款余额,但长期来看可能预示着外资流出的动向,从而使银行外币存款下降,因此流动性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由于投资者信心极度脆弱,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一年以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北岩银行因信贷紧缩,无法获得融资而引发挤兑狂潮,最终被国有化。一年之后,美国最大储蓄金融机构华盛顿互惠银行在短短十多天内被提取存款167亿美元,出现流动性紧缺并最终倒闭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银行倒闭。今年9月23日起,东亚银行受“财务出现危机”等手机短信传言影响,连续几天出现挤兑现象,澳门国际银行和永亨银行也出现同样的挤提现象。诸多前车之鉴不能不让我们提高警惕,流动性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核心风险。
(四)债券投资风险加大。
面对当前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诸多金融机构相继陷入困境,银行面临的外币债券投资风险日趋加大。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证券投资总额为1598亿美元。其中,我国银行持有雷曼、AIG、华盛顿互惠银行等7家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相关金融产品风险敞口不足70亿美元,目前浮亏在15亿美元左右。仅从数字上看,次贷危机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危机的间接影响还要密切关注和深入分析。由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债券的价格在短期内跌幅未止,导致债券估值亏损风险不断放大。同时,同欧美金融机构所做的金融衍生产品,有可能因交易对手破产或违约而引发风险。
(五)负债业务变数增大。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负债业务的变数也在加大。一方面,尽管最近宏观经济政策有所调整,但由于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企业出现存货积压、现金周转困难并引发资金链紧张的几率大大增加,加之企业盈利能力总体下滑,银行公司负债业务难度加大。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份非金融性公司人民币存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少增6951亿元。
就我行而言,截至今年9月末,对公存款比年初新增773亿元,同比少增232亿元。与此同时,股票交易量处于低谷,第三方存管账户资金流出明显,同业存款低位徘徊现象短期内难以改观。另一方面,受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影响,银行负债结构呈现出“存款定期化、定期短期化”的特点。9月末,M2增速比M1高出6.86个百分点,M1和M2的“倒剪刀差”缺口不断扩大,显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愈益明显;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定期储蓄余额同比增长25.39%,比总体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
在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快的同时,出于提高投资灵活性或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的考虑,定期存款还出现了短期化的趋势。以我行为例,储蓄定期存款期限从去年年中的14.5个月下降到今年8月份的12.6个月,下降约2个月;对公定期存款期限由今年2月份的9.06个月下降到8月份的8.78个月,下降0.3个月。负债业务的新动向将给银行带来新的挑战。
(六)资产业务拓展艰难。
一是个人消费信贷增长乏力。由于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或高位徘徊,或深度调整,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居民户贷款明显同比少增。今年1至9月份,全国个人消费贷款仅比年初增长3683亿元,同比少增3194亿元;增幅11.2%,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从我行情况看,经过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截至9月末,我行零售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比年初增长293亿元,虽然同比少增321亿元,但完成全年任务应该不成问题。不过必须看到,明年的个贷形势将比今年更为严峻,如何在房地产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促进个贷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二是中小企业业务拓展艰难。据发改委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面临重整,倒闭超过1万多家,被解聘工人超过2000万,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约有20%左右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风险增加,其贷款需求经常受到挤压,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业务面临困境。截至9月末,按照银监会统计口径,我行小企业贷款户数比年初减少193户。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是摆在我行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七)中间业务增长乏力。
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偏股型基金、QDII理财产品、证券等产品和业务交易量明显下降,中间业务尤其是零售代理类中间业务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今年以来截至9月末,我行代理证券、代理基金仅实现收入7.55亿元,同比减少10.5亿元,同比减幅近60%。此类收入按目前增势,即使只与上年基数相比,预计全年将少增缺口达12亿元以上。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走势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压力很大。与此同时,作为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理财业务广受各行青睐,但银行也必须关注理财业务蕴涵的合规风险尤其是错误销售问题,以免损害银行声誉。最近在香港,逾千名雷曼迷你债券及相关产品的投资者举行游行示威,抗议银行误导他们购买有关金融产品,我们也应以此为戒,在努力拓展中间业务的同时要充分做好风险提示以及前期投资者损失的安抚工作,切实维护我行声誉。
(八)维持高盈利增长压力不断加大。
近几年来,国内银行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盈利增长水平。今年上半年,国内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税后利润超过23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其中不少银行净利润增幅超过80%,盈利水平非常可观。在全球银行业陷入低潮的背景下,国内银行业的骄人业绩显得十分突出。但是,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国内银行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盈利增长水平,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是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将有所放缓。一方面,由于企业信贷需求放缓,银行贷款定价能力有所削弱,定价水平将处于低位,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和同业市场收益率下降,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将出现下滑。
另一方面,储蓄存款的持续回流以及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将抬高计息负债的成本率。有专家指出,存款定期化将给银行业增加200多亿元的成本支出。另外,持续降息尤其是非对称降息将使银行存贷净利差收窄趋势愈益明显,加之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不断凸现,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将出现回落。二是非利息净收入增势明显受阻。在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代理基金、证券等业务的拓展仍将比较困难,而受信贷资产需求不足、票据收益率不断下滑等因素影响,理财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也可能出现下滑,同时传统的收费业务增长空间有限,因此明年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前景堪忧。三是拨备支出或将大幅增加。鉴于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明年银行的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变数。有关研究表明,GDP增速与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我国,GDP每降低1个百分点,银行不良率约上升0.4个百分点。随着GDP增速放缓,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恶化,信用成本不断上升,拨备计提将显著增加,进而影响净利润增幅。
三、当前形势下全行应正视和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
相对于过去的21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对我行而言是变化最快、困难最多、压力最大的时期,我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面对当前形势,全行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应本着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正视和研究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如何努力保持盈利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我行净利润仍然维持前几年的高增长水平,达116.42%,但进入下半年以来,经营利润逐月减少,利润增幅呈现明显回落态势。当前我行各项主要经营指标依然总体正常,但背后隐藏的危机正越来越深刻地显现出来,利润增幅加速回落的态势更是令人担忧,这需要引起全行的高度重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如果我行的利润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甚至负增长,我们就难以向股东交代,难以向广大投资者交代,难以向社会各界交代,招行的声誉与形象就会严重受损,全行员工的收入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谨防利润大幅滑坡现象的出现,尽最大努力保持持续稳定的盈利增长。从现在开始,全行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在社会信贷有效需求减弱、银行净息差逐步缩小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努力提高我行的贷款收益率?
二是在活期存款定期化、定期存款短期化态势日益凸现的情况下,如何优化负债结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三是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何着力拓展非利差收入来源?四是在利润增长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营业费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五是在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中,如何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努力避免风险侵蚀利润?六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明年的业务发展计划?
(二)如何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虽然从年初至今,我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但是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今年第四季度尤其是明后年资产质量管理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全行上下要保持高度警惕,认真思考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措施和方法。各分支机构要认真研究如何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信贷管理、严格信贷审查和抓紧不良资产清收工作等课题;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要抓紧研究如何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和预警、组织排查潜在风险、督促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以及如何引导分支机构有效拓展业务市场等课题。
(三)如何深入推进经营战略调整。
4年前,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以及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我们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经营战略调整。经过几年努力,经营战略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形势无疑给我行经营战略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业务和个贷业务有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战略调整的方向有问题。深入推进经营战略调整,是我行中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招行之所以被境内外投资者视为国内最具成长性的银行,主要在于我行的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占比等结构性指标在国内银行中名列前茅。因此,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如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继续推进经营战略调整,防止主要结构性指标出现大幅逆转,面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利差收入增长将更为乏力的严峻形势,如何通过努力拓展中间业务的新增长点,提高非利差收入占比,这是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四)如何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针对当前严峻形势,我们不难判断,银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各分行、各部门必须直面现实,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为此,我们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全行盈利增长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预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如何做到捂紧“钱袋子”,厉行节俭,力戒浪费,做到各类开支能不花的就不花、能少花的就少花?如何做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存量,严控增量,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另一方面,在严格控制整体费用支出的同时,如何保证网点改造建设、特殊岗位人才引进、信息技术更新改造等战略性投入的稳定增长?
(五)如何切实提升管理。
当前形势下市场信心相当脆弱,银行面临着很大的声誉风险的压力,特别是因内部管理不当而引致的负面信息将对银行构成致命打击。因此,坚持稳健经营,强化内部管理显得尤为迫切而现实。客观地讲,当前形势对我行经营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案例教训,为我行提升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全行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以下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切实加强案件防控,以避免大连北田物产、西安达尔曼、湖南平安轻化等类似案件的再度发生?二是在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如何切实加强理财产品创新与销售过程中的合规管理?三是各业务条线在开拓市场、谋求发展的同时,如何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以中后台建设?四是如何切实做好永隆银行整合工作与纽约分行的稳健经营,加强对境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五是如何有序推进流程管理与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六)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企业文化。
作为高风险行业,银行金融业必须始终坚持审慎性原则,坚持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有机统一,必须高度注重构建以风险文化、合规文化、责任文化等为核心内容的金融企业文化。反思本次美国金融危机,我们应该重温“银行精神”,在经营管理中要时刻牢记“发展务必稳健、创新不忘风险”的经营理念,时刻牢记“一三五”定理,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坚持理性对待同业、对待市场和对待自己,不断强化风险防范和内控合规。
(七)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金融机构和评级机构难逃干系,而引导金融机构和评级机构贪婪行为的正是机构本身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长期以来,在流动性充裕、市场繁荣的背景下,美国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短期利益和规模扩张为导向的,很多银行盲目追求眼前高额利润,以致忽视了风险防范,银行由负债经营性质机构变成了过度追求短期利益的盈利机构,而忽略了首先要确保投资者存款安全的责任本源,忽略了借钱总要还的基本道路理。就评级机构而言,不合理的收费制度和疯狂的市场竞争扭曲了评级机构的考核体系,使其违背职业操守,放弃了公正的评判标准。据美国国会提供的证据,穆迪员工评论自己的工作“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因此,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短期盈利水平与长期盈利能力结合起来,将收益与风险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各分支机构基于长期稳定的盈利增长而非单纯规模扩张的经营行为,进而切实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永恒课题。
(八)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发展。
金融产品尤其是衍生产品创新过度是酿成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我国而言,创新才刚起步,我们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面对当前严峻形势,为了更好地拓展业务市场,我们依然离不开强有力的创新。失去了创新,业务发展就会严重受阻,市场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当前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创新,而是如何进行有效创新,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促进创新,特别是促进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的创新。
希望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和思考,积极建言献策,总行将采纳和奖励其中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当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找到了度过危机的办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