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央行還未公佈今年1月份的信貸投放資料,但自從央行去年11月份宣佈取消信貸規模控制之後,信貸超速增長的神話就打破了銀行嚴守的年底不放貸的“鐵律”。一家國有大行人士 用“遠遠超乎了想像”來形容今年1月的信貸投放。而央行的資料顯示:2008年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長4679億元,同比多增3895億元;2008年1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7718億元,同比多增7233億元。央行的按旬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月20日,當月新增貸款已經超過9000億元。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估計,2009年1月份的整體信貸增長將超過1萬億元,這相當於完成了2008年全年貸款計畫的27%。多家銀行甚至透露,他們2009年1月份前20天的放款總額就超過了2008年全年貸款規模的一半。
不過,根據記者調查多家銀行及多個不同省區的結果顯示,本輪貸款呈現出明顯的“專案帶動特徵”,政策性銀行和“五大行”具有更多的比較優勢,成為拉動貸款增長的主力軍。而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增長則平緩許多。貸款的結構性特徵更加凸顯。另外,不同的區域經濟狀況也決定了不同省區的貸款增長差異,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大專案落地少的地區,信貸增長乏力,甚至出現負增長。
貸款猛增
某國有大行人士透露,截至1月20日,該行當月新增貸款約1600億元,而去年一季度的新增貸款才1100多億元,去年全年的新增貸款才3300億元,今年20天就完成了一半。另一家國有大行人士透露,截至1月15日,該行完成貸款800多億元,預計1月份可能突破1000億元。這個資料大致相當於去年全年貸款規模的30%。
同樣不遜色的還有一些股份制銀行。某股份制銀行人士透露,其所在的部門去年全年完成約60億元的貸款,而今年1月份的新增貸款就突破了30億元,今年全年爭取完成100億元。
貸款的迅猛增長自2008年11月份就已經初露端倪。當時,央行徹底放棄從緊貨幣政策,宣佈轉為寬鬆,並取消信貸規模控制。與此同時,國家啟動了波瀾壯闊的投資計畫以確保經濟增長,4萬億投資計畫之下,無論央行還是銀監會都高調督導銀行加大信貸投放,支持投資。
政策急轉之下,2008年11月份信貸增長一消疲態,強勁反彈,當月貸款增長4769億元。2008年12月份,貸款增勢更加強勁,達到7718億元。如果今年1月份按照1萬億元推算,最近三個月的累計放貸將達到22487億元。而去年的同比資料(即2007年11月、12月和2008年1月)為9395億元,只相當於今年的40%。商業銀行人士認為,往年1月份貸款增長很多,一方面是從利潤考慮,都願意在1月份突擊放貸,另一方面是把年底擠壓的貸款需求在年初集中釋放。
而今年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前期受限於“信貸緊縮”而壓抑的信貸需求,在11月份和12月份已有強勁釋放,尤其是12月份,7718億元的新增貸款結構中,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都已經顯著提升。在這種情況下,1月份依舊保持高增長,其累積的貸款效應不容小覷。貸款增長的迅猛勢頭已經為央行所關注。據本報記者瞭解,春節前夕,央行貨幣政策司專門召集各家商業銀行開會,詢問銀行貸款增長情況。根據會議反映的情況看,大型國有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成為貸款投放的主力軍,政策性銀行普遍反映貸款供不應求,放貸規模已經突破年初預定的1月份貸款額度。這一方面得力於在國家的投資專案中具有更多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也得力於其貸款的優惠利率。
而與政策性銀行不同,大型商業銀行除了真金白銀的貸款外,也做了許多票據轉貼現業務,這也成為貸款猛增的主要因素。從央行的統計資料看,2008年11月份和12月份的票據融資增長總計達到了4000多億元。
結構性凸顯
貸款迅猛增長的同時,結構性特徵也愈發明顯。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不同銀行的增長差距拉大;二是不同地區的信貸投放頗不平衡,有的增長強勢,而有的不增反減;三是,票據融資特徵明顯。記者瞭解到,大型國有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成為貸款的主要投放者,而一些股份制銀行在對大項目的拼搶中則處於劣勢。
某大型國有銀行支行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只要有好專案,總行就給貸款規模。去年的貸款計畫是100多億,今年給了300億,爭取完成到500億元。”這位支行人士風趣地說,兩個“計畫”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去年的“計畫數”是執行的上限,因為信貸緊縮;而今年的“計畫”是執行的下限,需要趕超。而讓他信心十足的原因是:“項目不成問題。”
但“半江瑟瑟半江紅”,同一地區的另一個股份制銀行的負責人則告訴記者:“我正愁著呢,不好放。”
導致同一地區的這種不同的信貸增長差距的原因,是不同銀行的激勵機制存在差異,以及不同銀行在大項目爭奪上的實力懸殊。
從本次貸款投向上看,大專案和基建投資成為貸款主要方向。多家商業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多數貸款都投向了政府擔保的基建項目上,以及地方重點保障的大專案。而與專案貸款增長相左的是,企業實際有效貸款需求增長乏力,甚至減少。而大專案和基建正是大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強勢所在。交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告訴記者,由於預期不穩,庫存增加,企業間欠帳增多,不少企業壓縮了投資和生產,導致資金需求持續下降。另外,在銀行與企業之間的融資關係由“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後,企業不再著急融資,也放鬆了對資金的需求。這些原因都對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造成了更為不利的影響。
另外,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域經濟受影響的程度不同和大專案落地的地域差異,甚至導致了同一銀行、不同分行之間的信貸增長差距拉大,有的高歌,有的哀鳴。以總部經濟而著稱的京津地區,信貸增勢迅猛,一些大專案落地較多的中西地區增長也較多,而東部一些外向型經濟特徵突出、產業調整受衝擊較大的地區則增長乏力。深圳地方銀行人士表示,當地的多家銀行的分行信貸增長普遍乏力,“沒有好項目,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其表示,按照總行給深圳分行的計畫看,許多銀行1月份的貸款新增規模都達不到全年計畫的10%,有的甚至低於去年同期的貸款額。
而一家大型國有銀行河北分行人士也反映,該行1月份的新增貸款只有54億元,其中票據轉貼46億元,實際貸款發放僅為8億元。不考慮票據融資的情況下,扣除唐山和保定的貸款有增長外,其餘省內的10多個地市分行的貸款全部為負增長。這家國有銀行河北分行人士介紹,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河北以“兩黑兩白”為主要支撐產業,即鋼鐵、煤炭、陶瓷、紡織。去年以來,“兩白”遭遇重創,而“兩黑”也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震盪期,屬於總行授信審批的“謹慎類行業”。
正因為如此,一些銀行為了做大貸款規模,便將票據融資作為主要方式之一。從2008年11月份政策層宣導金融支援投資以來,票據的影子便如影相隨,當月,票決融資額達到當月新增貸款的一半。一位元商業銀行人士介紹,票據融資在2009年1月份依舊不會低。主要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是銀行資金運用壓力大;二是企業有效信貸需求有限,“好項目不多”;三是在企業風險加大的情況下,不少銀行認為票據貼現業務風險相對較低。
搶時間差
為何1月份的貸款會如此強勁增長?
上述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除了銀行情有獨鍾於年初放貸外,信貸規模約束的取消和大項目投資的拉動兩方面的因素不可小覷。浙江某城商行人士則告訴記者,1月份放的主要是去年年底審批的項目。目前,各家銀行都在拼搶基建項目,政府也在積極勸說銀行給予信貸支援,但不少銀行並不敢貿然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投放,這造成巨額投放下的信貸分配不均。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在央行自去年進入降息週期後,銀行的息差大為收窄,不少銀行必須依靠“做大貸款規模以平抑息差收窄對利潤的侵蝕”。
某大型國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降息後貸存款的息差大概收窄了30-40個基點。而另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則告訴記者,他們行當貸存款息差大概縮減了30%左右,估計有50-60個基點。在息差收窄的情況下,不少銀行在今年的貸款計畫中都加入了該項考慮,即通過增加一定比例的貸款規模來對沖息差影響。此外,某大行湖南分行的人士告訴記者,大家急著放貸,實際上存在一種隱性的擔憂,即害怕下半年又遭遇宏觀調控,對貸款踩刹車,所以儘量往前沖。而對於一些中小股份制銀行而言,在大項目貸款與大行相比沒有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更樂於通過拼搶速度來增加規模。
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說,:“我們的策略就是不玩大魚吃小魚,而玩快魚吃慢魚。抓搶時間差。”在這一方針指引下,他們基本在去年底就已經完成了今年貸款項目的篩選。另外,今年預期中的中間業務銳減,也成為銀行拼時間做大貸款規模的一個原因。某大行人士告訴記者,去年中間業務占該行整個淨利潤的10%以上,主要是貸款承諾費,財務顧問費等,但今年預期則所增無幾,這部分的損失也需要靠貸款規模的上升和儘早放貸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