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洁
2009年2月6日,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似乎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按当日的收盘价计算,中国工商银行以1916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则分别以1464亿美元和1218亿美元的市值进入行业三甲。市值排行榜曾经的领头羊花旗银行仅相当于工行市值的1/9,美国银行也下滑到10名之外。
2007年,当工商银行第一次取代美国银行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银行时,人们都在质疑中资银行的实力和能力。时至今日,全球领先的银行的资产大大缩水,中国的银行资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其状况看起来比美国的金融机构更可靠。有海外媒体评论说, 10年前,中国的银行业在全世界的银行体系中当属脆弱之列;如今,尽管中国银行业的体系尚未见成熟,却已是最稳健的银行体系之一。 甚至连前世界银行官员Pieter Bottelier也评论说,借鉴中国成立“坏账银行”可能是收拾金融残局的途径之一。
如果单纯从市值的变化来回答中国的银行业是否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甚或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否是值得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欧美银行体系学习的标杆等问题,显然过于幼稚了。
事实上,市场估值反映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没有过多地涉入到金融衍生产品,当然是投资者对于中国银行业的信心来源之一。然而,国家信用对于支持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价值的稳定也起到了鼎力作用。从1998年开始,政府就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向国有银行注资并剥离不良资产,以协助其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因此,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银行业能再次集体名列市值排行前三甲,与其说是中国银行业自身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所致。更是因为中国在银行业改革方面保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中国银行业才得以在防火墙的保护下资产状况不至于急剧恶化。
国有银行不仅能够享受政府注资,而且股价也能得到政府的支撑。最近两个月,当中资银行遭受外资股东集体抛售的时候,又是汇金和中投等国家基金着手入市购买工行、建行和中行的股票。苏格兰银行和瑞士银行分别出售了约34亿股中行H股,美国银行减持56.2亿建设银行H股,三大国有银行的股价不降反累计上涨了20%以上。这都是拜托于三大银行是国有银行。
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国银行业没有进步。实际上,在最近的10年中,相关的治理结构的改革和管理能力的提升确实大幅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三大国有银行从2000年的亏损,转而成为全球最盈利的银行,仅工商银行去年税后利润将超过1000亿元。不仅如此,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已经降至2.45%,接近了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承保银行的水平,而在7年前,中国官方公布的4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为26.62%,国外媒体则估计高达50%。截至2008年末,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超过62万亿元,并保持了18.6%的增长,其中三家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的平均总资产超过了万亿美元,预计净收入将同比增长可达到50%。
再看盈利能力。中国银行业属于此前“半垄断的成长性行业”,作为国有银行,其存贷款的利差是受政府统一调整和保护的,只要把风险控制住,资产扩展就有利润。因此,虽然经济危机在其他国家肆虐,中资银行却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做过冬的准备。
当然,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如何,与中国经济能否快速恢复高增长紧密相关。所以,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在今年二三季度开始出现好转,形成V字型的走势。如果是这样,那么投资中国银行业的股票,就有了丰厚回报的保证。过去一年,国内上市银行的股价平均下跌了约45%,动态市盈率从两年前的30多倍下降到今年的不足10倍,也远远低于摩根大通等跨国银行20倍的市盈率。
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真的是V字型的走势,那么中国的银行业即使成为目前位居市值前列,其价值也是被低估的。
从目前来看,虽然中国的银行业并没有伤筋动骨,但未来的前景并不一定显得那样乐观。
先从微观来看,在中国银行业界,利差收入始终是中资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即使在2006年以后,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平均占总收益的89.36%,而零售业务平均比例不超过30%。过去一年,央行持续大幅度降息进一步缩小了利差,而分析师担心配合政府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贷款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贷款需求的同时也将制造更多不良资产。据估计,2009年1月份新增贷款将创纪录地超过万亿元。
这说明,面向机构的中间业务和面向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在整体收入中还难以达到主导型地位。
“危机往往会动摇旧的规则,促成变革,从而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
更糟糕的是,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处于本世纪以来最艰难阶段:从前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受到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巨大冲击。转变增长模式意味着中国经济难以像之前那样产生双位数的GDP增长。特别是在转型的数年中,银行的企业客户将遭遇经营困难,股市债市将可能长期低迷。不仅银行的中间业务难以拓展,随时爆发的各种风险也让银行家们如履薄冰,中国银行业过去那种超常增长的局面在今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重现。
关键时刻,其实就看真本事。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认为中资银行可以抓住金融危机下的机遇,因为
一个例子就是,中资银行从受到次贷危机的拖累的跨国银行那里接收了不少优质高端客户和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尽管去年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但是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却是2007年发行额的大约3倍,超过2.3万亿元。这表明,国内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仍然可能在困难中获得发展。
企业行业的重新洗牌也是国内银行的机会。过去一年,银行的工业客户和中小民营企业客户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在政府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扶持下,那些经过创新转型的企业却有望成为银行中长期贷款和融资业务的客户。同时,这也促使银行即使抓住行业更替和产业升级的机会,及时挖掘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企业客户。
在企业投融资上,银行完全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参与,以此增加自身的业务收入,只不过商业银行要在其中起到较为重要作用,这有待于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一直以来,国内一流企业的境外IPO承销业务都被外资投行垄断。今天,投资银行已经元气大伤,国内基金、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都愿意与商业银行共同拓展业务。国内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也可能借机扩大盈利。据统计,2008年全国包括公司债、企业债、短融和中期票据在内的信用债发行量达到9433亿元,是2007的1.72倍,而今年的发行量有望达到1.2万亿至1.3万亿元。在并购咨询业务上,去年中国并购交易额达到159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4%,而今年将有望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组第二个的高峰期。未来,随着中国的股市、债市和创业板等市场景气提升,债券发行承销、专项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展开,国内银行的净利润率仍有提升空间。
如果这些前提条件都能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优化,中国银行业显然是被严重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