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華潤十年醫藥夢:借力北藥集團謀藥業帝國

4月2日下午,北京國際飯店警戒森嚴,一場簽字儀式在此舉行,北京市領導、華潤集團(下稱華潤)高層以及有關部委官員出席。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與華潤集團總經理喬世波簽署了雙方戰略合作協議,主要涉及華潤對北京醫藥集團(下稱北藥)的整合。

  2000年前後,華潤在國內率先颳起並購旋風,高調樹起打造央企醫藥平臺大旗,為此承接了幾大國企重組。動作之大令全國藥業矚目,但是此後的整合之路一直迤邐曲折,收效遠非預期。

  在華潤醫藥平臺陷於膠著之際,競爭對手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下稱國藥)後來居上,而華潤心儀的上海醫藥集團(下稱上藥)股權亦旁落他人,新上藥組建問世,與國藥集團構成掎角之勢,令華潤左右受敵。

  兵臨城下,形勢緊迫,整合北藥成為華潤打造醫藥平臺的關鍵之舉,並為日後加速擴張奠下根基。

  城下之盟

  4月6日,華潤、北藥所涉上市公司齊齊發佈公告,披露華潤與北京市簽署了《關於共同發展醫藥產業和微電子產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協議要點是,華潤旗下醫藥和微電子業務總部落戶北京,在北京打造國家級的生物醫藥和微電子產業基地;北京市政府支援華潤醫藥與北藥的整合,將提供政策扶持;華潤擬加大在京投資力度,在京建成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龍頭企業、形成完整的醫藥產業鏈。

  目前對外公開的合作僅為粗略框架。知情者對本刊記者透露,細節尚待敲實,基本原則為華潤醫藥獲持北藥100%股份,作為對價,北京市國資委持華潤醫藥30%股份。“條款與兩年多前的方案無實質性區別,無非新瓶裝舊酒。”這位知情者說。

  華潤牽手北藥,可溯源至2006年2月華潤重組華源集團(下稱華源)。華潤由此接手了華源所持北藥50%的股份,北藥另50%的股權分由北京市國資委、其旗下北京國資委經營公司所持,分別為20%和30%。

  此後,華潤一直試圖改變與北京市國資委平分北藥的格局,希望受讓後者手中股份,進而全面控股北藥。接近華潤醫藥的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無力做大醫藥,但又不甘在醫藥領域自削勢力,因此提出持華潤醫藥母體股份之說。

  這一方案非華潤所願,華潤遂向國務院、國資委等諸多方面尋求支援,以期北京市國資委所持北藥股份比例降至31%,由華潤絕對控股北藥,持有69%股份。

  華潤總部盤踞香港、深圳多年,一直享有深圳市給予的諸多優惠與便利,也不願將醫藥總部遷入北京。“在衙門雲集的京城,多有壓迫感。”該人士說。

  然而,就在華潤與北京市的談判遲遲難有進展之時,央企另一醫藥平臺國藥集團猝然誕生,令華潤壓力陡增。

  2009年9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一紙批文,同意國藥集團與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下稱中生集團)合併重組,中生集團整體併入國藥集團。

  國藥集團、中生集團均為國務院國資委所轄央企,前者是中國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後者是國內最大的疫苗和血製品生產供應商,兩者聯合,成為中國醫藥企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更讓華潤焦急的是,2009年10月15日,上藥集團重組方案落定,並於2010年2月1日獲監管部門批准,於是新上藥集團成形,佔據了醫藥老二之位。

  兩大醫藥集團的相繼崛起和快速擴張,令華潤倍感威脅。

  “若不儘快擺平北藥,搶佔更多醫藥資源,機會就會流失。”接近華潤醫藥的人士說,華潤最終接受了北京市的方案。

  將醫藥、微電子總部落戶北京,可增加北京市的稅源,同時北京國資委在華潤醫藥持股,既可坐擁華潤醫藥旗下各項醫藥資產,未來股份又不會被稀釋攤薄。故上述人士又說,“對華潤而言,這一合作出於無奈,屬城下之盟,不足對外炫耀。”

  華潤野心

  華潤歷來以強勢文化著稱,習慣控股並購,但在其志在必得的醫藥業,並購卻屢屢失手。

  早在2000年左右,華潤便銳意進入醫藥領域,先後選擇了一系列並購目標。2001年,華潤擬收購東北制藥集團,因其潛虧窟窿太大而放棄。2002年,華潤與山東魯抗、上藥集團、華北制藥等接觸,均無結果。

  2003年,華潤轉戰雲南白藥(000538.SZ)得手,成為其控股股東雲南雲藥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但在此後雲藥集團重組中被迫黯然退出。

  一路收購,一路坎坷。直至2004年9月,華潤在東阿阿膠(000423.SZ)方有斬獲,從山東聊城國資局手中獲得東阿阿膠29.62%股份,股改後股份降至23.14%,保持住控股股東地位。

  2005年,華源危機爆發,被華潤視為一次絕好的收購機會。最令華潤動心的是華源手中50%的北藥股權和40%上藥集團股權。華潤希冀借重組華源,一舉攬獲這兩大醫藥資源。

  上藥當時在全國醫藥行業銷售額排行榜上位列第一,旗下上市公司上海醫藥(600849.SH)是全國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已擁有一個立足上海、覆蓋華東、輻射全國的藥品分銷體系。

  北藥輸液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生殖健康與計劃生育用藥生產基地。2004年北藥集團銷售收入佔北京醫藥行業的39%,商業銷售收入佔48%,旗下擁有雙鶴藥業(600062.SH)、萬東醫療(600055.SH)兩家上市公司,另有紫竹藥業,還有北藥股份、安徽華源、昆山醫藥、新西北雙鶴四個商業流通企業。

  經華潤力爭,獲國資委授命,承擔起重組華源和打造央企醫藥平臺的重任。於是,2007年國資委又將另一個央企三九集團重組的任務交給華潤,三九集團旗下優質的醫藥資產三九醫藥(000999.SZ)亦進入華潤醫藥的版圖。

  華潤並不滿足於此。華潤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醫藥屬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華潤意欲將醫藥孵化打造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按華潤“再造一個新華潤”的規劃,未來規模擴張、利潤來源,主要冀望醫藥。

  2008年左右,華潤將報告遞到國務院國資委有關領導案頭,提出將國藥集團併入華潤醫藥。

  上藥以生產西藥原料為主,北藥多集中於生產西藥仿製藥,三九的優勢在中成藥,東阿阿膠則是生產中藥、保健藥的企業,國藥則是全國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與華潤手中資源結合,無疑將成為一個完美的醫藥平臺。

  後起直追

  然而,現實擊碎了華潤的夢想。由於未與國藥集團管理層溝通,在管理層的奮力抵抗下,這一提案不了了之。

  知情者告訴本刊記者,國藥管理層此時醒悟,在央企減戶趨勢下,現在已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若要想生存就需儘快做大做強。

  驚醒後的國藥開始快速行動,一方面籌劃赴港上市,一方面加強並購,齊頭並進向前推進。

  2009年9月,國藥成功將中生集團納入自己麾下;同月23日,國藥控股(01099.HK)成功掛牌港交所,募資87.3億港元。2009年其營業收入為650億元,在129家央企中排名第50位,利潤總額排名第38位。

  由此,國藥一舉坐上中國醫藥領域的頭把交椅,搭建起一個新的最大的央企醫藥平臺。目前,國藥還在謀劃吞併另一國資委直屬央企——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

  與此同時,在上海市國資委的安排下,上藥與上海實業集團(下稱上實集團)聯手整合醫藥資產,組建新上藥集團,以上藥集團旗下上海醫藥(600849.SH)為醫藥資源整合平臺,通過吸收合併、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併入上實集團和上藥集團的醫藥資產。新上藥年銷售收入預計在300億元左右,僅次於國藥集團。

  “華潤與上海市的談判很僵,既然拿不到控股權,華潤就主動撤離了上藥。”知情者說。

  失去了上藥,華潤手裏重量級的醫藥資產僅剩北藥。北藥2009年銷售收入269億元,在中國醫藥企業中排名第三。拿下北藥,則華潤醫藥2009年的收入即可增至337億元,超過新上藥,在規模上排名國內第二位。“沒有北藥,華潤醫藥就沒有體量。”知情者說。

  華潤對自身的醫藥團隊亦做出反思,董事長宋林認為,其醫藥團隊缺乏思路,沒有戰略,對收購的企業亦沒有實質性的整合。

  據了解,華潤醫藥團隊將作出大換血。知情人透露,集團總經理喬世波擬讓出華潤醫藥總經理之位,由集團副總經理、戰略管理部總經理李福祚接任。喬世波2007年擔任醫藥總經理,此次讓權被視為對整合不利承擔責任。

  此外,華潤醫藥旗下擬成立一個資產管理公司,原醫藥團隊進入這個公司,處理三九、華源遺留問題,將非醫藥資產剝離到這個公司。華潤醫藥將成為一個超級戰略業務單元(SBU),旗下華潤三九、雙鶴藥業、萬東醫療、東阿阿膠等均成為一級利潤中心。

  “至於下一步發展思路,待新團隊組建後,或有奮起直追的大動作。”知情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