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工行中保密洽聯姻,內地最大銀保合資有望誕生

全球最大市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與中保集團可能聯姻。
  如果成行,這將是中國內地最大規模銀保合資個案。

  從中國平安與建設銀行合謀銀保公司,到AIG向農業銀行伸出橄欖枝,金融大鱷間每一次傳出的高層次聯姻緋聞都在深深刺激著市場的神經。因為大型銀行與大型保險公司聯姻,往往被看作顛覆保險業競爭格局與銀行業中間業務規模的行業拐點性事件。

  消息人士透露,工行將與中保集團聯手對國內太平系保險資產進行整合,整合的方式可能為:工行、中保集團與富通集團三方成立一家新的合資公司,由這家新公司全資持有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與太平資產管理四家公司的股權。

  在這家新成立的合資公司中,原太平人壽境外戰略投資者富通集團的股份可能被縮至13%,工商銀行與中保集團則對半持有剩餘的87%的合資公司權益。

  3月18日截稿前,記者致電工商銀行有關部門詢問此事,工行方面對此消息不予回應。

  工銀欲入主太平系

  太平人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層人士稱,工行與中保集團之間,就包括太平人壽在內的中保集團內地資產的股權合作談判,早在1年前就已開始。按可考證的時間,這與平安和建行的談判開始時間大體相仿。

  兩例合作談判均在中國銀監會與中國保監會就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股權(即雙方年初向國務院上報的「160號文」)達成共識之前。

  「但雙方的談判遲遲未有結果,其關鍵依舊是未來由誰控股的問題」,該人士表示。對工商銀行與中保集團來說,一方為全國銀保市場的渠道霸主,一方視中國第六大壽險公司太平人壽為集團利潤的主要來源,雙方自然誰也不願讓步。類似的僵局也出現在平安和建行的談判上。

  最後,兩家找到的新路徑為新設合資銀保公司,迂迴完成聯姻使命。

  消息人士透露,通過成立合資控股公司的方式合作,是滿足目前監管環境下只允許銀行參股而不允許銀行新設保險公司要求的,預計合資公司很快就可以成立。而平安-建行和農行-AIG兩組搭檔,都涉及新設公司事宜,目前被放行的機會並不大。

  相比之下,工行在合作中的話語權要大些。按上述消息人士的說法,在新成立的合資公司中,工行將與中保分享合資公司各43.5%的權益,未來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將由雙方「輪流坐莊」。但在「工銀中保控股」公司的首任管理團隊中,工商銀行將派出董事長與主持工作的常務總經理。

  太平系保險資產最終與工行完成股權紐帶,在業內人士看來並非偶然。

  早在2001年11月,中保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保國際在向集團收購太平保險股權時,便以每股3.7668港幣的代價向工銀亞洲配售了1.02億股的上市公司股份。與此同時,工銀亞洲另向中保集團購入了中保國際2%的權益。而按工銀亞洲2007年中報,工商銀行是其第一大股東持有71.21%的權益。

  按中保國際2006年年報與2007年中報,工銀亞洲已持有中保國際6.9%的權益,並直接持有太平保險12.45%的權益。在上述合資方案所涉的四家公司中,中保國際分別持有太平人壽與太平保險50.05%和40.025%的股份,而太平人壽、太平產險與中保國際的全資子公司中保資產管理,分別持有太平養老60%、12%、14%的權益,也分別持有太平資產管理50.1%、9.9%和12%的權益。

  由此計算,合資公司整合之前,工商銀行在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和太平資產管理中所控制的權益便分別為2.46%、10.83%、4.23%和2.99%。

  中保集團分別通過全資的香港中保、金和發展有限公司、民利投資有限公司及中國保險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持有中保國際51.81%的權益,並直接持有太平人壽與太平保險25.05%和47.525%的權益。按上述方法,可知中保集團目前實際控制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太平養老和太平資產管理50.98%、68.26%、48.56%和57.30%的權益。

  除了工商銀行與中保集團,在即將設立的合資公司中,還將涉及富通集團的權益再分配。目前富通集團直接持有太平人壽、太平養老和太平資產分別24.9%、10%和8%的股權。此外,富通海持有工銀亞洲8.23%的股權。

  而按目前各投行對中保國際2007年的分部門業績預測的平均水平,太平人壽在四家公司中佔絕對的權重,貢獻約95.77%的估值。則中保集團、富通與工商銀行在即將成立的合資公司中的實際市值持有比例為51.65%、24.16%和2.77%。

  顯然,欲完成如上述人士說法的最終股權結構,中保集團與工商銀行均需進行增資。若富通不增資,則中保集團與工商銀行對合資公司的增資額約為82.64億港幣和220.96億港幣。

  但前述人士表示,由於是次成立合資公司對各方的戰略意義大於財務意義,中資兩方尤其是工行,並不需按市值支付如此高的併購成本。

  太平人壽衝入第一集團?

  對於包括中國人壽與中國平安兩家大鱷在內的眾多壽險企業而言,工行入主太平系都不是個好消息。

  按中國保監會披露的統計數字,在過去的2007年中,全部53間壽險主體共錄得保費收入4948.97億元。其中,銀行代理渠道銷售的保險占三成以上的比重。眾多分銷銀行渠道中,網點甚眾的工商銀行,又是銀行渠道的龍頭。以廣州市場為例,過去數年,工行分銷的保險產品均在當地佔據半壁江山,2007年,這一數字更高達54%。

  由此,若按廣州份額計算,2007年工行全系統分銷出的壽險產品總額約在700億元以上。若將其作為一間保險主體進行比較,這一數字已超過了壽險市場的探花太平洋壽險(506.87億元),距榜眼平安人壽(791.77億元)也只有一步之遙。而當年太平人壽的保費只有158.42億元。

  按目前國內銀保深層次合作格局,合資公司成立之後,太平人壽的保費暴漲已然可以期待。近期的一個案例便是招商信諾,該公司在與招商銀行理清股權紐帶關係後,招行宣佈在渠道中排他性代理招商信諾的投聯產品。於是,在2007年,以往名不見經傳的招商信諾一鳴驚人,錄得280.72%的保費增長,並在當年8月技壓外資一哥友邦,斬下7.82億元保費。2008年1月,該公司再次超越所有合資公司,錄得7.17億元原始保費。

  除股權紐帶下的潛在獨家代理協議,深層次合作紐帶之下的技術升級,將是工銀中保控股公司成立之後的另一看點。

  在以往的簡單代理制的銀保銷售模式下,維繫雙方關係的只是個位比例的佣金收入。在保監會對手續費劃出不可超越的紅線之後,原來保險公司向一線銷售人員支付的「小賬」也被列為非法。激勵行為顯然受到限制,按廣東某銀行機構部負責人的說法,該行只是在存款任務基本完成後,方有側重地銷售一些保險產品。

  而近年來,梁家駒領銜對中國平安進行的IC(保險顧問)模式與FPM(理財規劃經理)模式的銀保渠道試驗,也正是按西方發達地區成型的保險深層次合作模式,進行的技術進化之舉。記者在建行深圳分行處瞭解到,IC模式儘管尚在試驗中,但迸發出的產能優勢已非常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工行之所以在保險分銷中站穩半壁江山,其銷售技術的領先也是不可忽視的。按記者獲得的一份數據,投聯產品未上櫃前的2006年上半年,廣州工行代銷其當時微弱股權紐帶的太平人壽與中德安聯產品的月均產能分別為39.83萬元和28.82萬元,較行業均值高出一半以上。

  而太平人壽回歸內地市場,其初始佔據市場的策略也正是銀行保險。按一位公司創始者的說法,「通過銀保,我們用1年時間完成了新華、泰康8年的保費規模」。

  但自2007年開始,太平人壽身上銀保恆強的標籤已褪色。按中保國際發佈的統計數據,2007年太平人壽通過銀保渠道累計收穫保費94.19億元,儘管仍佔據59.46%的貢獻比重,但增長卻只有16.19%。遠遠低於同年靠銀保熱賣,一舉成名的聯泰大都會、招商信諾等公司動輒數倍甚至十餘倍的增長。

  按前述太平高層的說法,與工行的聯姻,必然將通過工行在全國上下積累起大量工商業法人客戶資源,獲得年金與EB(短險)的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