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同威私募

以下全部内容转自《私募英雄》一书。
  2007年8月28日,李驰和他的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前往新疆,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假期。此前,同威资产清空了所持可流通A股股票。

  是时,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正被市场放在PK舞台上,之前,部分私募基金经理过早判断A股股票偏离了价值面,他们经过审慎的判断之后提前轻仓或空仓,在5000点附近,很多媒体开始鼓噪私募基金败了阵。

  但让我们看看另一面:5·30之后,正如李驰说的,公募基金不断地发行,不断地快速建仓,等于基金抱团把股价给推上去了,造成蓝筹股供不应求,蓝筹股股价一涨,老基金的市值就增加很快,暂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与公募抱团取暖相比,国内私募基金在运作模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信托成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这一部分私募基金虽然业绩公开、明了,但存在操作上的诸多不便;另一类是并不通过信托募集资金,亦没有义务定期公布其持仓情况与业绩,目前多数私募基金属于此类。

  李驰的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就属于第二类,那么在2007年清仓其所持有的A股股票,他的业绩如何呢?

  在清仓之前,李驰和他的同威资产公司共持有三只股票。分别为:万科、招商银行、中信证券。

  同威投资万科自2005年开始,是时万科股价3元多,此后在万科股价7元以下时,只要有新资金进入,同威就会不断加仓,万科在31元高位完成了100亿增发后,李驰决定出掉了万科,累计计算,同威投资万科的收益率不下10倍。

  类似的,同威也是在2005年开始投资招商银行,当时股价6元,到全部出货时,同威在招商银行上面的收益亦近6倍。

  同威投资中信证券相对较晚,2007年4月份建仓,成本40元左右,在中信证券80元以上时,李驰果断对其清仓。

  李驰的清仓行为是否意味着他看空A股后市?

  不!李驰回答十分明确:清仓,并不表明他看淡后市,但是a股市盈率偏高,市场已积累了相当的风险。当然不排除以后一段时间市场疯狂,万科或许会涨到60元,招商银行或许会涨到80元,中信证券或许会涨到120元甚至更高,但是,任何人不可能赚尽每一分钱,没必要做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事。

  清仓之后,李驰与他的团队度过了一个轻松、惬意的悠长假期。

  证券业之外,人们对李驰了解不多,但在业内,李驰有很多粉丝,他甚至被誉为“投资哲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李驰已在中国内地、香港市场经历了多个牛熊转换,他是这十几年资本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剩”者。

  能够“剩”下来,并获得投资成功,就不得不提及李驰的投资预判能力。在2006年初李驰就看到,做大A股市场的盘子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2007年,这一战略被演变为加大IPO的力度和大盘H股、红筹股的回归速度;现在,当一些投资者意识到二级市场投资风险时,李驰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投资拟上市公司股权。

  那么,这次李驰的A股清仓行动是否同样有先见之明?或许,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看到的是:由QDII放开而引发了国内投资者蜂捅进入香港市场之际,李驰早已在香港市场持有多只绩优龙头股,其中包括金蝶、腾讯等。

  作为同威资产核心投资人士,李驰为自己公司订制的目标是:做中国回报率最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自以为一直都做到了,看看我们现在管理多少资产就知道我们不是理论家。”李驰说。

  李驰还被很多圈内人称为“巴菲特中国版”,对于巴菲特投资理念,国内哪怕是初入行的普通投资者都耳熟能详,但是,当投机气氛充斥市场时,因为时空、市场的迥异,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法真正理解、实践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但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李驰的投资理念,中国投资者将会有一个参照,那就是——巴菲特理念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去投资。当然,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李驰和同威的故事可能无法复制,但了解现世的“剩者”李驰的一些行为和理念,或许能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指引。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介绍李驰在他十几年投资生涯中不断积累、点滴呈现的投资哲学,试图让更多的投资者以思想的交流方式来贴近李驰,并以此修正我们普通投资者许多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投资观念。

  我们保证,即便出自“哲学家”李驰,其投资理念,对于每一位普通投资者而言,也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正如李驰博客的名称:越不繁、越不凡@白话投资。

  李驰的博客,此处要重描一笔。即便在圈内有“哲学家”之称,李驰并非故作清高隐于市。在私募基金经理中,李驰是为数不多的开设博客的基金经理之一,从2006年7月开设博客以来,一年多的时间,李驰坚持每周都会将所得所思呈现给每一个普通读者,目前其博客的点击量已超过100万。

  所以,跟随李驰吧,让我们一起享受投资思想的盛宴!

  跟随李驰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投资意味着紧张和疲惫。每天紧盯大盘,随着指数起伏满心焦虑,时刻担忧股价的涨跌成为多数人的投资状态。

  但李驰的投资却是如此快乐!正如前面所述,李驰可以在一次清仓操作后,到新疆享受20多天的悠长假期。事实上,他每年有1/4左右的时间在全球各地周游,在结束新疆之旅后,李驰又马上邀上朋友前往埃及红海潜水。多年以来,李驰的足迹曾散布于尼泊尔山区中、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珠穆朗玛峰的路上,以及北美大陆之间……

  如果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赶快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近距离地与李驰交流。或许,我们之后的投资也将不凡,也会随之简单起来,快乐起来。


之一:英雄莫问出处

  英雄不问出处,这是李驰常说的一句话。在私募基金圈内,“剩者为王”的定律给了李驰以恰当的定位。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李驰早在1989年初就来到深圳,先后任职于蛇口工业区、宝安集团、深业集团、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见证过多起海内外证券市场的风风雨雨是李驰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李驰在证券投资行业浸沉17年,经历过三次国内市场牛熊转换、两次香港市场牛熊转换、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全球科技股股灾,丰富的投资经验使得李驰善于从价值投值的基点出发,领先市场抓住机遇。

  在李驰的投资哲学中,尽管“理性”是最核心的地位,但李驰本人更多属于性情中人。

  李驰甚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如果你有机会与他聊天,你会发现他的叙述如此富有激情。他语句诙谐,且字字珠玑。即使你无法见到李驰,光阅读他的博客,你也会发现他的个性如此丰富、立体,他身上饱含着太多的特征:

  他很理性,强调投资的第一要诀是理性。

  他很自负,自己目标是:“做中国回报率最高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自以为一直都做到了。”

  他很张扬,说“我们一直有信心在任何市场、任何时期做出保本承诺,牛去熊往我们一直兑现着我们的承诺,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共同做到了。”

  他很骄傲,因为他说“巴菲特,叹天下何人识君!”

  他很懒惰,他买进股票后,基本不动。

  他很灵活,说“积聚财富亘古不变法则:低买高卖”,哪怕是持有万科这样公认的上市公司常青树,他也不会持有几十年或者一辈子。

  他很诚实,说“我们的投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的可流通A股,流通A股组合仅仅是我们投资冰山中显露出的一角。我们也一直投资于国内可流通B股、A股或B股的法人股、香港和国外上市公司股票、未来可能于国内外上市的公司股权;我们是私募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PE)的混血儿,而目前的私募信托投资产品无法满足我们此类多元化投资领域的要求”。

  他很坦白,告诉别人,“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

  他很有责任感,自己开了博客只是为了宣扬价值投资,说“开博初期,怀着一颗宣传价值投资的善心,坚持到今天”。

  他很有创意,能说出诸如“越不繁,越不凡”、“慢即快,少即多”、“洗脑和催眠”、“中心思想、女人与花”等投资妙语。

  他有些冷,那些“皇帝的新衣,领导说你行才行”、“人造美女也是美女”、“三反运动”、“该大的部位大”等分析市场的话语让人记忆深刻。

  他很敏感,否则不会说“如果有朋友觉得我的预测可能影响大家的正确判断,在此正式收回前几天的一段话。”

  他很随性,经常不打理自己管理的资产就出去旅游。长时间的外出度假,对于同威资产公司的同事,尤其是李驰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他有这么多优点和不足,但我们更无法否认,李驰很受人欢迎,从他开博客一年多来,其点击率超过100万人次,而且,数以万计的人认真阅读,并发表评论、参与讨论。


之二:价值之路

2004年3月13日,李驰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门口买了当时仅有的一本《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当时他在扉页上写了“好书”,“熊市里的小火炉”等几个字,2007年他再读该书时,他认为应该接上一句:“牛市里的王老吉。”

  后来李驰才知道,这本发行量不大的著作是莱格·梅森基金公司的总经理robert.g.hagstrom写的。这也难怪比尔·米勒连续十几年跑赢美股大盘了!就此他感叹,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莱格·梅森基金公司是高手云集啊!

  今天,李驰已经成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他仍认为,要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与集中投资,有关巴菲特的书是应该放在床头枕边的,这些书不但可以为熊市集中投资打气,而且可以为牛市里投资降火去燥。但也正如李驰所言,真正的价值投资不可能是读几本书就可以嬗变的。读书、学习是前提,实践、探索才能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实,李驰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悟道于价值投资,而是经历过多年磨砺才走上价值投资之路的,在见证证券市场数次风雨之后,李驰才真正成长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他是这样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的:

  10多年前,我们还比较年轻,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平静的心态来看待收益。我们刚进股票市场时都希望赚钱快而且数量多,抱着这个信念在A股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好多年。

  当时沪深股市出现过一波行情,时间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邓小平南行讲话后的那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们的心态和新入市的股民没有什么两样,觉得进去了就赚钱很开心,但并没有想过整个行情的起落规律。后来那次行情跌下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下跌期间,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总结,想弄清楚其中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在思考的同时,也和一些朋友进行了交流,并不断向这个领域的杰出者学习,比如我现在同威资产公司的合作伙伴韩涛,他在投资方面有许多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一直是我投资领域学习的榜样。现在看来一些非常理性的选股方法当时并没有为人们所认识,他当时讲到的一些东西,我也没有留下强烈的印象。比如1999年韩涛就讲到同股同权的B股便宜,要买B股,之后他也一直参与B股投资,直到2001年B股开放后全仓退出,两次重仓买到翻10倍的B股。在A股里我回头看到了翻10倍的股票,但我没买到;在B股里回头也看到了,我的朋友却做到了。我就反思他为什么能做到而我为什么没有做到?

  等到2001年B股开放,我的感触更深了,机会其实一直就在眼前。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研究巴菲特、林奇等人,才发觉他们说的话都是出自肺腑,没有任何包装。他们成功投资的真理都包含在自己或者别人写他们的书籍中,但大家并不相信真理是那么简单。

  我是浙江大学毕业的,校训就是“求是”。但我在大学里没有真正领会,来深圳的前几年中也没有做到,直到后来参与证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过程中才发觉,无论是做人也好做投资也好,都需要“求是”,同时也体会到真理确实十分简单,关键在于人们往往不相信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为什么在牛市里还能保持一个比较正确的判断?是因为在B股开放后,也就是2001年6月政府允许内地居民可以参与B股投资之前的两个月内,市场疯狂后我们就退出了。那一次退出令我印象深刻,我也相信了以前不甚了解的价值投资理论。从那之后,我们的步伐就合上了市场的节奏。

  从2000年到2001年8月份国内市场盘顶期间,投资者都疯狂了,当时甚至有开夜市的说法,随后A股迎来了大跌行情。其实,全球的证券市场现象、实质都是一个规律,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疯狂之时,离大跌就不远了。

  有趣的是,当中国的投资者在股市盘顶有时不我待之感时,美国已经有“夜市”了。2001年年初我正好在美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我不太懂英文,所以就到超市买中文报纸,发现整版都在谈论股票。我朋友家在加州,因为美国东西部时差的原因,他是每天加早班(天还没亮,相当于夜市了),凌晨6点多就在电脑前看行情了。因为有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车之鉴,我感觉到狂热的美国股市离顶不远了,这是重要的直观因素,我感觉中国的股市一直在跟随美国股市,行情自然要慢一点。其后美国等国际市场的下跌调整是十分充分的,中国一直没有调整充分,又有涨跌停板制度,所以熊市持续的时间反而人为地加长了。


之三:“行者”李驰

 尽管在圈内李驰被称为“投资哲学家”,但对于投资,李驰绝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资实践者。在与李驰交流时,你会感受到他思想的广博、纵横;读他的文字,你又能感受到他灵魂的不羁、飘逸和灵动。或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使得李驰在财富与智慧上拥有过人之处。

  从这一点讲,李驰与“投资骑士”吉姆·罗杰斯相似。

  1990年暮冬,罗杰斯开始了历时22个月的第一次环球旅行,他骑着摩托车共跨越了六大洲,到过50多个国家,行程达6.5万英里,这一壮举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999年1月1日,罗杰斯携未婚妻由冰岛出发开始了历时三年的第二次环球旅行。这一趟,他驾驶那辆著名的黄色奔驰跑车一共跑了116个国家,全程达15.2万英里,再次改写了他本人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也许,投资家都有类似的激情,李驰也是一个近乎狂热的“行者”,每年1/5左右的时间,李驰会在世界各地行走。

  两者的相似让李驰与吉姆·罗杰斯成为朋友,这也是李驰为吉姆·罗杰斯《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中文版写序的原因。在推荐序中,李驰写道:

  罗杰斯在书中以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观察角度、诙谐幽默的口吻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旅行的全过程。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一窥罗杰斯独特的投资风格,而且可以跟着罗杰斯环绕世界“走”一圈,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概貌,并从中体会到罗杰斯是怎样将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来发现投资机会的。

  不过罗杰斯当初闯荡华尔街的初衷,也是他搞长期投资的初衷,却是投资行业里并不多见的,罗杰斯坚持不懈并取得了成功——罗杰斯从小就想周游世界,而且想看看其他人难得一见的世界。他坚信,只有到了别人未到之处,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才能发现新的投资机会。这正对应了我们祖先“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

  华尔街的经历证明,“专家”的话常常是错的。因为,很多权威几乎“足不出户”。

  罗杰斯在华尔街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他独特的审视世界的眼光。环球旅行既是冒险,也是不断求知的延续,使罗杰斯受益匪浅。他的见闻常常打破以往的定见,戳穿不实之说。

  李驰对罗杰斯的一番评价,肯定是对自己的“行走”、投资感同身受之言。在李驰也把自己的“游记”出版成书之前,我们无法全面了解李驰行走的足迹、行走哲学,以及行走与投资的关系。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或许从以下文字中,了解李驰在行走中如何发现投资机会、体悟人生之道和投资之道的。

  (一)旅行与投资

  旅行是人生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只是行走于流动的时间片段里。旅行可以让人抛开俗务,获得思想的宁静,有助于思考。

  旅行可以让你亲历或亲眼看到正在发生的人和事。如果说到投资,很直观,比如,一个地方如果出租车价位非常离谱,那么这个地方很可能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初期;如果这个地方出租车市场很正常,这个地方最暴利的机会可能已经过去了。

  在外面走的过程中,可以做出非常直观的判断。我们大街上跑的美国进口车,同样的车,在国内的价格是在美国价格2~3倍,而且配置还不如在美国的好,这不是关税的问题,而是反映出当今国人的消费观念问题。

  再比如,出去走了,你会对大势有更好的感觉,对中国世界经济的角色、潜力做出评估。2007年4月,李驰第三次到拉斯维加斯的最大感受是,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真实了。ballys赌场的著名jubilee show,第二场就是中国杂技,全场下来,得到的掌声最多;最新落成的最豪华的wynn(永利)赌场,里面有非常高档的中餐厅“永利坊”;还有venetian赌场的里“道”(tao club)……中国元素在美国是越来越具体了。现在吸引全球的中国元素中,已经包括成交量不断创新高的中国股市了。

(二)投资需要宁静的思考

李驰认为投资需要思考。只有认真、理性的思考,才能避免在投资中犯一些简单低级的错误。比如,财富和人生之间有何关系?又比如同股同权,为什么买贵的而不买便宜的?

  我们天天面对喧嚣,宁静与喧嚣之间的落差,正是思想遨游的空间。思考包括投资,也包括人生。

  喜欢到处走走,当然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城市,我喜欢去风景比较自然的地方。那里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不单是投资,什么方面都需要经常思考。巴菲特有一句话,有些人到死都不思考,这是很深刻的一句话。

  在QDII入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李驰说,A股与H股的价差极大,A股这么贵,H股那么便宜,许多人还在买A股,就是不思考的结果。

  所以,为什么不学习李驰,在市场热闹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心去思考呢。“行走”给思考设置了比较的背景,这有助于思考更直接、清晰。

  (三)探险、冒险、高股价

  李驰不仅仅只是到自然风景比较好的地方,他还会去参加登山、潜水等具有挑战性的运动,这些运动对于普通人多少有些冒险,但在李驰看来,这些活动与投资又息息相关:

  探险不是冒险,这是王石讲的。就像高价股看起来危险,但买高价股实际上不是冒险。好多人不敢买绝对股价高的股票,但恰恰就是这样的股票风险反而小,不是绝对价位高,这个股票就贵。许多人长时间都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去登喜马拉雅山,去登珠峰,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包括体能、装备等方面的准备。你的资金充足,装备可能就好,你受到的危险就小,你可以雇人在后面帮你背几个气瓶,这从某种意义上也不算是探险。

  当你做了充分准备,攀珠峰并不是冒险。投资绝不是无知者无畏的事,你对股票越理解就越没风险,你不理解的事当然就会觉得风险大。

  (四)珠穆朗玛峰、美女、放大镜与好股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近观、远眺,是投资上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很多上市公司远观美丽,然而近看时却差强人意;有些上市公司远观乏善可陈,但仔细研究,却具有投资价值。李驰从旅游中得到了类似的观点:

  2006年9月底到了珠峰大本营,近距离看到了“珠穆朗玛”的真面貌,遗憾的是,近距离看到的珠穆朗玛似乎还不如深圳900米的梧桐山高,好在我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么近那么远”是我的感慨。

  珠峰8848米(新的数据我记不得了,但又有何意义),有9个深圳梧桐山高。凭我们自己的知识,肉眼是测不准这两座山的比例的,还是相信公开数据吧。

  在2006年5月巴菲特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上,芒格说:“我们不去训练企业经营管理者,而是去发现(优秀的)经营管理者。”

  像珠穆朗玛一样巍峨的高山,你无须是天才就能看出“这是一座高山”,但如何发现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并不像芒格说的那样简单。我们常人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带着放大镜看美女”,或借用一句老话,叫“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别人的标准严格,对自己的标准宽松。去上市公司调研,去追究一些细节,就有如“带着放大镜看美女”,其实,距离美是相当重要的,西子湖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时候最可爱。

  招行的好多员工没有买招行,万科的好多员工没有买万科。原因就是他们手中都拥有可看到美女细部的显微镜。审视美女时,请勿用放大镜,更不能用显微镜。

  (五)珠穆朗玛峰与登顶

  贪婪和恐惧永远是困扰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市场什么时候到顶,什么时候可以抄底,这永远是困扰投资者最大问题。对此,让我们听听李驰的感触,或许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他会在合适的时点选择清仓。

  去青藏高原的,没有人是奔青藏高原上面的洼地去的,一小部分人如王石就是奔珠峰登顶去的,大多数人也是以能上到更高海拔为荣。如我和我公司部分员工去年自驾经川藏线去到西藏,就将车开到了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近距离观赏了珠峰面貌,也为此虚荣了一些日子。

  但登顶,对我们这样的体质,想也没想过。

  珠峰,我们永远敬畏的目标。到了5300米,已经很满足啦。

  知道自己不善于做什么,远比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重要得多。我们喜欢、也擅长去平原发现真正的价值洼地,那就空出现金等机会出现时再去用现金填平价值洼地吧。

  冲顶、登顶的事,谁喜欢谁去吧,那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就免了,否则很可能命丧于稀薄空气中。

  爱海,也爱山,但成为专业深潜潜水家,或登顶珠峰,都不是今生梦里的内容。

  (六)攀登珠穆朗玛峰与漫步股市的相似之处

  攀登珠峰、投资股市,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李驰的旅行游记中,我们突然明白一些道理,原来攀登珠峰和投资股市有相似之处:

  几乎所有的登山爱好者都把征服珠峰作为最高理想。然而险恶的环境无情地阻碍了人们理想的顺利实现,成功登顶的人总是少数。与此类似,根据美国股市百年发展史,赔平赚的比例是5∶3∶2。赚钱难,赚大钱难上加难。(理性来做又易上加易)

  细想一下,攀登珠峰与投资股市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一,要树雄心、立大志。平庸的登山者不可能有攀登珠峰的想法,自己看不起自己,把登珠峰看得比登天还难,所以一辈子也登不上珠峰之巅。投资股市也要目光长远,胸襟博大,有从股市赚大钱的坚定信念。(要相信赚大钱容易)

  其二,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断磨炼,反复锤打,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为穿上羽绒服就可以征服珠峰未免太可笑,以为读了两本书就可以笑傲股市未免太天真。(市场才是真正的老师)

  其三,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珠峰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攀登,股票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卖。宁可错过,也不要做错。(第一第二都记住不要输钱,攀登时机错了会要人命)

  其四,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攀登珠峰有几条路线,要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确定从哪儿登山,可难可易。投资股市成功的方法千百种,有投资的有投机的,有短线的有长线的,有看基本面的有看技术面的,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更好,关键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投资之路。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巴菲特不是神,尊敬而不要迷信)

  其五,要敢于面对困难。计划再周密,登山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料想不到的困难,不能气馁,不能半途而废。股市变化莫测,不能只想着赚钱,有可能让你损失惨重。不能正确对待失败的投资者,永远不可能成为股市的强者和成功者。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惨痛的教训,教训把你推到了成功之巅。(交完学费就要高分毕业)

  其六,要能笑到最后。登上了珠峰最高处,激动人心,令人钦佩。可如果在下山途中不小心身遭不测,就很令人惋惜了。一时在股市上赚点钱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在股市赚钱,难的是当你永远离开股市的时候赚了许多钱。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一时慢就是一世快!理解“慢即快”了!)

  (七)滑雪、潜水与熟悉规律

  读了李驰谈攀登珠峰一文,我们豁然开朗,原来攀登珠峰和投资股市如此类似。而在滑雪、潜水时,李驰也说出了其与股市的异曲同工之处:

  滑雪是一项慢上快下的运动,犹如股市。

  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学会滑雪,熟悉这项运动的规律,是非常必要的。

  我现在每次滑雪首先戴上头盔,第一次滑雪重重地摔到了头部的教训一直深刻,这是件绝对大意不得的事情。股市也大意不得,在一个慢上快下的刺激场所,还是要一直戴着头盔为妙。

  潜水,是一种上上下下的运动,乐在其中,没有下哪有上。

  潜入深处,才知道,鲨鱼好柔,水下世界没想象的那么凶险。

  海底生物如此多样,人类只是陆生动物的一种。

  (八)沙漠、星空、投资和历史长河

  电影《无间道》有句话:出来混得,迟早要还。证券市场,一直是贪婪与恐惧的混合物,如果你决定在此长久游弋,请先读此文:

  2007年9月13日之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度过。仰望清晰得有立体感的太空顿生无限感叹:银河横空,繁星璀璨……地球上人类之渺小,难用语言描绘。

  证券史短暂的三四百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长河只是一刹那间而已,人类在此期间进化之缓慢,几乎等于感觉不到的停滞。证券市场,一直不过是贪婪与恐惧的混合物。以前如此,现在如此,看得见的将来也是如此。

  沙漠起伏,市场涨跌,人生起落,寒暑冷暖,月缺月圆,皆同理也。其理循易数之理,阴阳辩则一通尽通,可察万物变化之迹。

  美就产生在这个起伏有序的市场中,学会远远地欣赏它比什么都重要。

  (九)从美国豪宅看,富不过三代

  短期内,证券市场投资很容易让人滋生财富的膨胀感,但是,能够从始至终都抱得财富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从全世界、整个人类历史看,也是如此,李驰文中这么说:

  biltmore house位于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的asheville,游览手册上称是美国当年最大的房子。如今,该房子建造者的孙子辈们以收参观门票的方式经营着这份家产。尽管门票不菲(42美元/张),参观的人也有不少,但该家族与100年前的财富地位相比,已完全今非昔比,家业衰败了。

  biltmore house是19世纪末vanderbilt的家族财产。资料显示,vanderbilt一家当年从荷兰逃荒到美国,建此房的人的祖父cornelius 靠经营渡轮生意起家,然后投资铁路发达壮大,由此成为当时美国数一数二的富豪。后来到了父亲辈william henry,一个很聪明的投资者,靠投融资8年内再次使家产翻番,达到当时的巨额数字2亿美元!(按1.06利息复利增长,到今天将超过1200亿美元,绝对是当今世界的首富地位)最后才到了此屋的所有者——儿子辈之一的goerge washington vanderbilt。喜欢游山玩水的他,有一天来到asheville,并很快喜欢上此地,于是就大兴土木开始修这栋豪华大房,一修就修了6年,于1895年竣工。

  现在房子流传到goerge的孙子辈手上后,仅成为今天供人旅游观光生意的一个大道具而已。(不过这门生意现金流应该还算不错,只是看不见增长点)

  庭院里漂亮的郁金香与豪宅的主人一样都是祖籍荷兰。

  没有投资的头脑,没有持续经营的能力,100年前的巨额财富只沦落为今日的几片砖瓦;当年富可敌国,如今仅得一介小富而已。如果当年goerge没有盖这座大宅,也极可能是家财耗尽!富不过三代(美国说法:shirtsleeves to shirtsleeves in three gener-ations),全世界范围内都极其相似啊。

  此起彼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国又成为本世纪最大的财富聚宝盆,但如何守住第一桶金,并让财富随时间不断地持续增长,是每一个中国第一代创业者应该不时思考的首要问题。

  李驰是一个愿意分享的人,行走在外的日子,他会记得抽时间在博客上写下所见、所闻、所感,还奉上精美的照片,如果我们没有时间、精力、财富来行走于世界,那么,我们可以从李驰的行走之旅、投资之旅中来获得相关知识吧。

  以下这段话,是李驰写的《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中文版推荐序结尾部分,所写所述,同样适合于本书。

  好了,赶快阅读这本书吧!或者带上它,或者把它放在随手可取的地方,跟着罗杰斯,换一种眼光,去了解去认识去感悟这个世界。你的视野会拓宽,你的知识会丰富,你的投资思路将更明晰。总之,如果你领会了这本书的精髓,你会很快掘到你的人生第一桶金……在路上,你只需耐心等待,一直等到你看到,或者发现,或者碰到,或者通过研究发掘到你觉得稳如探囊取物的东西,这时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过去把钱拾起来。

针对是否设立私募信托投资产品的提问,李驰回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目前我们尚不会设立。

1. 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目前受银监会监管,目前私募信托计划基本公募化,此类型的信托计划必须做分散组合投资,这与我们集中投资的原则相违背,我们不会削足适履,我们有永恒的原则:宁缺毋滥——少即多。

  2. 在我们公司网站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也一直在也做法人股投资,我们投资的唯一标准就是买入便宜的好公司股份,至于该股份是否上市流通、在哪里上市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我们仅关心一个公式:好公司+便宜价格=买进。

  3. 我们自认为我们是当之无愧的马拉松冠军人选,我们为什么要让裁判员在100米处、1000米处、5000米处、10000米处去评价我们的短期成绩?我们无意加入任何比短期业绩的国内外基金评级游戏,我们从不与市场指数进行短期赛跑,我们只有长期绝对收益的概念。我们在“等待最佳击球机会”的那段时间里,绝对不会去参加比赛,做可能令自己尴尬的事情;我们比赛的终点站相信也不会短过我们的名誉董事长董伟先生的证券业从业时间(60年),我们仅需要对历史交出一张成绩单。

  我们崇尚快乐投资,我们不会再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4. 我们多年来做惯了保本型的私募基金,我们一直有信心在任何市场、任何时期做出保本承诺,牛去熊往我们一直兑现着我们的承诺,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共同做到了;我们最喜欢保本型的客户,我们承担了客户本金损失风险,自然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业绩报酬;信托型基金无法满足我们既有保本客户,又有不保本客户的两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