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叫賣低風險招行理財求變

財匯資訊提供,摘自:新華網
2008 / 07 / 07 星期一 14:36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持續低迷及銀行理財產品頻頻出事,使得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受到較大壓力。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招商銀行開始通過大量發行低風險理財產品和銷售保險產品彌補。
  「招行今年的手續費收入肯定比去年有所增加。」招商銀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劉建軍表示。

  堤外損失堤內補

  「今年上半年銀行代理基金銷售業績很慘,手續費收入還不到去年同期的1/3。」某國有銀行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面對今年上半年上證指數48%的下挫,在去年曾為各家銀行帶來豐厚手續費收入的代銷基金收入,都出現了大幅下降。「降到1/3還算好的,很多銀行基金代銷收入還不到去年同期的1/4」,劉建軍告訴記者。對於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在去年顯著提高的各家銀行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壞的消息。

  受股市低迷影響的不僅是基金銷售,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也大受影響。去年,各家銀行賣得最紅火的理財產品當推「打新股」產品,年化投資回報率都在10%以上,如今,「打新股」產品在銀行理財市場上銷聲匿跡。

  雖然面對不利的市場形勢,劉建軍認為,招行今年的手續費收入肯定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幅度有多大就不好說了,主要看下半年的市場情況。他告訴記者,「我們在從其他地方拚命地補,一個是理財,一個是保險,還有其他交易性業務」。

  截至6月上旬,招行今年發行理財產品超過240只,銷量折合人民幣約1750億元,同比增加約424%,位居業內第一。當然,理財產品銷售的增加並沒有帶來手續費收入的大幅增長,因為投資者都選擇了低風險的理財產品。「95%以上的理財產品都是日日昇、安心回報等類型的低風險產品,不和股票市場掛鉤。賣低風險、穩健型的理財產品,在客戶的收益降低的同時,銀行的相對收益也會低一點。」

  據瞭解,這些理財產品的期限都比較短,往往都是客戶從股票市場退出來購買的短期理財產品,因此需求量特別大。

  做中醫院而非中藥鋪

  銀行理財業務正在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一些結構性理財產品,特別是QDII產品因為不斷爆出的「零收益率」和「負收益率」而遭到投資者的質疑;而一些銀行對理財產品不進行風險提示的 「錯誤銷售」,諸如某家銀行向一位退休老人銷售了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也引起了業界的普遍質疑。

  更為嚴重的是,面對銀行理財產品不斷出現的問題,有關機構甚至認為銀行不應該從事理財業務,建議取消銀行理財業務的資格,讓證券公司開辦此類理財業務。如果那樣的話,將對銀行的業務轉型帶來更大的衝擊。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銀監會為此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因此對於各家銀行的理財業務開展了全面的監管和檢查。

  「一些銀行都被查出了理財產品的銷售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銀監會發現招行並沒有這些問題」,劉建軍告訴記者。出現這個結果的很大原因就是招行理財業務避免了「錯誤銷售」:把高風險的理財產品銷售給風險承受力低的客戶。這正是很多銀行理財業務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

  早在一年以前,理財業務風險問題還沒有被普遍重視的時候,劉建軍就告訴記者,招行對投資者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提示。具體而言,早在2006年初招行就推出了「招商銀行個人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系統」,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認購過程進行評估與判斷;為確保客戶全面地瞭解產品信息,全面披露產品信息,從2004年發行產品以來,所有產品信息均通過銀行網站和營業場所公示;為避免出現不當銷售,定期對投資者實行回訪抽查,對抽查中發現的問題嚴格處理。

  劉建軍把銀行提供理財服務比喻為開中醫院,而不是開中藥鋪。中醫院的主要工作是診斷,然後開單。銀行理財也是先診斷,瞭解客戶個人的具體情況——有多少現金、多少財富、職業狀況、未來怎麼樣,等等,然後開單——就是資產配置,理財管理真正含金量就在資產配置。「中醫院的水平和中醫的水平是在診斷和開單這兩個環節上」,劉建軍形容說。

  劉建軍並不認為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有什麼問題:「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很正常,問題是銀行所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所做的事情是賣對,把高風險的產品賣給高風險承受力的人,這沒有問題,因為收益雖然可能會出現負數,但是也可能賺100%。」在他看來,全世界所有的銀行都是一樣的,但如果銀行亂賣產品,就像開中藥鋪一樣不問病因亂賣,把高風險的產品賣給低風險偏好的人,那就是銀行的責任。他所說的不做「中藥鋪」就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