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台灣由開發中國家轉型為已開發國家,他傳奇的一生,是台灣經濟半世紀發展縮影;他的崛起,壽、產險執照被管制,台灣土地被低估,這兩個暴起的市場,他都抓在手上;他的離開,則代表一個寡占壟斷的年代、機會主義年代的結束。
蔡萬霖一九七九年取得國泰人壽、國泰建設、三井工程主導權,當時這旗下三家主要公司資產不過一百六十餘億元。他過世的那一天,霖園集團旗下的國泰金控(含國泰人壽、國泰世華銀行、國泰世紀產險等)與國泰建設、三井工程總資產,加起來有二兆六千億元。他所帶領的企業王國,過去二十五年平均一天增加二億八千萬元的資產。按照主計處公布的數據換算,霖園集團一天增加的資產,等於一個人工作六百六十七年的薪資所得。
蔡萬霖在一九九○年交棒退休,一九九八年後長臥病床,集團的事務已無法親身參與,唯一跟他有連結的,只剩下每一年各大媒體包括《富比世》(Forbes)、《財星》(Fortune)的富豪調查排行榜中,一再重複提到他的名字。
一九八九年,國泰人壽的股票最高衝到了一九七五元,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一張薄紙價值一百九十七萬五千元,相當於可以買下一戶小坪數公寓。當時在國泰人壽股價狂飆的時候,投資人為了要買一張國壽的股票,必須要起早到證券商排隊,等著券商鐵門一拉起來,就擠進去填單子買股票,因為股票一開盤就漲停板,晚到了即使有錢也買不到一張國壽的股票。
除了因為國壽是股王,還是地王。國泰人壽在一九八七年以天價每坪九十萬元買下位於南京東路上華航旁的土地,被視為台灣房地產狂飆年代最重要指標。蔡萬霖常掛在嘴上,認為成功企業家的要件有「膽量、肚量、力量」,天價標地的這個動作,把蔡萬霖的聲勢拉到了頂點。
當時業界解讀此為高明之舉,因為這座地標可以連鎖性的帶動國壽在周邊的地價;但是也因為土地狂飆,引發「無殼蝸牛」族的不滿,一場無住屋族的示威抗議、露宿街頭的活動,就把蔡萬霖和霖園集團視為箭靶,認為他們是高地價來臨的始作俑者。
股票、房價到了頂,一九九○年,蔡萬霖的董事長生涯也在不久畫下句點,交棒給兒子。
第一個轉折:離家背井 六歲到台北闖蕩,開始半工半讀
蔡萬霖一生的傳奇,除了金錢的象徵,更代表和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已逝的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這些第一代企業家白手起家的精神。
台灣,不會再有下一個「蔡萬霖」。那個大時代、大機會過了也不會再來。相較於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以高學歷、高技術、高資本取勝,蔡萬霖代表低學歷、低資本、低技術起家。冒險的精神大同小異,寫下傳奇故事各有其精彩。
一九二四年,蔡萬霖出生於苗栗縣竹南鎮獅山莊一個貧窮農家。因為家境不佳,一九三○年,蔡萬霖的二哥蔡萬春,決定到台北闖一闖。於是,十四歲的哥哥帶著一個年僅六歲的弟弟,兩人口袋中僅有的一塊四毛錢,從苗栗北上投奔台北的大姨父,開始離家背井的闖蕩生涯。
如果當年蔡萬霖沒有跟著哥哥離開貧困農鄉,找到一塊肥沃的土壤,今天,就沒有霖園集團。
離家背井是第一個機會。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台北,蔡家兄弟一抓到機會就緊緊不放。老松國小畢業後,蔡萬霖白天打工、晚上念夜校,各類應徵廣告他都不放過。有一次看到日本輪船公司的招募工人啟事,便報名應徵,但因為個子太小未被錄取。但他不氣餒,仍四處尋找工作機會,終於獲得一家磚瓦廠錄取,擔任搬工,他努力的態度讓工廠老闆很賞識他,當時便向友人說,這個小個子(他身高約一百六十公分)將來會有出息
第二個轉折:兄弟分家 選擇壽險和營建,奠下霖園基礎
第二個重要的轉折出現在一九五七年。蔡萬春打敗多位競爭對手,拿下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十信)理事會主席。在這之前,蔡家兄弟賣過醬油、開過旅社,工業原料、橡膠、塑膠、肥料、醫療設備等基礎工業他們都碰過,不是核心,但卻是他們蹲馬步下的功夫。
跨入金融業的當時,台灣處於戒嚴時期,金融與保險業執照嚴格管制,如果沒有堅強的政商實力,很難取得這些稀有執照,一旦取得,就是壟斷或寡占事業,利潤豐厚。
一九六○年,政府有限度開放民間保險公司設立,靠著蔡萬春曾經擔任台北市第一屆市議員的豐厚人脈與集團財力,蔡氏兄弟與政商友人合資,於一九六一年獲准申設國泰產險、一九六二年設立國泰人壽,這也是「國泰」集團這個名詞的由來。
蔡萬春是國泰人壽第一屆董事長兼總經理,蔡萬霖是第一任常董兼副總經理。如果說,交遊廣闊、敢拚敢衝的蔡萬春是創業型人物;那低調、不喜應酬、對數字極為敏感的蔡萬霖,則屬於謀士型人物。他與哥哥的分工是,蔡萬春對外負責,主掌開疆闢土,蔡萬霖則扮演財務長與軍師的角色,隱身幕後。讓蔡萬霖從幕後走向幕前的,是一九七九年蔡家兄弟分家。
一九七九年蔡萬春突然中風,國泰企業王國面臨分家。當時蔡萬霖選擇國泰人壽與國泰建設,做為其事業的起點;蔡萬春之子蔡辰男與蔡辰洲,則以十信、國泰信託為基礎。至於小蔡萬春十三歲的三弟蔡萬才,則分到國泰?I。一九七九年,蔡萬春、蔡萬霖、蔡萬才兄弟進行複雜的股權交換,自此財產切割清楚。
蔡萬霖選擇國泰人壽與國泰建設,一個管錢,一個管地。在蔡萬霖的觀念裡,土地是稀有財,因此他定下「自地興建、只租不賣」的規矩,現在位於敦化南路與民生東路,到處可以看到掛有霖園集團大樹標誌的大樓,就是這項政策的傑作。
蔡萬霖常常訓勉蔡宏圖:「不熟的事業不要做。」他自己守得緊,蔡家兄弟也都緊緊在保險、土地、建設的軌道內深化,塑造了競爭對手不易跨越的門檻。
第三個轉折:地產狂飆 大舉投資買地,集團財富翻數倍
國泰建設可算是蔡萬霖的第三個機會。他擔任國泰建設董事長後,深深被房地產的潛力所吸引。蔡萬霖次子、現任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形容:「到處看地,是父親最大的娛樂。」蔡萬霖三子、也是後來一度擔任國泰建設董事長的蔡鎮宇,歸納他父親到處看地的心得:「挑地點有三個訣竅,location!location!location!」
到現在,國泰人壽個人保單共九百多萬筆、六百多萬名保戶。台灣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人是國泰保戶,廣布率驚人。國泰人壽向保戶吸收資金後,大舉投資房地產,目前國泰人壽名下建築約兩百棟,單單租金收入一年便進帳五十億元。錢滾地、地滾錢,如今國泰人壽母公司國泰金控,不但是金融股,也是標準的資產股。
分家的時候,外界普遍看好十信與國泰信託的發展潛力,更甚於國壽與國建,但蔡萬霖認為壽險與地產未來是台灣經濟兩根重要的柱子,他抓到這個最關鍵的機會。
抓到了機會,蔡萬霖在經營上也有獨到之處。「黃埔式訓練」在蔡萬霖手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但他也深諳「散財養士」之道。他向國壽業務員演講時經常說,別人說他是大富翁,他希望員工可以當小富翁,頗有激勵士氣的效果,再加上國壽對員工薪資獎勵向來不吝嗇,國壽員工年終獎金動輒六個月以上,業績津貼與三節獎金亦較同業高,經濟誘因加上認同心理,使得國壽三萬名正式業務大軍以及兩萬名約聘業務員,對國壽產生高度向心力,保費收入自然扶搖直上。
在管理風格上,蔡萬霖有「三不」原則「不靠背景、不講人情、不情緒化用事。
國壽總經理黃調貴說了一個小故事:「老董事長對品格要求很嚴格,在國壽定有兩項『天條』,一個是留用保費公款,一個是在辦公室搞不正常男女關係,只要碰到這兩個天條,就一定要『拜拜回家』,絕無例外,現在這個制度在國壽仍嚴格執行。」
蔡萬霖在五十五歲那年,經歷了蔡家兄弟分家,特別對人的分合、財的聚散深有感觸,他在生前留給自己子女的訓戒:「財聚則人散,人散則財聚」也意喻深遠。所以他在生前就將家業分配妥當,尤其他晚年長臥在床,雖然《富比世》連續十八年將他列為台灣首富,財產高達四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六十億元),但「台灣首富」這個形容詞,對他來說只是藥水和針筒。
一生財富,對他來說應該很淡了。
蔡萬霖雖然活躍于金融業,但一直因未能躋身銀行業而耿耿於懷。年前台灣開放銀行業,他曾以破釜沉舟之勢,辭掉了國泰人壽董事長之職,並轉移名下股票,欲設立匯通銀行,但由於多種因素未能如願。
雖然如此,蔡萬霖擴展事業的雄心並未消減。在台灣開放保險業之際,八家申請成立的保險公司中,惟一的產業保險公司就是由霖園與台灣水泥、聯合報係、東和鋼鐵合辦的東泰產業保險公司。去年9月,國泰人壽斥資2.89億台幣購入世華銀行部分股權,雖然是間接跨過了銀行業的門檻,但總算終於一償夙願,投資延伸入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