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昆才
“肯定要听话,做乖孩子。”4月8日,一家大行温州分行授信部人士称。他是就记者调查今年一季度信贷从紧政策执行情况时做出如是表态的。
根据央行给出的按季控制要求,今年一季度的信贷增量应控制在全年计划的35%左右。
从紧信贷也是从紧货币政策的核心。
本报记者调查显示,银行执行按季控制的难度很大。因为在去年下半年,各行都积压了大量的信贷需求,而且今年是政府换届首年,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冲动难抑。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家银行相关人士和银行监管官员均表示,按季控制的要求肯定会严格执行。
记者调查还发现,今年一季度各行信贷投放呈现前两个月大举放贷、第三个月再进行压缩的格局,此外银行开始较多使用替代性融资工具。
同时银行议价能力明显提升,贷款利率随行就市,在暂无不对称加息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出台的前提下,一季度银行收益将得以增厚。
对贷款客户的议价能力明显提高,是信贷紧缩给银行带来的一个意外之喜。昔日大客户变得前倨后恭,而针对中小企业的利率平均上浮甚至高达40%以上。
先放后压
“各家银行1、2月份贷款放得很猛,3月份都要采取一些措施压一压。”4月8日,一位地方银监局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这一说法也得到一位银监会人士的认可,所以,“4月份的贷款可能还会蹦一蹦”。
“我们银行1月份用去了一季度指标的大部分,相当于‘35%’用去了‘20%’还要多一些。”4月8日,一家上市大型银行上海分行信贷人士透露。而各家银行采取此类做法的目的是为了早见效益。
这种现象在东部省份较为常见。
“截至2月末的数据显示,温州地区的各家银行基本把一季度的指标都用光了,我们分行也超过了一些,3月份又想办法压下来了。”一家大行温州分行授信部人士称。
这位负责授信的人士发现,由于各家银行都比较重视温州市场,大部分银行的贷存比都在75%监管警戒线之上;“在2月末,温州工行的存贷比接近100%,中行也将近90%”,新近成立的民生、兴业等银行温州分行的贷存比达到了120%、130%。
无独有偶。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江苏的大型银行也存在前两个月贷款超过一季度指标的情形,3月份在进行压缩;为了严防贷款超计划,江苏的个别银行甚至执行“按旬控制”。由此可见,执行从紧的严格程度非同一般。
“人行看得很紧,各行总行心里都有数,一般不会去触高压线。”前述地方银监局官员称。
各行压缩贷款的手段无非两种,一是压缩票据贴现规模;二是贷款到期后,延期再贷。
上述地方银监局官员称,银行主要采取压票据的方式,“聪明的人会算一算,期末有哪些票据到期,然后提前把贷款放出去,这样到季末也能达到计划要求”。
而在温州地区,因为各家银行手中持有的票据非常有限,银行采取的做法是要求客户提前还贷,或者把到期的贷款提前还掉,4月初马上再贷回去。
两种方法都非常奏效。某大型银行的一家省分行在3月份的最后几天,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压缩了近20亿元的贷款。这样一来,不仅使该分行可以将贷款增长控制在总行下达的限额之内,而且可以保证全行上下一盘棋。据该行内部人士透露,一季度末,这家资产规模居前的大型银行做到了35%的按季控制要求。
从一些大型银行的情况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依然受到银行的青睐。
今年一季度,某上市大型银行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省分行的信贷增量均超过100亿;而同期,中部省份分行的新增贷款普遍在20至30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方银行实际执行的监管比例比大银行略显宽松,一些省级城商行便成为当地除四大行之外的绝对放贷主力。
4月8日,某省级城商行授信人士告诉记者,一季度该行共审批通过了70多亿的贷款,该季度的新增目标为50亿;但实际情况超过了原定计划。
分析其原因,这位授信人士称,今年当地有很多大的项目启动;“投资总额在100亿以上的项目有好几个”,而需要配套的银行资金更为巨大。
该省的一家大行人士也表示,“一些大型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也很强烈,原因是它们上马了很多新项目”。
信贷替代术
在实质性贷款收紧的背景下,一些大行开始发力信贷替代性产品,以解企业资金“饥渴症”。
其实,信贷替代性产品自2007年中期已开始爆发,特别是贸易融资发展特别快。“我们行2007年的贸易融资同比出现成倍增长。”4月9日,工行安徽分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理财+信托”正成为一种较为典型的信贷替代性产品,即银行通过向企业或个人销售理财产品获得资金,再通过信托公司提供给企业。既不占用银行贷款限额,又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
去年,工行安徽分行曾成功为马钢量身定做一款“理财+信托”融资方案,融资额度达30亿元;今年又通过这种方式为省内另一重点企业融资10个亿。
而发展国内信用证、保函和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是较为常见的信贷替代性产品。4月初,工行安徽省分行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该行已办理国内信用证十多亿元,一季度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2.4亿元。
业内人士介绍,融资性保函、银行承兑汇票、担保等均利用银行表外信用。这意味着企业借助银行表外信用融资,将不占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信贷规模。
前述大行温州分行人士也称,该行承兑汇票业务增量很大,还有保函类业务;此外,海外代付业务的发展也很快,“尽可能利用海外资金,借力解决企业资金需求”。而在温州当地,建行、中行的海外代付业务增量也很大。
“原来这些业务基本很少做,现在增量蛮大,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增长很快。”上述温州大行人士称。
不仅如此,一些大行还在拓展信贷二级市场业务,如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或通过同业信贷转让,将贷款转让银行同业,以腾出贷款限额,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对此,一家大行安徽分行高层称,在入世后,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而在信贷从紧之下,商业银行遇到两大压力,一是维持利润增长的压力,二是维护客户关系的压力,两重压力之下,信贷替代性产品的创新动力就更大。
一位银监会系统官员称,发展替代性产品,一是风险可控,二是市场有实际需求;但替代性产品的勃兴,也对信贷规模控和风险监控提出了挑战。
这位官员称,诸如融资性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的或有风险资产、或有负债,如何计量风险,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是否要对原来资产负债表监控模式(如监控存贷比等)进行调整等,都值得研究。
一季度盈利增厚
从紧信贷无意间还给银行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银行议价能力的提高。据记者了解,不少银行一季度的银行盈利将超过预期。
前述地方银监局官员发现,目前甚至一些大企业的贷款利率也出现上浮;基于前几年的资产规模扩张,“今年银根适度收紧,有助于利率水平的提高,由此促成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
目前,贷款“提价”已成商业银行的一种趋势。
“以前一些大项目、优质客户都可以享受下浮优惠利率,现在总行严控下浮,基本上是不让下浮。”工行一位内部人士称,即便是一些特别大的优质客户,除前期发放的存量贷款外可享受一定优惠之外,新增贷款基本不能下浮;“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根本不可能下浮,一般会上浮20%至30%左右”。
“以前是我们请大客户吃饭,现在是大客户请我们吃饭。”上述工行人士如是说。而发生这一逆转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上述大行安徽分行高层称,在银根紧缩之后,企业提下浮要求的变少了,而银行提上浮要求的变多了,博弈之下,资金价格上涨也是市场规律使然。
提价举动的背后,是在信贷从紧之下,商业银行面临盈利压力。
“今年规模控制之后,贷款规模上不去,而如果利率再不上浮,利润考核的压力将会很大。”前述大行温州分行人士称,目前,该行新增贷款基本不下浮,所有贷款利率普遍上浮5%以上,除非是特别优质的客户。
而调控行业贷款的利率上浮情况则更为普遍。前述大行上海分行信贷人士透露,目前,该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至少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一些中小银行甚至上浮20%至30%”。
此外,某大行安徽分行人士透露,从2006年以来,该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上浮幅度逾20%,“有时还达到30%、40%”。而本报记者此前的调查显示,上海市场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走高的情形同样存在。
由于银根紧缩,融资成本提高,市场也对企业资金链产生更多担忧。
“有些企业因为调控时间长了,资金已经出现紧张。”上述大行温州分行人士直言,总体来说,一些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较大,近几年又没有收缩扩张战线的企业,资金链将非常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