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中国环保板块是个大金矿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及能源消费的头号大国,中国对于再生能源的胃口越来越大,实现环保承诺的决心也越来越强。分析师表示,为满足环保方面的需求,中国对相关企业的投入也在不断扩大。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分析师伊文•李(Evan Li)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至今,亚洲市场再生能源和环保股票的表现落后于本地区市场指数20%,原因在于政策不够清晰以及人们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的担心。

李表示,现有的投资渠道还很狭窄,远远满足不了能有效解决碳排放和污染等迫切问题所需要达到的程度。”

因此,他认为,再生能源和环保股票(也被称为清洁概念股)应该吸引监管者和投资者的更多关注,应该变得更热才对。

在该板块,李特别指出了风能发电、污水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的重要程度。

太阳能科技公司Natcore Technology Inc.的联合创始人及董事长朗丁(Brien Lundin)说,无论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都极为重要。

在清洁概念股中,李在亚太市场最看好的是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China Everbright International Ltd.),因为这家企业主要从事废物再生能源的相关业务。

李表示,废物再生能源板块正在蓄势待发,到2015年前的产能(年复合增长率估计)为17%,(内部回报率)在13%-15%之间,因此颇具吸引力。

李还表示,中国高速传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China High-Speed Transmission Equipment Group Co.)看起来很有吸引力,这家企业是风力发电机上某个重要部件的生产商。此外,北控水务集团(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Group Ltd.)、中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China Water Affairs Group Ltd.),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桑德国际(Sound Global Ltd.)和凯发公司(Hyflux Ltd.),随着中国水务市场的发展其股价都有上行的充分可能。

分析师表示,中国正力争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风能和太阳能在其中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根据李的数据,2009年中国消费22亿吨石油当量,占全世界能源消耗的19.5%。与此同时,2009年中国在清洁能源产业上的投资为346亿美元,比2005年提高148%,此类投资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李认为,中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有限,核能发电社会关注度高、项目周期长、产能增长幅度难以超出预期,而太阳能光伏电板成本高昂。因此,风能成为唯一一个可以用来拉近中国可再生能源目标与现实之间差距的选择。

他说,在香港上市的风能发电运营商主要有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China WindPower Group Ltd.)、中国龙源电力集团(China Longyuan Power Group Corp.)和中电新源集团(China Power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请参考中国发展风能的相关报导。)

他表示,风能板块是全世界共同努力控制全球变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为其成本较低,并且规模可大可小,很灵活。在中国尤其如此,独立电力生产商们发现,政府要想在2020年实现再生能源占比目标,扩大风能发电能力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朗丁表示,目前中国在发展替代能源尤其是太阳能方面是最积极的一个国家。

在太阳能领域,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Trina Solar Ltd.)、阿特斯太阳能公司(Canadian Solar Inc.)和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 Holdings Ltd.)是中国太阳能光伏系统的三大供货商,该系统能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电能。(请参考日本太阳能产业的相关报导。)

朗丁说,分析师和投资者往往低估了中国对于污染问题和环境影响的关注程度。

不过他说,投资者投资于在中国运营的替代能源巨头不会得到很大好处,应该重点关注的是那些与当地形成合作关系、旨在扩大新技术应用、而且项目即将投入运营的企业。朗丁又表示,他所在的Natcore公司正是这样一个企业。

朗丁说,Natcore的战略是拥有新技术的企业在替代能源领域与雄心勃勃的中国民营和国有板块进行合作的一个范例,这也是非常能吸引投资者的地方。

废物处理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但李认为,环保板块,包括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表现也相形见绌。

他说,下一轮投资周期即将展开,应该会更关注环保板块,即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土地利用、农业和林业等。

李说,由于中国北部(水资源)短缺,以及调水工程成本高昂,海水淡化产业的前景变得日益光明。他补充说,凯发公司和北控水务集团有这方面的业务。

他表示,与此同时,考虑到垃圾增长速度迅猛,固体废弃物处理需求十分迫切,政府正在向民间投资开放固定垃圾处理行业。

李说,中国所有城市每年产生的垃圾占全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废弃物处理行业,尤其是废物再生能源业务,在不适合风能和水力发电的地方显然是很有吸引力的。

他表示,从更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在绿色环保领域日趋主动,我们将看到相关行业更猛烈的增长势头。

李说,中国即将实施的十二五规划(12th Five-Year Plan)是落实细化中国绿色能源发展目标的催化剂之一。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安东尼·波顿:英国的巴菲特最看好中国金融股

2010年10月11日 02:05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日益得到认可。全球的机构、散户和各类其他资金都慕名而来,希望突破西方经济低迷的重围,到中国这片经济新热土寻找超额投资收益。

然而,由于缺乏第一手的信息和实地的研判,很多时候海外投资人对中国的判断还只是停留在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较肤浅层次。也正是意识到中国的巨大魅力以及由此而生的深入了解中国的迫切,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人纷纷不远万里亲身来到中国,“英国巴菲特”、富达国际投资总裁安东尼·波顿就是其中重量级的一位。

转眼间,波顿执掌的第一只“纯中国概念”离岸基金——富达中国特殊状态基金(FCSS)已诞生近半年。在一个平静的夏日午后,上海外滩某酒店三楼,这位“反向投资”流派的代表人物向记者娓娓讲述了他的“中国经”。

⊙本报记者 朱周良

到中国做投资冒险也值

在不少熟知波顿的人看来,他在去年年底作出的来中国投资的决定多少有些冒险。在今年开始来中国掌管基金之前,波顿30多年的职业生涯都在英国度过,而其骄人的投资业绩也让他在业界赢得了广泛尊重和赞誉,有人将他比作彼得·林奇,有人则称他是“英国巴菲特”,还有人叫他“欧洲股神”。

在从1979年到2007年的28年间,波顿掌管的“特殊状态基金”实现了惊人的20%的年化收益率,大大好于同期其他竞争对手的表现。换句话说,投资人最初向该基金投入1元钱,28年后到手的是147元。

原本,波顿已计划好在去年功成身退。但在去年11月底,他却出人意料地决定推迟退休,并前往中国来掌管一只离岸中国股票基金。

今年4月,波顿执掌的富达中国特殊状态基金在英国完成募集,初始规模7亿美元,这也是英国16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信托基金。该基金主要投资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全球其他市场上市的中国或中国相关企业。

富达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9月中旬,FCSS基金的交易价为1.1英镑左右,比6月底时涨了约11%。同期,中国内地的上证指数[2806.94 2.49%]上涨约8%,中国香港恒生指数涨9%左右。该基金目前的溢价(或折价)比例无从查证,但在6月30日时其交易价较净值有5.41%的溢价。

波顿坦言,的确有很多人都问过他,干吗要如此冒险?“要知道,(到中国来投资)成功的概率未必很高,但一旦失败对你的打击会很沉重。”

不过,对波顿而言,坚信中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是他最大的动力。当然,他也承认,这是在中长期的机会,不是说在几个月或是半年就一定能赚钱。

“最近的宏观指标显示,在经历了衰退结束后的第一波强劲复苏之后,全球经济增长都开始放缓。”在公开印发的基金介绍材料中,波顿这样描述他发起并掌管这只中国基金的初衷,“在中国,自去年年底开始的政策回收进程也在影响经济,但总体的增长依然远远超出发达市场。在当前的市况下,这种相对较高的增长越来越具有投资吸引力。”

作为一位专业投资人,波顿感慨地说:要我说,大家应该多投资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哪怕只能吸引一小部分西方的资金来投资中国,来投资在我看来未来十年的‘增长神话’,我也会觉得我的尝试是值得的。哪怕我的想法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

最看好中国金融股

从去年6月以来,波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多次强调他的观点,这轮衰退已经结束,股市将迎来新一轮的大牛市,后者可能持续数年。但这样的牛市并非直线推进,而是会有反复。在波顿看来,随着经济在触底后的第一波最强劲反弹结束,股市的第一波牛市也告一段落。全球股市在下半年会步入牛市的第二波。不过,新一波的行情不会再是周期性股票的黄金时期,而会是由增长型股票引领。

对于A股,并相信会有第二次全球经济衰退的波顿认为,始于去年年中的近一年的调整,会给A股后市的表现带来新机遇。不管是基金还是散户,当前手头的现金都很充裕。对于像他这样的“反向投资者”来说,看到市场持续低迷时恰恰是考虑出击的最好时机。

“我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中国经济的驱动力量已经从出口转向内需,所以我的投资和选股也和这一观点相符。”波顿这样概述自己的中国投资“指导思想”。

在波顿严重,金融股将成为分享中国内需增长的最佳“窗口”,特别看好中型金融股。他认为,中资银行没有严重的坏账风险。

波顿基金持股比重最大的是金融类股,约占基金总资产的三分之一。富达公司披露的信息显示,波顿目前管理的离岸中国股票基金中,金融股占比达到最高的32.4%。该基金前十大持股中,金融股占了四个,包括招行、工行和平安保险。波顿还重仓非必需消费品、零售以及制药股,但看空商品股,因为全球增长最强的阶段已过。其中,消费品行业持股占比排名第二位,达到20.7%,紧接着是电信股,占比11.5%。

波顿特别提到,尽管电信业当前在国际投资界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行业,但他却比很多同行都更关注这一领域。

最新的可获得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波顿的FCSS基金中第一大重仓股为香港上市的中国-移动,占比6.3%;工商银行[4.20 2.19%]H股以6.3%的占比并列第一。排在持股第三位的是中国招商银行[13.90 3.42%]的股票挂钩票据(ELN),占比5.6%。其他进入波顿前十大重仓股的还有腾讯、中国联通[5.28 2.13%]、汇丰控股[81.50 0.12%]以及中国平安[58.20 5.51%]ELN。

除了金融股,波顿还配置了中国的零售、服务、制药等消费概念股。他认为,消费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是葡萄酒或者白酒生产商,可以是卖矿泉水的。”

淘金中国中小盘股

一向秉承自下而上策略的波顿坦承,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说绝对不投资某些行业或领域。不过他也承认,自己对中国的房地产股并不太“感冒”。他认为,中国从4月份开始启动了强力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谈买入房地产股可能还为时太早。

此外,源于对中国增长模式转变的预期,波顿也不看好对那些非常倚重出口的制造类企业。他的另一个低配行业是大宗商品,理由是这类股票在第一波牛市中上涨了太多,而接下来世界经济会进入低增长阶段,大宗商品可能不会有很强劲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不少在海外“遥控”操作中国股票投资的国际基金经理都似乎更加倾向于买大盘股,以在相对低风险的前提下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果实,但波顿却恰恰相反,他的偏爱是中小盘股。波顿将FCSS基金超过半数的资金都投资于中小盘股,以期从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调研的股票上获利。

波顿注意到,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很多小盘股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机构对其进行跟踪研究。而在西方,只要是上市公司,不管你规模多大,都会有分析师跟踪分析你并撰写研究报告。而在中国,波顿笑称,即便他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两份某家小公司的研究报告,里面的资料却已经是一两年前的了。不过波顿对此倒并不以为然,“恰恰是这样,我才觉得我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多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机会。”

过去几个月,波顿亲自考察了至少150家中国公司,主要在香港和其他一些中国的大城市。波顿介绍说,除了他本人,富达在香港还有5位专门的中国分析师,此外还有行业分析师。“我会经常与我们的分析师开会,他们对行业有非常具体的看法,而我有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可以相互补充。”

在调研和考察的过程中,波顿也发现,尽管总有一些企业不太愿意直接面对投资人,但大多数的企业都非常愿意与投资人面对面地交流,因为很多这样的公司都对自身的股价被低估感到沮丧。

当然,很多时候通过从公司调研得到的信息未必总是最准确的。要确保信息的精确,波顿采用的是“交叉验证”的方式,“很多时候,你不仅要看报表,要听上市公司高管的说法,还要到别处去求证,以确认你从公司得到的信息是否真实。”

要敢于逆潮流行事

了解波顿的人都知道,他成功的一大秘诀就在于“反向投资”。面对记者的困惑,波顿以他最平实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策略的精髓。

“要冷静地思考其他大多数人的看法。”波顿说,“通常当最坏的消息频频传来之时,恰恰是最好的买进机会;而当满世界都是好消息的时候,可能就是要卖出的最好时机。”

波顿强调说,作为一位明智的投资人,必须要有很强的纪律性来利用这样的最佳买入和卖出时机。“许多投资人做的恰恰相反,当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很‘舒服’、很无所顾忌地买进;反之亦然。”

然而,理性的选择却恰恰相反。“你需要强迫自己在感觉不那么‘舒服’的时候大胆买进或是卖出。”波顿说,“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需要信念,需要敢于逆潮流行事。”

很多人也在质疑说,波顿的这套理论主要是在西方实践,现在到了中国市场,这样的套路是否还适用?波顿会不会根据中国国情做些“微调”?

“这样的经验适用于所有市场,当然也包括A股。”波顿对记者的提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在中国买的一些股票的确是价值低估的个股,但也有很多是增长型的股票。”

波顿介绍说,目前他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针对两类公司:一是和在西方时一样,寻找他认为股价被严重低估的公司,而这样的机会往往出现在中小盘股之中。在他看来,很多中国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股价被低估的现象,比西方要严重很多。

波顿看中的第二类中国股票就是那些他认为会在未来5到10年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公司,也就是类似他在西方投资的很多公司。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转型是一场革命

马蔚华说,招行是深圳特区改革的“试验品”。招行每一步“敢为人先”的尝试,都是深圳推动体制改革的产物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玉光 张庆源 http://www.ennweekly.com/newsview.asp?id=1254

在人们的印象中,“金融家”似乎高高在上,而马蔚华凭借其招牌式的笑容和谦逊,成为深圳家喻户晓的明星。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马蔚华被评为深圳“十大创新人物”。

马蔚华说,招行是深圳特区改革的“试验品”。招行每一步“敢为人先”的尝试,都是深圳推动体制改革的产物。

在深圳锐意改革、“再出发”的前夕,招行因时而变,大刀阔斧地提出并践行“二次转型”。对于正在致力于打造“曼哈顿”和“金融城”概念的深圳前海,马蔚华也以其金融家的视角有着自己的憧憬——他希望前海可以是“深圳的土地,香港的政策”。

马蔚华力求通过招行的“二次转型”,完成全行一次全面的管理革命。这并非无谓的激情,他说,他时刻能感受到“危机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真实的现实。这份危机感,成为他保持改革激情的源泉。




用好香港金融优势

《财经国家周刊》:深圳目前正筹划在毗邻蛇口的“前海”开发出一片区域,以促成香港和深圳在金融领域更深的合作。有人将其类比为“曼哈顿”或“金融城”。你有什么建议?

马蔚华:关于前海,我有一个最基本的看法,就是“深圳的土地,香港的政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行了。

过去深圳最重要的优势就是毗邻香港。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和香港这样关系密切。虽然金融危机使得香港的金融市场受到一些影响,另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也对香港构成威胁。但是香港本身的优势仍是不能替代的,它是另外一种制度,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

香港有全球最著名的金融机构,有一大批的金融人才,分布在投行、评估和律师等现代服务性行业,香港还有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信誉,以及优越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内地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那么,深圳下一步如何用好香港的金融优势呢?除了人们之前探讨过的金融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等,我想还应该包括怎么样让深圳和香港的金融制度密切连接。大家都渴望这样的前景。但现实层面的障碍是,两个市场该如何连接?因此就有了前海的规划设计,在这个地方,可能会给大家这种美好愿望的实现,奠定一个连接点。

我认为,前海规划是在目前情况下深圳利用地缘优势,进一步放开政策,做一些未来可能做的、现在试验做的事情。无论对香港还是对深圳,都是有利的。过去两边合作能做的都做了,现在剩下的都是不能做的了。因此在前海这个地方,中央只要同意,那么两种(金融)制度就可以在这个区域内统筹。

《财经国家周刊》:招商银行过去在蛇口开发中做出巨大贡献,下一步是否会考虑继续参与前海的开发建设?

马蔚华:招行目前已经直接参与到了前海的开发中。前一段时间我们与深圳前海管理局草签了原则性协议,一是进行信贷支持,二是进行项目合作,作为金融顾问提供咨询。




特区“试验品”

《财经国家周刊》:一些人认为,前海开发会成为深圳特区转型的重要一步。在你看来,深圳转型会对招行产生怎样的影响?

马蔚华:当然有影响。招行的总部在深圳,在深圳还有很多业务。而且我们又生活在这个城市,有感情,很喜欢深圳。深圳转型是招行转型的大环境。深圳转型会给招行本身的转型带来很多动力、压力和机会。所以我们也希望借助深圳的转型,提升自己的发展。

另外招行本身的转型也会是深圳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招行也会以自己的转型来加快深圳的转型。我想,如果深圳所有企业都能转型,那深圳转型就非常快了。我对深圳的转型充满信心,因为深圳已经有了基础,最重要的基础是深圳的人民希望改变现状,希望创新。

《财经国家周刊》:招行正在推动“二次转型”,这是一个与深圳转型保持同步的“跟随战略”吗?

马蔚华:先说深圳的转型。深圳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比如高科技、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深圳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同时也是我们国内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挑战,比如说转变生产方式,改善原有的出口、投资结构性失衡问题;再比如高耗能产业,人口红利的减少,刘易斯拐点,等等。全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深圳现在提出转型战略,要发展高端的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咨询和中介。我觉得深圳具备这个条件,因为这些年深圳逐步建立了金融体系的基础,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知名度。

再说招行的转型。招行实际上就是深圳特区的一个“试验品”。

那时候中央想从体制外推动体制内改革,就诞生了经济特区这样一个产物。而在这之前,银行基本都是大一统,都是国有的,招行是中国第一个完全由企业法人做股东的银行。而且也完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后期也没有引进战略投资者。

因为毗邻香港,所以招行很多架构是依照香港建立的。可能今天我们看起来很平常的东西,在那个年代还是不容易的。

比如说招行当年的六能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就是打破铁饭碗、铁交椅。现在看来所有的银行基本都在这样做了,但是在20多年前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从某种意义上说,招行是按照西方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的。




转型就是革命

《财经国家周刊》:能否对招行所说的“二次转型”做一个阶段性的特征描述,现在进行到哪一个步骤了?

马蔚华:二次转型是一次转型的接续。所谓一次转型是招行6年前提出的,针对当时中国银行业的同质化现象。

当时中国的银行大都以做批发业务为主,都做大企业客户,收入都以利差为主。当时我们就预见到,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未来不会是这样,必然要走差异化的道路。

所以当时招行提出以“调整结构”为主旨的第一次转型,发展零售业务,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中间业务,以这三大业务板块为目标。到去年为止,我们零售业务比重已超过30%,中小企业接近50%,非利差中间业务也超过了20%。虽然这个结构和西方成熟银行比还有差距,但是在国内来说已经比较优化了。

但是,在一次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个是风险理念的问题,就是不良率在不断降低,但是定价能力也在下降。这意味着我们还是习惯于找低风险的大企业做贷款,同时忍受他们下浮利率的要求。

另外还有两个现实的问题,一是资本的约束越来越严,得到资本的途径很难;二是我们预测中国将来必然要利率市场化,必须培养员工适应市场化规则,不能等。

所以,招商银行认真检查了自己的管理,流程是不是顺畅,人力资源是不是最有效的发挥。所以我们就提出,二次转型主要是“提高效率”。以较低的资本消耗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主要做法是降低资本消耗,提高定价能力,风险可控,降低成本,最终实现银行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第二次转型表面上看都是一些经营性的指标,但是实质上是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一场管理的革命。我想招行未来三五年如果能做好这几点,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财经国家周刊》:听说你很喜欢一副对联:鸟在笼中,关羽不能张飞;人在世上,八戒尚需悟空。这副对联与招行的转型战略何关联?

马蔚华:我今年春天去福建,看到了这幅对联。我把它用在招行的管理理念上。

针对行里当时搞小企业贷款业务,我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不能把自己的翅膀关在笼子里,所谓“关羽不能张飞”。

至于“八戒”,我们理解为“制度”。但光有“八戒”还不行,招行有个“一三五理念”,其中提到制度和文化的关系。

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所以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制度都是血的经验和教训换来的。

所以制度一定是铁的,必须坚决执行;但是制度又是认识的产物,它是落后于实践的,任何制度哪怕是法律,都是落后于不断变化的实践的。此外,制度又是被动的,在被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要想让制度自觉地执行,就要赋予文化,所以我们认为“悟空”就等于文化。招行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

我将之作为对中小企业的看法。人们习惯思维中总是对中小企业贷款不放心,所谓“八戒”重重。但是招行认为,可以把中小企业贷款权力下放到每个客户经理身上,他脑子里只要有风险文化意识,他就会自觉把握。相反,通过审贷会层层上报,也不一定有用,因为没有责任。




危机感是创新的动力

《财经国家周刊》:招行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是深圳特区的“试验品”,那么在新一轮改革当中,招行是否还能继续提供创新和引领?

马蔚华:招行应该承担改革引领任务。对中国银行业来说,一般的产品和服务没有问题。这方面和西方的银行差别不是很大,因为世界是平的,信息是透明的。西方能做的这些金融业务,我们也都能做,只不过有些风险很大,比如金融衍生品。那些东西我们可能要总结经验教训,之后,设立了防火墙,不至于再出问题。

我觉得最大的改革任务,是中国的银行业怎么提升自己的管理。我们虽然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受的损失很小,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我们也很显眼,很多第一,排在前面,但平心而论,我们这三十年发展虽然是翻天覆地,但是金融本身是需要非常扎实的管理基础的,而我们恰在管理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很简单,比如说我们对风险的管理,还是在一个有利率管制的条件下进行,利差还很高,我们还不适应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能够稳健地盈利。所以必须建立这样的管理体制。

招行的转型也是这样。过去看客户强调“双优”,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优质的。但是现在优质企业都会让你价格下浮,你如果牺牲了定价,你可以得到一个非常低的不良率。但是一个企业不光是要保持非常优的质量,还要盈利。为了保持过低的不良率,牺牲了盈利,也不是一个好银行。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银行的国际化问题,是你常常强调的。你认为国际化最重要的方向是什么?

马蔚华:虽然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的银行业损失很小,但是这也同时说明,中国的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没有去过大海里游泳,怎么样迎风斗浪,并且经得起考验,这需要培养。所以,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至于提升管理的路径,有体制上的探索,有方法上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优化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对招商银行来说,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追求。因为在中国,银行追求规模和速度,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们都是“傍大款”,利差收入为主。

我想在未来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这些理念都要改变。就比如说风险的观念,银行业本身就是把双刃剑,没有风险也就没有收益。关键是怎么样能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如何实现在一定风险容忍度内,收益能够最好。这些对中国银行业来说都是新的挑战。所以我们要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人们似乎更为关心改革、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如何继续。就招行本身而言,前30年创新基因特征明显,那未来如何保证激情和动力不下滑?

马蔚华:当你还是两手空空的时候,一无所有,你肯定会充满创新的激情。而当你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以后,再继续创新,动力和激情显然要比以前小一些。因为前一次创新是为了生存,后一次创新才是为了发展。如何让所有人认识到,不创新永远只是个生存层面的低层次问题,这很重要。

所以,招行的创新基因也是这样,我们开始不是政府出资建立,也没有政府优惠政策,完全是自谋生存。所以一定要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别人强,才能生存。

也就是说,创新不仅决定生存,也决定发展。作为服务业,客户如果不光顾你,你失去客户也就失去太阳了。世界是平的,也就意味着,你得到优势和你失去优势,之间的时差会越来越短。失去优势是很简单的事。一旦在竞争中不能走在前面,可能很被动。这次金融危急中,很多名声显赫的银行也都一夜倒闭了。

所以我总用一种观念教育员工,要有危机感。只要有危机感,创新的激情就不会减弱。危机感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现实。

神威:从“质变”到“量变

估计没有人能猜测出神威药业还能演绎出怎样的成长神话。这家总部坐落在河北石家庄南部的一个小县城—栾城县县城边上的企业在创立的18年里,以惊人的爆发力确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从不显眼的小字辈成长为可以与同城华药、石药这些大佬比试的药业新贵,其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甚至更优。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是神威值得炫耀的十年。2004年登陆香港联交所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甫一上市,股票就超额认购230倍;上市后3个月,公司即进入港交所市值最大的200家上市公司之列,领跑香港联交所医药板块。而接下来的几年,神威并未让加身的光环失色,而是渐入佳境,让自己的销售规模翻了两倍半—最新的数据显示,神威2009年实现产值同比增长45%,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7月27日,第二届“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20强”发榜,神威位列20强企业第七。主办方给这家上市公司的颁奖词是:自从选择了中老年用药、儿童用药、抗病毒用药的目标市场,就决定了其高倍速的增长,而专注发展现代中药,让他成为新医改和市场扩容的受益者。


中药新思维
  目前在中国的中药江湖存在风格迥异的两派企业:一派是盘踞京城的同仁堂和老牌的云南白药凭借传统产品优势过得异常滋润;另一派就是以神威等企业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以创新的思维探索现代中药的方向。

  然而,神威药业创立之初的产品并不是中药,而是十滴水、脚气水等简单的西药产品,年产值不足百万,经营惨淡。上世纪90年代初,神威药业的掌门人李振江敏锐地认识到本土药企发展西药的局限,决定重新寻找市场定位,最终确立了从西药转向中药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这一果断转身,为神威接下来创造成长神话埋下了伏笔。

  怎样来做中药,这当中也有门道。神威当年并没有沿用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而是颇具前瞻性的引入了软胶囊、注射液等当时非常高端的剂型,陆续开发出软胶囊、注射液、颗粒剂等三大剂型50多个品种。三大剂型的突破使神威迅速发迹,并逐渐建立了品牌,在群雄并进的中药行业中脱颖而出。

  差异化的思维和新技术的“质变”换来的是市场的“量变”。目前,在神威的7个销售超亿元的现代中药大品种中,神威牌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占据了同产品国内70%以上市场份额,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占据了90%以上市场份额,藿香正气软胶囊、清开灵软胶囊、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等产品畅销全国。

  去年,现代中药产品线在新医改中再次捕获爆发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相关政策的实施,医药市场大扩容,结构调整也势在必行,神威大有可为。”李振江为此筹划了三大战役。

  首先,“我们要加强品牌建设,重点规划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五福心脑清软胶囊、舒血宁注射液等亿元以上产品梯队。”为此,神威按照“变革创新、决胜终端”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变革
销售管理体系,彻底打破旧的营销模式,实行区域事业部制,责任下移、权力下移;积极开展第三终端业务建设,加大对终端投入,扩充销售队伍;并结合强势媒体的广告拉动,以达到迅速提高销售规模的目的。

  与此同时,神威药业亦看准了当前行业重组洗牌的机遇,欲图通过收购快速弥补市场资源,迅速提高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以及在同行业的地位。为此其还成立了专门的并购投资部,聘请专业人员在全国遴选优质资产。今年以来,神威已连下两城,收购了张家口长城药业和四川康利托制药的全部股权。

  神威的第三大战役是解决产能不足这个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神威精心谋划了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项目,拟投资40亿元,建设新的生产车间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扩大神威在现代中药软胶囊、注射液、颗粒剂方面的领先优势。目前,产业园第一个投入建设的综合制剂车间已经完成,通过GMP认证后即可投产。

  神威给自己订立的目标是,充分发挥神威的品牌、专业、质量、成本等优势,变“加法式”发展为“乘法式”发展,争取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偏执质量观
  神威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立足于产品创新与成本领先的良性循环。其核心在于,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神威可以通过行业领先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或市场份额。但在这中间,有一个绕不开的矛盾点就是如何保证品质,而这恰是一家制药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准则。

  李振江对此有深刻理解:“一支药两条命—一条是患者的生命,一条是企业的生命。”已经成为他的一句经典语录,也成为神威“严细”文化的根植点。

  因而在神威,对于药品质量的关注已经到了偏执的程度。无论是在规章制度,还是管理流程,甚至在公司的各种内部材料中,亦不厌其烦的反复阐述和强调。

镜鉴有两个—

  一个是两年前那场梦魇般席卷行业的中药注射液“安全门”事件。中药注射剂作为我国独创的新剂型,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比较安全而更受患者青睐。然则,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却无可避免地引发了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信任危机,致使一些企业因此折戟沉沙。

  在这方面,神威其实早已有许多超前的动作,如在中药提取方面,应用了动态逆流提取等领先技术并国内首家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技术,实现中药提取的自动化、智能化;在中药注射液用水方面,依据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美国药典”标准;在注射液生产中,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电脑控制洗烘灌封联动生产线、全自动灭菌柜、膜微滤等设备,确保中药注射液质量稳定性达到100%;并采用指纹图谱等对所有中药注射液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另一个是三鹿奶粉事件。在质量管理中,进厂检验和供应商管理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对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由于对供应商管理不善、进厂检验控制不当而导致企业垮台的例证。

  神威意识到对于中药行业,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亦是重中之重。为此,其不仅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入厂检验,还将质量管理延伸到上游,独创了一套“飞行检查”法。要求对供应商从资质、规模、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不定期、事先不通知的突击检查,实施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在采购过程中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只要质量不合格一律不得采购。据了解,2009年公司共进行了50多次这样的检查,其中五、六家供应商被淘汰。神威还在业内首家召开供应商大会。

  除了严格的质量管控,李振江更相信,药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70%的质量问题隐藏在研发阶段。“神威药业在产品研发和开发阶段就注重质量设计,每年都投入不少于其销售收入5%的专项费用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现有品种的质量标准提高工作。

  神威参麦注射液是国内第一个进行上市后再评价的药品。目前神威通过在评价研究修改的标准已经提交国家有关部门。此外,其它十余个中药注射液品种的再评价工作也已相继展开,神威希望借此成为中药注射液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

中国生物制药:在两种企业类型之间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制药”),这个成立于1992年,以并购起家,且以对并购企业融合管理见长,隶属于正大集团的制药企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个信号来自2009年的销售数据。2009年,中国生物制药实现销售收入32.43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应占盈利达3.96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

  “这是一个必然性地厚积薄发,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只要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必然要进入一个快速的增长期。”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炳对《医药经理人》说。

  另一个信号来自中国生物制药逐渐拓宽的产品线。其2009年年报中显示,中国生物制药在心脑血管和肝病治疗领域的基础上,正在致力于发展治疗肿瘤、镇痛、呼吸道、糖尿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药物,且已经有部分产品上市,并表现出不俗的增长。例如,由其控股公司南京正大天晴推出的血液容量扩充剂天晴宁注射液,2009年的销售额为1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4%。


  很明显,这两种信号都来自对研发创新的不懈努力。谢炳介绍,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每年都要求控股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研发投入,如果发现有企业没有按照规定执行,那么这部分费用将从当年的利润中扣除,以此提醒旗下控股企业必须重视研发。

  不仅如此,中国生物制药十分关注研发过程中的仿创结合,这也是中国生物制药的产品在快速占领市场后,销售额稳步提升的有力保障。“我们不但有重磅炸弹式的产品,我们的产品也从剂型到制剂都有很多创新。”谢炳说。在中国生物制药的拳头产品中,北京泰德生产的心脑血管用药凯时注射液便是根据药物传输系统理论研制而成的脂微球靶向制剂,属于北京泰德独有的制剂技术,也是国内首个脂微球靶向缓释制剂,它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因此在占领市场上具有显著优势。

  谢炳认为,中国生物制药在金融危机中对投资时机的良好把握,也是2009年业绩增长的原因之一。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生物制药投资十几亿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恰是基建的完成时刻,一些因为产能限制而不能大幅度拓展市场的品牌,通过新产能的投入,对销售额的增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并购少而
  但业界仍在好奇,中国生物制药这种以投资并购为扩张模式的制药企业,如何管理旗下众多控股公司,明确责权划分,形成竞争合力。

  探究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中国生物制药的企业类型。

  制药行业中的投资并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投资,通常是拥有制药背景的投资者通过并购,将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理念灌输到被并购企业,从而达到企业整体上的统一性;另一类是财务投资,即只对所投资的企业注入资金,至于资金的使用、未来的发展等都由被投资企业自行决定,而投资者的目的是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业界公认,前者的优点在于能迅速做大企业,缺点在于灵活性不够;而后者的优点是选对企业后资本能迅速增值,缺点是风险巨大。

  “我们显然两者都不是”,谢炳认为,“中国生物制药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专注于制药工业的投资管理公司,投资以与企业共同成长为目的,而非盈利后退出”。

  独特的企业定位使中国生物制药同旗下制药企业的关系也很有特色。最让谢炳津津乐道的是,中国生物制药从来不更换麾下企业的领导班子,在原来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协调发展,“给旗下企业一个充分授权的平台,走适合它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样的话企业自然发展的非常快”。

  但前提是,这家企业的执行团队要有开放性眼光,乐于接受积极的新生事物,这也是中国生物制药选择并购企业的首要条件,“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首先看企业的班子、人才是不是有激情,有战斗力;研发能力,市场能力也会关注,但人是一切因素中最有原动性的。”

  其实,这就是中国生物制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打造核心竞争力,不外乎人才、创新、市场3个方面,旗下企业怎样围绕这3个方面,走出一条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独特道路,并在中国生物制药的大平台上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牵制,这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仍要做的事情。”

  2007年控股当时海尔制药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证。海尔集团作为中国家电业巨头,其管理模式中有很多值得制药企业借鉴之处,比如其日清管理、资金的快速回笼等,“是我们肯定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会学习”。相反,制药行业和家电行业中的研发与市场队伍建设区别很大,这就需要正大海尔能虚怀若谷地加以学习,“与中国生物制药平台内的其他企业互相交流一些经验。”

  虽然鼓励企业保留自身特色,但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中国生物制药会在宏观层面对旗下企业进行一些方向性的要求与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研发领域及研发费用上的管理,目的是让所有在中国生物制药这个大平台上的企业能充分发展,且避免资源的浪费。最常见的应用是,在企业对研发课题立项时,如果中国生物制药旗下已经有企业在做,那么这项研究就不会再重复立项。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全面权衡医药产业大环境的变化对旗下企业的影响,及时纠正旗下企业显现的战略偏差。新医改扩容让所有企业看到了普药的市场机遇,也许短时间内,旗下企业也会因难得的市场机遇而对企业未来战略做稍许调整,“对于经营者来说,脑子就会比较乱,搞不清楚是走普药还是坚持研发的高端路线”。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最重要的是无论外部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坚持创新是制药企业本质当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生物制药与旗下企业“非强制渗入、以磨合为主”的交流方式,注定是一项浩大且费力的工程,不过中国生物制药乐在其中,这似乎与中国生物制药以长期持有企业股份为目的的并购方式相称,“也与并购企业的少而精有关”。

  回顾中国生物制药十几年来的并购历程,尽管有几家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脱离了中国生物制药的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仍就在中国生物制药的大平台上,健康发展着。

  对于未来的并购计划,谢炳表示会更谨慎,仍然以制药工业为主,会考虑向制药工业的上下游延伸。他认为中国生物制药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壮大已经投资的企业,“因为它是现成的,与其下功夫培养新的,不把这些存量的资产做的更好,那显然是一种浪费。”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姜廣策:選股首看產品線 偏愛“救命藥”

 姜廣策:華南理工大學生物制藥博士後,中山大學有機天然藥物博士。曾任元大證券大中華區醫藥行業主管。2010年4月加入上海從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公司合伙人及從容醫療1期基金經理。

  在執掌國內首只行業基金華寶信托‧從容醫療1期之前,姜廣策幹過8年醫藥研發、4年醫藥銷售。“從醫療行業轉入資本投資並沒有太大差別。”姜廣策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採訪時表示,“以前做藥品銷售的時候,最想的是找到好產品,現在做投資的話,我也是想找一個有好產品的企業。”

  合理估值25~30倍

  《財商》:作為首只行業基金,你們為何選擇醫藥行業?

  姜廣策:事情緣起是這樣的。去年10月份,我和呂俊碰在一起,我向他建議“你為什麼不發一隻行業基金,比如做醫藥”。呂總一聽就很有興趣,我們當場一拍即合。當時我預計2010年上半年醫藥板塊肯定是一個高估的狀態,到了下半年肯定會有機會。所以今年4月底我來到了從容。

  對於醫藥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我都看好。首先是市場需求,人口老齡化越來越突出,2010年中國老齡人口可能就占到18%左右,老年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多病,其次是供給方面,政府在加大供給,為農民、城鎮居民提供更好醫療保障。另外,現在人們的亞健康狀態也比較普遍。

  《財商》:你如何看待目前醫藥板塊的估值?

  姜廣策:醫藥板塊合理估值應該在25~30倍左右,目前估值整體偏高,投資者應該注意風險。但我預計三季度會有調整下來的機會,因為處於中報和三季報的真空期,沒有什麼能夠支撐如此高的估值。

  到了三季報的時候,會有一部分醫藥公司業績很不錯,因為我們在持續跟蹤關注這批公司。比如有的企業募投資金建立了新的生產線,在中報期間建成,業績在三季報可以表現出來,但中報的時候還沒有反映在報表里。

  我曾經說醫藥板塊的估值就像中年男人的腰圍下不來。中年男人的腰圍上去了是因為我們有龐大的慢性病人口,有如此大的市場需求支撐著醫藥行業的發展,所以醫藥股的估值肯定下不來。這兩者之間可以畫等號。醫藥行業會有一個高增長的時期,這段時間估值就是下不來。

  《財商》:你一般如何挑選個股?有沒有一些具體的量化指標?

  姜廣策:醫藥行業從上往下研究,往往找不到好公司,一定要採取從下往上的模式選股。最基本的門檻指標就是淨利潤增長速度,目前醫藥行業整體發展速度在25%左右,作為一個好的醫藥企業,必須連續兩年淨利潤增速在30%以上。企業必須跑贏行業,股票才能跑贏指數。

  我一般通過三個方面來分析公司。首先是產品線,產品要有做大的空間,必須是大品種,像肝藥、心血管藥、糖尿病藥、腫瘤藥等。產品線的分析是基礎,也是我們最重視的地方。

  第二是營銷模式,企業要有符合產品特色的營銷模式,也符合中國市場的實情。不論是自建隊伍還是代理模式,關鍵要適應產品。同時企業的營銷網絡覆蓋面要廣、團隊要夠大。

  第三是政府關係能力。因為醫藥行業是高度依賴政策比如招標政策、定價政策,企業要有能力去要價、和政府談判,讓你的產品能夠中標、能夠維護價格。舉例來說,上海羅氏做的頭孢一支賣80元,東北制藥總廠同樣規格的一支只賣1.8元,為什麼羅氏可以賣這麼高,這麼多年一分都不降,這裡面大有文章。

  《財商》:能不能具體講講A股哪些公司在這三方面都做得不錯?

  姜廣策:比如譽衡藥業(002437.SZ)是三者俱全,這樣的公司在A股里不多。分別來講的話,產品線上比較好的企業如恆瑞醫藥(600276.SH)、雙鷺藥業(002038.SZ);營銷見長的公司比如天士力(600535.SH)、中恆集團(600252.SH);政府關係特別好的沒有,天士力算一個吧。

  《財商》:能不能透露一下你們股票池里個股的構成和數量?

  姜廣策:所有的藥在我看來就兩類。一種是救命藥,比如抗腫瘤、心血管藥,醫生和患者必須要用的藥,這種藥可以賣高價、賺暴利。另一類是不痛不癢的,不是救命的藥,比如消化、咳嗽、感冒藥之類的。我們偏愛的企業是生產救命藥的這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恆瑞醫藥。

  目前我們股票池的股票集中在一批我們認為未來三年都能夠保持高速增長的企業,或者是業績反轉的企業上,主要是一些生產化學藥品的企業。

  持股數量我們採取適度集中原則,一般集中在6~8只個股上。因為分散沒有意義,一隻基金配進去很多股票,風險敞口很大。一跌的話,可能二三十隻都跌;而漲起來的話呢,每個股票貢獻的盈利又小。巴菲特說過,分散投資是毫無道理的。我也非常認同他的觀點。

  板塊輪動機會很多

  《財商》:你覺得醫療板塊投資風險主要來自哪裡?你們如何進行風險控制?

  姜廣策:最主要的風險是估值,必須考慮到要有充足的安全邊際。我們會精選個股,通過倉位來控制風險,輕易不會滿倉,一般保持在五成上下。在最主要的升段倉位會加上去,可能瞬間加到90%,等這波利潤拿到以後倉位立馬降下來。最低的時候可能空倉,像從容醫療一期6月30日成立的前半段時間都是空倉,本周一(8月16日)我們已經開始降低倉位,降到五成以下。

  《財商》:你覺得你過去的經驗對你現在做投資最大的幫助在哪裡?

  姜廣策:從專業方面講,我們現在基本上看一下公司的產品線,就可以知道這家企業的未來成長空間如何。另外在過去4年做醫藥銷售時,認識了很多朋友,現在的很多信息來源都是一手的。

  《財商》:有觀點認為,行業基金可能會受限於投資範圍過窄,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姜廣策:其實投資範圍不會窄,醫療板塊目前接近160只股票,輪動的機會很多。每波醫藥行業的上漲是有規律的,最先漲的都是那種“白馬”或者說質地最好的公司。像7月2日由於發改委的政策,醫療板塊跌到谷底,最先反彈上來的是恆瑞醫藥、雙鷺藥業等,這些都是好公司。但到了這周一的上漲,漲幅排前十的很多股票是沒有業績支撐的,只是淪為游資的籌碼。炒到這種情況下,醫藥股行情已經接近巔峰,需要開始小心風險。

  同時醫藥股最大的特點是差異性很大,企業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的企業可能是年初業績已經出來,上半年漲得特別好;有的企業可能要到下半年業績才會出來,下半年能夠漲起來。這是醫藥行業本身的規律,我們基本上採取的是行業內輪動的操作手法。但是不會參與題材性的股票,必須要有業績支撐。要把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

  《財商》:你覺得未來醫藥企業的主要競爭焦點會集中在哪裡?

  姜廣策:未來醫藥企業的競爭首先是產品線的競爭,醫藥企業必須要有後續源源不斷的產品線出來,才能支撐企業持續的發展。目前整個中國醫藥行業研發投入相當低,美國平均研發投入是銷售收入的15%~20%,中國可能連5%都達不到。反過來,中國是營銷廣告費用占15%~20%,醫藥行業還是低水平競爭時代。

  中國未來很難出現像輝瑞制藥這樣的公司,這和我們國家的科研體制有關,能夠把仿制藥做好就不錯了。我們沒有原創的研發能力。但這一點也並不會制約未來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因為目前可抄的東西還是很多的。到2012年左右,會有大批的專利藥到期,這意味著我們有更多機會可以開始做仿制藥。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聯華超市改革迎世博商機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0517/Special/edv_edva1.htm


【明報專訊】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得如火如荼,當地零售商各施渾身解數,以求捕捉世博所帶來的商機。上海大型零售集團聯華超市(0980)董事長馬新生表示,世博會的舉行一定為集團的銷售額帶來正面作用,世博期間料將為聯華在世博園區附近分店,帶來60億至70億元的生意額。

馬新生表示,為迎接世博會舉行,聯華超市亦積極籌備,迎接所帶來的商機。他表示,聯華超市在上海共有約140家超級市場,這些門市將按照特定規格,進行改造。在貨品採購方面,集團的超市將設專櫃,售賣世博紀念品及相關產品。

招外語系學生 服務外國客

聯華超市門市的設計,亦配合世博作出改動。馬新生表示,聯華位於上海全線門市,已進行裝修,擴闊了行人通道,並增設洗手間,令到訪客在店內購物時,感覺更舒適,從而吸引世博期間如潮水般的人流。為服務外國遊客,聯華集團安排了懂外語的服務員。馬新生說,「這段期間,我們培訓了一些懂外語的服務員,在世博園區的聯華分店,在這段時間我們聘請了一些(大專院校)外語系的學生幫忙。」

世博會的舉行固然帶來很大的商機。2010年亦是聯華收購母公司資產後,展示實力的一年。聯華於去年收購了母公司旗下華聯超市的資產,兩大品牌收歸聯華旗下,登時聲勢大增。聯華早前所公布的2009業績中,展示了收購母公司資產後,壯大了的實力。收購後,聯華在長三角的分店數目大為增加,共增加了1058間分店,截至去年底,長三角地區分店數目躍增至4930間。

聯華華聯結合 增物流效率

經過收購後,聯華的純利由2008年度的4.12億元,大幅提高至2009年的5.07億元,手頭現金及銀行存款則由2008年的66.9億元,提高至2009年的70億元。馬新生說,「聯華超市及華聯超市,是全中國著名,亦是發展得最早的兩個超市品牌,所以這兩個品牌的整合,對市民消費的影響及市場的轉變是大的,對採購及成本的降低也有很大作用。」

經營如此龐大的銷售網絡,物流運輸的效率,對於整體營運的好與壞十分關鍵。聯華集團總經理華國平表示,聯華於上海郊區物色300畝土地,興建物流配送中心,屆時可提升物流配送的效率。

展望今年,聯華超市繼續會擴大華東的分店網絡。華國平表示,今年集團計劃斥資6億元,開店500間,包括15間大賣場、200間便利店及285間超市,重點拓展長三角地區。

今年再開店500間

銷售方面,華國平表示,現時的同店銷售中,以二、三線城市增長較快,一線城市則以提升利潤空間為主,銷售增長沒有二、三線城市般快。被問到近月回升的通脹,會否影響聯華的利潤?華國平表示,聯華對近期的物價走勢估計準確,並成功藉調整價格把成本轉嫁至客戶,故不擔心通脹會對聯華的利潤構成影響。

母公司注資的可能性,令聯華吸引力大為增加。聯華母公司百聯集團,去年把「華聯超市」的超市網絡注入聯華,令後者的盈利能力增加,刺激聯華首季股價急升。今年,母公司有機會續有注資行動。

百聯集團已向另一零售商港佳控股(0605)簽訂協議,收購後者位於上海的零售網絡,並表明會在適當時間,把資產注入聯華。馬新生解釋道,百聯與港佳原先持有一些大賣場,百聯與港佳雙方合作已久,現在百聯收購了後者的權益,變成全資擁有,在適當的時機會注入上市公司聯華。

百聯集團致力把聯華打造成系內的超市零售旗艦,潛在的注資行動,可成為推動聯華股價上升的動力。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招商局秦曉傳年底退休,傅育寧有望“接棒”

本報記者王志靈深圳報導

執政招商局集團10年的秦曉即將退休,目前,招商局集團正在商討下一任董事長接班事項。

據招商局集團某高管透露,7月28日上午,香港招商局集團召開中高層幹部會議,“主要討論秦曉退休事宜,包括如何產生董事長接班人,如何順利完成董事長交接工作,但沒有討論具體接班候選人。”

而今年4月份,在招商銀行2009年業績介紹會上,秦曉還公開表示其與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任期即將屆滿,但是非常熱愛這份工作,因此將會繼續連任。

今年年初,招商局集團2010年工作會議在福建漳州召開,10年前,秦曉第一次主持了招商局集團工作會議,就是在漳州,即招商局史上著名的“漳州會議。”

今年63歲的秦曉2001年從中信集團副董事長的職位空降到招商局集團擔任董事長,當時剛剛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招商局有高達73億不良資產。 “漳州會議”啟動了招商局集團大規模的內部結構調整,並最終立定交通基建、金融、地產和物流四大主業板塊,為後續“再造招商局”奠定基礎。

2007年,招商局集團正式啟動新一輪未來五年“新的再造工程”。 即預計到2011年,招商局的總資產將達近2000億元,年利潤總額將達到近180億元,淨利潤將邁上100億元的台階。

今年初的二度“漳州會議”對於秦曉來說,不知是否有告別之意。 但此次會議公佈了招商局集團2009年度的好業績,實現利潤總額173.57億元、母公司淨利潤96.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58%、12.06%。 招商局集團在央企盈利排名中位數第七,同比上升了一位。

招商局集團總裁傅育寧部署了具體工作計劃,提出今後兩年內完成“新的再造工程”各項目標。

而此次秦曉退休後,招商局集團總裁、招商局國際主席傅育寧很可能是接任人選。 傅育寧現53歲,目前並擔任招商輪船董事長、中集集團董事長、招商銀行非執行董事等。 傅育寧畢業於大連理工學院,獲得港口工程專業學士、英國布魯諾爾大學授予的海洋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药品流通加价“封顶”在望 医药代理商身份欲变

来源: 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 2010年06月10日 07:58 作者: 何珺


  从今年5月广东省提出“三控”,到最近发改委正在征求意见的“三率”,其核心都是为了监管医药流通环节。不同的是,一旦上升到国家部委的层面,全国药品流通加价“封顶”之时将指日可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药企和代理商已开始各自盘算,其中最犯愁的莫过于流通环节的主角———代理商,而药企则可能改变以往的“低价”开票为“高价”开票,大幅增加企业缴税额。

  药厂、政府“双赢”

  “限制流通加价,对生产企业和政府来说,是双赢的举措。”在看到发改委近日正在征求意见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后,一位药企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以往的“过票”行为有望得到遏制。

  上海海虹·今辰药业市场总监杨昌顺表示,国内接近80%的生产企业都要依靠代理商去分配各个环节的收益,因此形成了药品发票的“低开高走”,即医院的零售价可能是药品出厂价的几倍,甚至数十倍。而流通加价被限制后,发票只能“高开高走”。

  对生产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将多缴纳数百亿元的税收,但“多缴税”并不是一个坏消息。杨昌顺分析,变为高价开票后,企业销售额将扩大3倍~5倍,市场号召力和形象会大大增强,而缴税的钱不过是从代理商口袋中要回了“过票”逃税所得的利润,并未因此增加企业的开销。而另一方面,国家的税收收入也将明显增加。

  当然,这一切“美好的设想”都有赖于政策准确无误地落实。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看来,仅仅一个零售价尚且监控乏力,更何况是三个指标同时监管。

  昨日,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陈琰表示,协会已在收集、梳理来自各方的意见,会主要针对《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流通环节的条款提出若干意见,这两天就会向上反馈。

  代理商欲转型药厂业务经理

  作为一位相对独立的医药代理商,王峰(化名)告诉记者,一旦供货价发票“高开”,“过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他正在考虑“转型”为某生产企业的业务经理。虽然干着类似的活儿,但这一身份的转变意味深长。

  过去,他的主要收入来自“过票”逃税所得(约批发价的7%~10%)的一部分,而身份转变后,他拿到的将是合法的佣金,但前提是找到值得信任的生产企业。而站在生产企业的角度看,有自己销售队伍就不容易在即将到来的政策变化中受到冲击,同时也能加强对“代理者”的控制。

  “流通环节被严管后,对商业公司的冲击也很大,有些专门帮人逃税的公司就很难存活了。”他说,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商业公司多达数万家。何珺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正大天晴:国内首家“恩替卡韦”制剂获批上市

这个药比之前年销售4亿多的正大天晴的名正效果要好,且占据这个制剂的第一个位置,保守点讲,做到年4亿多是起码的要求,目前进口药38元/片,代替的效果还是很强烈的,据网上的评价看,参加临床实验的有两个月就转阴的。而正在使用进口的这种药的患者评价看,也是替代阿德福韦脂的更好药物。此药大约今年三月上市,借正大天晴完善的销售渠道,借鉴天晴以往重磅药能迅速放量的经验,给中国生物制药业绩迅速增厚是比较靠谱的预测(不过应该会影响名正的销量),此公司价格接近新高,此内容仅为我对公司的跟踪,不构成操作建议,对于公司对恩替卡韦的成功,我觉得是公司科研方面优秀基因的必然,另从名正的经验看,公司生产药品的质量,和进口的比,基本上会是一样的。(下面是公司网站上的新闻)

近日,江苏正大天晴药业研制并申报的治疗乙肝新药“恩替卡韦分散片”(商品名:润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正大天晴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该制剂生产资格的企业。

  恩替卡韦是一种用于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新一代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口服药,主要用于治疗成人伴有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或肝组织学为活动性病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降病毒最快最强、变异几率最低的核苷类似物。

  慢性乙肝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庞大的慢性乙肝患者人群的药物治疗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产恩替卡韦“润众”的获批和上市,为我国3000万乙肝患者带来更加经济的治疗选择。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是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在国内医药行业、尤其是肝健康领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肝健康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10个产品贯穿肝病治疗全线。该公司凭借其在肝健康药物研发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使这一重磅级抗乙肝病毒新药实现了国产化。

  据了解,国产恩替卡韦分散片上市前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该药凭借正大天晴在国内健全的销售渠道,近期将快速切入市场。



附:

以1999年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贺普丁为例,因为饮得“头啖汤”,曾创下了国内医院市场最高年销售9亿元的辉煌业绩。后因遭遇“耐药门”而一度致销售下滑。
2005年11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于2006年第一季度上市的博路定,甫一上市便以相对更快更强的降病毒能力和变异几率最低的特点攻占了医生的处方,销售势如破竹。
叶小群透露,以去年出厂价计销售额,拉米夫定9.1亿元、恩替卡韦近7亿元、替比夫定约1.8亿元,而阿德福韦酯进口加国产一共为12.3亿元左右。
恩替卡韦的迅速“走红”令其成为国内药企仿制的重点,专家透露,除了海南中和,还有20多家企业在研发恩替卡韦。
● 中国慢性乙肝患者药物花费
进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每天服用,一次一片,19-39元/片(进口恩替卡韦39元/片)
每年花费7000-15000元
VS
国产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目前仅阿德福韦酯有已上市国产仿制品)
每天服用,一次一片,8-15元/片
每年花费3000-5500元左右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招行“i理财”叫好容易,叫座难

按照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要求,一家商业银行一年内最多开出2家左右的分行,这对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将是严重限制,尤其是一些资产质量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一身的功能恨不能彻底施展。虽然网上、电话等远程渠道已日益丰富和扩展,虽然银行柜面服务的排队现象已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新开户目前还只能在银行柜面完成,至今尚无松动迹象,所以如何有效解决获客渠道是中小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 招商银行i理财的推出,打响了打造独立的网上金融超市的第一个信号,银行业的客户抢夺将进一步升级


1、 2010年4月6日,招商银行正式推出网上服务品牌“i理财”,业内人士可以明显的看出招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服务自身客户,提升服务满意度只是幌子,因为“i理财”的服务功能与招行多年来一直耕耘的“一网通”并无二异;此举真正意义是招行开始向同业的传统借记卡客户发力,希望通过自身在网络服务上的优势转化同业的客户,以弥补自身在网点上的不足。


2、 众所周知,招行在零售个人客户服务上居国内同业的前列,其一卡通、一网通及信用卡等引领了行业的创新概念,其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口碑极好,尤其是发达地区,招行的一网通(网银服务)目前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无论在流程体验方面,还是在服务功能方面,客户除了可在线购买招行各系列低风险理财产品、700多支基金产品外,还可投资黄金、外汇、国债、保险等多样化产品。


3、 “i理财”正是借助招行网银的优势,重点吸引网民客户,客户通过网络即可开立“i理财”账户,这只是一个虚拟的银行账户,并没有实物的银行卡,会有一个和银行卡号类似的银行账号,这个账户和手机号绑定,其实相当于在招行开了一个网银, “i理财”的创新就在于改变了传统银行网银只能和自己银行的银行卡或存折账户进行关联的限制,“i理财”可以与任意银行的借记卡进行关联,相当于客户在别的银行办的卡,而网银却开在了招商银行。“i理财”期望打造一个淘宝式的金融超市,客户可以通过“i理财”进行办理理财业务,购买理财产品等,但需要用关联的银行卡来支付。


这种做法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的保证是基于客户在其他银行(或者招行)办理借记卡的时候是经过了符合要求的程序和条件,“i理财”只是帮助客户开通了网上服务,但其资金也仅限于同名账户下的网上理财,如需资金转出,只能转回到绑定的借记卡。


4、 所以,不难看出,“i理财”只是为客户提供了一个网上理财平台(或者叫网上金融超市),重点瞄准的是竞争对手的客户,其受众范围仅仅是有网上理财需求(如购买基金、黄金、期货等)的客户。此举威力虽不见得惊人,但可以视为中小银行曲线竞争扩张的一个重要信号,充分利用网络服务的优势转化其他银行(当然重点是四大国有银行)通过钢筋水泥方式(网点柜面)开发出来的银行客户,因为这个业务开通的前提是客户必须已经在线下开通了一张银行卡,并且需要一直依赖于用这张卡存入资金,以支持线上的理财产品购买,如果这个模式可以成功,那四大国有银行一定叫苦不迭。


二、目前“哪来哪去”的虚拟账户模式只是直通银行的初级阶段,其真正要发挥出竞争优势还要突破很多限制与障碍

从招行 “i理财”的例子不难看出,其出招是够聪明,但要真正要产生效应,恐怕还很难。

1、“哪来哪去”(从指定账户转出,只能转回到指定账户)的业务模式,最大的限制在于,客户要从原有银行卡转钱到新开的虚拟账户,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用(各银行现行手续费见下表),这笔费用要么银行买单,要么客户买单,要客户买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动力吸引。

2、“金融产品的淘宝”的业务模式要真正对客户产生吸引力,必须在产品和功能上下功夫,比如给予客户更多更好的优惠、更多的产品选择、更为强大的功能,但这每一项都不很简单,比较淘宝上的百货类产品,金融产品种类单一,要产生差异化也很难。

招行零售银行领先一步的生存之道

 文/本刊记者 刘立新

  3年前,招商银行就开始筹划打造一个继一卡通、一网通、信用卡、金葵花理财之后的新的“重量级产品”。2010年4月初,这个“拳头产品”终于亮相,它就是招行花费近3年时间潜心打造的“独门功夫”—网上理财平台“i理财”,也称为网络互动银行。

  凭借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招行不断引领国内零售银行的创新潮流。缘何“i理财”被看做是招行零售银行的第五大品牌?在二次转型背景下,招行零售业务如何保持领先地位和创新优势?为此,记者采访了招商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先生。

  三年磨一剑—i理财

  “我跟那些20多岁的年轻人讲‘i理财’平台的理念,他们非常兴奋,因为他们不喜欢去银行排队,更喜欢在网上以互动的方式轻松地办理银行业务。”刘建军说,“i理财”最大的革命性在于,将Web2.0的新技术应用于银行业,真正把现代银行的服务搬到了网上,把网上银行真正建设成交互式、双向沟通的平台,这是网上银行的巨大飞跃。这在中国、甚至在全球也都是极富开创性的。

  刘建军向记者披露了“i理财”的萌生过程。他表示,招行一直秉承“因您而变”的理念,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产品结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客户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有了4亿的网民,年轻人逐渐成为网络一族。他们年纪轻、学历高,具有鲜明的“宅经济”特点,对网络营销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强的依赖性。而传统的网上银行仍然停留在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所说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经营观念中,没有充分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只起到了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服务渠道的作用,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网络银行。

  另一方面,银行业务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年前,理财业务对于大众来说还比较陌生。现在,理财业务已经非常普及了,银行业务由原来简单的交易业务向更为复杂的财富管理业务转变。各种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很多产品越来越复杂而且风险也比较高,这就需要银行面对面地与客户进行交流,为客户讲解复杂的金融产品,指导客户选择和配置合适的金融产品。当银行进入财富管理时代之后,网上银行如何有效适应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需要?

  鉴于上述考虑,3年前,招商银行就开始了网络互动银行的构想,积极探索如何把网上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转变为交互式的全新模式。刘建军告诉记者,“‘i理财’不是一个产品,它是一个业务平台,是一个商业模式,其背后是招商银行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强大的理财能力。”

  对银行来讲,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既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又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要求,这是招商银行“i理财”网络互动银行理念的一个基本原则。刘建军表示,“更好地服务中端客户,积极寻找未来的客户,正是推出‘i理财’的主要动机” 。招行将通过“i理财”平台,探索出一条低成本拓展和主动管理目标客户群的全新道路。

  三年磨一剑,“i理财”重磅推出的背后是艰辛的努力。刘建军向记者透露,“方向很容易定下来,但是具体实施的细节需要经过反复、激烈地讨论和研究才定下来的。采用何种模式?在网上如何实施?和其他业务如何对接?如何搭建系统等,都需要仔细考虑。整个项目用‘复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

  通过近3年的努力,“i理财”终于面世,刘建军丝毫没有掩饰对它的期望。他表示,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迅速地发展。“i理财”有着庞大的客户群,也许他们目前的财富并不多,但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招商银行现在就着眼于培育这个庞大的客户群,领先一步,把他们培养成招商银行的忠实客户。刘建军相信,这部分客户通过“i理财”平台会更加喜欢和信赖招商银行。

  不怕被复制 力争做“中医院”

  在金融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个创新产品面市,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对此,刘建军表示并不担心。让刘总如此自信的原因,是招行零售银行已经在渠道、产品、客户、品牌、服务、队伍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体系化的竞争优势。

  刘建军说,发展到今天,零售银行再依靠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招行过去依靠“一卡通”这一革命性的产品取得了最初的领先优势,这是因为当时同业没有这样的产品,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优质客户。后来的“一网通”、“金葵花理财”也都是领先一步,在同业率先推出,一步步走过来。

  但走到今天,再单纯依靠产品就很难取得长久的优势。只有打造体系化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近年来,招行在构建整个零售业务新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将大部分工夫花在了内部组织模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变革、业务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管理工具的创新等方面。刘建军表示,“这些年招商银行零售业务领先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主要体现在零售业务新体系的打造上。只有把内部管理做好了,才能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最难被复制的” 。

  对于财富管理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刘建军形象地将之表述为“开中药铺”和“开中医院”的区别。如果仅仅是卖产品给客户,那就是开中药铺,客户需要什么药就卖给他什么药,从卖药的过程中赚取利润。而中医院与中药铺不同,中医院是要为病人开处方。

  为此,刘建军对他的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表示,只是把产品卖出去不是招行赚钱的方式,招商银行的财富管理不是做中药铺,而是要做“中医院”。“中医院”的含金量在哪儿?就在处方上,而不是在药上。招行的“处方”是什么?刘建军表示是资产配置,招行利用自身丰富的金融产品,根据客户的投资偏好、风险偏好等情况,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做资产配置方案,帮助客户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举例来说,对高风险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有可能会获得很高的收益,但为了帮助客户有效地管理风险,招行还是会限定单一客户的购买比例,以保持客户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中医院、杜绝开中药铺是招行财富管理业务一直坚定不移遵循和推进的原则。

  二次转型下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对商业银行而言,2010年零售银行业务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招商银行又如何布局零售银行业务?刘建军坦言,每年都有机遇,也都有挑战。2010年经济开始复苏,零售银行还是面临很大的机遇。

  首先,居民财富会持续增长,资本市场有可能迎来一个不错的前景,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空间很大。其次,个人信贷业务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政府能够有效控制房价,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发展,对按揭贷款业务来讲也是很好的机遇。相反,如果房价涨得太快,银行也会聚集大量的风险,所以,银行也希望有一个稳定、合理的房价。另外,伴随着消费升级,汽车贷款等消费信贷市场非常巨大,将会持续地高速增长。小企业、微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生意贷等经营性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刘建军坦言,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不乏挑战。这包括同业竞争的加剧,小额信贷公司等新竞争者的不断加入,尤其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加快创新,不断寻找突破。

  作为招行零售业务的负责人,刘建军谈起零售银行业务如数家珍。他介绍,招行零售业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财富管理业务,财富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条线。财富管理业务不消耗银行资本,同时又具有巨大的盈利增长空间。刘建军透露,财富管理是招行目前最被看好的业务,同时也是业务发展的重点。

  个人贷款是零售银行另一个重要的业务条线。目前国内银行业中,招行个人贷款业务在同业排名第五,除四大行之后就是招行,而且招行的个贷业务占比在国内同业中最高,它支撑着招行这几年信贷业务的快速增长。

  对于招行今年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刘建军笑着对记者表示,主要还是围绕二次转型进行,重点是提高零售银行的价值贡献。他透露,在这方面,招行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如何提高每个一线客户经理的产能,如何提高零售业务的投入产出比等。同时,招行零售团队还致力于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如何有效管理团队,如何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造新的管理工具来加强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如何通过创新建立全新的服务模式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些都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

  创新源自不断的自我挑战

  作为最佳零售银行,招行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究竟依靠的是什么?刘建军透露那就是不断的创新和自我挑战。刘建军说,马蔚华行长一直强调创新是招行成长的动力,是招行的生命线。创新求变的精神已经成为招行的企业文化而深入人心。在这种创新文化的影响下,招行已经形成了创新的基因。也正因为这样,招行才能在零售业务领域不断引领发展潮流,长期保持领先优势。

  如何不断激发创新?对此,刘建军透露,关键是要盯住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按照“因您而变”的宗旨,随时观察消费者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他们的消费行为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银行业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

  刘建军表示,虽然这些年招行取得了很多荣誉,零售业务发展速度很快,但他深知不能满足于此,因为如果自我满足就一定难以保持领先地位。

  刘建军经常告诫他的团队,“如果我们满足于现在的成绩,可能将来在瞬间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超越。”所以他要求团队所有成员要经常思考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新措施,要有突破性的思路,以更好地推动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正是这样不断地挑战自我,招商银行零售银行才能始终处于业内领先的地位。

  对于记者抛出的如何激励员工的问题,刘建军认为,“一个好的团队决然不是为奖金而努力工作的”,他表示,对于一线员工来说,物质激励很重要,但对于总部的团队来讲,不能仅靠物质激励。刘建军笑着告诉记者,在高层次的团队中,无法用钱买来员工加班干活。因此,刘建军很少许诺给谁发奖金,在管理中更强调文化的因素,靠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来实现有效的激励。

  刘建军解释说,“因为大家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事情做好,要打造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用这种共同的目标和成就感来激励大家,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宏全攜手蒙牛 進軍乳品代工

飲料包材大廠宏全(9939-TW)昨(18)日召開年度法說會,總裁曹世忠宣布與大陸第一大乳品飲料廠蒙牛乳業(02319-HK)模擬合資合作,將在宏全太原廠進行乳品及飲料代工。

曹世忠指出,此模擬合資合作方式乃初期由宏全投資所有設備,由蒙牛乳業分10年攤提折舊,將先建立一條一貫作業產線,投資金額1億元(人民幣,下同),簽約時蒙牛須先支付15%訂金。

曹世忠解釋,此模擬合資新增產線將自今年底開始投產,每年可生產1000萬箱乳製飲品。他指出,由於蒙牛過去飲品都是採用利樂包裝,而採用PET瓶包裝比重將逐漸提升,「未來一條產線不會滿足」,言下之意未來將會擴大合作。

據AC Nielsen研究,大陸09年飲料市場銷售總額1540億元,未來5年將以每年18%成長。09年各類別飲料中,瓶裝水占47%、碳酸飲料占22%、果汁占14%、即飲料占15%、運動飲料2%。

宏全預估,2010年至2015年各類飲料年增率約為:茶飲料每年增長約30%、果汁約20%、碳酸飲料10%以下、果奶(含咖啡)約25%、水飲料約10%以下。

宏全指出,大陸平均飲料消費人口為4億人,約仍有9億人尚未進入飲料市場,每年約有1億人口進入飲料市場。宏全已與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統一及各國大品牌連線生產、垂直整合整廠合作,往後發展空間更廣、更大。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中国消费者信心持续上升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公司于2010年5月6日在北京联合发布的《2010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持续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较上季度上升4个百分点,达到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10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显示,本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表现出持续增强的态势,并已回升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联合展开的调查在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调查范围覆盖中国各级城市、乡镇和农村的3,500位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过去12个月中上升了19个百分点,本轮调查达到108 。本季信心指数的大幅上升主要源于消费者对就业前景和个人收入预期的大幅提升,其中中部和农村地区消费者信心提升尤为明显。

中部、农村地区消费者以及低收入人群消费者信心提升最为明显
分地区看,中国中部地区消费者对于2010年未来月份比其他地区表现出更高的乐观度,其信心指数达到111,比2009年四季度提升11点。东部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样达到111,提升3点。东北和西部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稳定,分别为104和101。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中,京津冀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提升7点达114,超过长三角成为三大经济圈消费者信心最强的地区;珠三角消费者信心指数提升6点至111点,接近长三角112点的水平。

分城乡看,各级城市消费者信心差异缩小,指数值趋于一致。农村消费者信心显著提升,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城市。其中,二线、三线城市消费者信心保持上升态势,指数分别为105和105,比四季度分别增加4点和2点;一线和四线城市消费者信心与上季度大体相当,保持相对较高水平(指数值分别为106和107)。农村地区消费者指数强劲提升,达到最高值111,提升8点。

随着经济的回暖和政府民生工程的建设,低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趋于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低收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2,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比2009年四季度提高了12点,明显快于高、中等收入水平消费者。

就业形势向好,个人经济状况改善
消费者对当地就业前景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71%的消费者认为未来12个月的就业形势将会“好”或“非常好”,较上季度提升9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消费者就业信心提升尤为明显,近八成消费者看好其未来就业形势,提升17个百分点。

消费者对个人经济状况持续看好。67%消费者表示未来12个月的个人经济状况将会“好”或“非常好”。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消费者预期乐观的比重最大,西部地区消费者预期改善的幅度最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预期个人经济状况改善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城市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收入和健康

中国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与前一轮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相同,收入问题仍居首位,其次为健康和子女教育。另外,消费者对医疗保障和房价上涨的关注度明显提高,选择比重分别从2009年四季度的第9和第8位上升到第5和第6位。

消费者支出继续增长
58%的中国消费者称其当前支出水平较去年增加;仅5%消费者认为其支出水平下降,较2009年四季度减少1%。对于增加支出的消费者,其增加的消费项目不仅是日用品/服装,也包括通讯费用和水电煤气费。假日花费、度假花费和外出就餐也是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主要流向。

消费意愿:子女教育和添置服装
生活支出以外,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选择银行活期/定期存款,而非各种复杂的投资产品。总体而言,一线城市消费者较其他城市消费者更喜欢高收益,所以更有可能选择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和人寿保险在内的一系列投资产品。

除储蓄/存款外,较大比重的消费者选择将余钱用于子女教育或添置服装方面,然后是新技术产品、外出就餐和家庭用品方面。

农村地区的低收入消费者,不同于更发达城市的消费者将余钱用于各种产品和服务,如果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拥有余钱,支出将集中于教育、添置服装和家庭用品方面。

消费意愿微降
本轮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虽然不同地区和城市的消费者对其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呈现乐观趋势,但是其消费意愿却呈现略微下降。43%中国消费者认为现在是消费的良机,下降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高于其他地区和城市。

尼尔森公司大中国区总裁马祺说“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微降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可能性是因为他们增加存款以应对房价增长问题。如果消费者存钱买房子,而房价比工资涨得快,理论上消费者会选择多储蓄少花钱。另一个导致消费意愿降低的可能性,是对于各类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障不够完善的顾虑。”

发展趋势
“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诸如此类的大型活动让中国再次展现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消费者无疑将持续收益于此类全球性活动带来的信心提升、就业繁荣和个人经济状况增强。在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政府对于基础建设的不断投入撑起不断提升的消费者信心。我们相信在这些地区,消费者信心将在未来一年持续上升。不难理解部分中国消费者谨慎的消费意愿,然而随着全球消费者信心的提升,我们希望看到中国消费者增强收入信心的同时也增强消费意愿。” 马祺说 “消费者信心处于健康的上升态势,我们预计在下个季度看到同样的趋势。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物价以及资产价格比如房价的上涨问题”。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藥明康德高價易主解密

16億美元!中國製藥史上最大金額的跨國並購再次被刷新,上一次的記錄來自於2006年底拜耳醫藥對東盛蓋天力旗下「白加黑」等品牌的收購,這一次,則輪到中國最大的醫藥研發外包服務商--無錫藥明康德。

消息傳出,業內一片驚歎。藥明康德為何要選擇並購聯合之路發展?這家本土最大的CRO(醫藥研發外包)企業易主,將給行業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是否會令國內企業在相關領域喪失話語權?

驚爆收購

4月26日,美國藥物研發公司查爾斯河(CRL)宣佈,將以每股21.25美元、總價16億美元收購中國製藥外包服務公司無錫藥明康德(WX.NYSE)。CRL將以股票及現金的形式支付交易,其中11.25美元為現金支付,10美元為股票支付。

雙方發佈的新聞稿顯示,合併後的公司仍以Charles River命名,並將為跨國醫藥公司、政府及科研機構提供外包服務及產品。查爾斯河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將繼續領導合併後的公司,無錫藥明康德主席兼行政總裁李革將成為公司的執行副總裁,同時還負責全球調查與中國服務,除此之外,他與無錫藥明康德的另外兩名董事將一同進入查爾斯河實驗室國際公司董事會。交易完成之後,無錫藥明康德將持有公司25%左右的股份。

雙方預計交易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這家國內最大的CRO企業也將就此易主。就在一個月前,其剛剛和盛大遊戲(Nasdaq: GAME)、如家(Nasdaq: HMIN)等6家公司被納入納斯達克中國指數成份股。

無錫藥明康德成立於2000年底,如今已是國內規模最大、全球發展最快的藥物化學服務公司。近年來,由於製藥業的研發成本持續高企,將研發外包成為國際大藥商們降低成本的首要舉措。如今,一種新藥的全球平均研發成本已上升至12億美元,到2010年,這一數字還將膨脹到20億美元。尋找廉價的「實驗室」正成為跨國公司的下一個目標。

在此背景下,藥明康德依托中國本土較為低廉的研究人員,憑借不輸於海外的外包服務質量,一直在國內保持著「行業一哥」的地位,目前已經與近70位國際客戶與公司建立了穩固的戰略合作關係,其中包括18家全球排名前20位的製藥公司和8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生物製藥公司。2007年8月,公司成功登陸紐交所。

在此交易中擔任查爾斯河試驗室獨家財務顧問的摩根大通大中華區企業融資和並購業務主管顧宏地表示,此交易將改變中國醫療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一家領先的中國醫療行業公司和同行業的一家國際領先的公司合併,建立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行業領頭羊。」

「2010年,中國的併購市場將會非常活躍,而中國的醫療行業正在吸引戰略投資者的廣泛關注。」顧宏地說。

查爾斯河已於2007年進軍中國,在上海成立了子公司上海查士睿華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組建了一個大型臨床前服務實驗室,但目前中國業務對其的利潤貢獻幾乎為零。毫無疑問,借助此次併購,查爾斯河將能充分利用藥明康德的資源,很快地打開中國市場。

落空的豪賭?

雖然李革更樂於用「合作」來形容此次交易,但藥明康德的易主是不容迴避的事實。經歷了成立最初「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曾經意圖通過並購擴大版圖的藥明康德,為何成為別人的獵物?

藥明康德4月23日公佈的最新年報顯示,公司2009年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達到2.7億美元,其中,位於國內的實驗服務的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6%至1.85億美元,美國實驗服務同比增長2%至6410萬美元。查爾斯河2009年的銷售額是12億美元。

「國內CRO行業目前的競爭非常激烈,和藥明康德最初幾年發展遇到的市場環境相比,已經是大有不同。越來越多的同類公司選擇降價競爭和高薪挖人,這都會擠壓公司的利潤空間,藥明康德要在行業內繼續保持此前的高速增長,越來越難以實現。」5月4日,行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自從2008年開始,藥明康德的增速明顯放緩,而2008年初的一項大手筆海外併購,更是直接拖累了藥明康德的業績,股價也大幅下滑。此後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直接削減了生物製品外包生產需求,藥明康德的訂單數量也減少了,公司的現金一度吃緊。

2008年1月,藥明康德斥資近 1.6億美元收購美國AppTec公司。後者是美國一家為生物醫藥及醫療儀器公司提供藥物測試、合同研究及研發的服務公司。雖然這是藥明康德佈局海外市場的戰略性一步,但這樁並購耗費了公司的大量現金,卻沒有帶來股東希冀的收益。

「公司在股票價格高的時候,不用高價的股票去換人家的股份,卻選擇用寶貴的現金去買人家公司,實在不明智,這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現金流。」上述人士稱,藥明康德顯然沒有對未來的經濟危機大環境有充分準備,對美國和全球經濟的蕭條也預計不足,為此後的困境埋下了隱患。

藥明康德也承認,收購AppTec並未帶來預期收益。當年12月,藥明康德停止了AppTec的美國生物製品生產外包業務,稱在此方面看不到任何復甦機會。

「應該說,並購的方向和意圖是好的,也是戰略性的,但是公司擴張太快,沒有控制好風險。」該人士評論說。

CRO行業洗牌加速

藥明康德的易主,得益最大的無疑是公司股東。40歲的李革目前在藥明康德個人持股比例為3.79%,全球最大的專業基金公司--美國富達投資集團持股16.89%,還有其他三家機構分別持股8.55%、4.07%、2.96%。

資本成功套現的同時,中國醫藥研發領域也將受到深遠的影響。業內人士指出,成熟的企業被國外兼併,勢必降低中國在醫藥研發領域的話語權。但從另一角度思考,作為成功的藥物研發企業投資案例,這種「技術創富」也將激勵中國企業家和資本進入醫藥行業,刺激中國藥品前期研發市場的壯大。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目前的CRO行業中還沒有絕對的巨頭企業,科文斯、查爾斯河這樣的大機構,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也隻有百分之十幾。前述業內人士表示,隻做研發某一環節的CRO,不管有多麼強大也難以成為巨頭,可以想見,未來行業的併購還會陸續湧現。

就在去年11月,PPD在中國收購了BioDuro公司,並將此作為其擴大在中國產能的計劃的一部分。BioDuro也是一家藥品發展承包商,該公司服務於生物技術產業,在北京擁有一間11萬平方英尺的實驗室。

「未來CRO行業的重組洗牌將加速,不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對於海外資本而言,國內本土的CRO具有很大的併購價值。」該人士表示,CRO是做服務,並不擁有真正的新藥產品專利。強強聯合後,實力更強,市場份額更大,要價可以更高。

李革也認為,藥明康德和查爾斯河的優勢體現在不同的研發階段,兩者在業務上可以互補,合併後的公司產業鏈更加完善,在行業中會更具競爭力。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马蔚华:“二次转型”后 补充资本金靠自己

 昨日(5月13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来到成都。这位“空中飞人”此行除了看望分行员工,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研“二次转型”的最新进展。

  在接受蓉城各大媒体集体专访时,马蔚华行长表示,“二次转型”预计需要3~5年时间,完成后招商银行将有更多能力依靠自身来补充资本金,“而不再是一味依赖市场。”

  【关于支持成都】

  多项创新性业务将“落户”蓉城

  成都设后援中心正规划中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建设力度,成都也正在努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作为招商银行的行长,您对成都经济的发展前景如何看待?对于成都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招商银行将准备以怎样的思路和方式参与?

  马蔚华(以下简称马行长):我特别关注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两项指标。今天我还了解到,一季度成都GDP增长超过了18%,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2%,比去年还快,这个现象其实在我预料中。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仍然会保持8%的增长速度。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得继续,并且在短期内难以完成;二是,中国仍旧是世界工厂,是全世界的投资重点,只不过重心正在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之前出现的“民工荒”,反映出劳动力正在要求集体涨价,曾经的廉价劳动力很难了。

  再就是消费革命。从招行的信用卡客户就能看出,主流消费群体正在向年轻人集中,而他们的消费也在不断升级。此外,政府的推动力是不容忽视的,这在其他国家几乎看不到。

  而对于成都,我们始终特别看好,这里的人具有超强的消费潜力,据说千万富豪都超过1万人了。至于在成都建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成都也的确拥有这个条件。

  在这方面,我们招商银行已经把信用卡的二中心放在成都。并且,我们还在南面购买了150亩土地,正在规划设计招商银行的后援服务中心。

  记:招商银行进驻成都已经15年,您如何评价招行在成都的发展?未来,招行对成都的支持力度是否会持续加大?会给这边的客户带来哪些惊喜?

  马行长:应该说,成都分行的15年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坎坷。它是我们第一批分行,但由于当初经验不足,过于强调发展规模,曾经也走了一些弯路。庆幸的是,总行与分行一起努力,很好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最近5、6年来,成都分行发展得非常稳健,在当地也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各项业务增长得也不错。总的来说,成都分行如今发展很快,大家有目共睹。

  要说到给客户的惊喜,下一步,我们会在零售银行上尝试,比如远程银行,它既有网上银行的优势,又有物理网点的人情味,又比如i理财,主要是给习惯网上社区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再比如更多理财产品等。

  做好小企业 只靠充分了解客户

  记:马行长,刚刚您有谈到四川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但是对它们的融资始终是一个长期制约的问题。我们了解到,招商银行率先在苏州成立了专门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并逐步辐射到全国,未来是否会考虑在成都设立小企业信贷区域中心?

  马行长: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存在很久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其实,中小企业的问题迟迟得不到很好解决,我认为一个核心还是在银行体制上。虽然各家银行都想加大支持力度,但如果仍然采取以前大企业的做法,严格要求客户提供财务报表,严格走各种程序,这明显无法适应小企业的实际需要。

  为此,招行做了两件事。首先,在苏州建了准法人性质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并在去年建了20个分中心。从目前来看,不仅贷款利率上浮,为银行创造了利润,不良率也很低,目前是零。

  在没有分中心的地方,比如成都,我们也设立了小企业事业部,鼓励客户经理去了解客户。我们明白,要做好小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了解客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也要求加大小企业的贷款比重,提高银行的议价能力。

  分行私人银行预计下月落成

  记:近年来,成都经济发展迅速,财富聚集效应非常明显,资产上千万的已超过1万人。在争夺这批优质客户上,各家银行都采取了措施,纷纷设立财富中心、私人银行等。您能否谈一谈在高端客户的服务上,招商银行靠什么来赢得竞争,如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马行长:做零售银行比批发业务困难多了。高端客户大家都在抢,这无法避免,但我绝对有信心在这种竞争中取得胜利,底气就是招行的服务。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招商银行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这很不容易,它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当前和未来的各种需求。

  由于在战略上的领先,我们率先介入零售业务、信用卡业务,这为我们赢得了良好品牌。这点很重要,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别人要追上来是很困难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招行的文化。我们的员工具备很强的执行力,这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大家明白,只有不断创新,才可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取得领先。

  此外,我们的财富中心已经有了,预计下个月,我们的私人银行也会在成都落成。到时候,更多创新性的业务也会被带到成都。

  【关于二次转型】

  二次转型就是为了提高效益

  记:眼下,大家都非常关注招行的“二次转型”,您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希望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这一战略。我们想请问,您提出的“二次转型”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会影响到招商银行的零售战略?

  马行长:谈“二次转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次转型”。概括起来讲,“一次转型”是优化结构,“二次转型”是提高效益。

  5、6年前,招商银行提出了“一次转型”。当时,各家银行都在拼命做大企业、优质企业的贷款,整个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占到90%以上,而西方国家的银行却不是这样的。

  要知道,批发业务是最消耗资本金的,当时我们就隐隐感到资本的约束。我们在给高管的第一次培训中,就提出了资本对银行未来发展的制约。到2009年底时,我们的非利差收入已占到20%。五年来,年均净利润增长率为56.7%。

  但是,金融危机后,监管当局对资本的约束要求更高了;同时,要从市场上补充资本的难度也更大了。这对招行提出了严峻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如何走出一条路,在尽可能减少资本消耗的同时,提高资本回报率,同时也提高银行自身的议价能力。

  从表面上看,是考核指标的变化;从内涵上讲,则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国外的银行相比,我们在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还很远,这其中包括对资本、风险、成本的管理。

  这次转型力争在3~5年内完成。到时候,我们就能够不单纯依靠市场,而是靠自身造血来补充资本金,确保各项业务的发展。

  当然了,“二次转型”并不是要抛弃既有的零售战略,我们还会继续发展,只不过一味强调零售贷款也未必都是好事。

  【关于招行发展】

  保持匀速壮大 注重风险管理

  记:对商业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和信贷规模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核心指标,今年更是如此。请问,在2010年,甚至未来两三年,招商银行作为一家上市银行,在为股东争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如何来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

  马行长:效益、规模、质量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条。董事长始终要求我们,每年总资产的增长不能超过20%,贷款的增长不能超过总资产的增速。因此,在这一点上,招商银行坚持的是匀速发展。

  我认为,中国经济要保持8%的增长,贷款增速不应低于20%。资本能覆盖不可预见的风险,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资本的分配上,我们需要做得更加科学,我们会正确处理好资本、贷款的合理发展。

  同时,我们也呼吁继续发展资产证券化,这将有助于腾出更多资本来发展其他业务。

  记:银监会日前强调,要严控地方融资平台带来的潜在风险。据我们了解,监管部门已要求各家商业银行自查。在与地方政府合作上,招行如何来规避地方融资平台风控问题?

  马行长:我们已经注意到监管部门不断发出信号,要求检查地方融资平台潜在的风险。

  为尽快走出危机阴影,出现了大量政府融资平台。不过,招行对这一块本来就很少,在选择项目时就很严,这类贷款的比重也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其实,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就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检查地方融资平台项目,能退出的尽快退出,存在风险隐患的马上排除。

  从目前来看,风险并不大。同时,我们也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做风险管理。

  【关于职业旅程】

  我没想过

  再去找第二份工作

  记:您是国内非常具有声望和影响力的银行家,人称“金牌CEO”、“学者银行家”、“得奖专业户”。大家都将您视为中国银行家的超级明星,您自己如何看待这一身份?

  马行长:我只是招行的一份子,取得的所有成绩,首先应该是招商银行的成绩。离开了招行,我没有任何光环。

  进入招商银行12年来,我可以说是心无旁物,我非常热爱这里,也和我们的员工一起取得了不少成绩。只要招商银行接受我,我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我没想过要找第二份工作。

  【关于社会责任】

  责任是一个

  伟大企业的必要条件

  记:我们了解到,您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的第一任会长。在近两年的重大灾难中,您也带领招商银行积极投身到各项救援行动中。作为一家公众银行的负责人,能谈谈如何尽社会责任吗?

  马行长:借用福特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好的企业是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要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还得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以前,我们只处理股东、员工和客户三种关系,现在却要处理四种关系:社会、股东、员工和客户,也就是必须尽社会责任。

  记者手记

  昨日,正当我们还在采访时,两位举着锦旗的人突然走了进来。据说,他们是闻讯赶来当面表示感谢的,其中一位是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来自凉山州的小朋友,另一位是广元朝天区转斗小学的学生。

  据了解,招商银行日前捐款200万元,支持了华西医大的一个“先心病爱心救助工程”,它们将为患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人提供手术治疗,让其完全恢复健康,上述凉山州的小朋友就是被资助的对象。

  而广元的这位小学生,则是由于他的学校在地震中严重受损,是招商银行捐款200万元为他们新建了一所学校,今年2月已竣工,较好地解决了2000多名学生的就学难问题。本报记者 杨斌 摄影 王效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要产品一览表 作者:漏风亭

主要收入来源于医药生产销售的公司
序号 名称 代码 主要药品
1 双鹤药业 600062 新诺明原料药、大输液系列产品、
利复星系列、北京降压0号、奥复星系列、
增效联磺片

2 天坛生物 600161 疫苗、茵苗、类毒素、抗毒素、血液制品、
诊断用品、占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的产品
为基因乙肝疫苗和冻干风疹疫苗

3 复星实业 600196 重组链激酶(r-sk)、r-干扰素、EPO、
体外诊断试剂(PCR)中成药、化学合成药,
医药商业及生物技术服务

4 浙江医药 600216 来立信针剂、片剂、利福平原料药及胶囊剂、
柱晶白霉素原料药、乙酰螺旋霉素原料药及片剂、
胶囊剂、维生素E原料药及胶丸剂、维生素E中间体
异植醇、醋酸泼尼松原料药及片剂、
氢化泌尼松原料药、米非司酮片( 含珠停)

5 天方药业 600253 天方罗欣、乙酰螺旋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
维脑路通、佳静安定(阿普唑仑)、环丙沙星、
吉它霉素片等 阿托伐他汀(据说卖的不错)

6 海正药业 600267 抗肿瘤药: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
博莱霉素、表阿霉素、抗寄生虫药:
阿佛茵素和依维菌素,心血管系统药:辛伐他汀、
洛伐他汀、普伐池汀、美伐他汀:抗感染类药:
美罗培南、盐酸圭霉素、妥布霉素、啶酸等18种

7 恒瑞医药 600276 抗肿瘤药:异环磷酰胺针、美司那针、
足叶乙甙针及软胶囊、亚叶酸钙针、
麻痛药品:达宁片;
抗感染类药品:甲红霉素片;药用包装材料:
药用PTP铝箔、药用SP复合膜

8 美罗药业 600297 红霉素针、片,链霉素针、青霉素叶、
欣美罗片、红碱粉

9 康美药业 600518 康美利乐(右麻扑片)、康美诺沙
(克拉霉分散片)、
阿莫西林和ATP肠溶液等

10 哈药集团 600664 青霉素粉针、严迪、葡萄糖酸钙、盖中盖、
头孢拉定、益萨林、铃兰欣、头孢他定、司乐平、
脑安片、世一治感佳等

11 西南药业 600666 西药制剂企业、片剂、针剂、输液剂等

12 南京医药 600713 氟沙星滴眼液、琥乙红霉素(片剂、冲剂)、
氯霉素滴眼液、西米替丁、活脑灵、康洁、
婴肤宝、普适泰、移植产品ATP、辅酶
Q10、乙酰螺旋霉素等

13 鲁抗医药 600789 青霉素、链霉素、大观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麦白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
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兽用抗生素等

14 华北制药 600812 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链霉素、
四环素、林可霉素、
维生素B12及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等

15 中西药业 600842 医药、农药及卫生用药产品:氯喹、硫酸羟基氯喹、
杀灭菊酯、灭蚊菊酯、核酸保健制品等

16 上海医药 600849 主营医药商业,医药工业产品主要有:大输液、
头孢克洛分散片、复方新诺明分散片、
非那甾胺、依贝沙坦和复方单硝山梨酯缓释等
17 海王生物 0078 免疫核粮核酸系列产品、安替可、降纤酶、
诺德伦、凝血酶、银可络、干扰素、博宁、
银得菲、阿昔洛韦、金樽等
18 丽珠集团 0513 丽珠得乐、丽珠威、丽珠风等

19 ST白云山 0522 乙酰螺旋霉素、阿莫西林、先锋四号胶囊、
菌得治、世福素干糖浆、仙力素、板蓝根冲剂、
复方丹参片、 大神口炎清冲剂等名牌

20 恒和制药 0545 阿斯匹林、退热冰、安乃近、氨基比林等

21 轻骑海药 0566 枫蓼肠胃康、特素(紫杉醉注射液)、 红宝-太圣胶囊、
头孢曲松钠、头孢唑肟钠

22 东北药 0597 氯霉素、利福平、磺胺嘧啶、VC、脑复康、
磷霉素钠等原料药及制剂

23 百科药业 0627 甾体激素和布洛芬原料药
24 新华制药 0756 安乃近、咖啡因、氨基比林、吡哌酸原料药及制剂

25 合成制药 0788 磺胺类、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类、胃肠溃疡类、
喹诺酮类、抗感染类、抗焦虑类等

26 广济药业 0952 核黄素和替硝唑

27 华东医药 0963 发酵虫草菌粉(百令胶囊)、环孢素原粉赛斯
平口服液、软胶囊(环孢素制剂)、 乙酰螺旋霉素、
硫青酸红霉素、 红霉素碱、克拉霉素片

28 新力医药 0153 诺氟沙星、乳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盐酸洛症美沙星;葡萄糖输液、氨基酸输液、
脂肪乳输液;乳增宁胶囊、催乳颗粒、甘油氯
化钠注投注射液、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
注射用尿激酶:百春胶囊、蜂胶片、
注身用蜂素、蜂蜜。

29 同仁堂 600085 乌鸡白凤丸、国公酒、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等

30 太极集团 600211 急支糖浆、儿康宁、藿香正气口服液、
通天口服液、补肾益寿胶囊、盐酸格拉斯琼、
紫杉醇、曲美等

31 西藏药业 600285 诺迪康系列藏药、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
小儿双清颗粒等

32 众生制药 600222 双黄连口服液、哈伯因、复方益母口服液、
乌金口服液、双黄连胶囊、竹林胺等

33 羚锐股份 600285 骨质增生一贴灵、通络祛痛膏、壮骨麝香止痛膏、
参芪降糖胶囊、胃疼宁片、青石冲剂、
培元通脑胶囊等

34 广州药业 600332 消渴丸、夏桑菊冲剂、华陀再造丸 、
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
治咳川贝枇杷露、王老吉冲剂、
壮腰肾丸、乌鸡白凤丸、 追凤透骨丸、
胃乃安、保济丸、补脾益肠丸、
清热消炎宁、蜜炼川贝枇杷膏、喉疾灵胶囊等

35 昆明制药 600422 蒿甲醚针剂、片剂、胶囊;血塞通针剂、络泰;
天麻素片: CO甘草片、美侬胶囊

36 东风药业 600750 青霉素针剂、青霉素原料药、中药制剂

37 通化东宝 600867 镇脑宁、胰岛素等

38 青海三普 600869 乙肝宁、虫草精、大活络丹、参桂再造丸、
复方川贝用片等

39 云南白药 0538 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
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膏和宫血宁等

40 紫光生物 0590 古汉养生精(口服液、片剂)、盐酸洛美沙星
(多龙)等各类输液、
人血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等血液系列产品。

41 桐群阁 0591 雄狮丸、六神丸、嫦娥加丽丸、增长乐、
大活络丸、鼻窦炎口服液、天王盲香止痛膏

42 吉林敖东 0623 安神补脑液、利脑心、鹿胎颗粒、
血府逐瘀、BP素、鹿茸等

43 通化金马 0766 壮骨伸筋胶囊、参莲胶囊、清热通淋胶囊、
治糜灵栓、脑心舒口服液

44 华神集团 0790 鼻渊舒口服液

45 金陵药业 0919 脉络宁注射液

46 九芝堂 0989 驴胶补血冲剂、乙肝宁冲剂及颗粒剂

47 三九医药 0999 皮炎平软膏、三九感冒灵、三九胃泰冲剂、
壮骨关节丸等

48 天目药业 600671 妇乐颗粒、复方鲜竹沥液(祛痰灵)
和香丹注射液

49 迪康药业 600466 殷泰洗液、小儿感冒宁糖浆、小儿感冒颗粒、
迪康滴通鼻炎水及大输液系列

50 东阿阿胶 0423 阿胶及阿胶系列产品

51 浙江震元 0705 中药材种植及制品:白术、元胡 菊花、白芍、
丹参、桔梗 、厚朴、杜仲、枝子、乌梢蛇、
金钱白花蛇、灵猫香等。
独一味002219简介

公司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有独一味、参芪五味子片、其
他(脉平片、前列安通片)等。
主要产品一览
序号 药品名称 功能主治
1 独一味胶囊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后地刀口疼痛、出血、外
伤骨折,筋骨扭伤,风湿痹痛以及崩漏、痛经、牙龈肿痛、出血。
2 参芪五味子片 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用于心悸气短,动则气喘易汗,少寐多梦,
倦怠乏力,健忘。
3 脉平片 活血化瘀、用于淤血闭阻地胸痹、心痛病,症见:胸闷、胸痛、心
悸,舌暗或瘀斑等,以及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见上述症状者。
4 前列安通片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用于湿热瘀阻证,症见:尿频、尿急,排尿
不畅,小腹胀痛等。
5 平喘抗炎胶囊 降气化瘀,止咳平喘。用于痰浊阻肺证,症见:咽喉肿痛,咳嗽气
喘,胸满痰多,腕腹胀痛,呼吸道感染,哮喘及气管炎见以上证候

6 止咳祛痰糖浆 润肺祛痰,止咳定喘。用于伤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康缘药业(600557)
拥有妇科、骨科、抗感染、抗肿瘤、心血管等产品系列
【2009-12-03】康缘药业(600557)一批产品列入医保目录
康缘药业今日公告,公司有一批产品被列入医保目录。
根据11月30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康缘药业共有52个品种被列入,其中甲类品种22个,乙类品种30个。桂枝茯苓胶囊、热毒宁注射液、散结镇痛胶囊、抗骨增生胶囊、腰痹通胶囊、天舒胶囊、金振口服液等七个主导品种被列入2009版医保目录乙类,其中热毒宁注射液、散结镇痛胶囊为首次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信邦制药(证券代码:002390)
信邦制药主营业务为中成药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心脑血管类”、“消化系统类”等44个品种,主导产品为银杏叶片、六味安消胶囊、护肝宁片、益心舒胶囊等。公司2008年5月被农业部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净利润4,642万元。
精华制药(002349)
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和销售王氏保赤丸、正柴胡饮颗粒、金荞麦片、季德胜蛇
药片等中成药,以及苯巴比妥、氟尿嘧啶、保泰松等化学原料药产品和部分西药
制剂。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经营范围如下:
生产、加工、销售:原料药[扑米酮、苯巴比妥、吡罗昔康、保泰松、氟尿
嘧啶、盐酸苯乙双胍、丙硫氧嘧啶、盐酸奈福泮、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格鲁米
特、氟胞嘧啶、替加氟、联苯双脂、安乃近、安乃近(注射用)、氨基比林、双
嘧达莫、维生素B1、硝酸硫胺、非那西丁、磷酸氯喹、碘仿、盐酸格拉司琼];
片剂、丸剂、散剂、冲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糖浆剂、煎膏剂、酒剂、
滋补保健品、药茶、饮料、口服液,化工医药中间体、包装材料及相关技术的进
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科研所需要的原辅料、药材、农副产品(除专营)、
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配件及相关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化妆品生产销售;开发
咨询服务;承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及开展“三来一补”业务;汽车货物自
运。

王氏保赤丸 指 公司主要中成药产品,为国家保密品种、国家二级中
药保护品种和公司独家生产品种,用于小儿乳滞疳
积、痰劂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
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成
人肠胃不清、痰食滞者亦有疗效
正柴胡饮颗粒 指 公司主要中成药产品,原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
保护期限于 2008 年 6 月到期,用于外感风寒初起,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
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
感染等疾患
金荞麦片 指 公司主要中成药产品,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用
于急性肺脓疡、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及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有清热解毒,排脓
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季德胜蛇药片 指 公司主要中成药产品,为国家保密品种和公司独家生
产品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功效,除主治传统
毒蛇、毒虫咬伤外,还具有消炎、杀菌、祛肿、化腐
生肌、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对部分病毒感染患者、细菌传染病症、免疫缺陷性疾病疗效
独特
苯巴比妥 指 公司主要原料药产品,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
癫痫作用
氟尿嘧啶 指 公司主要原料药产品,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保泰松 指 公司主要原料药产品,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
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信立泰 002294
公司主营业务为心血管类、头孢类抗生素、骨吸收抑制剂类等药物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包括制剂和原料药两大类,现有主要制剂产品包括硫酸氢
氯吡格雷片(泰嘉)、盐酸贝那普利片(信达怡)、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信力
威)、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信立欣)、注射用头孢西丁钠(信希汀)、注射用帕
米膦酸二钠(信尔怡)等,原料药产品主要包括盐酸头孢吡肟、头孢呋辛钠、头
孢西丁钠等。司目前已取得专利证书 10 个,已受理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18 个,公司还拥有 4 个国家二类新药证书、1 个国家三类新药证、4个国家四类新药证书,58个药品生产批文以及多个临床批文。其中国家二
类新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泰嘉)和地氯雷他定片(信敏汀)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亚洲股市教父: 热钱退潮 炒房暴利时代将过去

千万别炒房!

    热钱退潮,房市短线跌5-10%

  最近房地产市场一系列调控措施成为此次A股暴跌的导火索,今后房市走向如何?对此胡立阳昨做客本报,直陈他的楼市滞后股市“六个月”理论,表示房市降温势所必然,非调控所致。随着世界热钱退潮,短线房地产价格将回调5-10%。

  房市滞后股市六个月,短线将回调5-10%

  眼下房市的调整是经济热点,对此胡立阳表示,过去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股票不好,我就投资房地产,股票好我就投资股票,实际上他们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股市和房市实际上是孪生兄弟,只不过一个跑得快,一个跑得慢。谁跑得快呢?实际上股市走在房市之前大约6个月,一旦股市发生回调,房地产在6个月之后就会跟进,这个经过统计是相当准确的。现在全球股市,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都出现了回档,基本已经回调接近6个月时间,也就是说房地产不出预料之外最近也都会回调,短线回调大约5-10%,而且就像股市一样,回到一个小型的空头走势,“我通常这方面预测相当准确”。

  世界热钱开始退潮,楼市“盛景”难再

  楼市的调整时间会有多长?胡立阳说,这是紧跟股市的,如果股市一直回调,那楼市也回调,将来股市反弹了,楼市差不多要等6个月再反弹,短线方面他认为已经差不多开始接近回调了,长线方面则要看资金流动状况、热钱状况。

  现在全世界热钱都泛滥,很多人担心这些热钱会继续炒作房地产,但胡立阳去年年底向一些奢侈品制造商调研时发现,现在全球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包括私人飞机、顶级汽车,手表等,去年底突然价格推不上去也卖不动了,成交量萎缩,这说明买奢侈品的豪华买家资金开始紧缩,这是一个警训,大家不愿意消费顶级奢侈品,说明全球热钱在去年底达到最高峰后开始退潮。这个趋势一旦发生,对房地产绝对不是大好消息,对于房产投资者来说要注意了,这表示短线要进入修正。

  那么这些热钱去哪了呢?“回家了”,胡立阳说,这是返乡的现象,很多资金回到出生地了,这些资金出生地很多都是美国,从美国流出来以后蹿到全世界炒作,过去资金流出来是因为他们怀疑美元会贬值,现在他们感觉美元有走稳迹象,甚至利率只会调高不会调低了,所以先期部队已经嗅到这个味道了,免得以后大家一起挤得去他搭不上火车,所以一批一批先期部队已经回到美国。这对股市房市都有影响,但对房市影响比较重一些,因为房市比较长期,所以我提出来长期出现房市的暴利几率很小,现在投资房地产和股票一样,要等机会。

  楼市将告别暴利,小夫妻10年收入买套房较合理

  热钱的撤退会让楼市慢慢回到合理价位,但什么叫合理价位?现在莫斯科的房价很贵,每平方米要达到七八千美元,相比之前中国房价还算便宜。但以中国公民收入,目前一线城市房价达到每平方米三四万,又确实难以承受。按照一般美国人计算,买房子花的钱,不要超过你家庭税前收入的三倍。那么中国房价如何才合理?胡立阳举例说,以前听说一对年轻夫妻不吃不喝25年才能在上海买房子,那么也许10年左右就是合理价位。喜欢投机房市的读者要注意了,今后楼市出现暴利机会不多,动辄涨3倍、5倍的几率是零,所以大家如果买房,自住型无可厚非,但要等待好进场机会,千万别投机,房地产暴利时代已远去。

  准备买股了!

    2600点以下是捡钱的好机会

  “我觉得首先我要恭喜所有投资朋友,因为上证指数越来越接近2600点了,只要沪指跌到2600以下,一定要大胆买进,这是很好的买进区域,如果后市真的跌到2300、2400点,那老天爷给你太好的捡钱机会了!”

  什么时候买?2600点下是绝佳买入区域

  为什么2600点下是买入区?胡氏再抛他的1/2理论:此点位由本轮低点1664点到3400点相加除2得来,从短线来说,一旦沪指跌到2600点以下,就进入了一个绝佳的买入区域。而目前市场上一些悲观情绪认为,将会跌到2300-2400点左右,胡立阳认为完全不必担心:即使股指真砸到这个点位,那是老天爷给你太好的捡钱机会了,这个底部空间不会太大。

  不过未来股指若反弹,按胡氏“1/2”理论,也就是股指从底部反弹到一倍的时候,“涨一倍”卖压关卡会非常强大,现在越南、美国、中国台北股市都遇到这个卖压,这个卖压突破的条件是经济景气一定要配合。胡立阳说,3100点是沪指的长期合理价位,只要经济发展不出问题,还有往上至少20%发展空间也就是3800点,但现在来看,世界经济复苏速度慢了点,但是他去年预言的3800点仍有希望,如果经济景气能够配合,在沪指3300-3400点能够形成有效突破,下一站就可以到达3800点了。

   买什么股?“吃喝玩乐”首选,短线客可关注石油走势

  “股票是钱堆出来的,钱潮来自人潮,所以买股票一定要买热门股。”胡立阳如是说。那么在现阶段如何选股?胡立阳表示,现在是牛市第二期,也就是“有基可循”阶段,要循着基本面选股,机会还是集中在“短小轻薄”的股票上,但要买业绩有成长性的。打个比方,如有个股票市盈率是40倍,一年内这只股票业绩如果能成长一倍,让市盈率降到20,那就是好股票。绿色能源股、节能板块等可关注。

  另外,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内需市场,跟内需有关的“吃喝玩乐”的股票要关注,如食品、旅游等。对于那些擅长短线炒作的投资者,胡立阳建议可以关注能源股。最近有色金属、能源板块在石油暴跌拖累下下跌,但不排除年底之前热钱还会把原油炒高,有心人可以注意石油走势,关注这些板块短期机会。

  经济再探底?

    二次危机机会为零

  “发生第二次全球金融海啸的机会几乎为零,因为当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都去防范的时候,它就形成不了危机了,可怕的是大家都不知道的危机。”昨天胡立阳给本报读者吃了颗定心丸。

  美股暴跌不意外,调整期在3-6个月

  对大家议论纷纷的美股乌龙指暴跌事件,胡立阳直言不讳地说:美股暴跌不是意外,就该跌了。胡立阳表示,前不久他在美国就曾警示大家,美股已回涨差不多一倍的点数,回到11000点上时要警惕崩盘,果然如此。胡立阳认为,当股市从底部反弹上来一倍左右遇到“涨一倍”庞大卖压时,会休整3-6个月,这个休息长度会跟经济复苏长度成正比,这次A股休息时间长了点,是因为太害怕导致反应过度。

  欧债危机不会蔓延,金融海啸没第二波

  最近欧债危机,美股暴跌,会引发全球第二次金融海啸吗?胡立阳昨天告诉记者,可能性几乎为零。“希腊事件其实跟股市没有关系的,也不会造成二次金融海啸。”胡立阳说。股市“春夏秋冬”自有规律,希腊危机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目前全世界经济还在“春季”的萌芽复苏阶段,但股市已到“秋天”,涨太多走太快了就会跌跤。

  “第二轮海啸机会太小了,真的有的话投资者又可以捡便宜货了。但我相信同样的情况不会在股市出现第二次。”胡立阳笑着说。

  他认为,现在媒体和网络都非常发达,任何事件不用过夜就可以传遍全球,大家都有准备了。拿这次希腊事件来说,出来后全欧盟国家都去援助,大家都防范了,就没有危机了,二次金融海啸也就不会发生了。



  假通胀可能再次出现,升息速度不会太快

  现在,担心通货膨胀再度发生的言论越来越多,但胡立阳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语出惊人:“我认为全球经济会回到危机前那样一个不死不活、不冷不热、一潭死水的状况,不会出现真的通胀”。

  他说,其实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就是这样一个状况,现在全球经济是回到这种状况,可能会出现假通货膨胀,就是热钱炒作出现市场假性需求,由这种假通胀带来真衰退的情况可能再度出现,但不会比上次危机发生时严重。

  另外目前国内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是正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热钱,但不会很快加息,因为加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出口等方方面面。也正因为如此,全球央行对加息都很谨慎,速度应该不会太快。

  观点PK

    楼市是否降价你要睁大眼睛

    房产真实数据要自己找

  胡立阳警告投资客现在不能再炒房产了,但炼金术投资教育集团董事长宋文彪说,从2008年11月—12月,当时除了投资股票以外,他把剩余的钱在广州、深圳大量买入房地产。为什么这样?“巴菲特说,在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贪婪” 。

  最近五年房地产价格为什么上涨?他提醒,最近五年卖地的数据是过去十年的1/5,供应量那么少,房价能不上涨吗?第二,国家这次房地产调控是不惜代价,甚至颠覆很多传统伦理。“我爸爸、妈妈、妹妹住一套房子,以后妹妹买房子不是要算二套吗?”这样合理吗?国家用这种政策方法去调控,逼着房价要调回来。

  另外,银行在做压力测试,测什么?如果房价跌30%,他们有没有问题。想想现在房价跌没跌30%?现在才打85折,无所谓呀。他还认为,房价数字要自己去了解。“他说给你降价10%,但5楼和15楼房子价钱一样吗?朝南和朝北一样吗?不一样。”把15楼房价报成5楼房价给你,没有跌,只是把楼层换一下。深圳前一个月在大梅沙东部成交一套别墅,房价12万一平方米,一成交立刻把深圳平均房价提上来了。你要在中介公司找到几个熟悉的人,那才是真实数据。

  房产股会有不错的反弹

  炼金术投资教育集团首席操盘手文秋明则认为,房地产股票是这一轮下跌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大盘反弹房地产股票肯定会反弹,而且这轮房地产股票跌幅很大,速度很快,一旦大盘站稳,就会有不错的反弹。

  下波牛市在2011年11月

  “第八波牛市各位已经错过了”,宋文彪说,2009年2月份牛市第八波启动。因为股市底部特征有四个,一是大盘超过20%以上上涨,二是持续盈利效应,三是形成多个主流板块,四是增量资金。反过来,这也就是牛市启动的特征。“而第九波牛市还早着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他现场在黑板上写下了 “2011&#·11”几个数字,还风趣地提醒大家记下来。

  胡氏语录

    麻花糖理论

  我教大家一个麻花糖理论,你买了个小盘股,买进后不要只盯着它,把它的龙头股抓出来,那个板块中最大的龙头股是王,把王拿出来对照,如果龙头股转换了,你的小盘股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龙头股跌1毛2毛不起眼,但会掌握小盘股命运。

  文笔自比白居易

  涨停板,你们听过没有?这三个字的发明者就是我。还有“低开高走、高开低走”,“涨时重势、跌时重值”,“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这句话已经被翻译成17国语言,下一句是“在编织美梦中结束”,不可思议吧,只有白居易才有这种文笔吧!

  成功是吹着口哨起床

  早上,你能吹着口哨起床,不要担心钱不够用,不要想着去调头寸,你就成功了。有些人早上恨不得不要起来,九个闹钟都吵不起,觉得新的一天很沉重,事情很多,压力很大,那么哪怕你是全球首富也不成功。

  听众掌声就是我的钞票

  当年我有机会留在华尔街赚很多钱,但我毅然回到亚洲,目的不为赚钱,是为了进行大众投资教育。当然前提是我在华尔街赚足了钱,让我可以这辈子衣食无虞。我喜欢在台上演讲时听到台下的掌声,掌声就是我的钱,听到掌声感觉就像钱进了口袋。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我的快乐了。

  你问胡答

  问:黄金投资未来前景如何?

  答:现在黄金已被投资者所认同,那未来上涨幅度就有限。任何一个产品,来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觉得很可怕的区域,如果能够站稳,比如黄金站稳1000 了,那就还有20%的空间向上。而一旦黄金到了1200,大家都看好了,这时候风险反而大了。不过黄金还是比较稳当的,很多国家都拿黄金作为储备,全世界会有一个战略平衡点,黄金会很稳,但是对于还有多大的增值空间,我持保守观点。

  问:现在还能投资世博概念股票吗?

  答:世博会期是6个月,6个月后还有一些周边效应,世博也是个招商会,好产品全世界买家看到了,效应会很久,所以未来性要考虑进去,比如绿色能源、环保等产业,对于很多制造业厂商,世博题材可以很久很久。

  -花絮

  胡大师讲台献舞,

  跳着桑巴上场

  热情的桑巴像起伏的巴西股市、跳跃的民族舞像A股……都说胡立阳老师演讲会配合“手舞足蹈”,但现场跳舞还是非常罕见,让读者大开眼界。昨天胡大师上场时,就伴随着动感的桑巴舞曲,扭动起身躯,还号召现场观众和他一起起舞,随后又几度起舞,将现场气氛推向沸点。跳到尽兴之处,全场观众也忍不住站立鼓掌、随舞。

  “你看,我考察巴西股市就发现,太像桑巴舞了,一上一下,涨了又跌,非常富有曲线”,而说到A股时,他也忍不住做起了跳舞的动作:下到了一个地方,就又会反弹。“让我跳足十分钟吧”,胡大师显然跳上了瘾。其实,跳舞固然活跃了气氛,更重要的还是让人们领会了其中涵义:胡大师认为,舞蹈和股市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人在股市中赔钱,就是不会跳舞!”

  昨天的读者挤满了整个会场,连过道上都站了人,听众有上千人。原来,除了南京及周边读者,还有不少深圳、珠海投资者,也追随几位专家的脚步而来。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中药材 广种植为何药效降

 记者调研时发现,某味中药剂量在过去处方中只需要5至6克,而现在有的处方却用了10至20克。

  为什么?因为现在不少中药材质量不稳定,药效下降,用量小了没效果。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很多:过度采挖、中药材生长的“道地性”被破坏、种植结构失衡、药材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整合等。专家呼吁,政府应当尽快破除体制障碍,大力整合职能,科学统筹中医中药。

  一张药方,引出问题:剂量为何成倍涨

  4月23日,在四川双流县华阳场镇南边的城乡结合部,记者看到一个“傅氏中医馆”,房间只有80平方米大小,6个药工抓药,煎药的不是常见的不锈钢电炉,而是5个黑色大土罐,候诊人排起长队。

  位于双流远郊的兴隆镇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而门诊病人中中医治疗年参与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58%,即全镇有7万余人选择中医中药。该院院长齐秦涛是个年轻的女中医,她告诉记者,挂她号的病人每天有20多个。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2009年,四川农村中医医疗量占了卫生服务总量的43.9%。

  走基层耳闻目睹,记者看到了“中医热”,然而,并非一片光明,记者也感受到老百姓的一些抱怨。

  当日,在双流县中医院一位姓邱的男士手里提着两包中药,他告诉记者:他患的是咳嗽,药费共计花了30.25元,他觉得贵。记者拿起他的药方:一共有15味中药。没想到,这张药方引出了令人深思的话题。

  一位中医告诉记者,这张药方的好几味中药,如果放在过去,每味只需要5至6克,而这张处方却用了10至20克。“加大中药用药剂量,这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位中医说,“现在不少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用量小了没效果,用量大了给老百姓增加负担,中医很为难啊。”

  过度采挖,结构失衡,百姓需求难满足

  “现在一些中药材药效下降,一个原因是,忽略了规范化的人工种植影响了药材药力;另一个原因是,生长期不够长,或者没到采摘期,就把野生中药材挖出来,药效也不够。”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说。

  中药材药效下降的背后则是生态恶化、过度采挖等对中药材资源的破坏。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天然药物的日益推崇,中药需求量迅速增长,导致中药药源紧张。据统计,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比如贯叶连翘的提取物,被美国学者发现有治疗抑郁的作用。于是,许多国内的公司大量收购贯叶连翘出口,各地的农民都上山去挖。结果是,好多药材都买不到了。药材的短缺,致使好多传统的药都没法做了。

  “不仅如此,中药材还存在种植结构失衡的问题。”杨殿兴说。

  中药材的种植,现在企业普遍实行规模化生产,大都直接瞄准工厂和国际市场,追求高额利润,而老百姓急需的常规药、低价药材却生产缺额,供不应求。现在名贵中药材在日本、韩国以及西方国家很走俏,有的跨国企业集团不惜重金收购中国名贵药材。四川近年来中药材种植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35.1万亩,产量30.9万吨,产值24亿元,分别较1999年增长了218%、341%、281%,而其中产值亿元以上多是名贵药材,药材同样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老百姓对中药的基本需求。

  此外,专家指出,种植者常受市场的影响,忽略生长周期,价高猛种价跌狠砍,使得人工种植忽上忽下,市场失衡。

  政出多门,医药分家,人参可能变“柴火”

  4月25日,记者回到成都,专程走访四川中医界一些专家,大家谈得最多的是中医中药的管理职能缺乏整合,造成诸多弊端。梳理他们的意见,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国医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医和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几千年来,没有分过家。世代名医无人不既是医学家又是药学家。

  当前,政府有17个相关部门在管中药材,大家称之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杨殿兴说:“中药种植归口农业、林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养殖,但是由于多部门管理,药材种植就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医药分家。比如按照农业的思维,就会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民致富,药材种植跟企业需求结合的多,而跟医疗需求结合的少。”

  杨殿兴向记者举了例子:吉林人参移种海南,虽然种出来的人参大且好看,但是效用小。“效用小,再好看的人参也是柴火。”

  中药材生长讲究“道地性”,讲究水土气候特殊的自然环境,有的甚至不能“搬家”移植,因此才有了川芎、川贝、长白山人参等承传千年、享誉世界的品牌中药材。而现在中药材的产地和品种混杂,中药材变成了农业部门的经济开发作物。

  “‘道地性’变成了‘随意性’,药材的质量和特性怎么可能得到保证?”成都中医药大学一位专家说,“虽然有部门监管,虽有质量标准,但由于医和药分家,事实上监管很不得力。”

  专家呼吁,政府应当有一个部门统管中医中药,由一个部门从总体上对中药材的发展做出统筹规划,从而把中药材的配置和种植与医疗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中式快餐不敵八國聯軍

2010-04-25 工商時報 【吳瑞達】
 2009年速食業排行,西式速食囊括前3名,日式餐飲的味千拉麵居4,中國本土的真功夫勉強位居第5位,儘管第5名之後,皆為中式速食天下,但崇洋的結果讓西式速食備受青睞,中國本土快餐業在市場競爭上仍需加把勁。

 基於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良好趨勢及10億的龐大消費人口,一股速食旋風形成,本土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西式速食不僅改變了中國大陸民眾的用餐習慣與飲食文化,導致大陸餐飲業結構性的改變,更進一步掀起速食業土洋大戰,中國大陸速食市場出現「群雄並起、戰國紛爭」的場面。

 以日式快餐型態進入中國市場的味千拉麵,共擁有398家連鎖門店,年增26.3%。目前,味千旗下門店已覆蓋全國23個省份及直轄市,共70個城市。

 該公司表示,受益於上海世博會影響,占總店數25%、約100家在上海的分店,2010年將為集團貢獻逾25%的收入和獲利。鑒於去年20%的店舖增長,今年收入成長將在4成左右。該公司計畫在5年內將店舖總數增至1,000家。

 真功夫推新品 抓牢消費者

 去年在中國速食業排行第5位的真功夫餐飲,同樣積極搶占市場,陸續推出速食新品,繼去年推出「美食溯源」概念之後,首款產品花雕雞以及「時令滋選」牌也相繼應市,之後再推出「蟹粉獅子頭」等,用意即在抓牢消費者的胃口。

 截至今年3月,真功夫在全中國的店面總數已達347家。真功夫將保持穩定的擴張計畫,預計今年將開店100家,而未來5年內,預計真功夫的店面數將達800~1,000家。

 永和大王 藉世博會一搏

 台資企業中式快餐品牌永和大王,今年同樣將借重上海世博會,奮力一搏,公司計畫在5年內,將店面由現有的200家拓展為700家;同時,要將永和大王打造成中國中式快餐第一品牌。

 據指出,永和大王還積極在大賣場通路,建立門店,同時搶占早餐、24小時服務等快餐領域。

 2004年2月,永和大王與菲律賓快餐巨頭快樂蜂餐飲集團成功合併,永和大王將借助快樂蜂集團超過25年快餐業的成功經驗,力爭成為中式快餐第一品牌。

巴菲特:我的两件投资法宝 “护城河”与 “魔镜”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编者按:沃伦·巴 菲特这位伯克希尔董事会主席素有“奥马哈的先知” (Oracle of Omaha)之称,他的投资公司即不在华尔街,也不在沿海大城市,恰恰就在奥马哈这座美国中西部城市——这里既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其智慧与思 维的集散地。

日前,在一年一度的巴郡公司年会(“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Meeting”)即将召开之际,巴菲特现身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与来自美国100位一流高校的MBA尖子生进行了封闭式对话。

谈 沟通技巧:价值百万美金

我希望你们认识到,笔头和口头交流的技巧非常重要。如果我可以给你们一个建议的话,你们真要在这方面下功 夫。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我现在愿马上掏出10万美金去购买你们每个人未来的10%的现金流。如果你们能把你们的口头和笔头交流技巧再提 高一个层次,你们可以把自己的价值至少再提高50%。

我以前特别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不敢表达自己,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问题。高中毕业后, 我曾经去“卡耐基”的Public Speaking训练班,我都已经写好了一个100美金的check(缴费),但到门口时又害怕,没有去成。后来我回家左思右想,觉得如果我不能克服的 话,这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障碍。后来,我就又去把这个班报了。

我想,人不要怕犯错。我人生中犯过的错,没有任何一个失败或错误,最后没 有成为一个实际上好的东西的。比如,当时我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反倒让我自己能对这个事特别重视。要是我没有在这个方面训练好的话,我想,我都不敢去向我 的妻子求婚,让她嫁给我。

你一定要相信,“信仰”(Faith)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人生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年轻时曾与 我们州最漂亮的女孩约会,但最后没有成功。我听说她后来离过三次婚,如果我们当时真的在一起,我都无法想象未来会怎么样。所以其实,你能犯的最大的错误, 你人生中的最重要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只有在选择未来伴侣这件事上,如果你真的选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多。而且这个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谈 中国投资潜力:皇帝的孩子VS真正努力的人

过去50年中,美国比中国发展要快很多,是因为以前美国有一个更好体制能把人的潜力充 分发挥,我这里说的体制差异是指,你是更鼓励那些天生继承的产业、“皇帝的孩子”,还是去鼓励真正努力工作的人,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是否能获得机会。从这点 而言,中国还有更多的人的潜力可以释放出,而现在的中国也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体制,能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个力量太大了。

我 与比尔·盖茨是在1995年第一次去的中国。在这15年中,中国整个经济经历了非常大的一个成长,未来路上可能还会有一些小挫折,但我觉得,中国未来的增 长是不容置疑的,这个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把人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两个投资法宝:护城河+魔镜

其实,我对 公司运营是一窍不通的,有时候我到工厂去,连男厕所都找不到。但我很清楚我的优势是什么。对我而言,投资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能找到“护城河” (Moat),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哲学——我所投的这个公司或生意是竞争者很难进入与我竞争的,就好像一个护城河一样,我建立起很高的城墙,别人随便攻不 破我,这是我判断要不要投一个公司时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

第二点是,要有“没有利用过的定价权”(Untapped Pricing Power。这个意思是说,我现在可以不去涨价,但是,我随时都可以涨价,我现在先把这个公司买下来,买下后我再去提价。这个定价权还没有完全被开发,没 有完全被用上。

比如,我以前曾投过一个巧克力公司叫“See’s”,这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巧克力品牌。买巧克力很多时候是人们在情人节 或节日时去买,很多时候又是男人买给自己妻子或爱人。通常,他们每年买的时候不会记得去年一年是花了多少钱买巧克力。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我在家 里装了一个“魔镜”,每年快到情人节时,我就对魔镜说:“魔镜魔镜,今年我可以把See’s巧克力提价多少?”这个生意的好处是,它其实每年都在涨价,而 这个毫无影响产品本身的销售量。

(《中国企业家》记者 吴琼整理)

李开复:大多中国人不理解风险与失败

在中国,创业失败即意味着退出创业 领域,而不是从头再来。这种文化限制了创业青年的经历积累,也遏制了创新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编者按:“在过去的20年里,我有幸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等世界级企业家身边 学习成长,我有幸在PC时代经历苹果和微软,有幸在互联网时代经历谷歌,有幸观到这三家世界一流的 公司的成长和成功,我有幸在美国硅谷和中国的中关村崛起时, 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这些职业经验才是我最有价值的资产,我非常希望能 够把这些资产传授给中国青年。”而中国缺少自己的罗恩·康韦Ron Conway,硅谷著名天使投 资人,Google和Facebook的早 期投资者,先后投资了130余家初创公司。这正是李开复离开谷歌创办“创新工场”的初衷。

“创新工场”的模式类似于美国的Y Combinator创业孵化公司, 主要进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投资,帮助中国年轻人创业并打造一批新一代高科技公司。

在离开谷歌9个月之后,李开复在接受美国 科技博客网站VentureBeat采访时,分享了自己对中美创业文化差异的见解:
教育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并非为指导创业而建立。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拥有出色的技能,但缺乏在营销、销售、运营和领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他 们可以成为出色的程序员,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培训。

中国的教育滞后于政府的政 策。中国的教育政策积极鼓励年轻人创业,政府还为此出台了投资和借贷优惠政策。刚毕业的大学生宜通过创新工场或其它方式加盟创业公司,然后再创办自己的企 业。绝大多数刚毕业旋即创业的企业都遭到了失败的命运。
父母的羁绊

中国的长辈通常很保守,初出 茅庐的创业者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对创业这种生活方式持怀疑态度。我曾劝说多位父母允许他们的子女加入创新工场,这对年轻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一条不错的道 路。

创新工场为员工提供的报酬相当于微软、谷歌及百度的 一半,且需冒一定风险。在中国稳定与威望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里,很难劝服年轻人的父母允许自己的子女冒险创业。我曾致信几对父母,并且收到了积极的回 信。不过他们仍然会说“我儿子的成功就全靠你了”这样的话。

对待失败的态度

在硅谷的创业公司当中,失败是常有的事。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表示,失败为他们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经历。一些风投机构也认为,在向目标 企业注资之前,须看该团队有几次失败的经历。而中国的情况却非如此。人们不理解风险与失败。在中国,创业失败即意味着退出创业领域,而不是从头再来。这种 文化限制了创业青年的经历积累,也遏制了创新。

从人开始

Y Combinator如果在开展业务将会很难。Y Combinator很难找到创业公司和适当的人选提供资助。即便面试数百人,也只能挑出两个人。Y Combinator只有转换模式才能在中国生 存,也就是必须从人本身开始,然后再传播理念。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针对自 己的需求接受培训,这一比例将发生改变。目前,创新工场拥有许多技术人才,这也是吸引创业公司加入其中的主要原因。开始招聘的时候,创新工场立即收到了7000余份简历。到 第一个月止,创新工场收到了4万多份简历,有大约30名工程师成为第一批被选中的人员。现在,创新工场的 数据库里拥有超过10万份简历,成为创业公司在遇到招聘困难时的一个巨大人才信息库。

中国需要不同的视角

尽管移动互联网、游戏、电子 商务、云计算产业在中美两国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这些产业在两个国家存在的各种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会对创业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 子:iPhone和Android手机都没有在中国取得显著的发展,因为这些产品过于 昂贵,制造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复杂协议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诺基亚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却在移动互联网服务方面落后。这是中国的开发者们必须努力解决的问 题。

苹果App Store在中国也行不 通。中国人不喜欢付费购买软件。免费模式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中国用户倾向于游戏、音乐、照片和即时通信软件,而不愿为搜索、YouTube和内容浏览付 费,这与美国用户截然相反。开发人员应当根据这些特点调整自己的目标。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亂世六投資 抗通膨防通縮

1. 防禦產業股 2. 新興市場股 3. 高現金部位績優股 4. 通膨連動債 5. 非美國債券 6. 商品與房產 專家力薦

無論未來市場面對的是通膨或是通縮風險,專家建議,民生必需品零售商之類的「防禦股」,都是降低風險的好標的。

美國失業率高、薪資成長緩慢、房市未觸底回升,引起通貨緊縮顧慮,但另方面美國債務高達12兆美元,政府還大印鈔票,卻又加深通貨膨脹疑慮。專家建議六種投資方式,讓投資人不管遇上通膨或通縮危機都能自保。

專家建議投資人撥出10%至20%的資產,進行既可抗通膨、又能防通縮的六種投資。

第一是買進有訂價能力的股票。通膨或通縮都威脅到消費者經濟,投資人選股可傾向無論如何大家非買其產品不可的企業,例如藥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投資策略師說,醫療照護、消費者必需品及農業類股等「防禦型」產業的股價將獲支撐。

第二要買現金部位高的績優股。通縮時,再融資的難度變高,現金多而債務少的大企業是首選,加上這些企業會固定發放股息,就算遇上通膨,股價漲不動,也將支撐投資報酬率。

第三是新興市場股票。新興國家是原物料的主要生產商,而原物料價格會隨通膨上漲,這使新興市場股票成為優秀的抗通膨避險工具。遇通縮時,中國與印度等經濟成長快速的國家也能靠內需繼續擴張。

第四是通膨連動債券。債券對通膨特別敏感,買美國抗通膨公債(TIPS)是抗通膨的簡易方法,投資人也可透過基金購買。

第五,買進美債以外的外國債券。國際債券提供的殖利率高於美債,遇上經濟危機時,美元走勢難料,所以債券組合中挪一部分買外國債券可避險。

最後,買商品和房地產。長期擁有商品等實體資產可能面臨虧損,或者價格漲不動,但短期內可抗通膨。因為原油、食物或原物料的價格會因通膨而高漲。由於商用不動產市場仍有風險,投資人可選擇不專注於單一商用房地產的多元化基金。

就算通膨或通縮威力不如預期嚴重也無妨,因為上述戰略可使投資人的核心持股與債券更多元化,不管經濟走向如何,多元化絕對錯不了。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華潤十年醫藥夢:借力北藥集團謀藥業帝國

4月2日下午,北京國際飯店警戒森嚴,一場簽字儀式在此舉行,北京市領導、華潤集團(下稱華潤)高層以及有關部委官員出席。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與華潤集團總經理喬世波簽署了雙方戰略合作協議,主要涉及華潤對北京醫藥集團(下稱北藥)的整合。

  2000年前後,華潤在國內率先颳起並購旋風,高調樹起打造央企醫藥平臺大旗,為此承接了幾大國企重組。動作之大令全國藥業矚目,但是此後的整合之路一直迤邐曲折,收效遠非預期。

  在華潤醫藥平臺陷於膠著之際,競爭對手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下稱國藥)後來居上,而華潤心儀的上海醫藥集團(下稱上藥)股權亦旁落他人,新上藥組建問世,與國藥集團構成掎角之勢,令華潤左右受敵。

  兵臨城下,形勢緊迫,整合北藥成為華潤打造醫藥平臺的關鍵之舉,並為日後加速擴張奠下根基。

  城下之盟

  4月6日,華潤、北藥所涉上市公司齊齊發佈公告,披露華潤與北京市簽署了《關於共同發展醫藥產業和微電子產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協議要點是,華潤旗下醫藥和微電子業務總部落戶北京,在北京打造國家級的生物醫藥和微電子產業基地;北京市政府支援華潤醫藥與北藥的整合,將提供政策扶持;華潤擬加大在京投資力度,在京建成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龍頭企業、形成完整的醫藥產業鏈。

  目前對外公開的合作僅為粗略框架。知情者對本刊記者透露,細節尚待敲實,基本原則為華潤醫藥獲持北藥100%股份,作為對價,北京市國資委持華潤醫藥30%股份。“條款與兩年多前的方案無實質性區別,無非新瓶裝舊酒。”這位知情者說。

  華潤牽手北藥,可溯源至2006年2月華潤重組華源集團(下稱華源)。華潤由此接手了華源所持北藥50%的股份,北藥另50%的股權分由北京市國資委、其旗下北京國資委經營公司所持,分別為20%和30%。

  此後,華潤一直試圖改變與北京市國資委平分北藥的格局,希望受讓後者手中股份,進而全面控股北藥。接近華潤醫藥的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無力做大醫藥,但又不甘在醫藥領域自削勢力,因此提出持華潤醫藥母體股份之說。

  這一方案非華潤所願,華潤遂向國務院、國資委等諸多方面尋求支援,以期北京市國資委所持北藥股份比例降至31%,由華潤絕對控股北藥,持有69%股份。

  華潤總部盤踞香港、深圳多年,一直享有深圳市給予的諸多優惠與便利,也不願將醫藥總部遷入北京。“在衙門雲集的京城,多有壓迫感。”該人士說。

  然而,就在華潤與北京市的談判遲遲難有進展之時,央企另一醫藥平臺國藥集團猝然誕生,令華潤壓力陡增。

  2009年9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一紙批文,同意國藥集團與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下稱中生集團)合併重組,中生集團整體併入國藥集團。

  國藥集團、中生集團均為國務院國資委所轄央企,前者是中國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後者是國內最大的疫苗和血製品生產供應商,兩者聯合,成為中國醫藥企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更讓華潤焦急的是,2009年10月15日,上藥集團重組方案落定,並於2010年2月1日獲監管部門批准,於是新上藥集團成形,佔據了醫藥老二之位。

  兩大醫藥集團的相繼崛起和快速擴張,令華潤倍感威脅。

  “若不儘快擺平北藥,搶佔更多醫藥資源,機會就會流失。”接近華潤醫藥的人士說,華潤最終接受了北京市的方案。

  將醫藥、微電子總部落戶北京,可增加北京市的稅源,同時北京國資委在華潤醫藥持股,既可坐擁華潤醫藥旗下各項醫藥資產,未來股份又不會被稀釋攤薄。故上述人士又說,“對華潤而言,這一合作出於無奈,屬城下之盟,不足對外炫耀。”

  華潤野心

  華潤歷來以強勢文化著稱,習慣控股並購,但在其志在必得的醫藥業,並購卻屢屢失手。

  早在2000年左右,華潤便銳意進入醫藥領域,先後選擇了一系列並購目標。2001年,華潤擬收購東北制藥集團,因其潛虧窟窿太大而放棄。2002年,華潤與山東魯抗、上藥集團、華北制藥等接觸,均無結果。

  2003年,華潤轉戰雲南白藥(000538.SZ)得手,成為其控股股東雲南雲藥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但在此後雲藥集團重組中被迫黯然退出。

  一路收購,一路坎坷。直至2004年9月,華潤在東阿阿膠(000423.SZ)方有斬獲,從山東聊城國資局手中獲得東阿阿膠29.62%股份,股改後股份降至23.14%,保持住控股股東地位。

  2005年,華源危機爆發,被華潤視為一次絕好的收購機會。最令華潤動心的是華源手中50%的北藥股權和40%上藥集團股權。華潤希冀借重組華源,一舉攬獲這兩大醫藥資源。

  上藥當時在全國醫藥行業銷售額排行榜上位列第一,旗下上市公司上海醫藥(600849.SH)是全國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已擁有一個立足上海、覆蓋華東、輻射全國的藥品分銷體系。

  北藥輸液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生殖健康與計劃生育用藥生產基地。2004年北藥集團銷售收入佔北京醫藥行業的39%,商業銷售收入佔48%,旗下擁有雙鶴藥業(600062.SH)、萬東醫療(600055.SH)兩家上市公司,另有紫竹藥業,還有北藥股份、安徽華源、昆山醫藥、新西北雙鶴四個商業流通企業。

  經華潤力爭,獲國資委授命,承擔起重組華源和打造央企醫藥平臺的重任。於是,2007年國資委又將另一個央企三九集團重組的任務交給華潤,三九集團旗下優質的醫藥資產三九醫藥(000999.SZ)亦進入華潤醫藥的版圖。

  華潤並不滿足於此。華潤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醫藥屬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華潤意欲將醫藥孵化打造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按華潤“再造一個新華潤”的規劃,未來規模擴張、利潤來源,主要冀望醫藥。

  2008年左右,華潤將報告遞到國務院國資委有關領導案頭,提出將國藥集團併入華潤醫藥。

  上藥以生產西藥原料為主,北藥多集中於生產西藥仿製藥,三九的優勢在中成藥,東阿阿膠則是生產中藥、保健藥的企業,國藥則是全國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與華潤手中資源結合,無疑將成為一個完美的醫藥平臺。

  後起直追

  然而,現實擊碎了華潤的夢想。由於未與國藥集團管理層溝通,在管理層的奮力抵抗下,這一提案不了了之。

  知情者告訴本刊記者,國藥管理層此時醒悟,在央企減戶趨勢下,現在已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若要想生存就需儘快做大做強。

  驚醒後的國藥開始快速行動,一方面籌劃赴港上市,一方面加強並購,齊頭並進向前推進。

  2009年9月,國藥成功將中生集團納入自己麾下;同月23日,國藥控股(01099.HK)成功掛牌港交所,募資87.3億港元。2009年其營業收入為650億元,在129家央企中排名第50位,利潤總額排名第38位。

  由此,國藥一舉坐上中國醫藥領域的頭把交椅,搭建起一個新的最大的央企醫藥平臺。目前,國藥還在謀劃吞併另一國資委直屬央企——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

  與此同時,在上海市國資委的安排下,上藥與上海實業集團(下稱上實集團)聯手整合醫藥資產,組建新上藥集團,以上藥集團旗下上海醫藥(600849.SH)為醫藥資源整合平臺,通過吸收合併、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併入上實集團和上藥集團的醫藥資產。新上藥年銷售收入預計在300億元左右,僅次於國藥集團。

  “華潤與上海市的談判很僵,既然拿不到控股權,華潤就主動撤離了上藥。”知情者說。

  失去了上藥,華潤手裏重量級的醫藥資產僅剩北藥。北藥2009年銷售收入269億元,在中國醫藥企業中排名第三。拿下北藥,則華潤醫藥2009年的收入即可增至337億元,超過新上藥,在規模上排名國內第二位。“沒有北藥,華潤醫藥就沒有體量。”知情者說。

  華潤對自身的醫藥團隊亦做出反思,董事長宋林認為,其醫藥團隊缺乏思路,沒有戰略,對收購的企業亦沒有實質性的整合。

  據了解,華潤醫藥團隊將作出大換血。知情人透露,集團總經理喬世波擬讓出華潤醫藥總經理之位,由集團副總經理、戰略管理部總經理李福祚接任。喬世波2007年擔任醫藥總經理,此次讓權被視為對整合不利承擔責任。

  此外,華潤醫藥旗下擬成立一個資產管理公司,原醫藥團隊進入這個公司,處理三九、華源遺留問題,將非醫藥資產剝離到這個公司。華潤醫藥將成為一個超級戰略業務單元(SBU),旗下華潤三九、雙鶴藥業、萬東醫療、東阿阿膠等均成為一級利潤中心。

  “至於下一步發展思路,待新團隊組建後,或有奮起直追的大動作。”知情人士說。

医药央企“5进3”重组收官

商报讯 (记者 肖玮) 暗潮汹涌的医药央企整合终于完全明朗化,随着国药集团毫无悬念地获准并购上海医工院,医药央企“5进3”重组大戏正式落定。不过,业内人士预测,医药央企的整合暂且落幕,但中国医药行业的整合之风将在今明两年越刮越盛。地方国资委下属药企以及民营药企都将走上并购重组之路。

 
  昨日,国资委发布公告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上海医工院整体并入国药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作为国资委整合医药央企的平台,在拿下上海医工院之前,国药集团已经将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生集团”)收入囊中,实现了医药央企的三合一。未来一段时间内,国药集团将和华润以及通用技术集团以医药央企三驾马车的格局并驾齐驱。

  资料显示,上海医工院创建于1957年,是央企中惟一的医药科研院所,主业是创新药物的研发、药品生产、销售,研发力量全国首屈一指。收购上海医工院后,国药集团预期今年的销售收入是515亿元,远期目标是在2015年进入世界500强。而根据国药集团的预测,届时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就销售收入而言大约是16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新医改背景下,医药商业行业整合、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而近期国家要求在国内形成几个医药领袖集团的设想正在初步实现。

  在医药央企格局暂时确定后,三家企业的竞争关系引发外界关注。记者昨日联系到中国医药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但其因参与了此次合并方案的制定而不愿做出进一步评价。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磊对此则表示,“在国药集团现有的医药版图中,已经拥有国药控股的商业网络(占集团收入的80%以上)、中生集团的医药工业资源,如今再补充进上海医工院的科研实力,可以说国药已经打通了医药产业链条。”

  在医药业务与国药有着很高重合度的华润集团,也拥有三九、华源以及北药集团等优质资源。“未来三家医药央企不仅在业务上竞争,更会争夺其他好的医药优质资源。其中,通用技术的压力比较大,因为如果其发展不好,也有可能会被其他两大集团吃掉。”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专家告诉记者。

  不过,在国资委旗下的央企中,中国新兴集团也有少量医药资产。近年来,通用技术集团一直急于做大医药产业,目前,通用技术集团已和中国新兴集团达成重组协议。新兴集团的子公司新兴医药股份公司在血浆制品上很有优势,与其联姻的通用技术在进出口贸易上将获得明显优势。

  此外,今年刚刚完成重组的新上药集团虽然不再归于央企行列,但其实力仍不可小觑。甚至有业内人士将其称之为全国竞争力最强的全产业链医药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相比之下规模小很多,从整个中国医药行业来看,未来几年,将形成以国药集团、华润集团和新上药集团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一位医药专家向记者表示。

  几年前,龙永图曾说中国所有的医药企业产值不如美国辉瑞一家,这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医药产业。目前,组建大型医药航母已经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一大目标。李磊分析说,目前从国内医药工业领域看,外资企业力量很强,商业领域央企占有绝对优势,而从成长性来看,民营企业则走在前面。所以,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将出现民营企业通过抱团来抵御央企,而央企则通过并购重组以对抗外资医药巨头的格局。

煤炭储备将催生产业链变局

 各种极端气候和局部运力短缺带来的煤炭供求失衡使得建立煤炭储备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国家发改委已经启动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计划,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钱平凡提出,“借助数字化配煤系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煤炭储备体系”,更将带来煤炭产业链的变革。
  据了解,目前神华集团、开滦集团等煤炭企业已经在着手建设煤炭储备或物流基地,泰德煤网正在打造煤炭的供应链管理,包括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国投集团等大企业集团也都对煤炭进行储备。
  煤炭储备体系将给煤炭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一变革的方向是什么?会对业内企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证券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对钱平凡进行了专访。
  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动态储备
  中国证券报:我国已经有了原油储备,为什么还必须要做煤炭储备?
  钱平凡:和世界其他能源消费大国相比,我国有着独特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约占七成,而原油仅占两成;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超过1/3,煤炭和天然气相当且都仅占1/4左右。在以石油消费为主的国家中,构筑坚实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相比之下,在以煤炭消费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我国,建立强大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理所应当,但不能认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就有保障了。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不会变化,只是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我国能源对煤炭的过度依赖的现实和未来都表明,煤炭是我国必须储备的战略物资之一,建立国家煤炭储备体系有着无可争议的重要性。
  中国证券报:煤炭不像石油,长期储存会发生自然、变质等,储存还存在污染等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钱平凡:要让煤炭在储备的过程中不但不贬值还要升值,就必须采取“卖一补一”的库存战略和借助数字化配煤技术把静态储备转变为动态储备。火电厂常用的7-15天电煤安全库存管理实际上是电厂自身的“卖一补一”的战略库存。战略煤炭储备库也可以采用这一战略。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煤炭进出,虽然可以实现战略储备的功能,但增加了运行成本,意义不大。如果将战略煤炭储备库和数字化配煤厂建在一起,使得战略煤炭储备库和数字化配煤厂的原料库融为一体,就能够在配煤过程中实现煤炭升值。
  中国证券报:这样的煤炭增值会不会导致下游成本增加?现在已经感觉煤价很高的电力企业能否负担?
  钱平凡:这种直接采购配好的煤会带来电厂用煤的总成本最低。打个比方,电厂就是吃饭的人,而煤炭企业就是种菜的农民。为什么我们吃饭不去农民的田里买菜,而要去菜市场?实际上,电厂自己也能做配煤,但是这个成本很高。首先不同的煤种可能要从不同的煤矿采购,电厂要付出很高的协调成本,包括煤源、运输等;其次电厂自己做配煤也是有成本的,如果配不好,煤的利用效率也会很低。而采购配好的煤,虽然比直接从煤矿采购的煤要贵,但整个成本算下来还是要低一些的。
  不一定由政府投资
  中国证券报:有很多企业也希望涉足煤炭储备。能够做战略储备的究竟是哪些企业?
  钱平凡:目前众多企业参与建设基于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国家煤炭储备体系,有的已经在某些重要港口筹建储备库。本质上,基于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国家煤炭储备体系是把国家的煤炭储备体系镶嵌在商业性的煤炭供应链环节,从而把这些商业性的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改造成国家煤炭储备体系。
  中国证券报:政府在煤炭战略储备的建设中会有哪些支持措施?
  钱平凡:这一体系下的国家煤炭储备不一定需要政府投资建设,但企业毕竟承担着国家煤炭储备的重要职责,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需要在土地、资金、税收、关键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在国家的政策允许或可调整范围内给予煤炭储备库建设用地适当的费用减免,并按工业用地计价;对煤炭储备库富裕的库存煤炭提供贴息贷款,对因政府储备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进行必要的补贴;对运营商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在铁路资源分配上对煤炭储备库优先配置。

汽车市场将走向稳健增长

一季度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汽车市场将走向稳健增长。

去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似的增长后,大家都看好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会增长15%以上,达到1500万辆左右。

从一季度汽车市场的表现看,这个期望值不难实现。一季度,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达到了46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0%,如果这个速度能保持下去,年产销量达到预期是不成问题的。

根据汽车市场一季度的表现,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几点明显的变化,一是小排量汽车的销售趋缓,这与汽车销售优惠政策去年提前释放了市场需求不无关系;二是二三线城市的汽车销售速度放慢,这与消费政策的变化也密切相关;三是中高级轿车和进口车的销量增长较快,显示出市场对高品质、高配置的汽车的需求旺盛。很多售价在20万元到40万元的车型还得排队等候,加价出售。奥迪Q5、大众途观、丰田汉兰达、高尔夫6、CR—V等车型供不应求。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的真实状况,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汽车消费趋向成熟,消费者追求个性化、高性价比车型成为时尚,尤其在购置第二辆车和汽车换代时更为明显;二三线城市地区的汽车消费更为冷静,人们选择低排量汽车时更加谨慎和务实。这些变化已经为厂商所注意,他们深知去年那种状况不是常态,人们不可能像买萝卜白菜一样去买汽车,汽车对大多数人来说,毕竟还是贵重商品,必须精打细算。

今年以来,各厂商加大了新车投放的速度,不少新车换型换代、增加配置提高性能后并没有明显加价,而且厂商也意识到,在生产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忙上市,使待购者排队等候的销售办法并非良策,其结果必然使一部分消费者流失。有专家根据一季度汽车市场的表现预测,今年下半年,不少车型会降价。

经历火爆之后,消费者和厂家都在逐步回归常态和理智,消费者旺盛的需求和厂商积极的供给会共同推动汽车产销稳定增长。

银行乐见新政

 4月15日,二套房贷政策出台的当天,一位去银行“面签”的客户,被要求在利率调整通知书上签字,同意一旦贷款发放前利率发生调整,客户将接受新的利率水平。尽管他购买的是首套住房,仍被银行工作人员告知:“最近房价涨得厉害,利率随时可能上调。”

  相较前一段不温不火的各类地产调控举措,新的二套房贷政策显然得到了来自市场的急切反应。银行内部人士亦很难说清,未来一周是否还会有出其不意的政策调整。

  这一对投机性购房者颇为严厉的措施,在信贷紧缩的2010年,得到了商业银行的普遍欢迎。“过去银行竞相打折是迫不得已,现在集体涨价,各家银行都乐见其成。”一位银行家直言。

  新政颁布次日,工商银行即对外表示,当日起立即开始正式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新签订合同和审批的个人住房贷款实行新规。

顺水推舟

  尽管近来一些主要的商业银行在开发贷款方面有所收缩,但个人按揭贷款依然是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购房贷款增量达到1.4万亿元,是2008年全年增量的4.9倍。不过,由于争夺激烈,多数银行未能从欣欣向荣的房贷业务中获得超额收益。

  多位受访的银行界人士均认为,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房贷新政,整个银行业都将从中受益。

  一位资深银行家表示,在当前贷款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银行手头资金并不宽裕,提高投资者自有资金的支付比例,可以增加银行的贷款乘数,使得有限的贷款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原来贷给三个客户的钱,现在或许可以满足四个客户的需求。”

  早在2008年,监管部门就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对于二套房需执行首付不低于4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但这一指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推行不力。到2009年,政策大幅回调,银行普遍对首套房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打了七折,而二套房则是8.5折,最高的也不过就是维持基准利率。当年度,几乎所有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均低于基准利率。

  因此,虽然按揭贷款规模在2009年大幅提高,但净利息收入并不理想,较2008年出现下滑,或仅仅持平而已。银行并没有能从中尝到多少甜头。

“如果切实执行上述新政,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一方面可以增加银行存款,另一方面贷款的收益也有上升的可能。”一位银行高管表示。

  2009年,由于市场流动性十分富裕,银行陷入对贷款客户的激烈争夺。彼时如果单方面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势必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而且,当时的规定仅仅是银监会出台的业务指引,震慑力有限,加之与其他部委意见相左,所以实施不力。

  上述银行家表示,今时不同往日。首先,过去金融监管部门单打独斗,现在则是国务院牵头,多部门齐心协力,约束力自不待言,而监管部门也会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银行不敢也没有必要公然对着干;其次,新规一视同仁,所有银行都必须执行,无须担心各行利率不同而导致不公平竞争;第三,银行如今贷款规模受限,银行对客户的选择和议价能力有较大程度提升,此时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对银行有利无害,何乐不为?

急就章

  随着个人按揭贷款业务的蓬勃发展,银行放贷的不审慎行为明显增多。

  监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为抢占市场份额,个别银行擅自放宽房贷标准,用各种手段调低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特别是对二套房和多套房,也给予首付和利率的优惠;部分银行对房地产企业和购房人提供虚假资料骗贷的行为也疏于调查防范,假按揭、假首付、假房价等现象有所抬头。还有一些银行为争夺客户,竞相提高给中介的“返点”,一度达到按揭贷款额的1.8%,同时还隐含诸多道德和法律风险。按揭贷款出现了“违约客户数上升、多头违约上升、单笔违约金额上升”的现象。

  为此,监管部门多次明确要求,银行应增强风险意识,拒绝对投资投机行为的融资,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提高三套(含)以上个人按揭贷款的收付和利率要求,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

  在国务院贷款新政出台次日,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要求,防范房地产信贷业务各类风险,实行动态、差别化管理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根据市场、区域和借款人信用状况,贷款利率严格按风险定价,对首付成数实行动态、审慎管理。确保购房真实自住与交易背景,贷前审查应履行“面测、面试和居访”程序,严厉打击假按揭以及非法集资行为。

  “房贷新政有利于银行更好地防范风险,对银行业而言,其影响相对正面。但对整个地产行业而言,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急就章,短期内把问题按住了,根本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而且恐怕还会冒出新的问题。”一位银行业资深观察人士直言不讳。

  一位国有大行北京分行的负责人则认为,新政对投机性住房需求会有震慑力,但不应抱过高期望。事实上,有多种办法可规避二套房限制,比如以亲朋好友的名义贷款买房等,如果没有一整套严谨的措施,仅仅在某个环节上设限,新政的效果执行起来难免会打折扣。

  上述银行家表示,政府需要对房地产行业的角色有更为清晰的定位,把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行业予以呵护,还是作为一种保障居民基本权利的手段,直接关系到政策走向和调控结果。“国有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脱钩,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房地产行业也能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并且有相应的准入要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无裨益。”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跨国药企加大仿制药市场投入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 2010年04月07日 08:01 作者: 肖晓芬


  制药巨头们不得不面临一场品牌药专利到期的严峻考验。近日,全球最大制药商辉瑞公司在韩国一起专利权案件中败诉,而此次诉讼的焦点是辉瑞旗下畅销药品立普妥(Lipitor)的专利权问题。此外,包括赛诺菲-安万特、葛兰素史克等在内的多家跨国制药巨头也面临着品牌药专利到期的问题。

  今后几年,将是药品专利到期的高峰。据统计,2011年~2015年间将有770亿美元销售的专利药到期。由于专利保护到期,跨国药企将面临仿制药的巨大冲击。而与此同时,仿制药市场也将成为未来药企们争夺的又一个市场,除了研发新药,制药巨头们也开始加大在仿制药领域的投入。

  多品牌药物面临专利到期

  近日,多家跨国巨头遭遇药品专利问题。全球最大制药商辉瑞公司起诉6家韩国制药公司侵犯其降低胆固醇药品立普妥专利权案有了结果,韩国最高法院最终维持原判,判定韩国6家制药企业胜诉。至此,持续两年的案件最终以辉瑞的败诉宣告结束。

  对于韩国最高法院的这一判决结果,辉瑞公司昨日(4月6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辉瑞对韩国法院关于立普妥专利的判决表示“遗憾”,并称,辉瑞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其知识产权,并确保其药品研发的长期持续性。

  除了辉瑞之外,全球制药巨头赛诺菲-安万特日前也遭遇了类似的药品专利诉讼。该公司日前表示,已经就一项有关其抗癌药物Eloxatin仿制药的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与3家仿制药公司达成和解,其中包括诺华制药旗下的仿制药子公司Sandoz。

  公开资料显示,未来几年,除了辉瑞公司的立普妥(Lipitor)、万艾可(Viagra),还有多家制药公司重要专利产品到期,包括默克公司的艾泽庭 (Zetia)和科索亚(Cozaar),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文迪雅(Avandia),强生公司的左氧氟沙星(Levaquin)等。

  仿制药厂商加大市场投入

  据统计,2011年~2015年间将有770亿美元销售的专利药到期。2009年,有市场价值达到240亿美元的品牌药将面临仿制药的竞争,比2008年的180亿美元有较大幅度上升。到2012年,这一数据将达到300亿美元。

  随着全球大量受到专利保护的高价药品到期“解禁”,在高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仿制药厂商开始迅速进入抢占市场。中金数据显示,随着这些重磅级专利产品在世界上独占期的结束,仿制药市场可望以14%左右的速度增长。

  在仿制药中,由于国际规则是首仿药拥有6个月的优先销售时效,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对一些品牌专利药的 “首仿”。“以国内首仿药为例,我们准备了许多梯队的产品,外国专利期一过,我们就能在国内上市。这样的产品每年都会有一两个,而后面梯队的临床试验已经排到了2015年。”恒瑞医药有关负责人此前透露。

  对于未来面临公司畅销药立普妥等品牌药专利到期的问题,辉瑞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辉瑞将继续立普妥等的生产,与此同时,辉瑞也将加大在仿制药领域的投入,在仿制药领域扮演更活跃的角色。”据该公司有关人士透露,他们正在寻求与其他制药厂合作,以便在立普妥专利到期后,增加仿制药的销售。

  此外,为应对专利到期问题,全球第三大制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也在加紧业务重组。日前赛诺菲-安万特对外透露,预计到市场大部分合成化学药品专利即将到期,以及产量的不断下降,赛诺菲正在对各类经营活动进行重组。据悉,赛诺菲-安万特重点首先放在化学部门,其重组目标是至2014年,将法国的这部分化学工业演变为生物技术,投入疫苗生产。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顺丰的身世

据说,早在2004年,这家不广为人知的企业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3亿元。
这是一家神秘的公司。

行内人很难看清它的面目。

“他们是老鼠会。”一家同行的快递公司总裁不屑地说。另外一位拥有政府背景的资深人士意见则完全相反,早在2004年,他就建议记者关注这家不广为人知的企业,那一年,据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3亿元。“别看从来不打牌子,申通、宅急送都不是它的对手。”

人们对这些信息难以分辨,因为他们最多只是在电话里听到过顺丰接线员的声音。这家公司很少有自己统一标识的车辆,递送人员开自己的摩托车送货。他们很少与同行打交道,也从来不打广告。公司老板从来没有接受过一次采访,面对中央电视台也一口回绝,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样子。

无论对于DHL这样的国际快递公司,还是宅急送、申通这样的民营企业,这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更有趣的是,这家公司像民营快递公司一样做国内快递,但老板却是一名香港人。

但站在物流圈之外,这家企业则呈现出另外一幅轮廓。

这是一位投资银行的资深人士的描述:近三年来平均50%的增长,16亿元的年营业额,30%的利润率。“中国第一家用飞机做快递的公司?你说的是30年前的联邦快递吧?对于华尔街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好故事。”他甚至为这家公司计划好了前景,“按照15倍市盈率计算,上市能融资70个亿。可以买飞机了。”这位投资人士开玩笑说。

他没想到,这家公司的确正在认真考虑购买自己的飞机。事实上,他们此前已经包下了一家航空公司的全部5架货机,用来承运自己在几条线路上爆满的快件。而上市,也已经在最近被列入议事日程。

“联邦快递?我们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强。”说这句话时,这家名叫顺丰速运的公司,已经不再是13年前广东番禺码头的“挟带人”,而是一家用飞机铺开全国网络的快递巨头。

顺丰速度

王卫,香港人,现年36岁,作为顺丰的总掌舵人,和他所带领的企业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百度上搜索这位身家被估计超过10亿的人物,结果为零。

记者几经周折,从一些接近王卫的人士那里拼凑出了他的历程碎片。

出生于香港的王卫,父亲曾是一名空军的俄语翻译,母亲则是江西一所大学的教师。从小就受到良好环境熏陶的王卫,头脑过人。

十几岁的时候,王卫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小工。后来,他尝试了开工厂等很多种生意,但没有取得成功。不过,在寸土寸金、压力巨大的香港生活,被周边的商业环境、经营之道熏陶,一个精明商人的眼界与才干逐渐形成。

1990年代初,经常往返于香港与大陆的王卫有时会受人之托,捎带货物出入境。眼光敏锐的王卫从中发现了深港快件的商机。从父亲那里借到10万元资金后,24岁的王卫与几个伙伴合作成立了专送快件的公司,并于1993年3月26日,在广东顺德注册成立了顺丰公司。

创业初期,公司只有5个人。那时,包括王卫在内,没有人知道这家小公司会走向何方。

深港线上的挟带人

1992年后,“前店后厂”模式在深港之间形成。深港线上的货运商机,是那个黄金时代的缩影。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跨国企业在两地之间的贸易增多,但政策环境有限,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物流成了瓶颈。“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明天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板说。这期间,很多通港货件被私人以挟带的方式运送到内地,一些专业的“挟带人”出现,每天往返于深港之间。

公司成立之初,王卫不仅是老板,也是“挟带人”,亲自上阵送货。这段经历也让王卫切身体验到一线取派件工作的艰辛。在公司做大之后,王卫也经常在公司的大小会议上强调,一线的业务员才是顺丰“最可爱的人”。

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这个市场没有什么门槛,政策监管缺失,初期的竞争者有很多,但王卫很快从混乱的局面中抽丝剥茧,把业务导入正轨。王卫的手下认为,这取决于王卫“从不做投机生意”的原则。“做走私的人只想走私,你让他做企业,做不来呀。”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量大之后,王卫建立起正常的通关途径,而政策的开放和完善,也给了他机会。把零散的“挟带”生意集合起来,包装成统一快件,系统化的快递运作模式逐渐成型。

做业务的同时,王卫在当地铺建了厚实的关系网。王卫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讲诚信,为别人考虑,看得长远,能够处理好与政府、客户等所有人的关系。”

在王卫的精心运筹下,顺丰的生命力开始展现。许多在这条线路上起家,看似光鲜的企业最终逃不出“昙花一现”的命运,但顺丰的深港货运,却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事实上,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

1997年,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当时顺丰的市场地位以及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作为国企的中铁快运,希望通过铁路打开香港的快件市场,但被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最终被当地海关婉拒。中铁快运了解到,当地已有一家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通港业务,即便自己开了这条线,也拿不到足够的货源。这家公司就是顺丰速运。

快递起步

1996年,顺丰开始涉足国内快递。

顺丰的快递是深港货运的“自然延伸”,最初的产品基本是深港件,需求增长很快,顺丰象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快递市场无处不在的养分。一位最早加入顺丰团队的老业务员回忆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很快,顺丰以顺德为起点,将网络的触角延伸至广东省以外,通过向长三角地区复制业务模式,进而扩张到华中、西南、华北。

在顺德之外,顺丰新建的快递网点多数采用合作和代理的方式。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这种形式和加盟类似,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互相连成一个网络。顺丰各地网点的负责人是公司的中坚力量,他们上缴一定数额的利润,多余的则留下。令人惊奇的是,直到2002年之前,顺丰一直都没有总部,只有一大批广州顺丰、中山顺丰这样的地方公司。

这种“自然延伸”式的扩张,靠的是自发的加盟。因此,顺丰形成的网络并不是有规划的,而是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网络。例如广东省,下属的县城几乎每个都有顺丰的站点,而在经济发展程度较弱的省份,除了省会城市之外基本没有网点。

北方某快递公司的老板介绍说,顺丰采取的方式与其他公司的加盟方式很像,只不过更松散些。比如,加盟是一种公司之间的商业行为,需要办理工商手续,加盟商们使用公司的统一标识,对外承揽生意。小老板们可以把货送到公司的集散中心来走货,但盈亏要自己负责。

由于是业务带动市场,而此时的市场又很容易做,顺丰便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甚至曾采用“人海战术”,期望达到广种多收的效果。

起初,顺丰在业务运作中采取了一种简单的承包方式,给业务员划片、划区,每人负责一块“责任田”。各个片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从开拓到收获,逐渐丰饶起来。一位老业务员回忆说,当时很多业务员骑摩托车取送件,时常有人不幸遇到车祸,断胳膊断腿是常事。“顺丰是我们用命换来的。”业务员拼命换回来的是不菲的收入。1990年代末,顺丰在广东一些城市的业务员,已经有一大批月收入上万元的。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顺丰的网络拓张一路顺风满帆。

老鼠

不只顺丰一家赶上了这个新兴行业的起步良机。宅急送和申通也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尽管与顺丰经营模式不同,但巨大的市场给它们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几家公司后来也成为国内快递业分据天下的“诸侯”企业之一。

2002年成立总部之前,顺丰在全国总共有180多个网点,虽然华东和华北市场进入不深,但名声已经在外。而在九十年代末,国内快递业务在顺丰总体收入中的比例也增加到近40%,顺丰从“香港件”一条腿走路,变成了两条腿走路,有了奔跑的可能。

顺丰在产品定位方面的谨慎策略,被认为是支撑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与诸多“快递优而物流”的同行相比,王卫坚持只做快递,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货。在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顺丰按照客户细分设计了自己的产品价格体系,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钱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中端客户被锁定为唯一目标。服务产品的设计也非常简单,500克内收不超过20元的邮费,上门送货,全国联网,36小时到达。除了收费标准逐步调高、取送件时间逐渐缩短之外,直到今天,顺丰的产品定位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据顺丰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摩托罗拉等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曾找到顺丰,希望其参与物流项目的投标,但顺丰考虑再三之后没有接单。“重货成本大,利润薄,也不是我们的强项。”他说。

快递行业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对于已经形成网络的企业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开拓市场,而是如何维护和提升服务。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自家碗里的肉都吃不完的时候,是不会算计着去别人的碗里抢菜的。

王卫的性格也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可以说,即使是快递我们都未必做到了百分百的深入程度,何况其他。”这位内部人士说。2003年之前,有相当数量的快递公司淹没在物流甚至房地产热潮中,但王卫一直心如止水。

王卫并非对潜在的利润视而不见。为了避免过快增长造成的各种问题,又不在与同行的赛跑中落在后面,顺丰采取了一个独特的策略:用提高价格来控制发展速度。2003年之后,王卫强行把年增长幅度压在50%以下。但同期,顺丰500克次日达的价格从15元提高到20元。“依照这样的速度,顺丰完全可以实现每年100%的增长,但这样会失去平衡。”顺丰的内部人士表示。

这种举措一部分来自主动思考,另一部分则来自曾经的教训。在内部管理方面,顺丰就曾经因为其独特的模式吃过亏,甚至一度造成危机。

收权行动

对地方代理和合作者的放权管理,形成了顺丰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顺丰似乎进入了一条无为而治的良性轨道。1999年之前,王卫曾短暂地离开过公司,每天陪太太喝喝茶,打打高尔夫,乐得做富家翁。但放权管理的方式很快给公司带来大问题。

一心扑在市场上的顺丰,网点和人员逐渐增多,被“承包”的各个片区开始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在一些片区,员工只有自己的经理,不知有顺丰的老板。而一些地区负责人的行为出格,无法约束,与顺丰的关系日渐紧张,大有形成诸侯割据之势。而个别权力和影响力过大的负责人,甚至把业务带走单干。“老鼠会”的名声,在此时开始悄然传出。

王卫性格中强硬的一面开始凸现。1999年,顺丰不动声色地开始了全国的收权行动。

王卫的收权方式是一刀切,想留下来的,产权全部回购,否则走人。从用钱来解决问题,到摆平各种各样的威胁、恐吓,经过两年的“整顿”,顺丰的架构和各分公司的产权明晰起来。为了将代表话语权的所有资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是在创业中跟随他十几年的人,王卫也不分给一分钱的股份。据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将曾经供职于公司的父亲与姐姐拒之门外。

2002年,历经人员大清洗、组织结构大变革的顺丰,终于成立了自己的总部。此时的顺丰,从上到下完全成为王卫“一个人的企业”。

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与顺丰从一开始设计的战略密切相关。

由于采用分成的管理模式,业务员会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在片区负责人的带领下,业务扩展的速度是飞快的,但权力和影响力过大的负责人很容易把业务带走,这个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顺丰一家。对此王卫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增加顺丰对客户的粘性。别人承诺48小时到,我能做到36小时。今天别人也做到了36小时,我就把速度缩短到24小时。这种优势的背后是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在这方面,顺丰从来都舍得下本钱,花重金。

一些负责人离开顺丰之后,凭借自己片区的业务资源,或自己开了快递公司,或者转投别家,但鲜有成“大气”者。归根到底,无论是自己做还是加盟别人,他们承运的快件都快不过顺丰,至少都有半天的差距。而客户一旦发现这些差异,又会回来再找顺丰。也恰恰是这个原因,王卫在收权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公司造成元气上的伤害。

同时,王卫的慷慨大方也是有名的,留下来跟着他干的人都很忠心。

王卫对一线开拓市场的负责人从不限制成本,只要他认为可以做,值得做的事情,哪怕收益很少,投入很多,他也会全力支持。一些负责人建立网点,想节约成本,只买了少量的电脑,但王卫认为电脑是办公用的,如果不够是没法做好事情的,随即主动拨钱购买。据说,地方负责人拿给王卫报销的票据,无论数额多少,王卫总是看都不看就签。

顺丰的工资高是出名的。一般快递公司的递送人员,月薪一千出头,但在顺丰,两三千很平常,八千一万也不算高。管理层的薪酬,同行公司给十万,顺丰至少要翻一倍。一些创业之初的有功之臣跟不上发展了,王卫从来不会扫地出门,而是高薪奉养起来。

完成调整后的顺丰,从2002年开始正式向华东扩展,随着管理进入正轨,王卫的目标也从自发复制,转向主动铺开一张全国性的立体网络。

用飞机运快件

成立总部不久的顺丰,便遭遇了SARS。

2002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顺丰的大本营广东成为SARS肆虐的重灾区。幸运的是,对于快递行业来说,SARS更像是一个机遇。因为很多人选择了足不出户,快件的投递量一度反而有所增加。不过,对于顺丰刚刚起步的全国扩张战略,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王卫的精明又一次体现出来。

疫情期间,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2003年初,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速递企业。

据顺丰高层透露,扬子江快运目前的5架737全货机,全部由顺丰租下,其中3架用于承运自己的快件。这种全货机载重15吨,往返于广州、上海、杭州的3个集散中心之间。除了专机以外,顺丰还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国内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负责快件在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运送。

用飞机运快件的成本不菲。据了解,其广州—上海—杭州—广州的租机价格为每小时2万多元人民币。

不过,这让顺丰在服务时效性方面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通过租飞机,顺丰实现了全天候,全年365天无节假日派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干线,即便头天下午6点取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而且顺丰所谓的高价,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也足以接受,多次提价之后,500克以内的快件也只有20元。

凭借革命性的服务,2003年之后,顺丰的货量增长迅速。每年增速都在50%左右。迅速增长的货量形成的规模优势,抵销了包机增加的成本。这种良性循环,又进一步巩固了顺丰在速度方面的优势。王卫在把顺丰推向全国的第一步棋局中,取得了速胜。

在手下人看来,王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动物”。他的成功源于对经营和管理研究的痴迷。

更大的轮盘赌局

完成租机一役之后,王卫很快将更大的目标摆在自己面前。

从2004年开始,“发展民族速递业”的口号开始与顺丰的LOGO相伴出现。顺丰一位高层提醒记者这句话中值得玩味的地方:顺丰从来没有把宅急送和申通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是希望自己作为民族快递业的代表,与国际快递巨头一争高下。有趣的是,这个目标与宅急送不谋而合。

2003年之后,顺丰凭借包机便利,以低价香港件做主打产品策略,横扫华东至整个中国,迅速完成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进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到2006年初,顺丰在国内已建有2个分拨中心、52个中转场,拥有2000多台干线中转车辆以及11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国内20个省100多个大中城市(包括香港地区)及3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

在顺丰的计划中,华东和华北是主攻市场。而在这两个市场中,早已有另外两家快递大佬申通和宅急送占据。

华东的霸主申通是顺丰忌惮的一个对手。尽管顺丰说市场是无限大的,但在全国布局中最重要的华东市场,顺丰一直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长江三角洲有“快递金三角”之称,据称拥有相当于中国80%的快递市场,潜力巨大。顺丰在华东的布点包括上海、武汉等城市,业务量一直屈居申通之下。而2003年之后,申通也开始把顺丰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采取有针对性的竞争手段,这让顺丰的异地扩张难度加大。

据顺丰内部人士透露,华东市场今年最多持平。而在华北市场,还处于赔钱赚吆喝的阶段。

与此同时,顺丰的王牌“直营模式”在扩张过程中也暴露出弊病,这成为王卫新的挑战。2003年,为了应对扩张中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顺丰曾大肆招聘了一批新鲜血液,补充到各地新设立的网点中。但靠管理和知识能力招聘进来的新人,和靠自己拉单子做起来的老人之间,很快出现了不兼容的问题。很多新人不到半年就被迫离开。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企业文化的问题。但有人认为,究其根本是顺丰赖以发家的直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更大规模、更加规范化的企业运作。据了解,目前顺丰正在用IBM为下一步的管理变革做咨询,但调整方向不得而知。

“经济动物”王卫显然更加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向记者表示,顺丰还没有资格以一个强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眼下更重要的工作解决自己存在的“太多问题”。

眼下的困难还不足以妨碍顺丰维持高速增长。据顺丰内部人士消息,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在16亿元左右,与申通相差不多。而根据来自一位接近顺丰高层的人士说法,顺丰的收入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13亿元左右,以这个数字为基准,乘以最近两年每年50%的增长率,2006年的收入应该将近30亿元!

一位接近王卫的人士,对后面计算出来的数据予以否认,不过他表示,即便30亿元也不是王卫的目标,因为“他不是一个经常回忆过去的人。”

新探险

2006年11月15日,顺丰华北总部将搬到位于北京空港物流园。10月底,在即将进驻的新址,记者看到推土机正在最后清理场地,配送中心仓库内的分篮也已经备好。

同一时间,顺丰位于北京东郊的黄港配送中心也开始筹备搬家。10月28日,几辆粤B牌号的商务车停在门口,旁边散杂停着十几辆业务员的QQ轿车和摩托车。此前一天,华北公司的预算会议刚刚在此结束,搬家也是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在这个地处偏僻的地方,看到门口挂着的简陋木牌子,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面驻扎的竟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公司。

更大的计划正在酝酿之中。

记者了解到,顺丰计划在2008年前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目前的航空销售工作已经启动。顺丰高层对记者说,“一两年之后我们会接受你的采访。”这句话似乎暗示着,顺丰已经为自己的高姿态亮相定好了日程。

在此之前,IBM已经派出几十人的团队常驻顺丰,为下一步的管理架构调整做参谋。同时,顺丰购买了5000台业内最先进的手持终端,用来装备一线的取送件人员。分析人士认为,顺丰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是依靠互相依赖的两个点来支撑的。一个是永远比别人快一步的后台支持系统,一个就是能充分调动业务员积极性的分配体系。采购更多的设备显然是为了前者,而重金聘请IBM作咨询显然是希望规范后者。如果这两个拳头抱在一起,横扫华北市场,甚至东北市场都只是时间问题。

“王卫的那套在北方吃不开。”一位北京的快递同行说。不过他也承认,顺丰已经大到不用说话就能让人感到压力的地步。在他看来,眼下顺丰的掣肘在于直营的管理模式,如果营销模式能够顺利改变,用汽车运快递的任何公司都无法打败用飞机运快递的顺丰。

直营快递大军走向何方

顺丰的直营大军是被最多诟病和投以怀疑眼光的。

从1996年到2001年之间,在顺丰的网点铺设中,个人承包、挂靠与直营等方式并存。2002年之前,顺丰多数通过先与当地公司合作,最后再逐步收回的方式,发展自己在地方的网络公司。例如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顺丰都是先以一家叫做威时配的公司为切入点,通过“先合作、后收回”的方式最终进入市场。其中,上海的顺丰公司就是在经历了5年半的合作之后才正式成立的。

这其实是一种个人承包的方式,每日合作方收派多少金额,都要与顺丰之间开具发票。

对于资源并不雄厚的地方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采用这种方式,显然容易奏效。但这种不规范的管理方式加上刻意低调的风格,也给对顺丰不满的人留下了口实,“他们是见不得光的老鼠会。”一位快递同行说。尽管没有做过深入调查,但在他眼中,顺丰所谓的“直营”和声名狼藉的传销差不了太多。

王卫从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但他必须面对直营大军的利弊之间做出选择。

2002年之前,顺丰的客户资源全部在地方诸侯手里,一旦成熟,随时可以走掉或者他投。此外,直营人员经济上非共同体,管理上需要协调,加上服务能力参差不齐,顺丰很难保证统一品牌下的统一服务水平,甚至有可能出现对品牌的负面影响。这直接促成了王卫的收权行动。

2002年顺丰完成收权之后,这种直营模式并没有完全改变。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宅急送的车是公司的,人员是总部按业绩发工资;但顺丰是按件计酬,人们自己带着摩托车和汽车加盟。对于顺丰来说,直营大军是为其打下第一片江山的王牌。顺丰目前有3万多名员工,大部分是直营模式下的揽收人员。

这种刻意保留下来的方式,也是顺丰当年赖以成功的基础。王卫曾经从收派员干起,了解最下层人员渴望赚钱的动力,以及这种动力对一家公司意味着什么。自己带车加盟顺丰的业务员,一人会分到一个片区,在这片责任田里,揽到一件货就有一件货的收成,上不封顶。对于很多创业无门的农民工来说,这是一次赌博的好机会。只要肯干,总会有所收获。2003年,广东某地的一个业务员从零开始,拉着老婆、兄弟一起入伙,竟然一气做到每月提成收入4万元!

直到目前,顺丰大部分收派员仍自带摩托车或者汽车拼命地在属于自己的片区里耕耘。

这种所谓“直营”,与此前的承包已经有所区别。所有收派员都由顺丰总部统一管理,总部控制了路由与客服,也就等于控制了货物流向。顺丰总部客服统一对收派员进行客户分配,也保证了客户的留存及对公司的忠诚度。据了解,为了防止客户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分配悬殊过大,上文提到的月薪4万元的业务员,后来其负责的片区就被总部下令一分为二。

2002年之后,顺丰改善和加强了这种模式。形成了一种业务员只有依附公司才能够存活,但薪金与福利又明显高于同行的激励机制,业务员这个代表市场层面的主力军被牢牢稳固在组织基层。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没有绝对完美的商业模式,这种直营模式的弊病也为数不少。

首先,这种模式受资金的影响很大,在直营模式下,只能用盈利的资金来建立新的公司,顺丰从来不使用银行的钱,建立新点的资金均来于盈利公司。比如上海公司的成立,资金来于附近盈利的浙江公司。同理,广东赚了钱,才可以去投资华东地区。一旦公司的资金链产生问题,下一步的扩建就会受到关键性影响。其次,直营模式下,所有网点的管理理念都为总公司统一策划,一旦总公司方面有半点战略性失误,很可能造成全盘皆输的惨局。

事实上,当顺丰的规模扩张到全国之后,直营大军管理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

按照顺丰的激励机制,基层业务员按件计酬,做的越多赚的越多。于是,收派员往往拼命似的跑自己的小生意。很多跑市场的业务员,白给经理的职位都不做,因为其收入并没有做一个自由的业务员丰厚。反之,一旦将这些业务员用血汗开发的片区划分出去,其心情可想而知。于是,管理人员只能从外面招聘。

但从外部招聘又暴露出内外不兼容的矛盾。知情人士透露,2003年,顺丰在北京扩张,招进了一大批人,但后来很多又退了出来。“老人很排斥新人,怕抢他们的饭碗。”一名2003年曾短暂加入顺丰的管理人员说。他认为,王卫是想做一些事情的,但到了中间一层,味道就变了。

员工也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幸福”。在直营模式下,顺丰与员工之间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所以与其他快递公司相比,顺丰的考评制度显得非常苛刻,很多情况下,员工与公司的利益冲突势不可免。很多顺丰的员工都对一种名为“罚点”的制度深感恐惧。

一名顺丰的收派员在网上这样留言:“累,一个字说到底还是累。想早日脱贫于是就咬紧牙关买了一台车,那就玩命的干吧。交警抓,我不怕!为了赶时间,几十公斤重的件要搬上六楼,我也不怕!为了早日把债务还清,遇到无理客户我也不怕!因为客户是上帝。我怕的是弄不好,两个问题件就把我赶走!我怕的是,要是和上级弄不好关系,他就会无情地把我的地盘残酷割让出去,让我并不是很肥沃的土地再次缩水!”

顺丰的管理模式从快递业诞生至今未有先例,很多人就此认为其是不合理的。但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顺丰的成功经历,让人很难对其下一步的发展做出判断。

王卫曾经试图改变现状。随着市场对销售需求的日益增加,2004年底,顺丰正式成立市场部,试图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这个部门的主要功能是协助业务员开发销售。但顺丰十几年来形成的“业务加销售”模式积习难改,据内部人士透露,目前顺丰的市场还是业务员打下的那片天地,新的尝试并未奏效。

“真实的顺丰每每在审视检讨自己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实在存在太多问题了。”王卫表示。不过,留给王卫思考的时间并不会很多,摆在眼前的压力,已经到了必须让他做出抉择的时刻。

隐身王卫

2006年10月27日,距离顺丰华北配送中心开业仅有半个月的时间。诺大的新建园区,所有关于顺丰的符号,只能在一块牌子上找到——“禁止入内”。

这并不是顺丰低调的唯一表现。创业13年,很多同行都不知道王卫的样子。在顺丰旗下的2400辆配送车辆上,很少有顺丰的标志或者符号。如果不是留意到掉了漆的木牌子上的几行小字,你会以为顺丰华北总部只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小院。在匆匆而过的顺丰收派员身上,除了与衣服颜色融为一体的SF标志之外,你也看不到任何更多的烙印。

对于提供社会型服务产品的快递行业来说,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低调的一家企业。顺丰固执地让自己和别人相信,“口口相传”是最好的品牌推广手段,但也因此被同行戏称为“老鼠会”。

不过,王卫的低调隐藏不了顺丰的成功。从偏居广东一隅的小公司,到年营业额十几亿元的大集团。几乎没有任何推广手段的顺丰,在与申通、宅急送的赛跑中居然跑到了最前面。并且,顺丰早在2003年就成为中国最早用飞机运送快件的公司!

很长时间以来,王卫的个性是这种神秘的唯一注解。不过记者了解到,王卫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经济动物”。用飞机运送快递,招聘高学历管理人员,用IBM做咨询,购买最先进的手持终端,一切看起来都是一个企业家正常的思维方式。2003年爆发SARS的时候,王卫捐出的善款在广东省名列第二。种种信息显示,这应该是一个有经济眼光,同时不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形象。

王卫在隐形衣下极力隐藏的,到底是独家的商业机密,还是难言之隐?

在顺丰一位高层看来,王卫的不事张扬,与顺丰产品定位有关系。“王卫不是爱说的人。我们的业务也用不着说。”这位人士强调说,顺丰的产品定位是小件高价值的货品,比如商业票据等,以快件递送为主。这种产品服务更看重商业用户,本身就有很大的忠诚度,不会因为几个广告就改变选择。而一旦自己的产品形成了口碑,即便不去宣扬,也总会得到机会。

这种思考问题方式其他人未必接受,但在顺丰内部的例子比比皆是:很长时间不设置800免费服务电话,据说是因为他们认为真正讲求时限的客户不在乎几角钱的电话费;与之类似的还有对外公布的快件价格无折扣,无优惠(月结客户同样没有优惠);愿意承运文件而不愿意承运包裹,因为他们认为文件的风险小而利润大,此外机场等运输渠道的野蛮操作容易造成包裹损坏;在顺丰,还有不做单票5000元以上的业务,不为同行送件等奇怪的规定。

顺丰的所有决定都由王卫做出。不过在员工眼里,王卫并不是一个怪人。他也是一个很讲企业文化的人,顺丰的宣传橱窗和别的公司一样办得有声有色。在一位接近王卫的人士看来,“他只是不想说大话而已”。

如果说产品定位可以改变的话,邮政则是无法逾越的红线。这或许是顺丰埋藏在隐形衣下的最大痛楚。

从2001年开始,邮政与快递之间的矛盾激化,邮政部门开始大肆查抄快递公司的非法货件。之后,围绕几易其稿的邮政法,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博弈。邮政与四大跨国快递巨头在国际线路上无法竞争,实际上打压的真正目标是民营快递,要从后者夺走的市场中抢回市场份额。顺丰承运的快件是小件,很多是文件和单据,也是邮政最敏感的货件。据了解,在创业初期,顺丰就没有少挨罚。最多的一年,顺丰被罚款达500万元之巨。

与申通的言辞激烈相比,顺丰似乎并不太在乎钱,罚金交得很痛快。在这些微妙的事件中,王卫仍保持了一贯的沉默。他从来不出现在与邮政争论话题相关的会议上。“你罚多少,我们就交多少。”一位顺丰内部人士透露说,王卫对此明确表过态,不与邮政计较。

据说,王卫跟公司里的人讲了这样一番道理:没有邮政,也就没有顺丰。试想,没有邮政,如今的快递市场肯定被国外快递公司垄断了。民营企业实际上是在邮政的庇护下,才有了今天做大的时间和机会。邮政罚点钱,就当是感恩了。据顺丰内部人士说,“王卫是个懂得吃亏的人”,而且,王卫是在香港长大的,“是个守规矩的人”。

顺丰是和邮政碰撞最少的快递企业。顺丰刻意淡化公司的标识,也是这种低姿态的表现:虽然惹不起,但顺丰并不想招摇,让矛盾激化。不过,顺丰对邮政的策略只能是权益之计。随着顺丰规模的不断扩大,双方能否和平相处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融资就是摆在王卫面前的一个难题。“要是邮政天天查你,你是永远上不了市的。基金也不敢投钱给你。”一位投资顾问说。

决定性的变数是《邮政法》的立法。不过根据现在的情况看,就算《邮政法》出台,对快递企业也很难有多少改变。在最新一稿的《邮政法》草案中,口水战仍在继续。无论是150克还是350克,总之会有很多业务将远离快递。而如果采用委托制,快递则将沦为邮政的打工仔。分析人士认为,最近邮政的政企分开并不彻底,邮政EMS的市场化之路还很长。

在这种局面下,王卫采用低调的态度,或许只是一个不得以而为之的可悲现实。“顺丰的确有很多问题,但它的起点,实际比30年前的联邦快递是要高很多。唯一不同的是,美国开放了邮政,但现在中国还没有。这实际上决定了顺丰的发展是有天花板的。”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林少陽 投資風格論輸贏

2010-03-03 am730

投資可以很刺激,亦可以很沉悶,一切存乎一心。一個人的投資風格,足以反映其性格,不同性格的投資者,自然而然會發展出不同的投資風格。

本港著名基金經理、去年自立門戶創辦投資管理公司的林少陽,在其早前推出的新書中,再次與讀者分享其多年「作戰」經驗及心得,將宏觀經濟大勢與個別股分分析合流,提出簡單要訣助讀者掌握估值方法,及如何選出具潛力的股分。當然在深入了解投資的要訣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現在屬於哪種投資風格,以及從最基本的投資分析入手。

本文節錄自《價值捍衛戰》(作者:林少陽 / 天窗出版)

失敗的投資風格:

對於性急的投資者,不會容忍手頭持有的股份股價紋風不動超過一個交易日。對於膽小的投資者來說,不會容忍手頭的股票賺蝕超過10%。對於膽大的投資者來說,若不能狠狠的賺一筆,寧可狠狠的輸一鋪。只要一日留在市場,這批膽大包天的投資者結果只得一個:狠狠地輸掉之前狠狠地賺回來的一切。對於害怕輸錢的投資者來說,結果永遠適得其反,因為他們以為帳面損失不是真損失,到了被迫止蝕時已鑄成大錯。對於耳仔軟的投資者來說,他們很容易為一個投資意念而感動,同時付諸行動,卻在買入後,從來沒有想過一旦錯判形勢的退市策略(Exit Strategy)。對於花心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會同一時間投入資源於不同的投資意念,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培育數十個孩子健康成長,而每位孩子投入的資金,是否足夠其成才。

成功的投資風格:

對於膽大心細的投資者,他們會夠膽提出與群眾相反的全新意念,並花上大量時間搞清楚,究竟是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是眾人皆醒我獨醉?對於理性重於感性的投資者,他們只重推論不重靈感,雖然數據偶有錯失,往往反應太慢,但好處是不會做出一些違反常理的投資行為。對於重視質量多於數量的投資者,他們認為投資者買的是人,不是數字,他們對管理層的誠信、領導能力及商業觸覺,評價重於其資產負債表。你究竟是哪一類投資者?

放大長處 控制缺點

沒有人是完美的,大家亦不必強求自己做完人。實際可行的辦法,是找一面不會扭曲自己性格的鏡子,客觀地將自己的長處及缺點,逐一寫在紙(或電腦文書檔案) 上。當自己每下一個重要決定前,不妨拿這張貓紙出來重看一次,問清楚自己是否有意無意之間,再次犯上相同的錯誤,這是減少我們犯錯的有效方法。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跟一個事業成功的人一樣,最大的共通點,是他們都勇於面對挑戰,亦不怕犯錯,但最重要是他們都不會容許自己犯上相同的過錯超過一次。當然,我相信只有極少數的成功人士,能真正做到這樣,凡人如你及我,未必有能力錯了一次之後即時學精了,但這亦不打緊,因為即使重複犯錯,只要不是致命的錯誤,我們還是有機會作第二及第三次嘗試。對絕大部分凡人來說,「不讓自己犯兩個相同過錯」,是一個人生目標及自我要求,若能夠做到八十至九十分的人,除非運氣真的劣透,否則事業很難不平步青雲。對更多普羅大眾來說,只要我們一生人掌握到一至兩個重要的機遇,已經足以改寫人生。

李開復在其著作《世界因你不同》中,對此有頗為深刻的描述。李氏畢業於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在獲得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隨即成為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教授,及後先後在蘋果電腦及SGI多媒體軟件部任職全球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以及谷歌(Google)環球副總裁及谷歌中國總裁。2009年9月,他放棄高薪厚職,以及價值可能達天文數字、未來四年行使谷歌上市股票的權利,走另一條辛苦的創業路。該書的出版日期,剛好是他正式離職那個月份,而這本書就像為了解答他為何離職創業、同時鼓勵年青科學家創業而寫成的。

他相信,只有忠於自己內心(follow my heart)的選擇,才能激發起身體最大潛能,而人的生存意義,在於為這個世界帶來一點不同(make a difference to the world)。當人發揮最大潛能的時候,你會知道,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你,會跟有你存在時有多不同。

積極找尋機會作出理智抉擇離開谷歌後,李開復創辦創新工場,現任該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創立創新工場的目的,是協助中國年青科學家圓夢,由他擔任創業導師,將年青科學家的新發明或新意念,就像經過哈利波特的神秘魔法,將天馬行空的意念,轉化成足以改變人類一些生活小節、或改變他們一點生活方式的小商品。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父母及所身處的社會環境。

然而,我們卻能選擇,以不同的人生態度,面對我們的命運,並在人生的重要交叉點上,作出改變自己一生的抉擇。從這個層面上,我並不認為人生下來,就是一個被命運搬弄的布偶公仔。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無論是投資還是做事,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只有持這種態度的投資者,才夠膽在市場一片慘淡的氣氛之下入市,在別人仍未立定主意時,開創自己的事業。不是每個人都有李開復的能耐,有足夠的能力與膽識,為自己及年青人開創一盤前人未開創過的事業,但是即使你做的不過是很多人曾經做過的事業,只須走前別人一步,已足以讓你捷足先登。在投資市場上,早別人半步,效果已經差天共地。

記得「投機之王」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被問及怎樣才能夠成為一位成功的投資(機)者,當時已經歷過多次人生大起大跌的他,竟然答道:「我不懂。」他解釋,要投資或投機有成,必須以經營一盤事業的心態經營這盤生意,並不是像一般業餘投資者一樣,只是偶爾參與買賣,當做業餘的興趣,這樣做能夠成功的機會是微乎其微。因此,問如何能夠投資(機)成功,就像問一位經驗老到的律師如何打贏一場官司,或一位外科醫生如何在手術台上大顯功架一樣。試問一位業餘高爾夫球手,如果每星期只是到球場揮幾下球桿,又怎可能打敗老虎.活士(Tiger Woods)?

當然,其實你不一定要在高球場上打敗活士才算是一位成功人士,因為你的婚姻生活,很可能遠比他的美滿,或者你的羽毛球技術,比很多人優勝。同樣地,如果經過不斷的嘗試,你的投資成績還是一敗塗地的話,你可能要認真的想想,自己是否適合經營這盤沒有固定退休年齡的投資事業,你只要專注自己擁有競爭優勢的職業,一樣可以過著快活的人生。不懂得投資的人,可以透過儲蓄計劃,定期投資於指數基金,例如盈富基金(2800)或恒生H股指數基金(2828),一樣可以達到跑贏通脹及資金保本。

作為業界的一分子,我不應反對投資者認購基金,但是我相信「力不到不為財」的道理,投資者在買入一隻基金,將資金交託予基金經理之前,最好是先解其投資策略是否符合你的個人需要,以及相關基金經理是否擁有一位成功基金經理應有的特質。即使是將資金交託予他人管理,亦不可鬆懈。

投資分析.五式入手

要洞悉先機,必須有前瞻性。最基本是閱讀財經新聞,而涉獵本地及國際政治新聞亦很重要。老實說,沒有經濟學、財務學及政治學入門常識的投資者,要正確解讀政治及經濟新聞,每日市場的訊息,其實非常困難。如果你自問略欠入門常識,應該找一兩本相關的讀物「惡補」一番,並找來一兩位經濟學、財務學或政治學的大學畢業生做啟蒙老師,練習投資分析的基本功,應可事半功倍。

一. 一切從估值開始

對我來說,投資最重要的指標,是投資的項目是否物有所值。而判斷一隻股份是否物有所值,主要考慮的因素是:第一,公司的行業前景是否優秀,這是投資一項資產最重要的考慮,因為如果一家公司所身處的行業前途未卜,即使是最優秀的企業,亦英雄無用武之地,再便宜的價錢,亦不代表那是一項具長線增值潛力的投資。

第二,是管理層的質素及誠信,他們是否具備足夠的野心將盤生意做大,同時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應付行業競爭與經營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以及願意將業務壯大得來的成果,與所有股東共同分享。

第三,就是我們買入的價錢,是否合理。因為即使是一盤最優秀的生意,如果買家付出的代價太貴,亦可以是一項很壞的投資。分析個別股份,要兼顧的東西較多。反之,考慮市場水位的高低,相對較為容易。我曾經在給予客戶的投資通訊錄中,指出恒生指數的合理水平,在於2倍帳面值附近,而在極端的情況,例如2009 年3月最低位時,恒指便曾經以接近1倍帳面值大平賣,當市場極度樂觀時,則通常於2.6至3倍水平見頂。

事實上,過往恒指大多在升越3倍賬面值才見急瀉,過去二十年唯一例外是1997年那次大跌市,大市升至2.4倍帳面值已不支倒地,然而當時市場利率遠高於現水平,按揭利率更超過10厘,與目前近零息水平不可同日而語。

二. 活用恒指市帳率

執筆之時,經初步評估,2010年恒指成份股的每股帳面值總和大概在11,200點水平,若升至3倍帳面值,指數將可創出歷史新高,但那只是一個極端情況之下的水平,而且2010年可能會像2005至2006年一樣,在市場估值水平回升至1.8至2.2倍水平後,於「合理值」範圍窄幅波動超過兩年後,才出現極端的樂觀情緒,於創新高後見頂回落。

讀者可能會問,為甚麼我不用市盈率而用市帳率?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一個股市反映其身處的經濟體系最出色企業的盈利能力,除非經濟體系出現極端的結構性轉變,否則企業的長線盈利能力,將受制於其財政實力(公司的股東資金)。換言之,我相信一個市場的股東資金回報率,雖然因經濟周期上落而出現波幅,其長線平均數卻很穩定。以港股為例,我雖然沒有做過嚴謹的統計,但從恒指長線的市帳率維持於1至3倍水平這個現象看來,我們可能推算出港股的平均股東資金回報率,應該是在15%之間上下浮動。

即使投資者不懂得判斷宏觀經濟大形勢,但如果投資者以這個市帳率的比率作為參考,過往多年的高低位,也應該知道幾時應該進取地買入高增長股,幾時應該保守一點投資,甚至是持有現金或藝高人膽大者,幾時應該適合沽空。

三. 細讀新聞發掘機會基本概念有了,還得解讀財經資訊。或許有人會問,每天的新聞成千上萬,要從中賺錢,談何容易?筆者舉個例子,在2009年5月,有幾則與天然資源相關的新聞出現,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一是國內首家礦業基金於5月23日成立;基金初步集資5億元人民幣,以國內基金的規模而言算小,還要看其100億元人民幣的最終目標集資額幾時到手,但該基金聲稱由清華礦業同學會發起,聯合三百多家礦業企業合共擁有上萬億資產。

另一則新聞,是全球第二大鐵礦商與新日本製鐵達成協議,宣佈鐵礦石減價33%,早前中國正試圖壓低減價幅度,最終卻無功而還。從表面上看,這是對礦業股的一個負面消息,然而鐵礦石價格自2005年以來,一路持續急升,即使2009年減價33%,仍然遠高於大升之前的水平。與美國股市2009年低位,跌穿 2002年對上一次熊市低點,出現很大的反差對照。而事實上,中國在國際天然資源的議價上,仍然是處於弱勢的一方。

另一個值得投資者關心的課題,是全球中央銀行於2008年及2009年大舉增加貨幣供應,雖可減低信貸收縮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卻為未來環球通脹周期,埋下了種子。這對天然資源的價格,亦將有深遠的影響。投資者在部署自己的投資組合時,必須將上述的長遠宏觀趨勢當作自己每個投資決定的路線圖,好讓自己不在每日紛亂的新聞中失去方向。

四. 經濟指標護身符

做投資分析時,我很喜歡離群的感覺,因為這種感覺讓我更有信心,確認自己做對了方向。當然,分析經濟的指標和數據無人嫌多,從採購經理指數(PMI)包括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看經濟前景,是正路做法。至於筆者經常提到有關金融市場風險溢價,例如美國國債與倫敦銀行同業息差 (TedSpread)、美國標普500 VIX指數,都屬於領先經濟指標。美國標普500 VIX指數,又名恐慌指數,從2009年6至8月期間表現大跌的情況觀之,恐慌已逐漸被貪婪取代。換言之,無論環球經濟是否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際金融市場已經回復秩序,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而環球金融市場的低點,並不是2008年10月底的低位,而是出現於2009年3月中。當時我跟另一位行家分析的時候,正是引用美國國債與倫敦銀行同業息差與VIX指數,推算出市況很可能已經見底的看法。

每當聽到北京表示要「保八」及完成「第N個五年計劃」的時候,相信市場經濟的信徒,總會戴著有色眼鏡,甚至懷疑起中國的統計數字來。我亦曾經是其中一員。然而,經驗告訴我,中國的宏觀經濟數據實用價值其實很大。何解?目前中國的經濟仍然以國企為骨幹,其每月公布的全國國企利潤數據,差不多等同全國公私企業的內部營運數據。我記得在2000年夏秋之間,中國公布了上半年國企盈利按年大升逾30%,當中以鋼鐵及電力行業表現最出色。一計之下,不得了,這批股份當時的預測市盈率,只得4至6倍,但企業盈利卻以高雙位數增長。基於這些資料,即使我當時看淡科網股及整體大市的前景,亦推介這批中資股份給客戶。之後的事,已成歷史。

五. 向內行人取經

令基礎分析者最沮喪的,是局勢的變化有時來得比分析者搜集資料的時間還要快。國內的市場變化神速,很易捉錯用神,內行人提供實況資料、以及成功者的大動作,往往令人撥開雲霧,重見光明。以國內的樓市為例,2009年上半年正當大家擔心海嘯第二波的時候,國內樓市竟然在政府大開水喉之後,變得火光熊熊。從一家數據向來準確的國內大行數據得知,不論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以至華中、湖南及湖北等地,住宅物業成交量分別按年增長61至72%,直逼甚或超越 2007年歷史高峯。看好的,會認為北京的量化寬鬆政策已收宏效,負面看則是中國正在製造一個全新泡沫。我們見到的「復蘇」,都限於透過銀行大量的放貸,重新誘發市民入市炒股及炒樓的貪念。若將注意力聚焦到宏觀數據,則除了政府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之外,難以令人相信經濟真有所改善。

正當大家思索樓市前景好壞之際,筆者有位在上海做房地產的朋友,因為工作關係幾次推遲訪港計劃,就連一個電話也說不到十句便匆匆掛線,忙得不可開交,這反映了甚麼?而芸芸投資國內房地產的本港發展商之中,最審慎和最成功的恒隆集團(0010),亦在暫停買入土地三年後,首次在上半年買入國內地皮。從往績計,恒隆在國內表現不俗,他們三年來首次買地,令筆者對疑幻疑真的升市減少疑慮。